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佛缘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佛教因果定律/ 文章正文

理性思辨孝道,合理看待“跪拜礼”

导读:理性思辨孝道,合理看待“跪拜礼”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著名,千百年来,孝亲敬长、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孝道里面,最重要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这大概也是晚辈孝敬长辈的意义所在。而孝敬,是有一定...
理性思辨孝道,合理看待“跪拜礼”

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著名,千百年来,孝亲敬长、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孝道里面,最重要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这大概也是晚辈孝敬长辈的意义所在。而孝敬,是有一定礼节的,其中,“跪拜礼”就是从古沿袭至今的重要礼节,同时也是晚辈对长辈表示虔诚敬意的方式,在古代,“磕头”、“下跪”是区分权势地位的象征,但“跪拜礼”的含义并不完全囊括与此,它还有家族中,饱含晚辈孝心的一层内涵,尤其是在过年拜年的时候。在现今社会,作为一种文化习俗,“跪拜礼”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地方文化的差距,只在少数乡村流传下来,对于“跪拜礼”是一种糟粕思想还是传统美德,应该摒弃还是传承?人们各有说法。

一、“跪拜礼”分歧产生的原因

在百科上,对于“拜年”是这样定义的: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在古代,拜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以及问候生活安好等。其中,叩头施礼也就是“跪拜礼”的一种。改革开放多年来,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中西文化相互碰撞,让人们固有的文化受到冲击,再者就是“给9个月小叔磕头拜年”的报道让人们重新审视了过年行“跪拜礼”的意义。

二、“跪拜礼”的现今价值

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阖家欢乐、最隆重、最喜庆的古老传统节日,在春节,家乡有“拜年”习俗的人,无论多远,在外漂泊的游子都要赶着回家拜年,在家的父母,也都早早备好腊肉、年夜饭等孩子们回家过年,亲戚朋友也都会在春节期间来回奔走拜年,因此,拜年对晚辈、长辈来讲,更多的是价值是维系亲情纽带的关键。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李八寨村是一个民风朴实的地方,在这里,“跪拜礼”依然盛行。春节期间,从初一起五经开始,这里的人就开始为给长辈磕头拜年而奔走。从初一五经那一刻到吃早饭这一段时间,晚辈们先后给自己父母行“磕头礼”,然后再跟同家兄弟去给同村的家里的其他长辈行“磕头礼”。过了初一,村民初二就开始出村去给外村的亲戚行“磕头礼”,崔树青说:初二那天,晚辈去外村行“磕头礼”的亲戚一般是母亲、奶奶的后代亲属(指长辈)、外嫁的女性(长辈:姑姑)以及她的公公婆婆,外嫁的女性(晚辈:姐姐、妹妹)的公公婆婆,而且这种来回奔走行去拜访亲戚,行“跪拜礼”的一般都是家里的男性。这样放到以前,来回奔走拜年,有的到了十五元宵节那天都还没有把亲戚拜访完,现在由于大家活比较多,有的大年三十还在地里干活,因此为了节省时间,人们都一天奔走好几个村子,寒暄的时长也短了,渐渐也成为“行个“跪拜礼”,送点东西,寒暄寒暄,走到即可。

“跪拜礼”是晚辈对长辈行的礼节,更多的被认为是有孝心的表现,而不是一种表面形式,春节期间,过年拜年在永年区李八寨村形成了很大阵仗,晚辈们三五成群走街串巷,问候亲戚朋友,行“跪拜礼”,张民的表示:“接待晚辈已经很多年了,每年他们都是初三这天来,我早早备下酒菜等他们来,至于行不行“跪拜礼”,我看都行,主要是孩子们心意到就行,我作为他们的舅舅,孩子们早起不吃饭就要经过好几个村子赶过来,已经让我看到他们的心意了 ,每次他们要行礼,我都要拦一把,大过年跪一膝盖土多不好看”。

看来,在大多数长辈心中,他们看中的是晚辈的心意而不是“跪拜礼”这个形式,从晚辈将长达15天的拜年时间缩短到短短5天,表明过年走亲戚行“跪拜礼”是一个重要而又繁杂的礼节,春节放假只有7天,15天对对在城市工作返乡回家拜年的人来讲确实有点困难。

崔雪康说:“我知道,家乡过年有“跪拜礼”这个民俗,我也知道这是孝敬父母长辈的一种方式,看到长辈开心,我不觉得这仅仅是一种拜年的形式,这一跪包含着晚辈对长辈的尊重和敬意,因此,每年过年,我都会回家。”在民风淳朴的永年区李八寨村,村子里有的5、6岁以上的小男孩都会在家长的带领下去给长辈拜年,通过“跪拜礼”让孩子从小就要孝亲敬老,虽然孩子还不懂事,但是长大了,这一刻会在孩子心中留有印象,这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所裨益。

三、 不同社会人群对“跪拜礼的看法”

拜年期间,街道上三五成群的男士们裤腿膝盖处总是有一圈土印儿,崔世民说:“从自己成年就开始跟着父亲去串亲戚拜年,慢慢地,父亲年纪大了,就换成我去串亲戚,每年叩头都会把自己裤子弄脏,不过也不打紧,我也从来不拍掉裤子膝盖处的土印子,一是因为生怕长辈看到了不乐意,误会自己是在嫌脏,二是因为一会还要去另外一个亲戚家,免不了把裤子弄脏。”

关于对“跪拜礼”的批评,春节期间,观察者网报道《9岁侄子给9个月小叔磕头拜年》确实引发了不少热议,虽然当事人全家笑翻,但是不少人觉得,跪拜比自己年纪小的长辈怎么看都别扭。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尊重和礼仪,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封建糟粕思想,为什么,同样是“跪拜礼”,2019年2月6日,甘肃环线86岁老人接受70名晚辈磕头拜年容易被人接受呢?追究到底,还是人们对“跪拜礼”礼节有误以及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导致的。

崔江辉,大学毕业生,年前一放假就从上海赶回来,作为一个90后,他对“跪拜礼”十分熟悉,他表示:“小时候不懂事,家人开玩笑说给爷爷奶奶磕头了就有零花钱,长大了才理解,这一跪包含了多少亲情” 。“跪拜礼”作为中国古代的礼节,它的重要之处不在于形式感,而在于行礼人的诚意,如果家人错误的教导孩子磕头能挣压岁钱,那就扭曲了对礼节的理解,相反,如果晚辈有孝心,有诚心和敬意,那么对长辈来讲,晚辈磕不磕头他们都不会追究的,毕竟“磕头礼”这个礼数也不是唯一可以体现孝心的方式。

四、 解决“跪拜礼”分歧的建议

“跪拜礼是中国先人长期形成的习俗,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生活状态,不能用好坏来评价。”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常嗣新介绍,我国的“跪拜礼”从古沿袭至今,是一种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在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他们的跪拜礼习俗都是从我国传入的,而我国对于这种传统文化也应该用雪亮的眼光去理性对待。

首先,人们不能将“跪拜”做为孝道筹码。

“跪拜”是一种礼节,行礼最看重的是心意,这不能变。做长辈的,因为自己辈分高就强令要求年轻人磕头是不正确的,一家人在一起,重在和和睦睦,“跪拜礼”只是联系亲情的纽带,而不是道德捆绑的利刃,只有人们清楚了“跪拜礼”的本质,“跪拜礼”才能作为一种优良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再者,不跪拜和不感恩是两码事。对于一部分人来讲,春节放假只有7天假,有的因为时间短暂或者其他原因回不到家,不能走亲访友,甚至不能给家里长辈磕头拜年,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传达心意,因为“跪拜礼”只是体现自己感恩和孝心的方式之一,它不是唯一。

最后,入乡随俗,不以文化差异轻视“跪拜礼”。“跪拜礼”作为古代传统文化,在明清时代,对于拜年就有“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次序互拜”的说法,过年行“跪拜礼”沿袭至今已经屏除了一些繁杂礼数,而且之所以可以延续到现在也有属于它的内在价值,我们不能因为文化差异,不了解,不调查,只通过现象表面去冒然判断一种现象的过错。

因此,对于“跪拜礼”是糟粕还是精华,完全看人们的对它的态度,只有正确理解和践行“跪拜礼”,人们才会在道德上取得进步,而优良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也正在此。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