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天相当短暂,不经意间夏天就来了,一把折扇是安稳度过夏日不可或缺的物件。最近道元居士从上海给我寄来一把折扇,上面书写‘常得正念,普行大慈’几个大字。我非常喜欢,不仅给炎热的夏日带来清凉,更彰显了信众对僧人的护持之情。
扇子起源于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相传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据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殷周时期出现了一种“翟扇”,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游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或作统治者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
隋唐时期,以竹木为骨架,用薄质丝绸糊成的纨扇趋于流行。宋元时期,纨扇尽管还占主要地位,但同时也出现了另一新品种,即一直流行至今的折扇。北宋宣和年间折扇由日本传入,由于其开合自如,携带方便的特点,常被文人雅士用来挥毫泼墨,抒发情怀。
出家之前我就非常喜欢折扇,每到夏天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它了。出家之后,由于要照顾威仪,虽然烈日炎炎,但僧装也要整齐,扇子就更显出了它的重要。虽然说自己喜欢扇子,但扇子在自己手中的利用率并不高,只是夏天来临之际才取出来,更长的时间是被封存于柜子之中。
中国有一门传统艺术与扇子的缘分深厚,那就是相声。在相声表演的桌上面的扇子利用率是非常高的,可以说相声演员的表演离不开扇子。首先表演者身前的桌子可以叫龙书案,一般桌上有手绢、扇子、醒目(惊堂木)、玉子板,要是有唱快板的就会有一对快板(左手5块板、右手两个大板)。东西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数量也不固定,要是遇到打哏(用扇子打头)的活,扇子就要多预备一两把。如果是单口相声或是长篇单口,扇子可以用作模拟兵器和毛笔、书信、圣旨等。
还有一门传统艺术形式——评书,也是扇子利用率很高的。评书演员用的扇子就是普通的纸折扇。演员用它代替刀、枪、剑、戟等武器,表演武打时的刀枪架式必须用扇子。以及代表毛笔、手杖、书信、等生活用品。甚至有的时候还虚拟动作或景物。如在遇到同行来盘道考核是时候,把扇子拿起递过来,说:“扇子古时有,指点分文武,假笔可代书,兵刃借它舞。”演员应回答:“扇子原本古有,刀枪棍棒凭它。文武九流各有时,惟我不分冬夏。”这两段词也说明折扇在评书演员手里的用途。
扇子在我手中的价值,跟以上两个环境中的价值体现相比是不一样的。使用率越是高,价值体现的越是充分,反观我们自身其实也是一样的。当我们放弃担当,不去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把所有事情和责任都推给别人的时候,其实就是对自我价值的践踏。很多人自己不去主动承担义务、不去面对责任,要求别人却是很严格。自己不精进的时候报怨由于别人懈怠造成的,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时候埋怨由于别人松散导致的。最后自己生烦恼的时候,不能降服自心,还推向别人没有创造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