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掀开经本第八十一面,‘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这两首偈是重颂,就如同前面所讲的十地经里面的十愿,就是第八愿。在本经里面讲是不离愿,不离诸佛、不离善友,善友就是我们常讲的善知识,善知识就是与我们同修行的人;如果就狭义上来说,这是同修普贤行的人,广义来说就总括了一切大乘佛法,凡是修学大乘佛法都叫做同行者,这就是有广义、狭义两种说法。
‘于一切处同集会’,这一首里面一共四句都有一个同字,可见这个字很要紧。如果不是同行、同会、同等、同学,那就不是不离了,不离必定要有这四同;特别是这个行门,这个行门的目标是求生西方净土,由此可知凡是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人,可以说与普贤行就属于同行,同一个志愿,因此我们希望与大众在一块共修,集会就是共修。怎么叫同等呢?等是等普贤菩萨,身修礼敬,口修赞叹,意包括的范围就非常之广了,特别是指三种回向,恒顺众生、常随佛学、普皆回向都是偏重在意业,这是同等的意思。
一切行愿,前面讲十条那是讲的纲领,如果就本经来看,经上一共给我们列出像出世间品一共讲了两千法门,那两千法门都是普贤行;两千还是略说,所以普贤行门无量无边,此地称为‘一切行愿同修学’。这一首完全讲的自己发愿要修学,那么要怎么个学法呢?下一首偈就说‘所有益我善知识’,益是对我有利益的这样的善知识。什么人对我有利益呢?说实在的话,没有一个人对我们没有利益,一切众生对我们统统有利益,问题就是你会不会用心。孔夫子过去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他那里讲的师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善知识;必是必定,不会说是没有的,必定有我师。
三人指那三人呢?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就指这三人。善人的善行、善心,我们要跟他学;恶人的恶行、恶心,我们自己要反省我们自己有没有,所以善人是我们的善知识,恶人还是我们的善知识,所以华严会里面我们所看到的善财童子他只有一个人,其余的都是他的善知识。所以他能够一生成佛,他一生当中能够将见思、尘沙、无明断尽,肉身成佛,成的是圆教佛,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读华严要在这个地方著眼,看他怎么成就的,说穿了秘诀就在此地。我们所不行的就是这个人是我善知识,可以亲近;那个人不行,他不如我,所以你成就不了,你的烦恼断不了,你的一心不能现前,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首先我们要认识善知识,一切众生情与无情都是我们真善知识,都是我们的大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你应当要做如是观,一切众生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那是作什么的?是为我显示普贤行,是为我显示我在这个境界里面修圆满的普贤行。你要能够做如是观,你就是普贤菩萨,你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普贤行门在一切佛法里面是第一个行门,是直接成无上正等正觉的,我们念佛行门在一切行门当中也是第一行门,那第一行门比不上普贤行,这个诸位要晓得。因为念佛这个法门第一行门是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要成无上正等正觉一定要修普贤行。那么如果我们现前就修普贤行,不但能往生,而且能证证无上菩提。
这末后一卷清凉大师说过华严关键,可行可保,我们讲法宝,许许多多法宝里头也有第一法宝,这一卷经就是第一法宝,我们要识货。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晓得统统是诸佛菩萨的示现,所以善财童子眼睛里面全是佛菩萨,学生就是自己一个。我们五十三参里面也看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出家、有在家、有学佛、有外道,他都遇到善知识,难道你没有善财童子那么幸运吗?你是遇到善知识不把他当作善知识,那有什么法子呢!善财童子遇到统统把他当作善知识,他成就了;你是遇到了硬是不肯当作善知识,所以你不能成就,善财的长处就是这么一点,我们不及善财童子的也就这么一点点的,这是我们要向善财童子学习的。
‘常愿与我同集会’,你果然将一切众生情与无情都当作善知识,你才能常愿跟你在一起呀!那就不叫怨憎会了,我们凡夫,人在一起长久了就怨憎会了,善财童子没有,为什么呢?唯有常常在一起,自己才能够广学多闻,才能够成就无量智慧,才能成就一心不乱。我们修一心要在境界里修,离开境界到那里去修行去?‘于我常生欢喜心’,你自己真正在这里面修行,一切善知识没有不欢喜的,所以这两首对我们现前修学来说尤其是重要,经文里面所讲的全是事实。我们说要把情与无情当作善知识来看待已经是很勉强了,你的成就已经就有限了;情与无情确确实实是诸佛菩萨,那你就决定成就了。
佛在本经,不是在这一卷,大经里头说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现在是不是?是佛。所以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佛为什么会变成凡夫的样子?那是佛示现的,我要能常常这样想、常常这样观,我自己就成就了。怎么成就的呢?你想想我在前面讲过十愿,我看这十愿最重要的一愿,根本的大愿就是礼敬诸佛,那是根本大愿。所以礼敬的心不能生,普贤行就做不到;你真正明了情与无情统统都是本来佛,我们礼敬之心自自然然就生了;一但生了,而且这个心发得圆圆满满,一点欠缺没有,那你这一生当中不成佛,那到什么时候成佛呢?当然成佛嘛!你的恭敬心所以生不起来就看这是凡夫,那个也是凡夫,这个人跟我差不多,那个还不如我,你的恭敬心生不起来,你就成不了佛。
我们今天在此地这一会,大家来读这一卷经,这一卷经是佛法里面第一法宝,希望同修们要牢牢记住这几句,要把这几句多念念,念得滚瓜烂熟,时时刻刻在境界里回光反照,这样可以对治自己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毛病。注解也注得很好,‘此即彼第八愿也,谓愿于一切生处,恒不离佛及诸菩萨,得同意行故,亦名心行愿,愿不离一乘故’,一乘就是佛乘。再看下面一愿供养愿,‘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这是讲供养愿,所以在经文第三句是它的中心,‘于彼皆兴广大供’。
大有六种,注解里头有,第一个是心大,第二个是供养具大,第三是福田大,第四是摄功德大,第五是因大,第六是时大。这八句意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一句是‘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佛子是菩萨,合起来就是诸佛菩萨。诸佛菩萨时时刻刻在我们面前,时时刻刻在我们的周围,你一定要认识。如果你不认识,那就没法子了,你要认识。你认识了,你就有福了,你认识之后,你才能够种福。如何种福呢?广修供养就是种福,所以你要晓得供养。而供养当中,前面我们说过很多,最要紧的就是法供养,不仅仅佛在金刚经上给我们做比较,本经里面比较的经文非常之多,一切财供养不及法供养,法供养当中尤其重要的是修行供养。
如果要谈到戒行广大供,我们看了这一句经文害怕了,又听到我刚才讲了情与无情都是佛菩萨,我各各都要供养,我那有这么大的力量?我没有这么多时间,又没有这么多财力,那这个经读了还不是白读了?你如果见到善人能跟他学善法。见到恶行能够内省,这就叫供养,这是真正的供养,为什么呢?诸佛菩萨示现这个样子就是叫你在境界里面修清净心,在境界里面断恶修善。其实整个修行法归纳起来就是八个字;诚敬,我们对善人真诚恭敬,对恶人也真诚恭敬,这供养啊!修诚敬心。
如果说我对善人很尊敬,对恶人我讨厌他,那你就不是供养了,你就不是修行了,那是凡夫,绝对不是普贤菩萨。为什么呢?你在境界里起了分别、起了执著,你打妄想了,你就不是一个修行人。诚敬是基础,用诚敬心修清净、平等、慈悲,清净、平等、慈悲跟恭敬是一不是二。其实清净、平等、慈悲就是我们讲的三菩提心,直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就是三菩提心。三菩提心从什么地方显现出来?从诚敬心现出来,这就是广大的供养。心大无有疲厌,尽未来劫无疲厌,这一句是心大,他心为什么大?心里头没有界线就大了。我们这个心为什么不大呢?因为心有界线,本来心很大,自己画成界线把它变小了,所以作茧自缚。界线是什么呢?就是分别,有了分别就小了;没有分别,这心就大了,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心,这一点我们要明了,要牢牢地把它记住。
所以分别、执著、妄想把我们广大的心变成今天这么地窄小,两个人在一起为什么不相容呢?当中画个界线,我、你,这当中有界线了,就不能容了。去掉界线,尽虚空遍法界原来都是自己,正是佛在经上所说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性就是自己的本人,就是自家的本体,所以才是尽未来劫无疲厌,这话是对我们讲的。愿持诸佛微妙法,这个诸佛,诸位要记住就是我刚才讲的情与无情统统是诸佛,不但所有有情众生是佛,连无情的众生也是佛,每一尊佛都示现微妙法。蜡烛会放光,慢慢点就点完了,这就是它的微妙法。
桌椅板凳摆在这个地方整整齐齐,可以给诸位舒舒服服坐在这里听经,这是它的微妙法,你要细细去体会。这一切众生坐在这里,你看面孔的表情喜怒哀乐,那是他的微妙法。如何能将一切诸佛微妙法开启我们自己无量的智慧,变成我们自己甚深的禅定,这就叫持,愿持这两个字的说法;我们在一切境界里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中,成就无量的智慧,成就甚深的禅定。‘光显一切菩提行’,光是般若智光,显是明显地透露在外面,不是隐藏著的,换句话说,它是起作用的,不是不起作用。菩提行,行是行为,行为包括身口意三方面,身是身体的动作,口是言语,意是思想、见解,这是意的行为;身口意三业的行为都是觉而不迷,那就叫菩提行。
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的意思,觉悟的行为,换句话说,他是觉悟的思想、觉悟的见解、觉悟的言语、觉悟的造作,样样都能够觉而不迷。‘究竟清净普贤道’,这一句就是因大,也包括功德大。因为究竟普贤道是最殊胜的功德,这一句所说的普贤前面说过,有位前的普贤、有当位的普贤、有道后的普贤,这就是当位的普贤。当位普贤是等觉菩萨,所以称之为究竟清净。清净两个字也是因大的意思,这两个字我们要特别注意。佛法的修学修什么?清净心而已,清净心就是一心不乱,清净心就是禅,所以佛法所修的就是心清净。心清净,我们身就清净了;身心清净,外面境界没有不清净的,净土啊!
经上也常说心净则土净,净土怎么现前的?是从心地现前的,由此可知大经里常常给我们讲境随心转,没错啊!一点都没错!也许诸位同修或者有怀疑,现在有很多人看风水,风水很灵,那是怎么回事情呢?因为你心不清净,风水就很灵;你要心清净了,风水对你就不灵了,为什么?好风水、坏风水对你是一如,这个才叫最好,境随心转。我们心不清净就会被境界转,你要不相信的话,人家赞叹你几句,你就很欢喜,心不清净嘛!他一赞叹,你看你马上欢喜,你就被他转了。他要骂你几句,你要生好几天气,是不是,你就不行了,你心被外面境界转。如果你心清净了,他赞叹你,你不生欢喜心,如如不动;他要毁谤你,你也如如不动,所以八风吹不动;你心清净了,清净就不受人转了,不受赞叹、毁谤转了。人事转不了,地理也转不了,一样道理。你会被人转,就会被地理、风水转,就这么个道理。
能不被人事环境转,那个风水转不动你,你住的地方是个凶宅、恶地,决定平平安安,若无其事,为什么?你不为境界所转。可是你没到这个功夫不行啊!你必定受环境所转,换句话说,你居住的地方要选择邻居,要好好地看风水,道理在此地,你心不清净嘛!心清净了就不需要了。但是清净心相当不容易,清净心要认真地去修学。要想得清净心应该怎么办呢?刚才讲了,诚敬之外要平等,你不平等,心就决定不会清净。所以平等,那你就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平等了,你要有分别、有执著,那怎么能会平等呢?不会平的。所以要修平等心、要修慈悲心,慈悲心就是考验你的清净与平等。因为你慈悲,你才能接触一切人物、接触一切事,在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里面修你的清净心,修你的平等心,历事炼心。果然到清净了,那就功夫成就了,那就叫普贤菩萨。到究竟清净,那是把那一念生相无明也差不多要快舍掉了,这叫究竟清净,这是我们的修行的终极的目标,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尽未来劫常修习’,这一句话放在最后,意义非常地深长。你已经到究竟了,究竟就圆满了,圆满了何必还要常修习呢?圆满了就不需要了嘛?圆满了再发心常修习,这就叫大慈大悲,做一个榜样给别人看,还有一些没有圆满的人要帮助他们,那么这就是道后普贤了。普贤已经成了佛了,成了佛再退回到菩萨位上,所以叫倒驾慈航。菩萨,也许你们坐的旁边,碰到手臂的那就是菩萨,你自己不认识、不晓得。菩萨什么样子呢?你去念念普门品,普门品大家念得多,你看观世音菩萨说应以何身得度者,他就现什么身。
所以菩萨什么样子,你眼睛看看这些人物统统是菩萨的样子,为什么?菩萨没有一定的相,没有一定的身,随类化身,那一个不是菩萨?那一个不是佛呢?所以你要以清净心来看一切众生,那一切众生个个都像佛,个个都像菩萨,愈看愈像。所以佛菩萨就在我们的周围,佛菩萨从来没有离开我们,而是我们自己不认识;佛菩萨大慈大悲,我们把他的意思错会了,那就是我们自己心不清净。所以诸位讲修行功夫得力就是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功夫就得力了,你心不清净当然不得力。心不清净不但经文展开在此地你看不懂它的意思,就是注解你也看不懂,心果然清净了,你看这个经每一句、每一字,无量义啊!为什么呢?因为佛的言语是从清净心里面流露出来的,你的心一清净了,它的真实义就现前了,开经偈不是说愿解如来真实义,心不清净怎么能看得出来如来的真实义呢!所以一定要修清净心。
那么在修行里我要告诉诸位,佛法修行的总纲领就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就是修这个。佛法僧一定要把意思搞清楚,佛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法是正的意思,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正而不邪;僧就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所以三皈依就是皈依觉正净。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觉,觉而不迷;从邪知见,就是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回过头来依正知见,正而不邪;从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就是染污,刚才我说了人家赞叹你,你就被欢喜心染污了。心本来清净的,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有个欢喜,那欢喜就是有物,欢喜就把你的心染污了。骂你几句,你就嗔恚了,嗔恚是一物,也把你的心染污了,所以你心一动就染污了。
如何能在一切境界里头如如不动,你的心像一面镜子一样对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镜子不动啊!镜子不染啊!所以佛法将我们的心比做镜子叫大圆镜智,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用圆满的镜子来作比喻,我们修行就修这个。你如果常常记得我修觉正净,你就不迷了,当你迷的时候一句我迷了,那就不迷了,为什么?你已经知道你迷了,知道迷就不迷了,知道邪那就是正了,知道染那就清净了,怕的是你不知道啊!你不自觉啊!所以清净两个字非常重要。菩萨、诸佛倒驾慈航来,他也示现的修学觉正净,给我们做一个榜样,教我们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这是慈悲到了极处。
再看下面这一段,第六段‘利益愿’,‘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这是前一首。‘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这一段也非常之妙。前面五段偏重在自学,成就自己,这一愿自己成就了。要帮助别人,如诸佛菩萨一样,自己修成了,自己没事了,没事就要帮别人。帮别人是不是有事呢?帮别人还是没事,佛菩萨一天到晚忙得不易乐乎,他忙什么呢?没得忙,没事,无事忙,忙无事,自在呀!我们众生忙得很辛苦,忙的是有事,有事忙,忙有事,所以焦头烂额,不得自在,苦不堪言。他是忙无事,无事忙,所以快乐无比,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所以这个愿叫利益愿。
‘我于一切诸有中’,一切诸有就是讲三界六道,通常我们讲欲界有,有是有业因,有因当然就有果报,色界有、无色界有,我们叫三有。如果再细说有二十五有,但是二十五有跟三有开合不同,里面内容完全是一样的,这就是讲的三界六道,这是我们通常讲凡夫境界,不是圣人;就是倒驾慈航到三界六道里面来,一般讲度众生,利益众生。所谓度,拿今天的意思来说就是服务,就是帮助,帮助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就叫做度众生,度就是这个意思。‘所修福智恒无尽’,无尽的功德是戒定慧当中修的,定就是福,什么人有福报呢?有定的人、心定的人有福报,心不定没福啊!诸位仔细去想想,揣摩揣摩这个意思。定是福,所以念佛人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最大的福报,他在宇宙人生当中自己有主宰,这是大福,无量之福。因此利益众生实际上也是利益自己,正所谓教学相长,所以诸位一定要发心弘法利生,对你自己福慧的修学是有无尽的功德。
第二句是讲他过去所修学的,‘所修福智恒无尽’,那就是前面五愿所成就的。‘定慧方便及解脱’,这一句是讲的福慧的启用,我们要讲两种智的话,前面是根本智,这一句叫做后得智,前面一句讲实智,后头这一句是权智。权智就是把这个智慧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之处,这就讲到方便解脱了,解脱是自在。‘获诸无尽功德藏’,这讲果报,可见得他所修学的确确实实有收获,收获是无尽的功德。藏是比喻,像宝藏一样;功德藏,具体跟诸位说明就是无尽的智慧、无尽的德能、无尽的才艺。
再告诉诸位,这里头有无尽的富贵,讲别的东西你们还不关心,说这个你们就很乐了,很自在了,你们就希望能求到了,有无尽的财富在里头,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我们看到华严经,你看看从第一卷看到第十二卷,大概有十一卷半的经文,毗卢遮那佛的富贵我们想像不到啊!物质上的享受,如果你不读华严经,凭你想像,你决定想不出来的,你看看那个富贵,这就是无尽功德藏里面所包含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也是无尽功德藏当中所显现的,绝对不是假的,样样都是真实的,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可以取得,你为什么不干呢?你把这个舍弃了,太可惜了,确确实实能够取得的,所以诸位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