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只有跟佛比,才能看清楚自己。
十行位圆满,以一切真实行回向无上菩提,即入十回向位。包括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十个位次。
十回向位修行圆满,成就慧根,法界量灭,没有大小、内外、轻重等量的分别。
继续边读边聊《楞严经》。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阿难,这个善男子圆满具足神通,成就佛事完毕,纯洁精真,远离种种留碍漏患。当他度众生时,灭除度众生之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为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佛子清净无漏的真实行,即如《金刚经》所云:“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没有向外攀缘度众生相,自然就安住在无为涅槃中。这个回向并没有行为造作。这就是第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有世间人说:“我帮了他,他为什么不感恩?”由于他心中有众生相,故而向外攀缘回报。
又有世间人说:“我不杀生、不做恶事,常常助人,为什么没有好命?”他的自律和行善,皆与我相、众生相有关。不杀生、不做恶、助人为乐,这本是一个人应当尽的本分。这里却来邀功,好像他本来就应该杀生、做恶、不助人一样。众生的分别妄见就是这么荒唐。
故而凡夫常常是“计较一切众生有众生相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坏其一切可坏之分别法,远离了一切可离法,名为不坏回向。”
佛子既然离开了一切众生相,自然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就是坏其一切可坏之分别法,成就无分别法;远离一切可离之法,成就常住法。这叫做第二:不坏回向。
凡夫则是“有坏回向”,把本来无分别的常住真心,分别成了生灭无常的妄心。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本觉湛然,本觉等齐佛觉,名为等一切佛回向。”
佛子在无分别中,湛然本觉自然等同于佛之妙觉。这为第三:等一切佛回向。
凡夫则是:在分别中,自性本觉,明上加明而成妄觉。就好比前面佛陀以劫波巾绾成结后,阿难等就只认得巾结,不认得巾的本身了。众生就是这样,只认得六根对六尘而结缚的妄觉世界,而迷失了自己原本不纠结的真心本觉。为“等妄觉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开发显明,本觉地如同佛觉地,名为至一切处回向。”
佛子在本觉等齐佛觉中,精真自然发明出心地等同于佛地,能至一切处。此为第四:至一切处回向。因为没有任何业相的障碍,故能至一切处。
凡夫则是,随其妄觉心所见到的妄业相,或在人道、天道、畜生道等等,受妄业相束缚,不能至一切处,为“至业相处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世界、如来相互涉入,得到无挂碍,名为无尽功德藏回向。”
佛子至一切处中,世界、如来互相涉入,自然成就无挂碍之无尽功德藏。此为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凡夫则是,妄业相、凡夫互相涉入,分别、攀缘、挂碍中皆是有尽有漏的业藏。比如,凡夫常在趋利避害的分别中挂碍“好相”。如果有“好相”的生起,必然就有好相的灭亡;同样的,凡夫否极时,也会有泰来。因此凡夫的任何业相功德,都是有尽头的。这就是“有尽业藏回向”。
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对于修行是有意义的。正是因为业藏有尽,凡夫才有可能消除宿业,修证成佛。由此也证明,佛陀给众生指出的修行道路,的的确确是真实不虚的。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于等同佛地,地中各个生出清净因。依清净因发挥,都能证取涅槃道,名为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佛子于无尽功德藏中,出生的都是清净因,随顺任何一清净因,都能证取涅槃真净。就好比古代禅师所说:“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这就是第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凡夫则不然,他于业藏中继续分别一切法。就比如,学佛人中分别宗派。有的抬净土贬禅宗,有的抬禅宗贬净土。种种法就在这种凡夫的不随顺中,变得更加不平等。为“不随顺不平等染根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真净善根既已成就,十方众生皆我本来真性。真性圆满成就,不失掉一个众生,名为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佛子在随顺平等善根中,明白十方众生皆是我的本来真性,真性中不会遗失任何一个众生。这就叫第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等观中,菩萨自他不二、生起救度众生的大悲心。
凡夫则是在不随顺不平等染根中,继续自他分别,差别观到对立时,乃至以杀盗淫妄等正恶之法恼害众生。完全不明白损人就是损己。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即一切法(有相),离一切相(空相),唯有即(有相)与离(空相),二者皆无所可著,名为真如相回向。”
佛子随顺等观一切众生中,不着空有二相,超越空有二相,即是真如相。如同《金刚经》常用句式:“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此为第八:真如相回向。
前面有读者问“干慧地”。干慧地是在无生法忍的基础上,欲爱干枯而显现的纯粹智慧,这是无为中显现的智慧,并非是有一个智慧相可得。因此,无论说“有”,还是说“无”,都是在有为法上打圈圈。干慧地是无为法,本无所得。因此,对干慧地的理解,就应该是“如来说干慧地,非干慧地,是名干慧地。”这样理解,就圆满了。
凡夫不懂得真如相,他通常认为,有就是有,空就是空。空不是有,有不是空。执着在空有分别中,可称为“著空著有的分别相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真如中得一切所皆是真如,十方法界皆无障碍。名为无缚解脱回向。”
佛子在空有不二的真如智慧中,一切法皆从真如而来,自在游行十方法界,没有任何结缚障碍。此为第九:无缚解脱回向。
凡夫则是,一切法从妄想分别中来,束缚在分别妄见中,处处都是结缚障碍。为“结缚束缚回向”。凡夫待在家里,或者随便出个门,都是六根对六尘,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中,处处生结缚。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自性妙德圆满成就,法界计量消灭,名为法界无量回向。”
佛子在无缚解脱中,自性功德圆满成就,没有形相、大小、内外、轻重等计量的分别。此为第十:法界无量回向。
凡夫则是,妄见中的一切法,皆是有相、有计量之法。凡夫为此还建立了数学、物理、化学等种种学问。曾经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见,凡夫是多么热爱分别相见。这就是为“法界有量回向”。
至此,十回向位修行圆满。
(当觉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