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用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名词术语,用意何在?我们一定要晓得,教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执著名字相就错了。连中国的道家,《老子》,第一句话也是这样教给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教我们不要执著。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学佛?他给我们说了三句,学佛,一个是读经,一个是听讲,听教,读经、听教都要知道不著言说相,我们听讲的时候不要执著言语。经典的文字是言语的符号,也就是说不执著言语,你也就不要执著文字,执著文字错了,你要懂得它的意思。意思在哪里?意在言外,这是佛法的难处,你必须要懂得。所以弦外之音奇特,说不出来的,言语是一种善巧方便,把它烘托出来,你要有这个能力。第二,不能执著名字相,就是名词术语,这是假立、假设的。为什么要假设?这些名词术语,你懂得它的含义就省了很多事情。这就是现在学术里面都有专门术语,这里面含义很深很广,用简单的名词把它叙说出来。第三个,不能执著心缘相,心缘是你听了、你看了,你起心动念在那里想这是什么意思,这不能想,一想就错。
所以佛在一桩事情说很多名相,用意很深,知道所有名相说的是一桩事情,就不会执著;如果他专门一个名词对一桩事情,我们很容易产生执著。所以佛法的教学,前面讲得很多,最要紧的是帮助我们开悟,不是帮助我们记得多。听得多或者是记得多,这背诵就是记,连中国古圣先贤都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记问之学是什么?我们现代的话说,常识,常识很丰富;用在学术上的名词,像现在所说的知识,博闻强记,知识很丰富。我们中国古圣先贤讲,知识再丰富,不足以为人师。要什么人才是好老师?智慧,智慧不是记的,智慧解决问题决定没有后遗症,为什么?它是正确的,知识靠不住。所以知识,你看看以科学家来说,前面科学家发明一个定律,认为是真理,过个几十年,后面又出一个科学家把他的定律推翻,这就是什么?这是知识。如果是智慧永远不会推翻。所以东方人著重求智慧,跟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学的全都是知识,这个要知道。知识里面有分别执著,智慧里头没有。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九集) 2009/2/9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047-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