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焕老和尚

"

释本焕(1907年——2012年),法名心虔。祖籍湖北新洲,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俗姓张,名凤珊,学名志山,1930年出家,得虚云禅师传法印可为南禅临济宗临济法派第44代传人。历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韶关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还是广东省政协委员,丹霞山别传寺住持,广州光孝寺住持,深圳弘法寺方丈,黄梅四祖寺方丈等。

本焕老和尚开示资料_本焕老和尚法语_本焕老和尚的接班人_本焕老和尚简介

本焕老和尚开示资料_本焕老和尚法语_本焕老和尚的接班人_本焕老和尚简介

本焕老和尚:一个字浓缩佛法精华!
本焕老和尚:一个字浓缩佛法精华!


今天晚上,我想讲一个字。讲一个什么字呢?释迦牟尼佛说法十九年,三藏十二部,说到底就是为了一个行字。“行”是最最重要的。大家想一想,行有世间的行,也有出世间的行,有好的行,也有坏的行,我们从凡夫到圣人也是行,我们从圣人到成佛,还是行。离开了行,什么事都做不成。

从无量劫到今天,我们已经离开了家很远很远,很久很久,现在我们想回家,还是靠行。不行则不能到家。佛陀所讲的一切法,都是为了让我们去行,佛陀所讲的一切经,都是我们去行所依的路。所谓“经者,径也”。

我们要回家,必须有路,有了路还必须去行。佛法就是我们回家的路,现在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沿这条路走下去,就有回家的希望,想一想看,这个行重不重要?要不要紧?今天,我们大家在这里,不辞辛苦,跑了坐,坐了跑,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一个“行”字!

因为我们要回家,要了生脱死,所以我们要行。我们做任何事情,想达到任何目标,都要靠行。不行即不能成功。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行。利益众生是行,培福修慧也是行。声闻、辟支、缘觉这些圣人,受了记还要行。

行了做什么?就是去利益众生,教化众生,庄严国土。我们要想获得像佛一样的圆满福慧,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没有别的法子,只有去脚踏实地地行,认认真真地培福修慧。

大家想一想,我们做哪一件事不需要行呢?不要说我们今天是为了无上解脱,为了了生脱死,就是世间上的一切事情,有哪一桩事情不靠行就能成功?

我看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去行,才能获得成功。像我们回家,了生脱死这样的出世间的大事情,更是离不开严格的行。不去用功地行,就想成佛作祖,那是痴人说梦。

成佛作祖不是想来的,是行来的。既是出了家,就应当好好发心,从今天开始,生生世世都要行,时时刻刻都要行。几时有行,几时成功。几时不行,几时就不能成功。

早行早回家,迟行迟回家,不行就永远回不了家。行贵在坚持,贵在不间断。不能说今天行了明天就不行,此时行了彼时就不行,在禅堂里行了,出了禅堂就不行,在寺里行了,到家里就不行。

修行人,如果想把功夫用好,要时时刻刻和在在处处行,白天行,晚上也行,坐着行,走着也行,醒着行,梦中也行,那才是好的。总之,几时没有到家,几时都要行;几时没有成佛,几时都要行;即使将来成佛了,为了教化众生,还得行。

行是主要的。几时行,几时就能到家。这好比回家的一条路,这一条路是我们要行的,不管是坐飞机来行,还是坐火车、汽车来行,还是一步步地走路来行,总之得行。

当然行不是盲目的,得有一个目标,有个路线,要依正知正见来行。没有正知正见去行,行了也回不了家,有时会越行离家越远的。古人讲“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一个人用功,得有一双“择法眼”,要有所选择,不能随随便便,马马虎虎的。今天这样行,明天那样行,邪知邪见重,像这样子用功,是没有什么结果的。

所以,我们用功之前,先要树立起正知正见,依此去行,才能到家。若没有正知见,那你这一行不但不能到家,说不定行到地狱中去了还不自知哩。

因此,我们大家在用功的时候,一定要认认真真地选择,选择好正道之后,就要好好地脚踏实地地去行。至于说什么时候到家,那就不用问了。

路走完了,自然就会到家的。若一天到晚想到家,只这个“想到家”,便成了妄想,是错误的。为什么?想生死是妄想,想成佛呢,还是妄想。要知道,了生脱死、成佛作祖,这些都不是想来的,到了时候,功夫一到,它就会自自然然来的。

本焕老和尚:一个字浓缩佛法精华!

所以,我们不必去想,只一心地用功就行了。对我们用功的人来讲,有心去想,就成了妄想,就成了障道因缘。


因此,我希望大家在用功的时候,放下一切,既不去想生死,也不去想成佛,只管认真用功,到了时候,水到渠成,自自然然就会成功。各位想一想,不用功夫,整天打妄想,打闲岔,能成佛吗?想是想不到的。你的功夫没有用到,路没有走完,想成功可能吗?不可能的。

能不能开悟,能不能到家,这个不关你的年龄大小,功夫到了,十岁、二十岁就能到家,功夫不到,就是八十、九十还不能到家。六祖年纪轻轻就开悟了,为什么?他功夫到家了,只要一推门,门就开了,就进去了。我们现在到家了吗?没有,我们很多人现在还没有动步,离家还远得很。


...查看更多
本焕老和尚:烦恼的根源
本焕老和尚:烦恼的根源 本焕老和尚:烦恼的根源

记者曾采访本焕长老,问他怎样看待出家。本焕长老答道:“社会的事、大家的事情很多,也不能个个都出家。”

记者欲要反驳,说:“可是现代人有很多烦恼,小孩子要努力考大学,毕业又要担心就业,找到工作后还要担心买房买车……”

本焕长老没等他说完就说:“这个事没办法急的,各人有各人的因缘,各人有各人的福德因果。有了福德就能成功,没有福德就不能成功,慢慢来,着急也不能成功。”

本焕长老略带地方口音的接话,一针见血地点出了现代人烦恼的根源:着急。

因为着急,所以人们总是为更快、更早地达到目的而心浮气躁,不能顺遂心愿时还要哭爹喊娘、骂天咒地。可是花开有花期,树绿有节气,一棵小苗永远不可能在一天内开花结果。

做成一件事,就像培植花种,纵然盼它发芽、盼它开花,还是要耐心等待一个温度、水分、时间恰到好处的时刻,早一点不行,晚一点也不行。

本焕长老的一句“慢慢来,着急不能成功”,其实是在叫人以养花的心生活,静候一个恰当的契机,和自己真正想要的未来、真心想要的所求相遇。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一位学僧问禅师:“师父,以我的资质多久可以开悟?”

禅师说:“十年。”

学僧又问:“要十年吗?师父,如果我加倍苦修,又需要多久开悟呢?

本焕老和尚:烦恼的根源


禅师说:“得要二十年。”

学僧很是疑惑,于是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不休不眠,只为禅修,又需要多久开悟呢?”

禅师说:“那样你永无开悟之日。”

学僧惊讶道:“为什么?”

禅师说:“你只在意禅修的结果,又如何有时间来关注自己呢?”

太过注重结果的时候,行走的步调会紊乱,匆忙赶路的过程中,双脚触及地面的力度就会减轻,如此生活就会有失踏实,进而降低生活、成功的质量。为此,禅师才劝诫学僧,凡事切不可急躁冒进,戒除急躁,真正静下心来,看清自己的内心,看清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是什么。

世间美好的东西实在多得数不过来,我们总是希望尽可能多的东西为自己所拥有,于是心浮气躁、汲汲营营地追求。求得了这个,丢失了那个,心中满是愤懑,求不得、舍不得,懊恼不堪,生命就这样在拥有和失去之间流走。

佛法讲,“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佛法看来,增减是一种假象,但世人却以为增减是实在的,因而整日在增与减的变化中计较。手中拥有的东西,比如财富增加了,就喜不自胜;握住的东西,如权势少了,就心焦绝望。

可是人们偏偏不懂得增减背后的无常规律,像个弹簧一般任由无常摆布。对此,老子叹问:“孰能安以久动之而徐生?”

“动之徐生”,是“慢慢来”三字的另一种解释,它可阐述的意义很多,浅显而言,慢活便是。“徐生”贵在一个“慢”字,就像能源一样,长远地开采,慢慢地享用,珍惜地利用,便不至于过快枯竭,如若不加节制,乱用一通,即使能源无数,无限再生,也只是糟蹋而已。

因此,“慢”是万物生生不息的长生妙用,而在本焕长老来看,“慢慢来”的重要性远不止于如此,它还是做人做事的法则。

为人态度从容,可以怡然自得,和谐处众,以智化怨;做事不暴不躁,可以不乱不浊,冷静就难,淡定受喜。如此,即使不盘腿打坐,也可洞悉天地自然奥秘。

因此,面对记者的抱怨,本焕长老只给“慢慢来”三字告诫。这一点,对于普通人而言,尤其是这个时代的人,尤为需要。

普通人中少有人能获得养尊处优的机会,除了儿时可以享受父母的照顾,一旦成人,便须自谋生计。可是谋生计者几乎每一天都在争分夺秒,忙忙碌碌,然而,事事穷紧张,却始终不知如此疲惫究竟为甚。以“慢慢来”的心,换一种生活方式,放慢脚步,有条不紊地走向自己的那个成功。

就像自驾游一样,不在乎终点,只在乎沿途的风景。把手边的事做好,享受生命的过程,感受慢活的幸福。简而言之,不论处在何种职位,收入如何,把生活当求学去修行,把心安放在自然地求索中,那么人生便会在徐生慢活中得到片刻的宁静,得到生活的享受。

自然地生活不会乏味,而是安稳,不要被急躁的心情牵着鼻子走,让内心纷杂的念头安定下来,在一呼一吸之间,顺着生活本有的节奏,沉淀一份心平气和、悦纳甘苦的成熟。

...查看更多
本焕老和尚:以随喜之心来化解嫉妒之心
本焕老和尚:以随喜之心来化解嫉妒之心


随喜与功德连在一起,叫随喜功德。这是什么意思呢?功德,简单来说就说善事,包括他人以及自己对社会所作的一些好事,也包括他人或者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成就,比如说财富的成就、智慧的成就、学问的成就或者技术的成就等等,这些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都可以称之为功德。

随喜功德,就是我们见到别人的这些善举以及成就之后,要发欢喜心,以欢喜心去随喜他人。或者说有人发心去做好事,我们见到之后发欢喜心,去帮助他们成就这些好事,去成就这些功德事业。这就是随喜功德的内涵。

可以说,能否随喜他人的功德,直接关系到我们自己是快乐的,还是烦恼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对于现代人来说,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基本没有了,但是现代人的烦恼却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无休止的攀比造成的。从攀比开始,然后嫉妒,然后绞尽脑汁地去获取

本焕老和尚:以随喜之心来化解嫉妒之心

,或者去破坏,这是现代人烦恼重、压力大的重要原因,这些烦恼和压力都是从自心的错误认识开始的。


我们如果能够换一个思维,别人的房子很宽敞、车子很高档,我自己的可能没有人家的那么好,或者说自己暂时还没有,这个没有关系,我们能够随喜别人就行了。当下随喜,当下就是快乐自在。别人有这个东西,还不一定是快乐的,我们当下随喜,当下就快乐。如此,还有何求呢?至于以后有没有,那是以后的事,当下才重要。否则,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然后就产生了一种酸溜溜的嫉妒心理、自卑心理,如果这个心态改变不了,那么不管再怎么努力,获得如何多的财富,他始终都不会开心的,因为他总有比不上别人的时候。所以说,个人的心态和思维习惯,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快乐的根本。


...查看更多
本焕老和尚:为什么我这一百零四岁的老人还要用功?
本焕老和尚:为什么我这一百零四岁的老人还要用功?


我今年一百零四岁,出家八十二年。在这八十二年呢,可以说是在用功,为什么要用功呢?人身难得 ,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今天能出家,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善根福德因缘,即使有了这么好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不用功太对不起父母、师长 。父母生的我们,师长教育我们,我们不用功怎么对得父母起!怎么对得师长起!怎么对得自己起!

所以我们各位法师,都很年轻,都很不简单,很不容易!

我天天早上四点十八分起床,为什么我这一百零四岁的老人,还要用功呢? 还要早上四点钟起床呢?你们各位想一想,出家人早上起来上殿过堂,可是在家人早上睡到五六点,七八点!

本焕老和尚:为什么我这一百零四岁的老人还要用功?


你们想一想,我起床干什么?用功办道呢!我们得到人身,是不可思议的善根福德因缘,即使都能出家更不可思议,那就希望你们将来好好用功办道!

好好学习,才能不辜负父母师长,对你们一场!再也不辜负你们自己,得到人身的不可思议功德!

我们真正用功的人,首先要在静中有把握。静中有把握以后,还要在动中有把握。但是这种用功怎么用法呢?

高明寺来果老和尚讲:“我们吃饭,要吃在功夫上;屙屎,要屙在功夫上;走一步路,要走在功夫上……要处处不离功夫。如果心心都是功夫,念念都是功夫,那个功夫有什么用不好!”

希望大家想一想,我们有没有真真实实念念都在功夫上?恐怕很不容易。原因是什么?念头跑到哪里去,跑了很远你自己还不知道。

所以禅宗用功的人就讲:“不怕念起,但怕觉迟。”

我们的念头起,那没关系,它起就让它起,但是我们要“念起即觉”,我们念头一起来要即觉:这个念头一起来,或是功夫的念头,或是其他的念头,一起来,马上去觉照,马上把功夫提起来。


...查看更多
结语

本焕老和尚眼中只有众生,心中只有众生,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早离苦。

相关新闻

最新文章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