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拥有慈悲心的众生,通过自己努力耕耘,修学佛道,准备将来成为佛陀,他就是菩萨。
为了达到证悟正自觉,他实践超越的德行──巴拉密(parami),这些德行是:布施、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辱、坚定、慈悲和平等。这些德行通过断除私欲,以慈悲心和智慧获得。佛陀透过无数次的轮回转世,体验众生的痛苦,为一切众生寻求快乐和幸福。在他求道的过程,他不断的实践巴拉密,有时候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在巴利文经典里,菩萨是悉达多太子证悟正自觉以前的称号,也是他过去无数世的称号。佛陀以自己的菩萨行作为例子,讲解证悟正自觉的道路。在巴利语经典里不同意只有拥有佛智的人才能到达涅槃。在佛陀时代,有志于证悟佛道的人非常稀少。但是,在一些记载中,有些信徒渴望成为菩萨来实现佛道。在大乘的教法里,向菩萨礼拜、祷告是很重要的。在大乘思想里,菩萨是抵达涅槃边缘的人,他们自愿发心不进入涅槃,是为了乘愿再来,度化众生。上座部同样敬重菩萨,但是他们不要求众生在觉悟前度化众生。菩萨并不是人类的救星,人类要拯救自己,获得解脱,必须实践佛陀的教诲,追随佛陀的教法,同时要舍弃个人的欲望和物质的需求,发展自己的德性。上座部不认为人人都必须成佛,才能达到涅槃。菩提(Bodhi)这个字眼相等于正自觉佛、独觉佛或阿拉汉,被解释为正自觉智、独觉智、声闻觉智。大乘佛教提到的诸佛,并不是人类历史的佛陀,因此,上座部并不重视。他们的概念是有些佛和菩萨在净土中等候那些礼拜他们的人。这种思想和佛陀的教诲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