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教圣众第二
观世音菩萨
所谓观世音,梵语是阿那婆娄吉低输,现今正在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生补处菩萨。根据《悲华经》所说,在往昔劫中,阿弥陀佛当转轮王时,观世音菩萨是王的第一太子,名叫不眴。那时宝藏如来为轮王授记后,不眴太子上前对佛说:“世尊,现今我以大音声,告知众生,我所有的一切善根,全部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遇到各种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落大阴暗处,忧愁孤苦贫穷,没有救护,无依无靠。如果能念我,称我名号,如果被我天耳听到,天眼见到,那么这等众生,若是不能免除苦恼,我就始终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我现今再次因为众生,发如上的胜愿。愿使转轮圣王,在安乐世界作佛事后,入无余涅槃,以及正法住世时,我在其中,修菩萨道,当佛正法,在初夜寂灭,我就在后夜,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时宝藏佛,接着为不眴太子授记说:“你观天道人道三恶道一切众生,生起大悲心,因为想要断众生的苦恼,因为想要使众生住安乐中,现今为你取名观世音。无量寿佛般涅槃后,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将那国土转名为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所有种种的庄严,无量无边,安乐世界,不能相比。你在菩提树下,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称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又有《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记载,佛说:“以往过去广远无量不可思议的阿僧祇劫,有世界名叫无量德聚安乐示现,佛的名号是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国土的清净庄严,是说不尽的。那佛的法中,有王名叫威德,管辖千个世界。那威德王,在他的园观中,进入三昧境界。在王的左右有二朵莲华,从地下涌出,有两个童子,在莲华中化生,与威德王一起到佛那里,顶礼膜拜,听佛说法。当时二童子就说偈:‘诸天龙鬼神,听我师子吼。今于如来前,宏誓发菩提。生死无量劫,本际不可知。为一众生故,尔数劫行道。况此诸劫中,度脱无量众,修行菩提道,而生疲倦心。我若从今始,起于贪欲心,是则为欺诳,十方一切佛。瞋恚愚痴垢,悭嫉亦复然。今我说实语,远离于虚妄。我若于今始,起于声闻心,不乐修菩提,是则欺世尊。亦不求缘觉,自济利己身。当于万亿劫,大悲度众生。如今日佛土,清净妙庄严。令我得道时,超逾亿百千。国无声闻众,亦无缘觉乘。纯有诸菩萨,其数无限量。
大势至菩萨
所谓大势至,梵语是摩诃那钵,现今正在极乐世界,是第二一生补处菩萨。根据《悲华经》所说,昔日阿弥陀佛当轮王时,大势至菩萨是第二王子,名叫尼摩。那时宝藏如来,为轮王及第一太子授记后,第二王子也对佛说:“世尊,如我所有身口意业清净福德,全部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遍出功德光明佛,刚成道时,我就先请佛讲经说法,随着佛说法的过程,我就在其中,行菩萨道。当这佛涅槃后,正法灭了,我紧随其后,依次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作佛时,所作的佛事,世界的种种庄严,涅槃后,正法住世,都完全如那佛,等同没有差别。”那时佛告诉第二王子:“你现今发愿取得大世界,如你所愿。应当是这样的最大世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称善住珍宝山王如来。由于你发愿取得大世界,因此为你取名得大势。”合上篇记录的观世音菩萨受记因缘来看,可以知道大势至与观世音,是同行同愿,经历劫数以来,是相差不远的。甚至庄严清净佛土,先后成佛,功德也是等同的。《首楞严经》,所陈述的念佛法门,尤为切要。大势至对佛说:“我回忆往昔恒河沙劫前,有佛出世,名叫无量光。十二位如来,前后相继一劫,那最后的佛,名叫超日月光。那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两人,一人总是忆念对方,一人总是遗忘对方,那么这两人,有时遇到有时不遇到,有时见到有时不见到。而两人相互忆念,并且忆念很深,那么生生世世,等同形影不离,不相互违背。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亲忆念孩子。如果孩子逃走,母亲虽在忆念有什么用呢?孩子如果忆念母亲,像母亲忆念孩子时一样,母子经历多生多世,也不相互违背。如果众生的心,忆佛念佛,那么现前将来,必定见到佛,离佛也不远。不需要借助方便法,自然心开意解。如染有香气的人,身上有香气,这叫做香光庄严。我本来在初修因地,因为有念佛的心,证入无生法忍。现今在这世界,摄取念佛人,回归到净土。佛问圆通法,我没有别的选择,约束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净念相继不断,达到三摩地,这就是第一。”可知大势至菩萨,因念佛入道,直到修菩萨行,化度众生,都不脱离这个法门。修净土的人,应当知道效法吧。
普贤菩萨
所谓普贤,梵语是邲输跋陀。《悲华经》说,阿弥陀佛当转轮王时,第八王子泯图,在宝藏佛前,发愿“在这不净世界,修菩萨行。并要修治庄严十千个不净的世界,使它们严净,就如青香光明无垢世界。也要教化无量的菩萨,使他们的心清净,都趣向大乘,让他们充满我的世界”。佛就改泯图的名字,号称普贤,授记未来在北方知水善净功德世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号是智刚吼自在相王如来。《普贤行愿品》说,普贤菩萨,称赞如来胜功德后,告诉各位菩萨,及善财说:“善男子,若要成就这个功德,应当修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若是各位菩萨对这个大愿,随顺趣入,就能成熟一切众生,就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能成就圆满普贤菩萨各种行持的大愿海。或者有的人,以甚深的信心,对这个大愿,受持读诵,甚至只书写一段四句偈,就能快速除灭五种下无间地狱的罪业(害母、害父、害阿罗汉、破僧、出佛身血)。临命终时,最后一刹那,眼耳鼻舌身所有根器,全都散坏,唯有这个十大愿王,不会舍离,在任何时候,引导在前,一刹那中,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往生的人见自己生在莲华中,得到佛的授记。授记后,经过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遍在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凭借智慧力,随众生的心而利益众生。不久就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正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使佛刹极微尘数的众生,发起菩提心,随众生的根性,教化成熟。直到未来劫海的尽头,也能广大利益一切众生。偈语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根据这段经文来看,真的想要长菩提苗,行殊胜行,而不知道回向极乐世界,发愿往生的人,就好像退步而要向前啊。至于普贤菩萨开示的念佛三昧,另外见《如来不思议境界经》。经上说:“那时世尊进入三昧状态,名叫如来不可思议境界。普贤菩萨告诉德藏菩萨说:‘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为了求得无上菩提,发心要证这个三昧,这个人必须要先修智慧,因为这个三昧,是由智慧得到的。修智慧的人,应当远离妄语绮语,以及种种散乱无益的事。到精舍中,目睹佛的形像,金色庄严,或纯金成像,身相具足庄严,无量的化佛,在圆光中,依次而坐。这个人就在佛像前,恭敬礼拜,作这样的思惟,我听说十方无量的佛,现今仍在世上。所谓一切义成佛、阿弥陀佛、宝幢佛、阿閦佛、毗卢遮那佛、宝月佛、宝光佛等。对于那些佛,随心所愿,尊重之处,生起大净信。想佛的形像,当作是那如来的真实之身,恭敬尊重,就如在眼前,上下仔细观看,一心不乱。去空闲的地方,端坐思惟,如佛出现在面前,有一只手那么长的距离,心中常系念,不要忘失。如果暂有忘失,应该再去观看。那么观看的时候,生起极为尊重恭敬的心,如佛的真身,出现在面前,了了分明,不再看成只是形像而已,然后就应当在那佛前,以美妙的华鬘,末香涂香,恭敬右绕,种种供养。他应当这样的一心系念,常常就如世尊出现在面前安住。但是佛世尊,是一切能见到,一切能听到,一切能知道,全都知道我的心念。这样的反复观想,观想完成后,再回到空闲处,一心系念,不要忘失。那么一心勤修,满三七二十一天,如果有福德的人,就见到如来出现在面前。那有过去世造了恶业障,不能见到的,如果能一心精勤不退,更没有别的念想,还能很快见到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有人求无上菩提,在一件事中,专心修习,没有办不成的。譬如有人,在大海中,捧一把水喝,就等于是已经喝了阎浮提中的一切河水。菩萨如果能修习这个菩提海,那就是已经修一切三昧所有的法忍、所有的菩萨地、所有的陀罗尼。所以应当常常勤修不懈怠,不要放逸,系念一心,要使自己能现前见佛。这样修习,初见佛时,作这样的思惟,是真佛呢,是形像呢?知道那见到的像,是因为观想生起,甚至广大虚空,细小到毛尖,见到的一切真佛,也都是这样。犹如虚空,平等没有差别,自己的心作佛,离开这个心没有佛,甚至三世一切的佛,也是如此,都是没有一个实体,唯有依自心而起现。菩萨如果能了知一切的佛,及一切的法,都是唯心现量,能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快速生到妙喜世界,或往生极乐净佛土中,常见如来,亲身供养。’”按这段经文,与《观无量寿佛经》相互启发。修净业的人,不要忽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