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听音乐,宅家时,旅游途中,茶余饭后;郁闷压抑时,开心通快时。
无论何时何地,美好的音乐总能洗涤心灵,就像李白所言“客心洗流水”,这是在他听了蜀僧浚弹琴后,发出的感慨。
这首诗名为《听蜀僧濬弹琴》,全诗如下: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此诗写于公元753年,那时安史之乱还未爆发,李白当时正在安徽宣城游玩。
诗歌开头便点明了为他弹琴之人的身份,来自何方,怀抱何琴。
一名僧人抱着名为“绿绮”的琴,他来自遥远的峨眉山峰。
其实僧人未必就是从峨眉山而来,只是李白生长于四川,即使离开多年,故乡的山山水水,一直萦绕于他的心间。
峨眉山就经常出现在他的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说他来自家乡,是为了营造一种亲近的氛围。
而“绿绮”本是司马相如的乐器,它和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蔡邕的焦尾并列为我国的四大名琴。
绿绮早已消失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蜀僧所用的自然不是真正的“绿绮”。
诗人这里只是为了以高贵的名琴来衬托弹琴者的气派。
至于为什么不是其他三大名琴,除了韵律之外,应该是因为号钟、绕梁属于帝王琴,不符合身份。
而司马相如是文人,又来自蜀郡成都,与蜀僧再相契不过了。
首联看似平淡,其实暗含深意,为李白下文陶醉于美妙的琴声中埋下了伏笔。
接着的颔联,则是正面描写蜀僧弹琴的场景。
只见他随意一挥手,铿锵的琴声便从指间流淌而出,就像听到了山谷中松涛之声。
古人形容音乐总是那样美,就像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杜甫的“半入江风半入云”,让人读来仿佛身临其境。
而颔联描写的则是李白听完琴声后的感受。
袅袅的琴音和着秋天的霜钟,他的心仿佛被流水洗涤过一般,宁静舒畅。
这里诗人不止是在夸蜀僧琴艺出神入化,更是借高山流水的典故表明自己和蜀僧心灵相通,互为知己。
昔日俞伯牙鼓琴,钟子期总能领会其中的奥妙。
当伯牙想着高山,钟子期便赞道“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巍巍大山!”
当伯牙想着流水时,钟子期便会感慨“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了浩瀚的汪洋!
所以当钟子期逝世后,伯牙才会断琴,终生不复弹。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最后一联看似写景,其实是在写自己完全沉浸于音乐中,而这也侧面反映了蜀僧琴艺之不凡。
蜀僧一曲终了,李白起身举目远眺,才发现不知不觉中,青山已被暮色笼罩,本就灰暗的秋云,仿佛又裹上了几重纱衣。
整首诗犹如“清水出芙蓉”般清新自然,其中的立意、用典、起承转合皆是妙不可言。
诗歌没有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手法多么高明,乐音多么美妙,而是从蜀僧的身份来历,到他挥手弹琴,再到李白的听琴感受。
全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将诗人沉浸于美妙的乐音中不可自拔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
李白有多陶醉,就说明琴声有多美妙,他以自身为主体,通过主观感受,展现了蜀僧的非凡琴艺,令人读后仿佛也身临其境,亲听其声,心旷神怡。
这首诗后来还被蘅塘退士编入《唐诗三百首》,恐怕当初蜀僧浚也没有想到他的一首琴曲,竟能让他名垂千古,也许这就是名人效应吧。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