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佛缘网
初识佛法须知 佛学的真面目 法苑谈丛 教规礼仪 佛门礼仪常识
主页/ 初识佛法须知/ 文章正文

达真堪布:把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全部转为真正的修行

导读:达真堪布:把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全部转为真正的修行 噶当教言27 忙于毫无意义之事会影响学修,所以应弃绝与学修无关之事 这一点对于家务繁忙的居士来说难以做到,甚至对出家人来说,也难以做到。若我们日...
达真堪布:把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全部转为真正的修行

噶当教言27

忙于毫无意义之事会影响学修,所以应弃绝与学修无关之事

这一点对于家务繁忙的居士来说难以做到,甚至对出家人来说,也难以做到。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不会影响学佛修行,当然无需多虑。那么,如何避免此类影响学修佛法之事呢?那就是,把它们转变成学佛修行,而不必特意放下。

为何阿底峡尊者强调这点呢?原因是告诫我们,一切行为都要转为学佛修行,把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全部转为有意义之事,才是真正的修行,这就是窍诀。如果我们做到了,就可禁绝与学修佛法无关之事了。

那具体如何做呢?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在衣食住行的过程中,视我们所接触到一切众生为父母。之前曾讲过,一切众生皆是我们的父母,若我们懂得此真理,深信此真相,今后做起来就容易了。

如果我们不懂佛法所讲的这些道理,没有深信轮回,就难以做到。视所有众生为父母,并不是把非父母观为父母,而是坚信他们本来就做过自己的父母。明白了这些道理,深信了这个因果,轻而易举就做到了。

若以慈悲心善待一切众生,并且去感恩、报恩,我们的衣食住行就变成有意义之事了,此为大乘佛法的观点和境界。还可以观一切为清净,把这些众生观为清净的形象 ——佛尊、菩萨。

学修五种圆满时曾讲过,并非把非清净的观为清净,而是将本来清净的观为清净。这是密乘里所讲的,也就是大光明的境界。当我们明白、深信这些道理之后,将一切众生视为佛菩萨,就不成问题了。

以恭敬心善待众生,为他们奉献,即便是吃喝玩乐,也成为有意义之事了。再者,在行住坐卧的过程中,观想诸位佛菩萨在头顶、在肩上、在喉间、在心间,时刻忆念诸佛菩萨的功德,这样一来,我们的衣食住行全部变成了学佛修行。

行走时观想佛菩萨在右肩,作为绕转的对境,此为绕佛绕塔;安坐时,观想佛菩萨在头顶,作为祈祷的对境,时刻不离三宝的光明,获得佛菩萨的能量加持;吃饭时,观想佛菩萨在喉间,作为供养的对境;睡觉时,观想佛菩萨在心间,作为梦转为光明的对境、所依,这样一来,睡觉不离佛菩萨的能量,梦会转换成光明。如此这般,衣食住行皆是意义非凡的学佛修行之举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视身边的人为有缘众生,并努力去利益他们,即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大乘修行人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益众生,而并非单纯自己解脱 ——仅为自我解脱不是大乘修行人,仅为自我成佛也不是大乘修行人,为利益众生才称得上大乘修行人。

我们身边的人,包括家人、朋友,都是与自己有缘的众生,是与自己关系最近的众生,也是最需要自己的众生,在这种见地之下,为他们付出、为他们做事,关心他们、照顾他们,即是行菩萨道,才真正是成佛之因。

大家应当明白,首要之处是利他菩提心,若因为对方是 “我的朋友”、“我的家人”,“我的……”而为他们做事、付出,这并非行菩萨道,更非成佛之因,因为你没有心怀利他菩提心。在生活中转念是最重要的,念一转,一切行为当下即变成修行。

在日常生活中转念是最重要的。念一转,一切行为就变成了修行,一切行为都可以成为成佛之因,这都是窍诀。

此前曾讲过这些,今天再次强调,仅仅明白了此道理还不够,还要尽力去落实,落实到每位众生身上,落实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起初也许做不到,无法对某些人如此这般的对待与付出。但是逐渐的就能做到了。这样一来很多的恩怨当下就可以了结,许多功德当下就可以圆满。因此,转念非常重要。

工作同样如此,无论是为别人打工,还是自己做生意,都可以当作利益众生的平台,然后为众生奉献,这一切行为都可以转变成修行,都可以成为成佛之因。以上这些窍诀可以让自己的功德和福德圆满。

也许很多人的心念转不过来,认为成佛的事与自己很遥远。其实并非如此。成佛是何种概念?解脱是何种概念?成佛之因是什么?我跟大家讲过:福德和智慧圆满叫成佛;永恒的摆脱烦恼与痛苦叫解脱;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变成断除烦恼、痛苦之因,成为成佛之因。这是很殊胜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为别人打工、做生意这些行为很普通,表面来看好像在造业,实际上心念一转,都可以变成修行,变成解脱、成佛之因。这一切都在于你的心,都在于你的动机。

之前也曾讲过,不要为了世间福报、为了那点工资或一点利益去做某些事情,你真的不至于为了这些事而呕心沥血地努力。所以一定要有修持方法,一定要转念,这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一定要懂!

有的人见解较为高深,修行也比较好,一切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都在无我及空性的见解中进行,即以无我和空性的智慧摄持。也就是说作为修行人,了知万法无我及空性的本性,有这样的见解、见地,保持这种觉悟的心态去做一切,才真正称为放下。

刚才讲 “一切无关于学佛修行之事都要放下”。放下指以无我及空性之智慧摄持。要具有此种正念,一切的一切,无论是精神世界还是物质世界,都不离无我及空性的本性。

若了知并且能把握此觉悟的心态,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一切行为及所有其他事情,都可以变为一种殊胜的修行,成为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殊胜助缘,具备此种殊胜的见解才叫放下。

放下是一种心态,并非行为。心态心量打开了,内心是觉悟的,可以做到放下。吃东西是放下,走路是放下,睡觉也是放下,一切的一切都是放下。

如果特意放下, “我要学佛,我不工作……”然后在家里念修;“我今天不能陪家人,我要去供佛……”看似放下了,自己也觉得放下了,实际上并没有放下,这并不是放下。

敬录自达真堪布仁波切2016年莲师法会最新开示《噶当教言》讲解4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