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掀开经本二十二面,经文的第二段,‘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今天我们从这个地方看起,这一段讲称赞如来。称赞的大意,昨天跟诸位介绍过了,那么这是讲到乐,前面是礼,此地是乐。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说礼与乐都有心得了,修学有了心得了,这就叫有德;什么叫有道德之人?这是有德。至于乐,这就建于礼,因为礼跟乐实实在在是不能分的。在乐记里面说,凡是音声的生起,都是由于人心而生。如果就一切有情众生,我们所发出的音声,这是由心而生的,我们无可怀疑的,我们都能够承认。
那么自然界里面的音声,是不是也是由心生的呢?你们想想对不对?这两天听了之后,应当要有觉悟了;万法唯心,它不是心生的,从那里生的?我们现前言语音声是从我们分别心里面生的,自然界里面所有的音声,是我们真心遇缘而产生的,所以还是由心生的。但是儒家只讲到由人心生也,没有讲到这么深的一层,这一层在佛法里面讲到。音声怎么生的呢?必须心动了,动了就会有音声,不动就没有音声,那么现在科学家对这个道理也知道了不少。动,它有频率,在一定频率之下,它会发出声音,如果频率再高,声音就变成光了;所以光波跟音波是同样的波,只是频率不相同而已。那么明白这个道理,佛法里面讲的光音天,你就很清楚了,概念就很清楚了。
光音天以上的天人,彼此有什么意见交换,不要说话的,一放光就晓得了,这个多简单,太简单了。其实我们现在做不到,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但是在某些地方,我们确实也用了。譬如你在十字街头,你看到红灯一亮就晓得不能走了,那是放光,那是光音,一看到光,哦!这个不可以走了;绿灯一亮可以通过了,怎么不是放光呢?也是放光。所以以光来代表音声,确实很有道理。那么人心之动,在乐记里面讲是物使之然也,就是外面这个物,对你的一种刺激,所以是感于物而动。这个心在境界里面,它有反应,我们见色闻声有反应,这个心就动了;心一动就变成音声,所以动一定会有音声,振动,它就会有音声出来。感受不一样,音声就不相同。
如果我们是很尊敬的心,敬心感应的;这个时候的心是直心,所以敬一定是直。直心就是儒家讲的诚意,所以儒家乐记里头也讲直,直以廉,跟我们佛法里面讲菩提心,直心,意思非常地接近。凡是出于至诚恭敬,这个心一定是诚到了极处,是至诚心。所以为什么普贤菩萨行门第一就叫你礼敬诸佛,你要想成佛,佛都是用真心,都不是用妄心,真心是从那里来的?真心从敬当中来的,敬心就是直心。如果我们对于一切人物,一切事相,一点诚敬的意思都没有,你学佛怎么学都学不成。所以礼敬诸佛是要自己成佛,我不礼敬诸佛,自己就成不了佛,就是你的菩提心的本体,就是直心,没法子修。修直心就是在礼敬、赞叹,这两条是修我们菩提心的直心,你说多么重要。
我们菩提心为什么失掉了?狂妄、傲慢,把菩提心失掉了。这个一失掉了,这一错就一切都错了,以后就没有一桩是对的。所以诸位一定要明了,要从这个地方修起,要认真,要努力。如果我们这个心,这个感应是忧虑,是忧心而感的;喜怒哀乐它统统都有不同,忧心感的音声是哀,悲哀的声音,这是我们能够体验得到的。如果是欢喜心、爱心,所感的音声一定非常温柔,和平、温柔。各各不相同,这是应当要辨别的。所以能够懂得音声的人,在我们中国古代,去考察其他国家的政治,从什么地方考察呢?听他们的老百姓唱歌就知道他的政治办得怎么样。老百姓欢喜,表现于音乐乐章里面,就知道这个国家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富强康乐,能够听得出来的。如果听到老百姓乐声里面都是哀戚,凄惨,悲哀,这个国家必定将亡,政治腐败,老百姓怨声载道,国之将亡。所以考察的时候,能够从音乐里面得知一个国家的盛衰,能够判断这个国家的前途。
同样地,我们一个人将来有没有前途,也能从你的谈话音声里面能够明了,这比看相算命还准,还要灵,能看一个人终身休咎,能看一个家庭,能看一个团体,能看一个国家。所以音乐这个学问太大了,确实不能够疏忽,所以这个里面有很深很深的学问,不可以不辨,也是应当能够辨别。那么用音乐教化众生,做为教育上最重要的科目,可以说是很古很古,相当地久远;无论是在中国是在外国,所以诸位打开历史,在古代史里面教学,几乎统统都是用音乐。那么在中国尤其是自古以来在教育里面,把音乐看得非常之重。在我们中国古代,读书的学生,十三岁以上的必须要修学,是必修的课程。因为乐章能够养心,能够调性情,这个在昨天跟诸位说过,能够鼓舞我们奋发,能够帮助我们改过迁善,所以它的效果非常之广大,这是儒佛的教学都非常重视音乐。礼乐如果要是失掉了,教学的成果就不容易达到。
我们今天佛门之衰,衰在礼与乐都没有了,礼乐都没有了。礼是佛门的戒律,现在大家不守戒律,也不讲戒律;乐只有在法会当中,或者是只有几句赞子在那里表演一下,通通流于形式,内容是一无所知。虽然唱赞,唱的时候达不到效果,就是不能够真正达到迁善改过的目的。所以乐在我们中国古代,尤其在佛门里,它不是娱乐的,它是教学的,是以礼调身,以乐调心,使我们身心都能够得到升华,这个是教学的效果。
那么大意明了了,我们再往下看,‘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这一段文是讲我们赞叹的对象。我们赞叹谁呢?那么从这一段经文当中,我们就联想到前面的一章,礼敬诸佛,跟礼敬的境界一样,没有两样。那么注解诸位自己看。赞叹的对象也是十方一切诸佛,这个里面一共有三重无尽,刹无尽,佛无尽,菩萨海会无尽,数字之大不可思议,佛刹极微尘数。为什么要这样地称赞呢?如果不是这样称赞,我们的性德显现不出来。所以我们要明了一切有情的众生,那怕他再恶,他也有善;你在世间找到一个纯恶,根本没有善的人,你找不到。再恶的人,他对于他的妻子,他也有爱心,也还有善,对他最好的朋友,也还有点善心,找不到纯恶,也找不到纯善。纯善那是如来,究竟果位上是纯善,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破,那还有一分恶,所以还不能算纯善,只有如来果地上才是纯善。但是纯恶找不到,纵然堕到阿鼻地狱,也不是纯恶,也还有一些小善。那么我们对于善法应当要称赞,这才能真正收到教化之功。
譬如对作恶的人,如果对那些恶事,常常要责备,往往起反效果。我做的好事,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称赞,我做的恶事,好,人家都骂我;不在乎,他骂我,我做得更恶一点。有什么法子,没有办法的事情,反而鼓励帮助他去做恶了。如果我们对做恶都能够原谅他,绝对不去说他,看他有一点点小善就赞叹他,时间久了,他惭愧心生起来了;你看我做恶,他们都不说话,我一点点小善,他们都赞扬,到以后就不好意思做恶了,自自然然他就改过迁善了,这个就是音乐教学的功德、效果,也是古人教给我们,隐恶扬善。但是赞叹要赞到恰如其度数,不能超过。他有一分善,你就赞叹一分,有两分善,赞叹两分,这个是对的。
礼有节度,乐也有节奏,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就是恰到好处才能够收到效果。如果超越了,超越了又起了副作用了,他变成自以为是了,贡高我慢的心就生起来了,所以不能够超过,凡是有善事都应当赞叹。你看近代弘一大师,他老人家礼乐这个两条;也很难得他把普贤菩萨行,就这一卷经当作他自己的日课,他每一天课诵就是念十大愿王,就是念我们现在研究这部经,是他的课诵本。他对于礼乐,不但他重视,而且他真做到了,我们晓得他持戒很严,这是守礼。他懂音乐,而且他音乐造诣相当之高,他送别的那个曲子,一般在音乐界里认为近百年来,东西方只有两支好的曲子,一个是魂断蓝桥,西方的;一个就是送别,这是中国的,世界名曲,那是他作的,实实在在是很难得。
你看他对于学生,对一般信徒,见到人有过失了,他一句话不说,他从来不责备一个人,看到有人犯过了,他不责备。但是人有好处,有善处,他赞叹,他懂得乐教。他与大众相处在一块,在佛学院教学生,学生有过失,他不讲话。那学生自己怎么晓得有过失呢?他有一个表示的方式,就是他那一天不吃饭了,所以学生晓得了,大概我们有了过失了,老师不说话也不吃饭。于是大家反省,忏悔,那老师又吃饭了,他用这个方法,他不骂人,不责备人,对待任何人,和颜悦色,他用这种方法,所以感化很多的学生。这是个人教学的方法不一样,有些老师是要骂人的,还有老师要打人的。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这一段说明我们能赞的心,跟前面一科意思完全相同。这就说明唯有甚深胜解者才能赞,能赞就是能修赞叹如来这一愿,这一个方法。十愿,我们这才接触到第二,但是已经有相当启发的作用。什么人能修?要甚深胜解的人才能修。甚深胜解从那里得到呢?是要从如来开导之下,我们才能够获得;如来不在世了,我们要从善知识,从经典当中得到。解是理解,是通达、明了,胜是殊胜,而且要相当深度的殊胜的理解;解得浅了,做不到。那么我们想现在一些人,他为什么做不到呢?他根本就不了解,他怎么能做到呢?别说胜解了,根本就不解,甚至于许多,他解错了,所以曲解了经意了,这是非常非常地普遍;那个深之一字,更谈不上了。深是要相当长时间的修养,才能够达到深度的胜解。我自己经验当中,深度的胜解必须要长时期地教学相长,才能够体会到一些。
我们要是听一部经,听完了之后,就把这个书收起来了,束诸高阁,不晓得再到那一年才来摸一下,这没用的,这是一暴十寒;纵然能理解,只理解一个皮毛而已,谈不上深度,甚至于真正的意思,都很难体会。那么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那些菩萨为什么天天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法?世间教学是有报酬的,你们学校里这些教员,天天给你们上课,他要拿薪水的,如果说是你们学校不发给他薪水,他来不来上课?他不来了。菩萨没有人发给他薪水,他天天都来,他教得很起劲,他为什么?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他为的是要求甚深胜解,所以教学就是求学,教跟求,是一不是二。为什么呢?在教学当中,你如果自己去求学,有许许多多的里面的问题不能发现,发掘不出来,你自己想不到。你跟大家在一块儿的时候,比如讲这一段东西,有许多人发问,有许多人来质疑,这个质疑、发问里很多很多东西,自己想不到。所以是老师教导学生,学生帮助老师,师资道成,学生资助老师的甚深胜解,的确是相辅相成,教学相长,双方面都有进步。
菩萨为了要求甚深胜解,所以他才不疲不厌地教化众生。现前知见,就是前面是如对目前,非常地亲切。那么这一句经文,谛闲法师注子里面讲,跟前面礼敬诸佛这一段来比较看,它这个地方比较简略;文字上简略,意思上一样,意思完全是一样的,那么这一句我们要重视。菩萨教化众生,特别是在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菩萨做一切众生不请之友。所以佛为什么不教化众生?佛是老师的身分,老师代表尊严,尊师重道,代表尊严;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你说往教,尊师重道这个心就没有了,所以求学,你来求,老师没有到你家里去教你的,不会找你来教你的,这个不可能的。那么这个样子,教化就不能普遍了,就不广了;为了要达到教化普遍、广大,怎么办呢?学生去,学生没有关系嘛!学生跟大家都是朋友一样,所以做不请之友,可以到你家里去教你。你不求学,这个学生会找到你,拉到你去学去,学生可以,老师不行。所以成佛之后,他要退到菩萨地位上,他就方便了,可以做一切众生不请之友了,他把他的身份降低一等,道理就是在此地。
可是你们听了之后,要认真去做,在此地七天听这一部经,要认真地听,为什么呢?听了之后,要去讲给别人听,不一定是在讲堂里讲,有三个同学、五个同学,一个同学都可以,把他拉来,每一个星期给他上一堂课,这样才行,这个做不请之友,这个能教学相长。他如果有兴趣,你就跟他讲,互相在一块讨论,要不断地去讲,这一遍讲完了,再讲第二遍,第二遍讲完了,再讲第三遍。如果你一生当中,不要说一生,就是你学了这个七天,不断地去讲上个七年,你就是普贤菩萨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一部东西讲熟了,熟透了就变成自己的。
所以我过去在求学当中,我也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就告诉他们,我们在老师那里学了一部经之后,至少要讲十遍,就是连续不断讲过十遍,我们再学第二部。为什么呢?如果不熟透,接著学第二部,头一部忘掉了,第二部不熟,前头一部忘掉了,很难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