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菩提偈——六祖慧能禅师(唐)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 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 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 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惠能
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2、插秧诗——布袋和尚(唐)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底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
名契此,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明州奉化僧人,号长汀子,是五代时后梁高僧。 世传为弥勒菩萨或弥勒佛之应化身。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而且,幽默风趣、聪明智慧、与人为善、乐观包容,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因"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这和尚又名"契此"。
3、金屑眼中翳——云门文偃禅师(唐)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云门文偃禅师
俗姓张,姑苏嘉兴人,唐懿宗咸通五年(864年)出生,(公元864一949年)。是云门宗禅的创始人。
4、送上人诗——刘长卿(唐)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刘长卿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5、颂古五十五首其一——无门慧开禅师(宋)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禅师
杭州钱塘人,俗姓梁,生於宋孝宗淳熙十年,卒於南宋理宗景定元年(西元一一八三至一二六零年),世寿七十八岁。
6、寄道友——云峰文悦禅师(宋)
散尽浮云落尽花,到头明月是生涯。
天垂六幕千山外,何处清风不旧家?
云峰文悦禅师
大愚守芝禅师之法嗣,俗姓徐,南昌人。出家后,投瑞州(今江西高安)大愚守芝禅师(汾阳善昭法嗣)座下。
7、江上秋夜——妙总禅师(宋)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妙总禅师(道潜)
北宋诗僧,又名道潜禅师,(1043—1106)。本姓何,字参寥,赐号妙总大师。自幼出家。与苏轼诸人交好,轼谪居黄州时,他曾专程前去探望。元祐中,住杭州智果禅院。因写诗语涉讥刺,被勒令还俗。后得昭雪,复削发为僧。
8、题淮南寺诗——程颢(宋)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
程颢
字伯淳(1032年—1085年) ,学者称明道先生。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河南(今河南洛阳)。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9、题子瞻墨竹诗——黄庭坚(宋)
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见精神。
因知幻物出天象,问取人间老斫轮。
黄庭坚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10、他人诗——王楚志
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11、题竹林寺诗——朱放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能得几回过。
12、咏菊——弘一法师
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
云何殷红色,殉道应流血。
弘一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最后附上小编很喜欢的一段佛系对话: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和拾得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常一起吟诗作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这两位继丰干以后的唐代高僧,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因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