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立品,一九二一年二月七日出生于河南省封丘县蔡寨村(现名仝蔡寨村),原名阎桂荣。 她祖辈务农,父亲阎彩云是豫剧祥符调著名男旦艺人,母亲李青枝,生她姐弟三人。迫于生活贫困,1932年她十岁时,拜杨金玉为师学戏。次年初,阎桂荣登台演出了她第一个戏《打金枝》。
1943年初夏,到安徽界首演出。阎立品在排演新剧目《冷雪雁》时,请京剧郝效莲(男旦)教师教身段、化妆。郝老师又给阎立品排演京剧荀派剧目《红娘》、《元宵谜》。她请音乐教师高启俊先生教发声,学音律。她的代表作《秦雪梅》成稿于界首。界首商界送她匾额:“品清玉立”。因为她拒绝当地警备司令的求婚,知情人士送她:“艳阳桃李之姿 风霜冰雪之操”条幅。 阎立品不仅不畏权势,不向邪恶势力低头,表现了一位正直艺人的骨气,并且在艺术严格要求自己,不随波逐流,不为了一时的“红火”而牺牲自己的气节。从40年代起,她有意识地净化自己所演的剧目。她给自己约法三章:“粉戏”不演,脏词不唱,伤风败俗的动作不做。凡是她要演出的剧目都尽可能地(有时也请一些有文化、有知识的人)经过修改整理后再上台演出。为此她在各地演出时结交了不少文人雅士,虚心向他们请教,不但使得她自己的文学修养日益丰厚,而且这些人也对她演出的剧目提出不少诚恳的看法,使阎立品在修改剧本时受益颇多。她不仅演技高超,而且艺德高尚,因此在观众中有很高的声望,观众送给她的诗、词、匾多不胜数,但她最珍视的是当年在扶沟演出时观众送给她的一幅题字“品洁艺精”,阎立品认为这是观众对她的真切希望,因此把名字从“阎桂荣”改为“阎立品”,以勉励自己:立业先须立身,立身必先立品。 抗日战争胜利,她在开封、郑州、许昌演出。许昌群众团体送她“品端艺精”匾额。后应邀在蚌埠演出,观众送她:“立身飘逸云中鹤 品曲悠扬叶底莺”对联。1950年在开封先后参加河南省政治协商代表会和开封第二届人民代表会。阎立品第一次接触政治活动,这是她人生观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她艺术观的一次飞跃,她开始了在新社会迅速成长的里程。 1950年,她的第二稿《秦雪梅》在武汉上演,又第一次演现代戏《刘胡兰》。1951年,她成立了立品剧社。排演了几个新剧目《胭脂》、《小韩国》、《红发记》,移植了川剧《柳荫记》,移植新排了现代戏《刘巧儿》和《柳树井》,改编了《对绣鞋》,易名《姐妹告状》。 1953年冬,她应邀参加商丘人民豫剧团,到上海演出。得到梅兰芳的许秘书和梅先生在上海的朋友赏识和举荐,阎立品去天津拜望梅兰芳先生。梅先生提出收阎立品为徒,1954年1月,在津举行了拜师仪式。梅先生给阎立品定了艺术方向,要她向闺门旦发展。 1954年初,阎立品参加了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在上海地区慰问人民解放军。在上海灌录了唱片《游龟山》,这是她《藏舟》的第一稿,第一次录音资料。然后,在杭州、南京演出。 遵循老师教诲,阎立品在山东济宁改编了《西厢记》。之后,她在洛阳豫剧团,崔嵬为她导演了《藏舟》。她又移植了越剧《盘夫索夫》和《碧玉簪》。新排了《桃花扇》。 1955年,为庆祝梅兰芳先生舞台生活50周年,阎立品去北京参加纪念活动,梅先生赠她一顶翡翠凤冠。 1958年,在洛阳她被打成“右派”,调到信阳劳动改造,1959年国庆前摘掉右派帽子, 1962年平反。她以“大水冲了龙王庙”淡化了自己受的委屈。之后,她被调到省豫剧团,文化大革命开始,被抄家,母亲被红卫兵遣回开封,不久母亲去世,她孤单一人,被赶进牛棚,去农场劳动改造。她生平多坎坷,但却很坚强。热爱艺术事业,在坎坷的路途中,仍挚着地探讨戏曲艺术。 打倒“四人帮”后,她回到郑州,调省豫剧二团,她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再次修改《秦雪梅》,成功地展现了她流派特征,形成了豫剧阎派艺术。她曾用四十余年锤炼《秦雪梅》,她两度移植过京剧三个剧目,移植越剧、川剧各两个剧目。留下了十多盘录音磁带及三个剧目录像影碟。出版了《秦雪梅》和《西厢记》剧本。 阎立品曾担任中国剧协河南分会副主席、省政协常委、省人大常委。 阎立品1990年患癌症,1996年8月11日病逝于家乡封丘县,享年75岁。 阎立品一生的轨范是: 台下做人:“立身不使白玉玷” 台上演戏:“品格当与青云齐”。 今年是阎立品逝世十周年,仅以此文怀缅她的人生: 烛灭清辉在,形去神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