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佛缘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入门知识/ 文章正文

达观法师:离苦得乐的良药

导读:达观法师:离苦得乐的良药释达观/讲述 人活著:就要活得好!就是生活要自在!若不能如此,心便会生起痛苦。身体有病当看医生,心理有病还得用心葯来医,此良葯是离苦得乐的方法,也是我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內容...
达观法师:离苦得乐的良药

释达观/讲述

人活著:就要活得好!就是生活要自在!若不能如此,心便会生起痛苦。身体有病当看医生,心理有病还得用心葯来医,此良葯是离苦得乐的方法,也是我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內容。

要解除痛苦,首先应知一切苦因的来源。可分为二大部份来谈:

壹、是自己的身心所造成。

现在先从身体上来探討,分为「病」与「死」二项。只要是人,就一定会生病。生病时,便会受到生理上的折磨,真是苦不堪言!莫非每个人都必须承受这样的痛苦?难道没有解决之道吗?我针对「病」的事实,从四个概念来解析:

※生理之病

一、自然现象-人皆有「生、老、病、死。」物皆有「成、住、坏、空。」念皆有「生、住、异、灭。」简单的说:万事万物时时刻刻皆在变化。所以生病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应该认清这个事实,而不要去逃避它,或是排斥它,应勇敢去面对它。虽然生病时,身体很不舒服,甚至很痛,但是你的心,可以选择不受折磨,真心的接受「病」的无常。就像外面的天气,不论日正当中,或者刮风下雨,人类只能坦然接受,因为这种现象是很自然的,所以要如实的去看清「病」的现象。

二、病的原因-任何事情,皆事出必有因,包括病亦如此。人之所以会生病,是我们系统性的伤害自己,你可能不信,但有句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请问你平常都吃些什么?当然吃喜欢的食物!因此所摄取的营养就不够均衡。譬如你喜欢吃麻辣锅,一年四季都喜欢吃,这样对吗?我们的身体就如季节,是有变化性的,春夏秋冬四季所吃的东西也应不同,若是一样,无形中就已经伤害自己的身体。中国有一本医书《黄帝內经》中记载著:「人只要按照自然界的规律生活,人可以活百岁,而且动作不衰退。」反观现代人,三餐不正常,作息顛倒,吃饱想睡,该睡却睡不著,身体状况就產生很大的变化。各位应当了解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人是活动的,活著一定要运动,请问各位每天运动吗?有句话说:「水不流会发臭,门不开会生蛀虫,活著不动就容易生病。」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饮食不正常,作息不规律,又不去运动,这不是系统性的伤害自己吗?而且我们更常犯一个毛病,生病时定会说:「若病好了我一定好好爱惜自己。」结果病好了,话也忘记了。我们號称是知识份子,什么都懂,这概念很简单,却做不到,就如同不清不楚的在伤害自己一样。

三、治的方法-国策顾问陈立夫先生,活到九十多岁,他如何照顾身体呢?他说:「养身在动,养心在静。」生病时要看医生,但有人却不是如此,而是找神明,我送各位一句话:「靠山山倒,靠人人倒,靠佛不保,靠己最好。」次谈治的方法:生病时,有的人求神问卜,有人找算命先生,当然找医生之人佔大部份。我们常说中国人的算命先生就像是心理医生,始终有能力算出你什么时候会遇到难题,但是,他始终没办法帮你解决。因此苦还是自己在苦,所以我们在平时就应注意,用心生活,更要谨言慎行,心態上要正確,例如:偏方好不好?其实不能问葯好不好,不是葯的关係,而是用葯之人的关係,重点是对症下药,而非在葯上打转。有病当看医生,若是急病看西医,慢性看中医。对医生应相信,不要怀疑,否则是没有用的,故治疗病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去看医生,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不容易,主要在於各位的处理心態上,我现在病了,我应该用什么心態来面对自己的身体?因为不舒服,而產生心理的烦躁、痛苦、不安,我应该如何处理?

四、处理心態-有病看医生,看完之后,心安理得的回家静养,更当如实的告诉自己:「把身体交给医生、把心留给自己。」只凭这句话,就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因为这是心態问题,如果你够清楚,够了解这个心態,病了会完全接受它,而安心的养病,不再受折磨。此乃有病治病的第一个概念。第二个概念就是大家最不喜欢谈,也最忌讳的死。病好不了,甚至於没病也会死,但很多人却不敢面对死亡,不过人生终归一死,岂能逃避了?。大家是否探討过,为什么害怕死亡?因为不了解何谓死?也不知道死了会怎样,將去哪里?所以害怕。现在我们就死亡的问题,分做三点概念来探討:

※瞭解死亡

一、不知去向-人死了之后到底要去哪里?很多人都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又何尝知道呢?这是值得我们要深思的问题。现在我告诉各位答案:「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几乎大部份的人,都有宗教信仰,那你可否在信仰中,找到这个答案?或是只停留在一种宗教寄託,寄託谁带你去?各位啊!非谁能带你去,而是你要不要去?你若不想,谁有能力带你去呢?有了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突破盲点,也能很清楚的知道,我死了我將去哪里?有一本好书「旷野的声音」是真人真事,描述他们死了以后,知道將往何处,且清清楚楚,所以能心平气和的面对死亡。重点是你要明白、清楚你要去哪里?否则就像流浪汉无家可归一般。

二、心愿未了-我做过很多调查:许多的人都说自己不怕死,但一遇状况,却怕得魂飞魄散,若再追问:「为何不怕死?」他却回答说:「我担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心愿未了,责任未完成。」说得多么伟大堂皇啊!如圣人似的。什么叫心愿未了?责任未完?其实你走了之后,世界照常运作,日出於东,日落於西,绝对不会因为你的死亡,而天下大乱,或者为你而哭泣。古人说:「尽人事,听天命!」我们生命是无常的,並非你能够决定,既然如此,又何必掛碍心愿未了,那实在无济於事,所以应趁活著还健康的时候,多去关心家人,好好的付出,去帮社会上急需救助的人,不要等到自己出了问题时,才后悔有好多事未了,但是一般人都不会这样想,也不会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往往伤害我们最深的是我们最亲的人。反而不是陌生人。人时常在伤害自己最爱也最亲之人,却都不自觉,实在不可思议,我们出外对陌生人好,回家也应善待家人,好好把握与每个人相处时间,每个当下都要好好运用。

三、失去一切-因为不管多么辛苦打拼,终將面临死亡,世上所有的一切將一无所有,这样的概念使我们心有不甘。活著时不甘心,死时也不甘心,这就说明我们是多么的执著,这个执著到死都不放弃,由於如此即產生第一个障碍:「不论我努不努力,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我又何必努力?」第二个障碍:「我已经成功,又能怎样?我现在失败,又能如何?」不管成败与否,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啊!这个问题我们要如何突破呢?我们害怕失去,这是很简单的问题,我只要与各位分享,你也就不会觉得遗憾了,人类出生到这个世界来,並没有带来任何东西,而人走了之后,又想带走什么?人本来就该如此,不是吗?

我们在社会上,应该是「情关难过要关关过,钱关难破关关破。」例如:男女朋友在交往,若失恋即是失去「他或她」的朋友,那请问「他或她」是你的吗?根本就不是,只是你错认爱人是你的,既然本来就不是你的,那怎有失去?我们本来就是独立的个体,从头至尾就只有一个人,谁也不是谁的,甚至於你自己都不是你的,如此,我们对死亡才不再恐惧。我们了解死亡,更清楚知道,「生是一个现象,死亦是一个现象」,但是生命的本质从来没有变过,举个例子:不管日升日落,太阳依然是太阳,不管潮起潮落,海水依旧是海水。海水涨潮就像人出生,退潮就如人死亡。表面上有生死、有生灭,其实生命的本质不曾改变过,佛法中「心经」里有一段话,形容生命的本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这段话在告诉你、提醒你,你的生命本质不会因死亡而没有,不要被骗,也无须害怕、恐惧,如果能如实看待,你就会勇敢接受、面对死亡。

※心理之病

接著谈我们的心:「心病」,心的痛苦,很多人都不了解痛苦的含意,其实痛苦意味著二个意思,一、什么是痛?二、什么在苦?原则上,「身在痛、心在苦」名为痛苦。心的概念比身的概念更难谈,这种苦的感觉,有时候不是事实,只是你內心的一种感受,它非真实。任何的现象其实並没有苦与乐,是人自己对现象所產生的感受「苦、乐」。我们当看清楚真实的道理,痛苦原来只是內心一种感受。

內在感受要如何处理呢?那是很难处理的,就如你今天听完一场演讲,你会得到一个答案,「见仁见智」,每个人想法、看法不同,代表感受、体会也就不一样。例如:我们同时看到一个景象,內心所起的感觉也完全不一样。情绪也是如此,我们常常在牛角尖打转,愈转愈厉害,所以啊!心病还是要心葯医。

我们的心实在很苦,因为每一个人都生病了,而且心与身有百分之百的关係,心和身彼此互相影响,其实真正的病痛,原则上是由心引起的,只要你心有病,那身体就一定出问题,如果心一变,身体將跟著变。现代很多人很注重健康,吃喝都讲究,有机的、生机饮食、能量水,因为怕吃到肥料,但是,这样就能健康吗?你把身体照顾的很好,而心呢?你根本就不理它,如果心生病,身也一定生病,不从心下手,你的身体还是枉然。

一、贪欲所起

原则上心的病有二个:一个是「贪」、一个是「瞋」。为什么是由贪、瞋而延伸全部呢?因为此二个是人痛苦的核心。在佛经上有这样记载:「人有八万四千烦恼,这是概括。因太广了,故浓缩为人有一百零八个烦恼,」所以佛珠有一百零八颗,唸一声佛號,断一个烦恼。一百零八又可归纳为六个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不正见。」此六个根本烦恼是贪、瞋、痴所延伸,其实总归只有个「贪」。什么是贪?贪即是慾望、贪慾,心由此而病,慾望是痛苦的根源,它实在是太可怕了。很多人对这个问题似乎知道、了解,却又告诉自己「人本来就有慾望,」由此可见,要把慾望断了是相当的困难。

慾望是什么?它到底如何?我只能这样形容:每人都想当自己主人,但是所表现方式却是「奴隶」,且认为理所当然,被慾望所控制而不知啊!其实我常做这样建议,就如现在要告诉你们:「人一定要有正確的人生观,话说回来,又有几人知道正確人生观?我们当省思啊!更应察觉。如果你深入探討这个问题,你的人生將会不一样,由於察觉使你越来越快乐,最后完全自在。换个角度来谈「慾望」,可以得到几个答案,慾望如大海永无止尽,不管有多少的沙,多少石头,永远无法把它填满,人生的慾望也是如此,若不了解慾望像大海的人,终有一天会葬身海底,溺死在大海中。慾望的概念是人类自己一直创造出来的,往往为了满足慾望而去创造慾望,身心追逐,直到筋疲力尽。

古时有三位伟大圣人,曾经针对慾望本质做这样的分析:第一位是孔子,孔子的得意门生顏回,有一次问孔子说:「何谓仁?」因孔子思想即是「仁」。孔子回答说:「所谓仁就是克己復礼。」克己-克除自己私慾,唯有克除私慾,才能恢復人本来的良知良能,这是孔子对慾望的解释。第二位是老子,他对慾望的詮释相当精譬。老子说:「天下的灾害,莫过於不知足。」天下的过失因贪慾太多而造成,老子认为人的慾望有时候比战爭还可怕,因为人类的慾望几乎可以摧毁全人类。第三位是释迦摩尼佛,世尊说:「人生苦的根本,原则上来自於慾望。」我们可以了解到,圣人对慾望的看法都有共同的认知。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与探討它呢!简单来说我们一般都多慾,然而透过学习之人,可以变成寡慾,直到有一天慾望自然不再生起,即是无慾。无慾不是没有慾望,但是很多人误会,就像无念,以为没有念头,那是错的,无念是无杂念,念念清净。无慾是有慾望却不执著,何谓:「有而不执著」我们一一的来理解它。

很多人解释经典或圣人的话,都很奇怪。殊不知世界上最积极的人就是懂道理之人,没有人比了解真理之人更积极。易经上有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描述懂道理的人,他是非常积极且效法天地,日月运转自强不息。或许你很难理解,其实不难,例如:人,身要忙、心要閒,我们正好相反,我们大部份的人,身很閒、心却忙得要命,整天胡思乱想,一刻也不得閒。真正让我们觉得累是「心」而非「身」,积极之人工作时间都很长,却不觉得累,而一般人只要是週休二日,没有计画去玩,或做任何目標,他今天睡觉起来就会觉得很累,为何会累?那是心累,乃因你的心没有目標所致。

我们了解这些概念之后,就可以知道「什么是无慾」、「什么是有而不执著。」例如:內心不会跟別人计较的人最积极,因为他任何事都愿意做、愿意付出。「无」之意是有而不执著,无慾並非捨弃,是有而不执著,所以心甘情愿帮助別人。我们常讲「无慾则刚,」针对慾望可以作下列註解:人需要不多,想要太多。我作三种比喻:第一有水喝、第二有茶喝、第三喝好茶,这三句话那句最简单?有水喝。同理可证有饭吃、吃饱饭、吃好饭,有饭吃最容易,人有水有饭就能活,那各位一个月要赚多少呢?一个月其实你花不了多少钱,如果按照我的理论,开销应该不大,但是我们总是莫名其妙花费很多。

人要活著不困难,且相当简单,问题是你为什么活得痛苦?因为自己慾望太多。我有一位学生,月入十几万,到最后结果是负债。慾望的本质,口渴你就喝水,肚子饿即吃饭,如此生活一定简单,我常说:「生活简单便自在、那有烦恼掉下来。」现在的人类一直被自己慾望残害著,永无止尽,这就是贪所產生的痛苦。

二、瞋恨所致

其次谈瞋,就是討厌,我们內在有二个很强烈的概念,喜欢与討厌,每个人內在都是这样。若人有喜欢和不喜欢,就一定不会快乐,是痛苦的,世界上所有的人、事、时、地、物不可能都让你喜欢,不从这里打破你的观念,你的痛苦將一直存在。有句话说:「面对一切境界,皆不取不捨。」如此就能破喜欢与不喜欢的概念。贪和痴最主要在於贪,慾望不能满足,心中会起瞋。你会生气是因为不能够满足自己的慾望,我们內在有七情六慾:喜、怒、哀、乐、爱、恶、慾,而从慾望產生情绪,每个人都有情绪,谁控制情绪能力愈好,谁就愈有成就。自古以来,愈有成就之人,情绪愈稳定。对於瞋,佛家常这么讲:「火烧功德林。」代表一个人过去所作种种一切,瞋心一起所有一切皆毁了。我们情绪分为强与弱,刚开始对一个人不满,產生討厌、生气,进而愤怒,甚至於杀人,这是非常可怕的。

人可以表达情绪,但是不能发泄情绪。人在一起难免会有误会、摩擦,原则上来自於看法的不同,道理很简单、也单纯,没有谁对或谁错,而有的人不是这样,所以要適时表达情绪。情绪层面若要破除喜欢与討厌对待的概念,只有一个方法,面对一切境界不取不捨。什么是「不取」?什么是「不捨」?遇到你喜欢的你不要刻意去取,想拥有它,面对你討厌、不喜欢不要起个逃避它的念头。所有失败之人皆有逃避的习惯,而对任何事情不敢勇於负责、承担。从小到大要成就、要快乐,就不应逃避,不应捨弃不喜欢的东西,对喜欢的不要刻意追求。现象本质,没有好与坏,是我们错误的认知,以环境来讲也无好、坏,是心所產生好坏,一切只是心的问题。真正的不取不捨,並非忍耐,它是一种现象本质而已,是人类对现象產生分別,造成喜欢即取,不喜欢即捨。

贰、是社会的价值观所影响。

接著谈造成「痛苦」原因的第二部分-社会:人活在社会当中,不能离群独居,也就不得不面对这个社会。社会只是统称,如果详细分別来说:

第一、別人对自己的看法-名利。

在这里別人指陌生人,讲的是社会的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如何看待我们这个人呢?用名与利,社会上常常以名利的概念,来套住或分辨、肯定一个人,这样的概念会產生很大的问题。名利是个什样概念?很多人一辈子在名利中打滚,为什么人都想要名利?很简单,名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利为了达成自己的安全感。名是成就感,利是安全感。我们时常讲「没钱」,其实就是没有安全感,很多人做得很辛苦,只是为了成就感,为了让別人肯定,人为什么要在这里打转?把名利看的如此狭隘。世人都喜欢名利,却被名利牵著走,「人求名当求万世名,计利当计天下利。」

第二、朋友对自己的看法-成败。

人常常以成败论英雄。何谓成?何谓败?有句话「成非成、败非败,成败在你心中。」当朋友与我们衡量成败时,其概念是很模糊的,所以不要轻易就让別人影响自己的志向、抱负。虽然短时间自己的志向与抱负未显现,但只要是对,且有利於社会,时间一到它自然会呈现。

第三、家人对自己的看法-前途。

家人都会担心自己的工作有没有前途?什么是前途?其实不是行业有无前途,而是自己有没有前途较重要,所以人不要迷失在这个概念上。

第四、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苦乐。

人辛苦一辈子是为了什么?到最后自己可能也不清楚。我建议各位:「既然今天已无可选择当人了,应该如何?很简单,要活得好。」什么是活得好?即是活得很自在,自在之意是处在任何环境都不受影响。所以你对自己有何看法?就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谓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自己在干嘛?自己很清楚,其他就不用谈了。苦乐你都了解,自己就要活得好。

第五、自己对环境的看法-顺逆。

环境本质是现象,环境没有好坏,是自心起好坏。我们的身体是生理现象,而心是心理现象,离开身心以外就叫做物理现象。简单来讲,不论心理现象、生理现象或是物理现象,它统称为一切现象。人只要有能力看清一切现象,就能自在。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