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一位了不起的心学大师,他有一个主张就是「万物皆备于我」——什么都在我心里。
于是有人指着一朵花问他:如果什么都在您心里,那么这朵花也一定在您心里。可是,为什么您只有看到它的时候才知道它的存在呢?您没有看到这朵花的时候,您不知道它的存在,这难道不说明它其实在您的心外吗?
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这个答得相当的精彩!——因为王阳明已经绕过了人的意识概念,直指本心。
为什么呢?因为问者说的心,其实是指人的意识——能意识到的才算在心里,意识不到的应该在心外。这样说也不错,但这个心(意识)不是王阳明所说的心。王阳明所说的心是更根本的心,是超出个体意识差别的,作为能知之性的心。
一切存在都超不出这个根本的心,都因这个根本的心而显现。至于个体的意识中有没有这朵花,完全看因缘。
当代哲学根据王阳明的这段话,把王阳明的「心学」当成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反映,其实很是不妥。如果心学是主观唯心,应该是「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无。」其实,心学也不是客观的唯心,如果是客观唯心,应该是此花之显现是「绝对理念」运动发展的产物。那么,算不算「心物二元论」呢?严格看其实也不是,因为王阳明的心学压根就不是在探讨「事物本源」问题。也就是说,在心学那里,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还是心物二元论,这三样都不是。
在传统上讲,中国的古代哲学无论是《周易》,还是《道德经》,其实很少有讨论唯物与唯心的界限问题,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更注重的是自己对道的体悟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王阳明自然也不屑去纠结心物究竟谁才是本源的问题。强行的把世间万物用这么一个心物的二分法来分是很粗浅的,也是不严谨的。
寂是本有而不现,无是本无而不现。一个「寂」字,就可以看出阳明先生干净彻底的见地,远超西方近现代由心外思维主导的「机械哲学」。
相关文章:
王阳明:人性本无善恶,为善去恶是格物
「宇宙即吾心」本源的心之外,是否有一个属于个体的心?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唯心主义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