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北魏永宁寺遗址出土一件泥塑背影残像,高19.1厘米,头、手已失,着宽袖衣裙,腰束带,披帛覆双肩,在背后呈“U”形垂下。整体身姿微倾,衣纹流畅飘逸,从侧面观看有御风而行之势。
塑像出土于今洛阳城东汉魏故城遗址内永宁寺塔基遗址。上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对永宁寺遗址进行发掘,寺院整体为长方形院落结构,塔位居寺院中心,留存高大的夯土台基,在塔基周围发现了大量彩绘泥塑1560余件,几乎全部为残件。这些塑像大小不等,包括神像、供养人像、像座、龛饰及其它饰件,除了少数饰件模制外,均为手工雕塑,虽因外力破坏残损但细腻精美。
“背影”立像(正面) 北魏 洛阳永宁寺据发掘者勘测,塔中有土木混砌的方形塔心实体,在残存的塔心东、南、西三面上,各有五个内凹壁龛遗迹。塔基周围出土的塑像原应装置于这些壁龛内外,组成当时流行的佛像组合题材,使信众进入塔内可以绕塔礼佛,这种结构与石窟寺中的中心柱窟类似。《伽蓝记》称此塔“殚土木之功,穷造型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今日出土塑像残块制作精良,细节丰富,有些塑像表面有涂金痕迹,有些用金属材质制作出人物的细小配饰,足以证实文献中对这座佛塔的形容并非谬赞。
背影残像这样的塑像被称为“影塑”。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完工的皇甫公窟,由胡太后外祖家的亲戚皇甫度出资所建。窟内南、北、后三壁下方雕刻有龙门石窟现存最大的礼佛行列,其中执莲花的侍者背部朝向观者。除了龙门,巩义石窟也保存了大量北魏时期的礼佛群像,但在人物动态变化上不够丰富,人物有头大身短的特点,表现稍显逊色。即便如此,礼佛人像也没有完全正面的角度,均为侧身像,这与永宁寺影塑像想要表现人物不同角度的目的一致。
北魏洛阳的礼佛群像题材应有基础的流行范本,作品表现出的水平差异来自出资建造者的地位和财力的不等,当然,此时的佛教造像题材涉及到世俗人物的应该还包括佛传故事、本生故事等。还原永宁寺出土残塑的本来面貌已显得不那么重要,透过这些塑像以及相同题材的艺术作品,可以看到北魏艺术家的匠心独运,如何用技术的手段处理叙事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对人物背部的刻画或许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北魏艺术家在这方面取得了极佳的成绩。
立像 北魏 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洛阳北魏世俗石刻线画在对人物故事的创作有更精彩的表现。北魏“宁懋石室”为一悬山顶石质屋形建筑,被认为是与北魏横野将军宁懋有关的祠堂或葬具,石室内外阴线刻八幅画像,外部后壁刻画三组人物,皆为一冠服人物及其侍从。有学者认为三组人物描绘了宁懋一生的三个阶段,也有观点认为与宁懋无关。不论是何种观点,这三组画像明确地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物风貌,中间一组的男性手执莲花,不见其面只描绘背影,无论创作者意图如何,背影的确可以折射出更复杂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技艺、理论发展迅猛,主要表现为东晋南朝一批技艺高超的画家和理论家的出现。“张得其肉,陆得其骨”指的是南朝张僧繇、陆探微擅画的佛教绘画样式,这些画家是此类佛教图像创作的主力。南朝最重要的绘画理论家南齐谢赫(479至502年)在其画学著作《画品》中提出绘画六法,“气韵生动”为首,“骨法用笔”为二。谢赫将陆探微的画评为第一品第一人,陆探微“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在当时蔚然成风,影响广泛。早在东晋时,卫协、顾恺之开启了重视人物神韵的绘画传统,能通过人物动态来处理人物间的关系,从而影响谢赫“六法”的提出。从绘画发展的层面看,这种重视气韵之风势必也盛行于雕塑。
残手 北魏 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南北朝的对立阻挡不了文化的流动性。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一系列汉化改革,服饰方面放弃衣袖紧窄的鲜卑服,改穿宽袍大袖的汉服,这一点从大同和洛阳出土的北魏陶俑上就能发现差异,云冈和龙门的造像风格也表现出不同。早在平城时,孝文帝就派全能艺术家蒋少游出使南齐,“摹写宫掖”,秘绘南齐宫殿形制,迁都后又参与洛阳城的营建,蒋在建筑、工艺、雕刻和绘画等方面成就卓越,他还参与了改制冠服,对褒衣博带样式的服装应熟悉不过。北魏洛阳城的新风必然少不了南朝文化的浸润,何况是在汉文化根基深厚之地重新崛起。
永宁寺影塑像的服装多为衣带飘举的宽博样式,与重气韵的画家顾恺之笔下的人物气质相似,也与陆探微“秀骨清像”的风格相符,再加上影塑像为手工制作而非模制,对服饰细节的雕琢非常到位。从多角度的切面工艺推测,塑像间应以组群方式配置,动态变化多样。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皇后礼佛”浮雕 美这种某一角度切为平面的制作方式,让人联想到同时期洛阳出土的一类扁体陶俑,通常背部削为平面,不能站立。在有纪年的正光三年(522年)河涧太守郭定兴墓,正光五年(524年)侯掌墓和吕达墓,孝昌二年(526年)的染华墓均有发现,但在这些墓中,扁体陶俑只占一部分。目前没有明确迹象表明这些俑的制作方式是为了贴塑墓室壁面,这样做的目的有待推敲。然而有趣的是,我们在这些扁体陶俑中也发现了“背影”。在染华墓中,有两件身体前部为平面,只塑造出背部和头部的俑,其一为胡人面貌,二者被称为舞俑。
这些扁体陶俑的发现,至少让我们从中看出一种陶俑制作的趋势,那就是趋于平面的二维方式,因为在一幅平面绘画作品中,着力表现背面,正面也就看不到了。俑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又与其它“角色”的俑组成墓葬中的可视化群体,如果墓俑有平面设计稿,如一组舞俑,有正对观众的,也应有转身回头的,只留后背的扁体陶则俑强调了自身的角色。
立像 北魏 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永熙三年(534年),永宁寺遭大火焚毁,存在仅18年。甚至有僧尼悲痛欲绝,走向火海。永宁寺是北魏洛阳城的信仰坐标,城内外虽有1000余座寺院,但都不可比拟,文献中永宁寺的建筑高度和华丽程度让人叹为观止。今日没有任何完整的造像留存下来,通过残像反而可以发现许多值得探究的细节。亦如影塑像的背影,留给我们的是诸多有迹可循的历史信息。
坐像 北魏 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