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是佛教三大部派之一,在我国仅云南省独有。据史料记载,南传佛教大约在公元七八世纪,从印度往南进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我省西双版纳、德宏、临沧、普洱等地。在南传佛教1300多年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与泰国清迈、缅甸景栋、老挝琅勃拉邦齐名的南传佛教四大中心之一。
西双版纳的南传佛教属于润派佛教,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根深叶茂,法脉清晰。西双版纳南传佛教丰厚的人文资源包括:以舍利、脚印为代表的佛祖遗迹;以总佛寺、大佛寺、曼短佛寺、曼阁佛寺、曼春满佛寺、景真八角亭、曼飞龙白塔等为代表遍布全州的佛寺、佛塔;以赕佛、堆沙塔为代表的佛事活动;以守夏与结夏安居(关门节与开门节)、做帕嘎、泼水节(浴佛节)等为代表的民族风情、习俗、节庆文化。在西双版纳州内的文物古迹中,与南传佛教有关的佛寺、佛塔等占90%以上。西双版纳目前尚有佛寺586所,僧人4538人,信众30多万人,其佛教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较好地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形态,体现在当地群众的语言、建筑、服饰、艺术、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壁画艺术、文学艺术、歌舞、民族医学、民风民俗等。
据傣文史籍《佛陀之教史话》记载,祖腊沙哈(傣历)前23年(公元615年),西双版纳就建立了第一所南传佛教佛寺“瓦坝洁”(即西双版纳总佛寺),这里有史以来一直是当地最高等级佛寺,是总领全境佛事活动、高级僧职晋升、举行新任宣慰使宣誓仪式的地方,也是拜佛及佛教辩经的圣地,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景洪市近郊南连山的勐泐故宫自宋代建成以来,即为西双版纳傣族王室的皇家宫殿,是傣王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宗教圣地,至今在东南亚各国享有崇高声誉,被誉为东南亚傣人的祖府圣殿、“东南亚傣民族寻根访源的重要载体”。
饮誉世界、博大精深的贝叶经文化也是西双版纳南传佛教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贝叶经有48000部,它不仅载录了南传佛教的核心“经、律、论”,而且记载了哲学、历史、法律、语言、历法、文学、艺术、道德、科技、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生动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它既是南传佛教经典的集大成者,也是反映源远流长之傣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是南传佛教在西双版纳传播、发展和与傣族文化相互交融、整合的深刻见证。
据宗教界专家研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西双版纳南传佛教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周边国家,共同构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南传佛教文化圈”。
(云南日报 郑千山)
专家调研组评价
南传佛教历史文化地位突出,为云南所独有,它与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三足鼎立,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完整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双版纳南传佛教文化就是傣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