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绰大师,俗姓卫。并州(今山西太原)文水人(迦才“净土论”卷下作并州晋阳人),是继承北魏昙鸾一系净土思想的大师。他十四岁时出家,对“大涅盘经”特别有所研究,曾开讲二十四遍。后于太原蒙山开化寺从慧瓒禅师(西元五三六~六○七年)研究空理,对禅学有很深的造诣。
「末法」与「净土念佛得度」考
--由道绰《安乐集》衍生的重要观念之检讨
(一)通行的「末法唯能念佛」说
「现在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器差,不能修圣道门,只有依靠净土念佛一法可以得度。」这样的讲法在净土宗,可说是最通行的观念,也说被视为理所当然。因为,大家都说,「这是佛经上说的」,那还有什么好商量?
为什么大家都认为,「这是佛经上说的」?因为,许多净土宗祖师都说:「这是佛经上说的」。祖师大德的学问好、修行好,他们说:「这是佛经上说的」,那当然就是一定如此了。
祖师大德们是怎样的说的?从时代较近的往前推,近人圆瑛法师写的《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第一句话就是: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明代蕅益智旭《阿弥陀经要解》跋语的第一句话也说:
「经云:『末法之中亿亿人修行,罕有一得道者,惟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舍此不可思议法门,其何能淑?」(T37, p374b)
唐代道绰禅师的《安乐集》也说:
「第五,又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T47, p13c)
道绰禅师《安乐集》的这一大段话,还被日本净土宗的开创者法然上人引述于其立宗著作《选择本愿念佛集》的第一段。由此可见,中国、日本多位净土宗祖师都引述这一段经文,来作为立教的发起点。这一段经文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
(二)找不到符合的经典原文
既然如此重要,我想,重视净土宗教义的人,应当会想要根据祖师著作的指引,找到这部经来阅读,看看这段经文的上下前后,以进一步了解它的意趣。
前引这三段「经云」,虽有极小的出入,但文字大致相同。因此,可以判断它们来自一个共同的根据。这个根据,究竟是出于何处?一个只说「经云」,一个说:「《大集经》云」,一个说是:「《大集月藏经》云」。《大集月藏经》是高齐.那连提耶舍译的,十卷;隋.僧就法师将它与其他几部经合编成六十卷的《大集经》。因此,说《大集月藏经》其范围就是十卷,说《大集经》范围是六十卷,说「经云」的话,范围就更广泛了。但这三个概念至少是相容的,很可能就是出于《大集月藏经》,而将之称为「《大集经》」,或只是「经」都是可以的。但问题是,透过阅读《大集月藏经》,发现并没有这一段经文;进一步在《大集经》中寻找也没有。甚至透过电子大藏经来搜寻,在整部《大正藏》中,也找不出原来的经文的出处。怎么会这样呢?问题出在哪里?
从文献的出现的时间前后来看,唐.道绰禅师《安乐集》是最早提这个说法的典籍。虽然,后人在引述时,都不说是「《安乐集》云」,而说是「《大集经》云」或「经云」。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安乐集》是他们的共同原始根据。
《大集月藏经》有十卷,虽然不算短,但是也还在可以在几个小时内读完的篇幅。后来的祖师在转引《安乐集》所引述的这一段经文时,不一定有时间,或觉得有必要进行查核。因此,他们引用的时候,认为经文就是如此,一点也不足为怪。但是,毕竟《大集月藏经》不是太冷僻的经典,有些祖师还是有机会读到的。因此,发现此中有异,也是很可能的。
或许是因为他们也发现了,《大集月藏经》并没有这一段经文,因此,扩大它的范围,以为它是出于《大集经》,甚至用模糊的「经云」。
另外有一些人,他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他们采取更积极的方式。他们认为:《安乐集》引述《大集月藏经》时,并不是逐字引用,只是引述「经意」。他们甚至认为可以把相对应的经段找出来,也就是《大集经》第五十五卷。因此,有人就在《安乐集》的「《大集月藏经》云」的地方加注:「《大集经》卷五五意」。换句话说,虽然没有逐字引述经文,但是并不是杜撰,而是引述「经意」。不信,你去看《大集经》第五十五卷就知道了。
(三) 审视《大集月藏经》的原意
《大集经》第五十五卷是《大集经.月藏分》的第十七〈分阎浮提品〉,内容是世尊告诉「他化自在天王」等,要他们守护安置此阎浮提,也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使得「佛正法眼久住于世,绍三宝种使不断绝。损减恶趣,增益善道,令此阎浮提一切安隐丰乐可乐。」然后,这些天神都接受佛陀的教喻,「护持养育佛正法眼,令得炽然」。接着就一一点名,将某一个地方指名交给某位天神守护。
在这一卷里面,只有一段经文是类似于讲到佛弟子的「情况由好变坏」这种话题的,经文是这样说的:
「尔时世尊告月藏菩萨摩诃萨言:『了知清净士!若我住世,诸声闻众,戒具足、舍具足、闻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我之正法炽然在世;乃至一切诸天人等,亦能显现平等正法。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解脱坚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次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颂,白法隐没,损减坚固。了知清净士!从是以后,于我法中,虽复剃除须发,身着袈裟,毁破禁戒,行不如法,假名比丘。如是破戒名字比丘,若有檀越舍施供养,护持养育,我说是人犹得无量阿僧祇大福德聚。何以故?犹能饶益多众生故。何况我今现在于世。譬如真金,为无价宝。若无真金,银为无价。若无银者,鋀石无价。若无鋀石,伪宝无价。若无伪宝,赤白铜铁白镴铅锡为无价宝。如是一切诸世间中,佛宝无上。若无佛宝,缘觉无上。若无缘觉,罗汉无上。若无罗汉,诸余圣众以为无上。若无圣众,得定凡夫以为无上。若无得定,净持戒者以为无上。若无净戒,污戒比丘以为无上。若无污戒,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比余九十五种异道最尊第一,应受世供,为物福田。何以故?能示众生可怖畏故。若有护持养育安置是人,不久得住忍地。』」(T13, p363a-b)
这一段经文的大意,是预示佛住世时,到佛灭后5个500年,也就是2500年之间,声闻比丘住持佛法每下愈况的情形。道绰禅师读到这段经文,产生了一个印象,认为它是在说:「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确实是可能的。因此,如果有人认为《安乐集》的这一段话,源自「《大集经》卷五五意」,是可以说得通的。
但是,如果我们来作进一步的比对分析,可以分辨《大集经.月藏分》的原文,和《安乐集》的引述,还是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首先,被讲到的主体不同,经文讲是「声闻比丘众」,而《安乐集》讲的是「亿亿众生」;
其次,经文讲到的主题是「住持佛法的情形」,而《安乐集》讲的是「修道成功的可能性」。
第三、经文并没有排除佛灭2500年之后的众生修道有所成就的可能性。因为这段经文要强调的,正是「破戒名字比丘」也是「无上宝」,「若有护持养育安置是人,不久得住忍地。」「得住忍地」,根据《法门名义集》:
「五忍:一伏忍,二信忍,三顺忍,四无生忍,五寂灭忍。地前三贤菩萨得伏忍。初地、二地、三地得信忍。四地、五地、六地得顺忍。七地、八地、九地得无生忍。十地与佛地得寂灭忍。」(T13, p197b)
忍,无论是地前的贤位,还是地后的圣位,皆是修道有得之意。而《安乐集》的「未有一人得者」则是排除了其可能性。可以说,在根本的意趣上,「末法的众生没有得度的可能性」这个意思,在经文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安乐集》想要以他理解的《大集月藏经》来证明「末法众生没有得度的可能性」,究极而言,是过度推衍,以致推翻了经文原来有的「末法众生也可以不久得住忍地」的意思。因此,它的引证从根本来说,是不能成立的。
(五)佛经中的「末法」未必不可以修行
笔者认为,在佛经中,「末法」的概念主要谈的是住持佛法的声闻僧团的逐渐堕落、腐化、败坏,强调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佛弟子应当如何洁身自爱,努力修学,护持佛法,而不是就此认为修道无望。
譬如《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如是末法破戒人,损灭佛教亦如是。若有净修梵行者,逢斯恶友常远离。」(T12, p0007a-b)这是说末法之时,应当洁身自爱,净修梵行。它并没有说「末法时代,梵行修不成了」。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说:「若于世尊末法中,复能利乐诸有情。彼时多有魔障侵,于此勿应生退屈。未来若有苾刍众,决定于法生信解,宁丧身命坚护持,速获证悟圆常果。」(T11, p0846b-c)这是劝勉末法比丘众,仍能信解佛法、证悟佛法、利乐有情的明文。
《法华经.安乐行品》说:「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T9, p37c-38a)这是在末法时代可令众生得一切种智的方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善男子!于汝意云何?彼无垢面日光明转轮圣王,随彼如来,转正*轮,及涅槃后,兴其末法,然大法炬,光照世间者,岂异人乎?今普贤菩萨是。」(T10, p762a)这是末法时代仍然光大法炬的典范。
如果「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这个命题为真的话,以上这些经文就不可能出现了。因此,我们可以说,《安乐集》推衍《大集月藏经》的经文,得到的「末法众生没有得度的可能性」这个主张,不但是《大集月藏经》原意中没有的,也是其他这些大乘经中所没有的。
日本学者盐入良道的〈中国佛教的形成〉一文,指出:「正、像、末三时思想,真正演变为一种时代观,且有组织体系,则属中国佛教界。」(转引自《中国佛教百科全书》p.1746)笔者认为,将「末法」与「众生没有成道的可能性」结合在一起,是中国佛教的特有看法。南传佛教、藏传佛教都没有这样的观点。而根本原因是来自印度的佛经中,没有这样的观点。
(六)第二重加工:「末法」与「唯能念佛」
其次,还可以说明的是,《大集月藏经》该段经文的意旨是要人们无论如何都要护持养育安置声闻比丘众,而不是要人们无论如何都要念佛。它根本没有提到念佛。在《大集月藏经》十卷经文中,只提到「念佛」一次,是世尊为月藏菩萨说明「各种不同三昧各自的特性为何」时,提到了「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者,法性身,形像攀缘,色处想,爱敬相,欢喜性。」(T13, 317b)换言之,《大集月藏经》并不提倡念佛。但是,「现在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器差,不能修圣道门,只有依靠净土念佛一法可以得度」这个观念是怎样根据《大集月藏经》产生出来,然后被认为是出自这部经的呢?
事实上,我们从《安乐集》的行文来看,「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是根据「经意」而推衍来的;接下的「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并不在「《大集月藏经》云」的范围,而是道绰禅师自己接着讲的话。但是,后来的祖师沿用《安乐集》的讲法,却往往认为这一段也是经文的一部份。例如,前引的圆瑛法师写的:「《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蕅益智旭《阿弥陀经要解》的:「经云:『末法之中亿亿人修行,罕有一得道者,惟依念佛得度。』」都是。
由此可见,「《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这样的经文,在《大集经》本身看不到。它是透过两重无心的非法加工,创造出来的,但是仍然放在《大集经》的名下,被认为是佛陀金口所说的真理。
「佛经所说」和「祖师所说」,在佛教中有不一样的位阶。因此,当我们说:「经云如何如何」时,最好还是审慎一点。在佛教的传统中,有些人认为,这是不能马虎的。禅宗的传说,把「不昧因果」讲成「不落因果」,一字之差,就落得五百年的野孤身。因此佛教有两句话是这样说的:虽然「依经解义,三世佛冤」,但是「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因此,如果要把什么东西安上「经云」的帽子,还是要精准一点比较好。
(七)唐代以后圣道门成就者辈出
道绰禅师生于南北朝末期,活跃于隋及唐初,距离现今又过一千多年。他当时就说:「《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如果他的这句话为真的话,西元六世纪以后,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可能会有任何一位圣道门的成就者。但是我们考查历史,在这之后,有众多佛教界公认的大成就者出现,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我们就随意举一些例子吧!中国禅宗的六祖慧能,及其以下的石头、马祖、临济、洞山;西藏的密勒日巴、宗喀巴;日本的空海、最澄、道元……。他们的时代都晚于道绰,而且都不是净土门中人。到底是事实能推翻《安乐集》的这句话,还是《安乐集》的这句话能推翻这些大成就者?
(七)结语:不必贬低其他法门来证明念佛的殊胜
笔者以为,念佛往生净土,此一法门的殊胜,并不建立在视其他法门为拙劣、无效的基础上。李老师赞叹净土法门是最成熟的佛教,自有其言之成理的地方。主张净土的人,这样说就够了。道绰禅师的学生善导大师也认为,净土行人不要去阻止其他人去修习其他的法门。他说:「同以诸佛为师,以法为母,生养共同,情亲非外。不得轻毁他有缘之教行,赞自有缘之要法。即是自相破坏诸佛法眼。法眼既灭,菩提正道履足无由,净土之门何能得入!」
修学净土念佛的人,不必认为净土是末法时代的唯一道路,不但是符合经典所说,也是无瞋、无我执的修学态度。
相信别的法门也能使人解脱,而仍然走净土念佛的道路,这样的心情是传统净土宗人比较少有的。但笔者认为,这样的心情其实是更好的。
南无阿弥陀佛。
二○○六年四月十八日撰
...查看更多道绰禅师于北齐武成帝河清元年(西元五六二)出生于昙鸾祖师之弘化地域――并州汶水(山西省文县),或谓并州晋阳,距鸾祖之往生(西元五四二)正好二十年;当时所谓入佛灭后之一千五百十一年,即初入末法之时。
俗姓卫氏,自幼即禀性温良谦让,受到乡里人民的称赞而闻名。十四岁出家,于当时所风靡之《涅槃经》竭力钻研,偏所弘传,讲此经二十四次。
嗣后,又以太原开化寺之慧瓒禅师(西元五三六-六○七)为师,入其僧团学《般若经》。慧瓒禅师系当时禅学名匠,有数高德,座下法侣二百人,誉满二河,道俗倾望。绰禅师就其修学空理,深有契悟。同门尚有三阶教之信行法师(西元五四○-五九五)。
直至瓒禅师入灭后才离开僧团,慕名参谒汶水之石壁玄中寺,此寺是后魏昙鸾祖师之旧迹,鸾祖于此寺久蕴净宗行业,并自信教人信,常弘化于并州、份州一带,甚得广大信众奉持、归依。至往生时,瑞应甚多,郡人奇之,搜记其事刻于石碑。绰禅师读到鸾祖碑文,犹如百雷贯心,豁然醒悟,遂搁置涅?广业,归入净土,遂于鸾祖塔前自誓为弟子,并住锡此寺。时隋炀帝大业五年(西元六○九),禅师四十八岁,鸾祖灭后六十九年,所以古来以禅师为灭后弟子(三世以下悬孙弟子)。
常赞叹鸾祖智德高远而言:「相去千里悬殊,尚舍四论讲说,回转自力修行,唯信弥陀本愿,已见往生;况我小子,所知所解,何足为多,而恃此为德!」因此即时舍弃圣道门之讲说,修净土行,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法然上人于《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一章之后言:「设虽先学圣道门人,若于净土门有其志者,须弃圣道,归于净土。例如彼昙鸾法师,舍四论讲说,一向归净土;道绰禅师,搁涅?广业,偏弘西方行。上古贤哲,犹以如此,末代愚鲁,宁不遵之哉!」即指此而言。
回顾过去,停留在大乘空观,理论上虽了解,也能敷演,若就实践上而言,则不得不说是观念上的游戏,所谓「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对一个有智慧有道心的行者来讲,有不得不舍圣归净的必然性。
尔后,相传讲说《观经》二百遍,日课念佛七万遍。教诸有缘,不向西方涕唾便利,不背西方坐卧。并劝化并州之晋阳、太原、汶水三县道俗男女,七岁以上的人都知道念阿弥陀佛。为了劝化人们念佛,用小豆计算,每念一声,便数一粒,如是计之,甚而有累积到数百斛者。后又发明以木?作念珠,分赠四众弟子,使人易于持念佛号,往往有瑞应。
曾在行道时,有僧念定之中,见绰禅师缘佛,珠数相量,如七宝山。又睹西方灵相,庄严难以言喻。因此盛德日增,名声远播,道俗男女,赴者弥山。
讲《观经》时,词既明诣,说甚适缘,比事引喻,听无遗拘。人各捏珠,口同念佛。每散席时,大众念佛之声,响彻林谷。
曾有邪见不信之人,欲相抗毁,及见绰禅师之慈容,气消而回。其德感物情,有如此者。
曾于贞观三年四月八日,绰禅师预知往生时至,通告缁俗弟子,闻而赴者,满于山寺。咸见昙鸾祖师在七宝船上,告绰禅师云:「汝净土堂成,但余报未尽耳!」并见化佛住空,天花下散,男女等以裙襟承之,人人皆得,其色鲜白,薄滑可爱。众乃惊叹,大生信服,即使断善阐提,亦生信心。所以唐初并州诸郡,深受净业熏陶,乃由绰禅师所兴盛。
年登七十,忽然龀齿新生,如本无异。色身更形康健,容色盛发,直到往生之八十四岁前,依然精神矍烁明爽。讲演净宗要义,理味奔流,词吐包蕴,气沾醇醴。其法缘之盛,可谓如风偃草,普化及于庶民,念佛之于当地,已成风俗,所谓「道俗响其绥导,望风而成习矣!」
至唐朝时,声誉日隆,远播京师。唐太宗行幸太原时,特与文德皇后御驾玄中寺礼拜绰禅师,并布施众宝名珍,供养启愿。可见绰禅师德望之高,至于为人主所礼敬崇仰。
贞观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四月二十四日,悉与道俗取别,三县内门徒,就别前后不断,难可计数。至二十七日于玄中寺往生,这时白云从西方来,变为三道白光,于自房中,彻照通过,终讫乃灭。后荼毗时,又有五色光三道于空中现,映绕日轮。又有紫云三度于坟上现。春秋八十四。遗著《安乐集》二卷,继承龙树菩萨,昙鸾祖师之自力难行、他力易行的思想,分判佛教为圣道门与净土门,而劝人舍圣归净,所谓「圣净废立」。
道绰禅师门下弟子有善导、道抚、道穗、道生等,其中尤以善导大师为继起念佛胜行,发扬净土法门,而大成净宗的大师。
...查看更多
今天我们讲的这位祖师叫道绰大师。道绰大师呢,跟昙鸾法师属于一脉相承。那么他对于净土思想的陈述,我们大概可以从三个方面做一个了解。第一个,众所周知,净土不是叫;横超生死么,是相对我们这里叫;竖出三界。我们把净土叫;他力法门。
那么在这儿修叫;自力成佛,在这儿修叫;难行道,往生西方叫;易行道。这个基本上大家都知道,但是还有净土一个叫;净土门,这是道绰大师提出来的,在我们这里修行叫;圣道门,这个是独属于道绰大师的这种提倡。
那么为什么这么讲呢?你看我们常讲到说,并不是佛法的哪一个宗派出了问题。而是到了这个时代,其他的法门不太能够行持起来了,没有这个本事了。
在道绰大师当时为了弘扬净土的思想中,他特别点出了这个末法时代的实际情况。因为在经典里面讲过,佛灭度后有差不多五个五百年。第一个五百年,大家还在修学智慧比较突出得解脱;第二个五百年,大家就是只能够修学禅定了,不一定能够智慧圆满了;那么第三个五百年的时候呢,就是读诵经典,听闻佛法比较出众,修慧修定就比较淡化;第四个五百年是干什么呢?建塔建寺,修学善法;第五个五百年的时候已经就是说基本上佛法已经快淹没了,很少人能够听闻得到了,那么大家修善法,也是微微的修一点善法。
现在我们这个时代,道绰大师指出,正停留在第四个五百年,也正是建寺多、建塔多、多闻多、读诵经典多,但是定慧很少。所以他提出来就是说,在这样的末法时期,修净土最契机。就像佛陀在的时候,犹如各种百花齐放,那么自然是一派春意盎然。但是到末法时期的时候,就是只能够苍松翠柏,还能够显示出来绿意。其它的花已经凋零了。
从中可见,净土法门就是越往后靠,越契机契理。这是道绰大师,在我们这个滚滚红尘里面,大家学佛人中特别振臂一挥,提醒大家说,不要忘了我们在末法时期。当然呢,并非说末法时期就真的没有正法,其实在末法时期,能够修行末法时期适合修应该修最好修的法,那还是算在弘扬正法。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选修净土的一个初衷吧。
当然,道绰大师在著作上也有很大的一个贡献,就是他编辑了一部叫《安乐集》。这也是净土行人必读的宝典,里边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和疑情。希望大家有兴趣者可以翻开一探究竟。好,南无阿弥陀佛。
...查看更多
德能感人,德能消恨。能为一宗祖师,必具有不同寻常之深德。大师德化如此,后来之者,仰之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