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佛缘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佛教因果定律/ 文章正文

楞严经·卷七|清净宿业的楞严咒以及末世如何坐道场(02)

导读:楞严经·卷七|清净宿业的楞严咒以及末世如何坐道场(02)阿难前面问末法时期如何摄心?佛陀从戒的角度,开示了四种清明明诲。只有断除了淫心、杀心、偷盗心和诸大妄语,心地才能真正得到清净。继续边读边聊《...
楞严经·卷七|清净宿业的楞严咒以及末世如何坐道场(02)

阿难前面问末法时期如何摄心?佛陀从戒的角度,开示了四种清明明诲。只有断除了淫心、杀心、偷盗心和诸大妄语,心地才能真正得到清净。

继续边读边聊《楞严经》。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阿难,你问如何摄心?我今先说了入三摩地的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者要先受持这四种律仪,令身心皎然清净如冰霜,则在修行中自然不能生出一切枝叶来。心中贪、嗔、痴三毒,口中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四种恶行,也就没有了产生的因缘。阿难,这样四种清净明诲若能不遗失,心尚不攀缘色、香、味、触等六尘,则一切魔事又如何发生呢?”

这是佛陀再次宣说四种清净明诲的重要意义:一是身心清净,修行不遭歧路;二是能圆满奉行十善业道;三是不攀缘六尘诸相,一切魔事就没有产生的基础,如何还有魔相呢?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若有宿世习气不能灭除,你教导这人一心诵持我的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这是如来无见顶相(真性)的流露,是无作妙心从无见顶相中所显发的智光,是坐在妙宝莲华(比喻无分别)上所说的心咒。”

四种清净明诲的道理是很容易明白的,但由于宿世习气的干扰,真正做到并不是那么容易。此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的作用就彰显出来了。它能加持诵咒者清净身心,圆满戒行。此咒实际上就是第一卷中,文殊菩萨救护阿难的楞严神咒。

在这段话中,“无见”、“顶相”、“宝莲华”都是指真心本性,即“一心三藏”。其中“无见”,为空如来藏,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一是字面意思,无有相见。另一种以“无”为性,以“见”指相,“无见”即为性相合一的真性。“顶相”,指不空如来藏。一切相还归到顶端,至无可还处,就是“顶相”,顶相亦是性相如一、空有不二之相。“宝莲华”,指空不空如来藏。前面有偈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宝莲华即是无分别中不妨分别的性相一如。

在《楞严经》中处处都不离“一心三藏”。这个三藏不能割裂开来理解,这是真心的三个方面,攀缘空、不空、空不空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将真心转为妄心。这就好比苹果又红又香又甜,如果只认苹果的红色,舍弃苹果的香,甜,那苹果还是苹果吗?单一的红色与苹果是两码事。同样的道理,真心空有不二,并非是偏于空或者偏于有的。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 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且你宿世和摩登伽女在多劫因缘中产生的恩爱习气,不是只有一生和一劫的。我一宣扬这个神咒,摩登伽女就永远解脱爱欲心而成就了阿罗汉果位。她尚且淫女,根本没心思修行,只是依靠神咒力的暗暗加持,就能迅速证得无学果位。更何况你等在会的声闻,求证以这个最上乘法门而决定成佛,譬如以微尘扬于顺风一样,有什么艰险呢?”

佛陀以摩登伽女为例,说明楞严神咒消除宿世恩爱习气的神效。摩登伽女听闻神咒前,本是无心修习的淫女,听闻此咒后,在神力的冥冥加持下,迅速证得无学。

既然此咒都能加持没修学的人,那么,对于如今的在会声闻而言,以此法而求得决定成佛,更应该是以微尘扬于顺风一般的容易。

说到这里,不妨再说一下关于咒的问题。在《边读边聊心经》系列文章中,曾谈到过世界无处不是咒的问题。比如说,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一句十岁寒。这里的良言和恶语,都有引动他人心灵波动的咒力。本来那人不高兴了,赶紧解释误会,说几句好听的,那人转怒为喜,这就是善咒的力量。广而言之,凡夫着相,故而大千世界的种种形相,对其皆有咒力。风水学说白了,不过是积善相、避恶相,研究咒相的一门学问。

对于修行人而言,适当了解咒相是有一定意义的。比如说,人前说是非,是语言结缚之咒。它令人与人之间增加恩恩怨怨,从而有了轮回的业缘,所以,要想出离轮回,这种结缚是应当避免。佛说的四种清净明诲,也是为了令修行者不沉沦在结缚中。

既然有结缚之咒,自然也就有解缚之咒。比如说,《心经》中的般若波罗蜜多咒,能助人解开恩怨束缚,“照见五蕴皆空”。这里的楞严神咒,亦能清净宿习,速证无学,等等。诸佛菩萨的神咒都是解缚之咒。当然,对于凡夫的分别心而言,其解缚的程度和侧重,是有所不同的。

若能这样去理解咒,对于后面所说的楞严神咒,就不会产生怀疑。凡夫着相,既然承认语言文字、房屋风水等能引动凡夫心,那么,楞严神咒能破掉宿习相执,加持凡夫趋向解脱,也不是稀奇之事了。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

“若有末法想要安坐道场的修行者,先要受持比丘清净禁戒,应当选择戒律清净的人,要以明心见性的第一沙门为自己的导师。如果其不能遇到真正的清净僧,则他的戒律仪必定不能成就。”

清净禁戒,是指四种清净明诲,即断淫心、断杀心、断偷盗心、断除一切诸大妄语。如果不能遇到真正的清净僧,恐怕会被带偏,从而无法成就清净的禁戒律仪。

【戒成已后,著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禁戒律仪成就后,穿上新的干净衣服,燃香闲居,诵持这无为心佛所说神咒一百零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在十方现住国土的无上如来,放出大悲光来灌住其顶。”

这段话除了字面上的事相解释之外,还可以从心相上来解。“戒成”表示正确领悟了清净戒律之后,心灵脱胎换骨,如同着新净衣。燃真净佛法之香而熏习,闲然而居,不受世间六尘叨扰。在这种状况下诵持楞严咒,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悲仰十方如来放“大悲光“来拔除宿业。

前面说过,“悲”是“非心”组成的。当明白一切法都是虚幻妄相,其自性本空,乃妄心所造,不是真心,自然就能从尘相烦恼中超拔解脱出来了。这就好比,梦中贫困潦倒,深以为苦。梦醒后自然知道梦境虚幻,苦亦虚幻,自然而度一切苦厄了。此处大悲光从顶灌入,是表示消除无始劫以来的一切宿业。

关于“结界”的方法,后面阿难会问到。

【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灭贪淫,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 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阿难,这样的末世清净比丘,或者比丘尼、白衣清净居士,灭除了贪淫心,受持佛的清净教戒,于道场中发出菩萨愿力。出入道场皆澡浴洁身,昼夜六时安住在行道中,这样不睡经三七二十一日,我亲自现身到这人面前,摩顶安慰,令他开悟。”

同样的,这段话从字面上看,是事相上的道场,但也可以从心相来解,成就心相上的道场。

“心灭贪淫,持佛净戒”是指受持四种清净明诲。“发菩萨愿”,菩萨愿是常指“四弘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出入澡浴,六时行道”,是指在世间修行时,出入在各种世间相中,无论工作还是居家生活,都要“心灭贪淫,持佛净戒”,常以清净法水清净身心,使自己的心能够安住在佛道中。

(当觉)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