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里讲:“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觉利他成,是故己乐与他苦,真实相换佛子行”,意思是说:一切痛苦,都是由追求自乐而产生的,一切圆满的正觉都是由利他而成的,所以自己的安乐与他人的痛苦应该真实相换,这就是佛子行。
自他相换的修法,对于现代的很多佛弟子来讲,已经不是很陌生的名词和修法。自他相换是在入定时,要真正修行的正行修法。我们必须反反复复学习,然后去实践,在打坐时修持自他交换。
前两句颂词讲修自他交换的必要与原理。“诸苦由求自乐生”,一切的痛苦都是由追求自乐而产生的。每个众生都想离苦得乐,都有我执和贪爱自己的心,因此喜欢得到快乐,不想得到痛苦。为了得到快乐,开始发心做很多事情。因为内心当中我爱执很强,不考虑其他人的利益,追求快乐的过程中,通过我执烦恼的引发,造了有漏的恶业或者善业。“诸苦”包括苦苦、变苦、行苦,变苦当中有快乐的意思。一切三有轮回,都是因为我执、我爱执,由于贪爱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产生的,所以什么时候内心中有追求自己利益的心,就会源源不断的产生痛苦,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追求自乐而产生的。
“圆满正觉利他成”,反过来讲,一切的利益,一地菩萨或者圆满正等觉的利益,都是因为放弃了自我的利益,发起了利他的心,修持了利他的行为,所以最后圆满了殊胜正觉的安乐。在所有的安乐当中,获得圆满正觉的安乐是最究竟的。这个究竟的安乐,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利他而成的。
佛陀在三无数劫修行之前,和我们一样是一个凡夫众生,也是考虑自利的。从三个无数劫之前,大概安立为某一天也可以,可能是因为他的上师讲了,或者是其他原因,他的善根成熟了,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一定要为了众生发菩提心。从发菩提心开始,他逐渐抛弃自利,修持利他的思想和行为,利他心逐渐得以增长,自利心逐渐减灭,最后很勇猛的一心一意地追求利他。通过这样的修行,获得了圆满正觉的果位。
最圆满的利益是利他而成的,一切的痛苦由追求自乐而生,我们知道这样的关系,并把它理顺。以前我们不了解,想的是自己要获得快乐,不得不考虑自己,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去做很多事情,不惜以伤害众生为代价,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从来不考虑利他。因为智慧有限考虑不到这么深奥的问题,现在通过佛菩萨的教言,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个问题,所以要完完全全颠倒过来,应该修持自他相换。
“是故己乐与他苦”,这时候将自己的快乐和他人的痛苦真实应该相换。以前考虑自乐,现在要考虑他乐;以前考虑自己离苦,现在要考虑让他人离苦;以前为了自己的安乐,夺取别人的快乐,不惜让众生受苦,现在要反过来,为了他人的快乐,损失自己的快乐,不惜让自己受苦;为了让众生离苦,自己可以受苦。这样完完全全颠倒过来,开始位置相换。以前爱惜自己,现在开始爱惜一切众生。
以前为了自己得到快乐,会把所有的苦让众生去承受。我们在现实当中经常是这样的,对一般的众生来讲,如果有一种工作活也少,钱拿得多,大家都愿意做;如果活很重,福利很少,大家都不愿意干。这就是很典型的世俗众生的心态和行为。现在要完完全全调伏自己的心,自乐与他苦必须要真实相换,让众生去感受快乐,众生的痛苦我来代受,首先内心当中要树立这样的观念,这是调伏我爱执、打破自私自利心、修持利他思想的起点。首先要确立这样的理论基础,有了基础之后,我们要知道修自他相换的必要性。这里关键是要通过不断的观修,确立利他的思想:一定要利益众生,要让众生得到快乐、离开痛苦。
反过来讲,修利他的同时,也泯灭了我爱执和自利心。自利心怎么样泯灭呢?第一,不断地利他,自利心逐渐可以泯灭。第二,反过来讲,我们会刻意地去泯灭我爱执。以前我最喜欢的东西,必须要放弃。以前我喜欢的是安乐,为了得到安乐不惜一切代价,现在为了打击我执,我最喜欢的东西要拿出来,把快乐让众生去感受,所造的善根都是为了众生造的,自己一点都不拿。这方面就是刻意地放弃以前喜欢的东西。以前我最讨厌的就是痛苦,为了让自己不受痛苦,情愿让众生顶替我去感受痛苦。现在要刻意地打击我执,我来代受所有众生的痛苦。
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修法是圆满的换位。
我们以前非常耽著自己,现在开始越来越多地关心众生,关心的因素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而关心自己越来越少,程度也不是那么严重;然后开始平等;最后心完完全全地朝众生倾斜,自己能否解脱、成佛都不要紧,只要众生得到快乐、成佛就可以。如果什么时候内心充满了这种观念,离产生利他心、菩提心就很近了,或者已经产生了。
己乐与他苦真实相换,在入定的时候有一个修法,就是平时所说的施受法。我们坐在一个位置上,通过呼吸的方式去修。呼吸的方式,在禅修中安立为数息观,但是在修自他相换时就是修施受法。当吸气的时候,我们观想一切众生最严重的痛苦、疾病、烦恼、罪业,全部通过黑气的方式入到自己的心间。为什么入到自己的心间呢?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心是我们身体最重要的部分,或者说占据在我们内心当中的就是“我”,“我”是心的核心。当我们把所有的黑气集中在内心当中,相当于所有的黑气如利剑一样刺入到我执的心脏中,去打击我执。呼气时把我们所有的快乐、善根或者发愿等等,全部通过白气的方式,如同给众生穿衣服一样笼罩着众生,让他们去感受快乐,成熟我辛辛苦苦造下的善根。吸气的时候,又把众生的痛苦、烦恼、恶业,通过黑气的方式入到自己的心中间,去打击我执;再把自己的安乐、善根、快乐,通过呼气的方式放出去给众生。就这样一呼一吸、一呼一吸。
如果不了知修法的核心,我们这样观想也有利益。关键是里面一定要产生利他心,自己修到一定的时间,真正忍受不了众生感受痛苦,不管怎么样,只要众生不痛苦,自己无所谓。慢慢地产生这样的感觉,这时内心中深层次的慈悲心会被引发出来。
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当中讲了,发心不重要,生心才重要。在讲法之前为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我们这样去想一下、说一下、写一下,这很容易、毫不困难,生心才是很困难的,内心中要产生这种菩提心很困难,所以我们必须要去观修。对于《入行论》《前行》《佛子行》中所讲的修菩提心的方法,我们要去思维,去打击我爱执、修持利他心。
通过反复相换的方式,自己的一切也相换了。现在我们的修法观念,行持的方式是在相换,如果发心、行为都在相换,最后果也一定会相换。以前我们的状态是什么?以前纯纯粹粹世间凡夫的思维方式,通过相换之后,把整个凡夫人的心态抛弃,换成了菩萨的心态、行为,这时就和菩萨道相应,所以因、修法、果也完完全全相换了。为什么不把凡夫的心态、行为换成菩萨的心态和行为呢?应该要换。换的方式就是这里所讲的,菩萨的行为是以利他为主的,没有自利心。
我们要跟随这个纲要下来。怎样才能让我们产生利他心?打击我们的我爱执?通过这一系列的修法,长时间的观修,慢慢去串习利他,从小事上面去入手,我们的内心会越来越柔软,最后就会产生满满的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