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佛缘网
初识佛法须知 佛学的真面目 法苑谈丛 教规礼仪 佛门礼仪常识
主页/ 初识佛法须知/ 文章正文

生活远离不了的五欲:财、色、名、食、睡

导读:生活远离不了的五欲:财、色、名、食、睡佛音妙法大智慧什么是“五欲”?世间说财、色、名、食、睡为五欲,佛法里讲色、声、香、味、触为五欲。世间所讲的五欲是财:金银财帛。色:男女情爱。名:位高名扬。食:...
生活远离不了的五欲:财、色、名、食、睡 佛音妙法大智慧

什么是“五欲”?世间说财、色、名、食、睡为五欲,佛法里讲色、声、香、味、触为五欲。

世间所讲的五欲是财:金银财帛。色:男女情爱。名:位高名扬。食:珍馐美味。睡:懈怠昏沉。

佛法所讲的五欲:

色:美丽的色相。声:婉转的声音。香:芬芳的香气。味:可口的味觉。触适意的触乐。

在人间,不能完全否认五欲的快乐,因为从每个人根识感官的经验中,五欲确能引发短暂的喜乐,使人不由自主的为它迷惑、陶醉,终日做着五欲的奴隶,贪求妄想,使生活过得反而不能自在安乐。

比方说,财本来是给人用的,但有财并不一定幸福,人为财死的例子很多,两三年前,汪震把台湾银行的张昌年谋财分尸,对二十多年的老朋友如此狠心,不就是为了财吗?

色,男女的情爱,在世风日下的今天,尤其给人的魔力很大,毁容案、情杀案不时在发生,今日的男女不是在谈情说爱,而是在谈情雪恨,为色情而引来的悲惨结局,这不是作茧自缚吗?

名,三代以前唯恐好名,三代以后唯恐不好名,喜好名声本来很好,可是每次一到政治竞选的时期,大家为了争名,不惜互相攻讦,公堂相见。“树大招风,名大招忌”、“爬得高,跌得重”,袁世凯不就是过分重视名位遭后世唾弃吗?

食,人不吃不能生存,但吃得过分引起的肠病、胃病,还不是苦了自己,甚至有些人为了贪吃而中毒的也很多。有人说世界的战争,就是为了面包问题,可见食欲为害之大了。人生,终日奔来跑去,营营求求,不都是为了食吗?

睡,适当的睡眠不是不好,过分的贪睡,每天懈怠昏沉,也做不出事来。人一生就是能活九十岁,每日睡眠八小时,就有三十岁在睡眠中过去。所以,贪睡会妨害道业,很多要事不就是给睡眠耽误了吗?

无论财色名食睡也好,色声香味触也好,欲,本来不一定是罪恶的,适当的过五欲的生活,是不应该责备的。经里面说男女、饮食、名誉并不是真欲,这些只能算是障道法而已。但是,假若纵欲,就会造下弥天大罪了。“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纵欲者应该深思此言﹗

人的生活,既然是远离不了财色名食睡的五欲,为什么经中又说“五欲过患”呢?

贪求五欲,所引起的过患是很多的。归纳起来说,五欲的过患有增争、烧人、害人、无实、不久等。五欲于人譬如刀刃上的蜜,本来不足一餐之美,但小儿不知其害,用舌舔之,就会有割破舌头的祸害。五欲既是给人这么大的祸害,“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在家的信徒要断除五欲那是没有办法的,但只要不为世间的欲乐所染就好。

在毗耶离大城的维摩居士,是一位大富长者,所谓“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凡夫妻,不舍道法”、“但除其病,而不除法”,在人间要活活泼泼的开拓人生另一乐土,这乐土决不离开世间和人群,只要不为五欲诱惑、束缚,虽然生活在五欲的世间也不要紧。像净名长者,他对于现实的世间和人生,充满着乐观的看法,他实在是在家学佛的典型人物。

在五欲的世间生活,而不为世间的五欲所染,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修学菩萨道,要尽量远离五欲。其实只要修道的人,以法乐代替世乐,以修道代替贪欲,生活自然会美满自在。

以修道来对治五欲,有两种生活方式,一是在家的弟子,一是出家的弟子。

在家的佛弟子,要不给五欲的洪流冲没,至少要奉持五戒:(一)不乱杀而仁慈,(二)不乱取而重义,(三)不邪Y而有礼,(四)不乱说而诚信,(五)不饮酒而智清。这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人成即佛成”,人做好了,修道自然就完成了。

把人做好,实在也不是容易的事,苏格拉底白天点着灯笼在街上行走,人家问他为什么,他说,他要看看这个世间有没有人。世间上奉行五戒的人太少了,健全的人也就少了。

一说到持戒,初入佛门的人总是很畏惧,以为持戒这样不能做,那样也不能做,实在太束缚了,其实戒的意义是防非止恶,非但不是束缚,而且有绝对的自由。所谓自由是以不妨碍他人,不侵犯他人为原则,而持戒就是轨范我们的身心,不要侵犯他人。

在今日佛教里,出家学佛的不像出家学佛,在家学佛的不像在家学佛,令人不胜感慨﹗出家众羡慕社会的富贵荣华,生活力求俗化;在家众则爱干涉僧团,管理寺庙,这都是不好的现象。希望今后在家菩萨,拥护三宝,护持佛法,多热心社会上慈济的工作,不要为了寺院的财产权和比丘纷争;希望今后出家的法师,住持三宝,住持佛法,要学有专长,要能领导在家信众从事教育文化慈善的事业﹗则佛教幸甚﹗众生幸甚。

五欲

在本经中,指示在家信众要“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指示出家僧众要“梵行高远,慈悲一切”。“梵行”,梵者清净之义,行者所修之行。离过离欲,就是梵行。

“慈悲”,慈者能给众生快乐,悲者能拔众生痛苦,为教为人,就是慈悲。出家弟子,要把所修的清净之行,修得崇高远大,用无我的慈悲对待一切众生,把恩惠布满人间。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