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佛缘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佛教基础知识/ 文章正文

网络语“佛系”一词的真正意义,地狱天堂,只在一念之间啊!

导读:网络语“佛系”一词的真正意义,地狱天堂,只在一念之间啊!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烦恼吗?你肯定会说,这不是废话吗?人怎么可能没有烦恼呢?甚至可能在我问出这个问题的前一秒,你都在想不开心的事。释迦...
网络语“佛系”一词的真正意义,地狱天堂,只在一念之间啊!

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烦恼吗?

你肯定会说,这不是废话吗?人怎么可能没有烦恼呢?甚至可能在我问出这个问题的前一秒,你都在想不开心的事。

释迦牟尼佛说,人一秒钟会产生810000个念头,在这810000个念头里,怎么可能没有烦恼?这么算下来,在人一天生活的大概15个小时里,该有多少烦恼的念头产生啊!

显然,我们也不想这样,谁愿意自己整天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呢?谁都想像TVB剧里的那句经典台词一样,“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啦。”

还好,生活中有许多外界事物能帮助我们消除烦恼,带来快乐。比如跟朋友家人出去玩,你会很开心;在工作中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褒奖,你会很开心。或者一个人的时候,听到一首好听的歌,看了一档综艺节目,读到一本爱不释手的书,你都会很开心。

但换个角度看,跟朋友家人出去玩的时候,有可能会和他们产生矛盾,甚至吵架;工作上能得到夸奖,但也会受到批评,这样,开心就变成了不开心;假如你听到的是一首悲伤的歌,你看的是一集情节悲惨的电视剧,或者你读的这本书里某个人物某段情节让你极其厌恶,这样,你的情绪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全成了烦恼。

发现问题了吗?能给你带来快乐的事物,同样也能给你带来烦恼。就像你和一个人谈恋爱,如胶似漆的时候,享受到了爱情的美好,但吵架分手的时候,也如同尝尽了人间极苦。

所以,快乐也好、悲伤也好,幸福也好、烦恼也好,决定这些感受的并不是外界的事物,而是你自己的内心。关于这一点我想到一个故事,是日本禅师玄侑宗久和桦岛胜德在《元气禅》这本书里说的:

有这么一个人,他把人生中所有想看的,想吃的,想说的,总之所有想干的事儿,都做完了,最后只剩下天堂和地狱没有去过,就去请教师父:“师父,不知在死前,我能不能先看一下天堂的极乐和地狱的极苦呢?”

师父是个好心人,就答应了他,先带他去了天堂极乐世界,后来又去了地狱。这人说:“师父,不对啊,怎么天堂和地狱的环境是一样的呢?”

原来,无论是在天堂还是地狱,他们看到的,都是一大群人围在一口巨瓮边上,共享着里面的面条。瓮上,一样的热气笼罩。人们也都一手拿着一米多长的筷子,绞着面条吃,而另一只手被缚在身后。

师父笑了笑,告诉他:“本来,地狱即天堂,天堂即地狱。”

超长的筷子、共享的瓮、单手被束缚,所象征的都是人生必然遭遇的种种压力,包括身体、心理、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用长筷子夹面条吃,象征着我们的努力。在天堂和地狱,这些都一样。

那么,有没有什么不同呢?师父让他仔细观察。终于,他发现了细节,原来,是使用筷子的“方向”完全不同:在地狱,人们只顾夹面条往自己嘴里送,结果有的戳破脸皮,有的戳破嘴唇,鲜血淋漓,整个现场一片混乱。而在天堂,则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人们互相用长筷子夹面条给身边的人吃,其乐融融。

这人恍然大悟,赶忙向师父道谢:“我知道了。”

师父问:“你知道了什么?”

这人答道:“大家都知道要面对压力,但心动的方向不同。心动方向不同,推力的方向也就不同,随之,方法也就有了差异。正是这个差异,造就了地狱与天堂。所以,天堂或地狱,都在我们心里。”

师父很欣慰道:“你说对了,是心动!地狱天堂,只在一念之间啊!”

原来,天堂还是地狱,幸福还是痛苦,全在一念之间。兴奋的时候,做什么都是开心的;低落的时候,看到什么都是悲伤的。有人对生活处处不满意,有人却懂得知足常乐。生活给我们呈现出的“外部世界”都是相似的,映射到不同人的内心,却造就了不同的情绪。

当下,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紧张的工作、家庭的重负,让我们很少有喘息的机会,个人的时间越来越少,精神世界也越来越贫乏。可想而知,这种状况造就的就是抑郁、焦虑、失落等不良情绪。如果你还想在一片贫乏空虚的内心点一盏灯的话,如果你还想在生活虐你千百遍之后,让自己获取一点温暖,觅得慰籍的话,那么不妨去看看林清玄的这本散文集——《星月菩提》。

林清玄是台湾著名作家,在30岁之前,他就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在32岁的时候与佛法结缘,跑到深山老林里去修炼了两年,深有感悟。我们可以看到,这本书既具有他惯常的散文美感,又充满哲理,一字一句,都如同拂过人面颊的春风。

一开篇,林清玄先生就说:“夏夜的时候,梅雨已经停了,漫天的星星绕着一轮明月,我们走出屋外,所有污浊的空气都沉淀了,只留下犹带着梅雨清冷气息的风,从很远很远观音山的那头吹送过来。杨柳一样柔软的风,杏花一样细致的雨,这时我站在阳台上,不禁痴了,这是一个多么美的天空,有这样动人的星月照耀着我们。

午夜的星星和月亮有时会美得出乎人的意想,但有时看着星月我会想: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匆忙的世界,到底有多少人和我同时看着星月呢?能看星月、会看星月也不是简单的哩,要有情致,还要有心。”

接着,先生就开始思考了,观星赏月进入一个更深的层面,他说:“其实,看星月或者不看星月,对我们都没有增减。一个只注视现实生活无缘看星月的人,并不会觉得人生有所欠缺,而一个在抬头看星月得到心灵抚慰的人,也不能离开现实生活。

因此,能欣赏天上的星月,固然让我们感到欣喜,却也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天上星月乃是人的心灵照映,如果回到自我,一个人完全不能照见自己心灵里月的光辉与星的明亮,就非常可悲了。”

这话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自己心灵里月的光辉和星的明亮呢?先生是学佛的,他认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差不多是一样平凡的,但在这平凡的日子里,我们应该保持不凡的、超脱的心境来面对生活,这样就不会随波逐流,至少在面对烦恼的时候,可以自我化解;

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可以变做动力,可以在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保持一份清醒,可以有些许闲情逸致,在春天感受微风,在夏日聆听蝉鸣,在秋夜观星赏月,在冬季留意这座城市穿上白色外衣又脱下白色外衣的过程。

我想,先生说的“心中的星月”,其实就是“智慧”,而想要获得智慧,就得靠修行了。佛家说“戒生定,定生慧”,因为克制欲望,也就是“戒”,使得内心清净,从而获得宁静的状态,也就是“定”,又因为宁静的心境得以映照万物,清晰看待,而生出智慧。

说实话,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可就难了,别说戒律了,由于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因为人际交往的身不由己,我们的物欲、情欲、权欲等越来越强烈,根本不会在“享受其中”的时候清醒地察觉到:这样也许是不对的。随之而来的,当然就是烦恼和痛苦了。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对年轻人来说,每天晚上睡前玩手机是必备环节,可不少人完全没法自控,玩着玩着,不知不觉,就到了夜里一两点,第二天还得早起上班。放下手机睡觉吧,因为看了很多东西,脑子里思来想去的,又睡不着,这又得折腾一会,结果睡眠不足,导致第二天上班状态不好,日复一日,恶性循环。

这个时候,“戒”就是我们要放下手机。假如规定自己十一点半过后不能碰手机,就真的不要去碰它,这样才能生“定”,就是清净,内心就不会躁动不安。当然,一开始没了手机可能反而会躁动不安,但这只是对外物依赖已久之后的反弹而已,时间一长,你会发现睡前没有手机的陪伴,反而舒心了。放下手机并不能让我们生出智慧,但可以让我们安然入睡。

还比如说,你经常在朋友圈里看到某某又秀恩爱了,顿时觉得自己挺孤独,得找个人填补自己的空虚寂寞冷,找到了又感觉不尽人意,没找到就继续空虚寂寞冷。

你经常在朋友圈里看到某某又炫富了,你或许表面上不为所动,但或多或少还是被影响了,心想自己也一定要买哪些化妆品,买哪些奢侈品,买什么牌子的车,包装自己,如果成功了,那也要秀一下,并且还想继续追求。假如一直得不到呢,就郁郁寡欢,自寻烦恼。你的心情,全随着外界肤浅的表面现象而起起伏伏。

如果你拥有一个超脱的心境,会变成什么样呢?你可以不害怕寂寞,享受孤独,既懂得与他人相处,又能和自己相处得很好,不会一味向外界寻求寄托。在物欲方面,你会适可而止,即使依然追求,也会容易知足。

要知道,在这个什么都可以秀,什么都要秀的时代,这点很重要,你应该时常问问自己:在大家争相竞艳的这个虚拟秀场里,有没有失去自己的本心?有没有被表象所迷惑?有没有因此而生出不必要的烦恼?

关于这点,《星月菩提》这本书里有一篇叫做《生命的化妆》的文章,讲的是林清玄先生和一位化妆师的对话。

在先生眼里,化妆师这个职业都是“肤浅”的,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该追求的。他就问这位化妆师:“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呢?”

化妆师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一样,并且这样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和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

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之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化了白脸,阔嘴的人化了红唇……”

先生顿时惊讶不已,发现化妆竟然也有这么高的境界,这令他对化妆师刮目相看。

对方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吗?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或者隐藏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而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先生频频点头,又反问:“可是说到底,化妆的人只是在表面上做功夫呀!”

“不对不对,”化妆师说,“化妆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和营养,这样她的皮肤得到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

脸上的化妆对他们来说,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我想,听到这番论述的人,不管是不是像林清玄先生这样的智者,都会佩服得五体投地吧!想想我们每个人的一辈子,谁不是在对自己的生活“化妆”呢?

拥有豪宅、豪车的富贵生活就像浓妆,中产阶级的小资生活就像淡妆,清贫知足的生活就像不化妆的素颜,浓妆也好,淡妆也好,素颜也好,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自得其乐的“自然”。按照自己的心性自然而然地过活,不就是最好的状态吗?可是,有多少人因为外界的影响,而过着不自然的纠结的日子呢?

许多人爱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称得上生活品质了。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买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你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的答案是理直气壮的:“为了追求生活品质呀!”

生活和品质,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富人都有生活品质,而穷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

如果说受教育就会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大学生都有生活品质,没受教育的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

如果说在都市生活才有生活品质,是不是乡下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是不是所有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质呢?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见生活品质并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某一时代的专利。古人也可以有生活品质,穷人、乡下人、工匠、农夫都可以有生活品质。

因为,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和方式,这才是生活品质。

工匠把一张桌子做到最完美的地步,是生活品质;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个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哪里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所以,林清玄先生说,“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因为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能居陋巷而依然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

我突然想到朋友最近讲的一个故事,他去印尼一个人烟稀少的海岛旅行的时候,遇到一个欧美女人,三十来岁,原本金发碧眼的她,已经同化成当地土著的模样。按常理来看,她应该是个事业有成、家庭完整的都市女性,但她如同《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敢于摒弃世俗的标准,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朋友跟她聊天之后,发现她完全乐在其中,她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品质。

我们能够从她身上学到的东西是什么?不要总向外看,不必拼命添脂抹粉,多向内看,获得宁静和清醒后的愉悦,是不言自明的。

民国时期大学者钱穆有过经典的表述,他说,“生命自我之支撑点,并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在生命自身之外,这就造成了这一种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向外的人生,不免要向外面‘物’上用功夫;而向内的人生,则只求向自己内部‘心’上用功夫。”

当你能够静下心来,读读《星月菩提》这本书,和思想家对话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向自己的“心”上用功夫,就是在感受林清玄先生那美妙的磁场——美感和哲理兼备的文字,就是在为自己的生命做最深层次的“化妆”,就是在锻造自己的智慧。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而林清玄先生用这本书告诉我们,“难得清净。”其实极乐世界一直都在,它并不高高在上,并不远在西方的尽头,并不能从金钱和权力的角度去衡量。

当你拥有了清净的境界,当下的婆娑世界在你眼里,就是极乐世界,当下的琐碎烦恼在自己眼里,就如同投进大海的沙砾,不会扰乱心扉。

最后,我想送给大家一首诗,是宋朝无门慧开禅师写的,它与《星月菩提》整本书透出的气息相得益彰: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