佛缘网
佛缘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佛教基础知识/ 文章正文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导读: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六道:地狱、恶鬼、畜生、人、天人、阿修罗 |-有情世间-| |-苦处-|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 |-器世间-----根...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六道:地狱、恶鬼、畜生、人、天人、阿修罗 |-有情世间-|
|-苦处-|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 |-器世间-----根据地、水、火、风四大所形成的物质世界
|
苦 |      |-苦苦:苦受以及顺苦受的法
谛-|   |---三苦---|-坏苦:乐受以及顺乐受法变坏而引起的苦
|   |     |-行苦:一切有为造作都是迁流变化:苦苦、坏苦、舍受
|   |
|-苦相-| |-生  苦:初出母胎,冷风割体,烦恼业力,众苦交集
| |-老  苦:颜衰色变,体务减退,举止言行,皆不如意
| |-病  苦:四大不调,精神欠和,身心受病,苦痛无安
|---八苦---|-死  苦:五蕴分散,神识相离,茫然自失,业境现前
|-爱别离苦:亲戚朋友,名位权力,一切爱乐,离失之时
|-求不得苦:一世荣乐,可爱诸事,心生欲望,求之不得
|-怨憎会苦:怨家仇人,及诸事物,相遇会安,心生不安
|-五阴盛苦:身心无常,变易炽盛 |--业------过去及现在世所造的种种行业
集-|      
谛 |    |--贪:名利财色,一切贪欲
|-烦恼--|--嗔:嗔恚愤恨,嫉妒不平
      |--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灭-|-无明烦恼,集谛业断,我法执除,贪嗔痴尽。
谛 |-生死解脱,众苦云消,得寂灭境,安住涅磐。
修 |-资粮位:修五停心以及四念处。
道 |-加行位:观四圣谛,即观苦、集、灭、道谛。
|-的-|-见道位:觉悟见惑,断三结,即断除我见、戒禁取见以及凝结。
| 层 |-修道位:修行者见道后继续修行,称为修道位。
| 次 |-无学位:即证悟阿罗汗果。
道-|
谛 | |-身念住-观身不净
| |-受念住-观受是苦
| |-四念处-|-心念住-观心无常
| 修 | |-法念住-观法尘及一切法无我、无我所
|-道-|
  的 |  |-正见:对事的如实知见(信仰四谛)
方 | |-正思维:没有贪嗔等烦恼的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
法 |-八正道-|-正语:即戒止口之四恶业(不妄语、不诽谤、不恶语)
|-正业:即戒杀生、邪淫、偷盗等,不侵害一切众生
|-正命:以合法不损害他人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
|-正勤(正精进):精进努力离恶向善,即精进修道
|-正念: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
|-正定:心一境性,不向外驰散,正定有初禅至灭尽定
十二因缘:无明(无知) 缘 行(善恶行业) 缘 识(心识) 缘 名色(名称与物质) 缘 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识) 缘 触(感官与事物的接触) 缘 受(由接触而产生的感受) 缘 爱(贪爱) 缘 取(求取) 缘 有(有生存) 缘 生 缘 老死四圣谛法
释迦牟尼佛在世说法四十九年,我们仔细观察研究一下,即可发现佛陀的教义和教法一大组织,其内容无论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均脱离不出四圣谛范畴,因此四圣谛可说
佛教的基本教理,一切大小乘经典都是由四圣谛开阐出来的。
  “四谛”是佛教根本要义之一,不但是小乘教法所依据的真理,也可通于大乘的教法。“四谛”又名“四圣谛”,在《华严经 四圣谛品》中,列有种种不同的名称,目的为“随众生心,适令调伏”。因为众生根基各个不同,有利亦有钝,因此施教的内容方法亦有所不同。譬喻对一个小学程度的人,对其讲大学课程的理论,等如对牛弹琴,根本不能明白你所讲的道理。“四圣谛”就是觉悟者说出其所证、所知的真实原理。通称为苦、集、灭、道,依此法门而修,成就其道业者,称为“声闻”。现在将“四圣谛”的四种义解释如下:
  一、苦谛:苦是逼迫性,是说明众生身心,常备种种痛苦缠扰不安,所以称为逼迫性。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们这一个现实的世界,充满著多种的苦,例如:初出母胎,风刀割体,烦恼业力,众苦交集,称为“生苦”。随著岁月增长,发白面皱,体力减退,举动言行均不能称心如意,称为“老苦”。又人身有四大的不调,精神欠佳,身心感受到病痛,称为“病苦”。又四大分散,神识相离,茫然自失,业境现前,称为“死苦”。此外,亲朋戚友,名位权利受乐得失的“爱别离苦”。终身荣誉,快乐可爱是欲望所及,求之不得的名“求不得苦”。又怨家仇人及憎恶之事,相遇会见,心中所产生不安的“怨憎会苦”。由色、受、想、行、识五蕴等无常的变易炽盛所生的“五阴炽盛苦”等。总之,“苦谛”是指人们的身心所感受的痛苦。
  苦的分类:在佛法中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等说。

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遭受到苦事,而感觉痛苦,名“苦苦”;遇到乐事变迁,如富贵的人忽然贫穷而感受到的痛苦,名“坏苦”;对于一切事物的迁流无常,如好境不常,盛筵难再等所引起的痛苦,名“行苦”。
  八苦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生苦”人们在母腹中所感受的痛苦,每一个人的神识在胞胎中就有感受,母亲吃热的食物,胞胎中的意识便感受酷热的苦;吃冷的就感受到寒冰一样的冷苦;所以婴儿初生时呱呱而哭就是痛苦的表现!不过人类的智慧,还不能够如实证知罢了。“老苦”是年老人所周知的事,紫柏大师说:“白发从来不怕人,侯王头上晓霜新。”发白面皱,气喘神衰,齿牙动摇,饭食无味,痛苦是很难说尽的。“病苦”也是人所难避免的事,古人说:“英雄也怕病来磨”,病中滋味真有令人难以消受之感,火烧我骨,冷刺我心,寒热交加的时候,是会令人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苦。“死苦”是一息不来,便成隔世,神息和躯体脱离的一瞬间,是有如生龟剥 般的痛苦。除非修行有所把握能自知时至,身无病苦。“求不得苦”是因为众生的欲念永无休止,所求不如意称心便生痛苦。“爱别离苦”是恩爱六亲眷属,忽然别离,其痛苦是不堪言说的,古人说:“世上万般愁苦事,无非死别与生离”。“怨憎会苦”是怨家路狭,觌面相逢时所生的痛苦,所为不是怨家不聚头,便是痛苦的表示。“五阴炽盛苦”,五阴是色、受、想、行、识,就是人们身心的本质,也就是众苦的根本。要是把八苦再加以微细的分析,就成为无量诸苦了。总而言之,缠绕身体的生、老、病、死,无量任何众生都要面对接受的,且扰心的有贪、嗔、痴等烦恼及随时的天灾人祸,死后有六道轮回之苦,因此人类生存这五浊恶世中,充满著种种苦所以称为“苦谛”。
  二、集谛:亦称为苦集谛。集是招感性,是自己内心所起的无名、贪(无厌的物欲)、瞋(气忿的言行举动)、痴(事理不明的自然心理)等所驱使,去妄造一切恶业,依业受报而招集得来的,故称为招感性。依照佛陀的看法,世界的一切皆由于因果关系而生灭起伏著的,无论怎样细微的事象,也不能存在于因果关系之外。由于我们不知世界真如的“无明”,生起种种的执著、欲望,皆由身、口、意三方面所造出来的业,而业力积集为业因,招集相应其业的苦报,产生的苦果。换句话说,苦果的远因是无明等惑,近因是业,就是一切种种恶业,皆由无明生起“我执”,而执著「我想”为根本,所以苦的根本原因归纳是“我想”。现在很多年青人,就因为“我想点就点”,因此造出种种损人不利己之事,“想做就去做”,不顾后果,就因为“我想”、“我执”太重,把“我”放在第一位。现在的苦果是过去的惑业所生 未来的苦果是现在惑业所生的。又苦果存在之处,常伴以惑业,所以惑业与苦果常互为因果,从无始来即循环相续不已,反覆的受诸生死苦论。因是能招集生死等,故称为“集谛”。
  “集谛”所指的是贪等诸烦恼,能集起六道的果报,分开来说,就是“见惑”和“思惑”。“见惑”是照见真理的时候,就可断除的惑;“思惑”是断见惑后,还要经过思维,修习真理才可断除的惑;“见惑”是妄见,不明白四谛的真理;“思惑”是迷情,迷于世间的事情。“见惑”的内容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瞋、痴、慢、疑十种妄见和烦恼。“思惑”的内容只有贪、瞋、痴、慢,而没有种种的妄见;因为在见道时(即照见真理之时)已断去那些妄见了。思惑比较见惑难断,所以有“见断如破石,思断如藕丝”之说。我们众生有了这“见、思”二惑,所以就要造出许多的善业和恶业,也就要被业力牵引到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道中去转那轮回的圈子了。
  三、灭谛:又称为“苦灭谛”。灭是可证性,是无明烦恼,由集业断除去我、法二执,贪瞋痴烦恼已尽,生死解脱,众苦消除,得寂灭境,安住涅槃,故称可证性。由于生起苦果的近因是“业”,亦即行为,而业是由烦恼所生,烦恼是由无明及因无明所生的我想,及由“我想”而生的执著及欲望等所生的,所以要断此苦果,须不造业,为著不造业,犹先断其原因之“我想”,断了我想见,才能超绝六道轮回,脱出生死苦海,这就是苦灭的涅槃、究竟的解脱,所以说它为“灭谛”。
  “灭谛”是指的灭除烦恼和生死之累,就是“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灭去贪、瞋等烦恼和善恶诸业,就可以不再受三界中的生死,但还有现在残存的色身,名“有余涅槃”;要是灰身泯智,连现前的果报色身也抛弃了,就可称为“无余涅槃”。
  四、道谛:是指能通达涅槃的道路,或称为“苦灭道谛”,是达到苦灭解脱,进入涅槃果位的修行方法。道是可修性,既然知道生死诸苦,是由集的业惑所成,同时又知断了烦恼而证涅槃,因而急需向上再追求断集的方法(道)。修诸道法,即经、律、论三藏所阐述的道理均是修道内容。简单来说,略言之则为八正道,广则为三十七道品,但其大要可以归纳于断尽诸惑的戒、定、慧三学。
  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一、(正见正确的见解)对于佛法,有正确的了解,远离唯神、唯我、唯物等之荒谬妄见。
  二、(正思纯正的思想)或称正思维,即远离邪妄贪欲,作真理智慧的思索。
  三、(正语净善的语言)即远离虚言、粗言恶语、诽谤、妄语、戏论等等之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工作)即遵守国家法律,严持律义,有犯法之事勿作,不作走私贩毒的工作,实行高尚而善良的生活。
  五、(正命合理的经济)常存著道德、伦理观念,以谋求正当职业,以维持生命。  六、(正念真理的信仰)即正心诚意,远离妄想颠倒不失正念。
  七、(正精进积极的精神)向正理方向努力前进,即勤修戒、定、慧三学。
  八、(正定禅定的生活)身心注于一境,消除一切杂乱,以养成完满的人格。
  以上八种的正道去,才能解脱无明所集聚的烦恼众苦,获得清净寂灭的境界。至于三十七道品,计有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及八正道等七科,都是众佛弟子最重要应学的佛法,现只略为介绍而不详细解释。再者戒定慧三学乃是断尽诸惑,实践修行的方法,现简略如下:
  一、戒:就是防非止恶。佛陀为防止其弟子有紊乱的行为,使僧团加清净和阶,逐渐制定大小轻重戒法,使弟子持此戒法,可以具足无量功德,故亦名为"具足戒",主要为身、口、意三业,及助长定、慧二学。出家比丘有应持的二百五十条戒律,比丘尼则有五百戒条。至于在家居士,设有五戒或十善戒等。
  二、定:又称三摩提或三昧。即将身心集于一处不使散乱,身心轻安,从定中产生无漏的智慧之意。所谓四禅八定,以至脱离迷妄的本源,超绝一切相对的观念,以修到寂静的精神为止,才能得到心清净无漏的智慧,而断尽一切烦恼惑业。
  三、慧:即到彼岸的智慧。由以上修持戒、定,便可以证悟四谛,及达到断惑解脱的最高智慧作用。故总而言之,戒、定、慧三学乃是断尽诸惑,依之实地真修,便可达到目的,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故"道为可修性"。又"道"为能通义,依诸道法而修,可由凡夫地进入涅槃圣地。所以称为"道谛"。
  为什么称为"谛"呢?"谛"就是真理。它的涵义有:(二一)审察,(二)真实。就"智"的方面说审察,即觉知义;就"境"的方面说真实即不虚义。就是"审察"三界生死,"真实"是苦,不可令乐,故称以"苦谛"。"审察"贪瞋痴等惑业,"真实"能感三界生死不能避免,故称"集谛"。"审察"涅槃理体,"真实"寂灭,永离生死,故以"灭谛"称之。"审察"出世道法,"真实"能令众生离苦得乐,故称以"道谛"。
  总之,生生世世受生老病死等轮回逼迫为"苦谛"。众生念念起妄想执著,生烦恼恶业,积集感生死为"集谛"。行满道果成佛,诸苦永灭为"灭谛"。时时勤修八正道、戒定慧三学之道为"道谛"。
  先了知生死诸"苦"后,当去追寻苦的根源,于是找出了一个"集",为了感觉依业受报,生死无量的痛苦,因而急求解脱的真理"灭",为了要灭苦断集,求证涅槃,因而集求法"道"。所以说"苦"是"集"的结果,"集"为"苦"的原因,"灭"为修"道"的目的,"道"为求"灭"和断"苦"的工具与过程。苦集谛为世间因果(迷界生起的因果),灭道谛为出世间因果(悟界生起的因果)。
  佛教中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谓"果不离因",无因不成果。就"四谛"来说:苦是集的果,集为苦的因,灭是道的果,道为灭的因。因为若果众生没有贪瞋痴等的集因,怎能招感生死的苦果?若无精进道法为因,又怎能证得涅槃寂灭之果?故四圣谛照顺序来说,应是先因后果,即为集苦灭道,因为果易晓而因难知,欲使其容易化导,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厌离,次示业因,使它断集,继则先示以涅槃清净之乐,令其欣慕,然后再以道法令其修持,意旨要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因此之故,而先说果而后说因,故为苦集灭道。
  四圣谛的法门,是佛陀在菩提树下,实修体验的结果,为著利他教化,简单应机来施教的,这即是佛陀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其时对 陈如等五比丘所说之法,以后为应弟子根基不同,而重复地说法三次,故亦称"三转法轮"。
  一、示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是佛陀直接开示四圣谛的真相,令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利根一闻即悟。
  二、劝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是佛陀顾虑到有些根性稍钝的人,初次听法恐怕还不能直下承当,故重为警省勤修,中根人闻之依法奉行。
  三、证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是慈悲伟大佛陀,想到一般性较钝的众生,一再不能信解,于是便引己为证,谆谆善导地重覆为勉励著众生,使钝根性的至此都能觉悟。
  总结:苦、集、灭、道的四圣谛,是佛陀的根本教义,也是佛陀究竟悟证而说出来觉悟人生的四大真理原则。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