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贤老和尚

"

海贤老和尚,河南南阳来佛寺住持,生于1900年,20岁出家,23岁受戒。2013年1月17日,壬辰年腊月初六凌晨,在中原南阳来佛寺,安详示寂。世寿一百一十二岁,僧腊九十二载,戒腊九十春秋。海贤和尚1900年生于唐河县,其传奇不亚于海庆法师,112岁高龄之时,他生活依然自理,不用别人照顾,每日做农活,还能穿针引线缝僧袍,甚至上树摘柿子。2013年初,海贤老和尚安然圆寂。

海贤老和尚生平修行事迹_海贤老和尚是谁再来_海贤老和尚开示_海贤老和尚简介

海贤老和尚生平修行事迹_海贤老和尚是谁再来_海贤老和尚开示_海贤老和尚简介

海贤老和尚的故事:母亲往生
海贤老和尚的故事:母亲往生


一九五六年,海贤和尚的母亲八十六岁。她在山上住了二十七个年头后,一天,突然提出要回老家居住。她对海贤和尚说:“你能叫我死在这山顶上?”听母亲这样说,海贤和尚只好随她的愿,陪著母亲一同下山回到唐河县草寺村的老家。

家已经不在了。回到村里,海贤和尚先将母亲安顿在一位老邻居家住下,自己便去找村长帮忙。经村支部同意,海贤和尚把生產队菜地裡的三间草屋收拾出来,和母亲一起搬了进去。

老和尚往生的前一年,几位南阳的居士对老和尚做了一次访谈,老和尚平静地给大家讲述了这段往事。

“菜园裡有三间屋……咱哪有房子?是生產队的。我腾了腾,腾了三间,俺住在那,得种菜呀。”

居士没听明白,非常吃惊地问:“她还能种菜?”

老和尚提高了点儿声音答道:“那我还好好的嘛!能做啊!俺种菜。”

他的母亲从小吃素,所以二人下山时,海贤和尚还特意拎了只锅。他说:“咱能吃人家的饭?不许开斋破戒。”老和尚清楚地记得,他和母亲是农历八月二十日从山上下来的,过了年,也就是一九五七年七月初五,母亲往生了。

老人家在往生的前一天,自己包了饺子吃,并让海贤和尚给他的姐姐和一个堂妹捎信儿,要她们第二天一定回来。她还交待海贤和尚帮她把床搬到屋外,她要在外面睡。她对老和尚说:“娃儿呀,我到外头去睡吧。”

老和尚问道:“你睡外头乾啥?外头蚊子多。”

老人家脸一歪,说道:“你能明儿叫我死到这屋裡?”

海贤和尚赶快答应:“中!中!”他将软床抬出屋,放在了大门口。

第二天,海贤老和尚的姐姐和堂妹都来了,老人家还给大家做了饭。

老人家指著她俩带来的白糖和罐头,说:“拿回来了,能不让我吃?”她吃完罐头,连罐头里的汤水也喝掉了,然后告诉大家说:“我喝了水了,今儿晌午就不吃饭了。”

午饭后,她去了厕所大小便。回来以后,又躺了会儿,然后她对海贤和尚说:“娃儿呀,我起来坐会儿,中吧?”

海贤和尚说:“你还不如躺那呢。”

“中啊!躺那一会儿,中啊!”说完便又躺下了。

她将脸转过去,侧身躺著。她就安详地躺著,然后长出了一口气,往生了。老和尚说到这,左手向上比划了一下:“没受著罪呀!”

海贤老和尚的母亲,一位在家居士,跟老和尚一样,没读过书,不识字,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了一辈子。她八十七岁往生,预知时至,没有病苦,自行化他。

她在离开老家多年后,突然提出要回老家,实际上是要回老家往生,老家还有她的女儿和侄女,她回去是做给女儿、侄女看的,让她们看看,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够让人走得这麼瀟洒自在。所以在她往生前,她把女儿、侄女召集到一起,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团聚。她的女儿,也就是海贤老和尚的姐姐目睹了母亲往生的不可思议,所以在母亲往生后不久就带著儿子一起上桐柏山出家了。

念佛人,生知道从哪裡来,死知道到哪裡去,快快乐乐地,没有一丝毫的忧虑,没有一丝毫的恐惧。在这个世界度化眾生的任务告一段落,自己功德圆满,预知时至,不要人助念,说走就走了,自在往生。

释迦牟尼佛说,人在世间有生、老、病、死之苦。这四种苦一般人是很不容易避免的,世间什麼样的宝都不能解除生老病死之苦,要想免除这四种苦,这一句“阿弥陀佛”管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宝。海贤老和尚、他的母亲黄老夫人还有他的师弟海庆法师,三个人都是只有生之苦,没有老、病、死苦,这是示现给我们看,我们若是没有看懂,或是疏忽了,将来难免要遭受这些苦。

海贤和尚那时的条件极其艰苦,寺庙是乡下的小庙,香火很少,全靠自己辛勤耕种维持温饱,所以他為母亲念佛三天后,只得用一口薄板棺材将母亲简单埋葬了。他是孝子,虽是环境所迫,但他依然常常心中不安,他為这件事感到愧疚,觉得对不起母亲。八年后,情形好转了,海贤和尚便想為母亲树碑改葬,没有想到,掘开墓穴,棺材打开,人不见了,裡面仅有几颗钉棺材用的大钉。

中国歷史上曾经有过一个这样的例子。中国禪宗初祖达摩祖师自南天竺国(印度古称)来中国传法,圆寂之后,葬在了中国。

海贤老和尚的故事:母亲往生

几个月之后,从西域来了一个人,说他在西域时见到了达摩祖师,还说,达摩祖师当时一隻脚穿著草鞋,另外一隻脚打著赤脚。这个时间正是达摩祖师下葬之后的几天。大家不相信,他过世了,怎麼会跑到西域去了?再把棺材挖出来,打开一看,果然人不见了,棺材裡只有一隻草鞋。一千多年之后,我们又遇到类似的事情。因此有人说,海贤和尚的母亲是不是菩萨再来?这样说理上讲得通,可事上没证据,我们凡夫俗子,没有神通不敢妄断。恭录自《海贤和尚》



...查看更多
海贤老和尚的故事:早年在桐柏山上
海贤老和尚的故事:早年在桐柏山上


海贤和尚从二十岁出家到八十一岁到来佛寺长住前,一直住在桐柏山上。那时由於山道崎嶇,寺院偏远,人跡罕至,所以寺院很少有居士和百姓的供养,生活全靠自己种地劳作。

海贤和尚非常勤快,干什麼活儿都不惜力,挑水、洗菜、做饭、洗碗、刷锅,样样抢著做,他尽量不让师兄弟们插手,心裡总想著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修习。寺院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包括厕所,海贤和尚都整理、打扫得乾乾净净,让人置身其中,觉得清爽愉悦;师兄弟们的衣物、寺院的各种佛具、饰品和法器,他也会及时清洗整理,使之不沾泥污。当时,海贤的师父传戒法师常对弟子们说:“海贤是在实际生活中修佛啊,这最难得!”

海贤和尚不但尽心尽力打理寺院内的上上下下,地裡的农活儿他也是尽量多做。在一九四〇年至一九四二年间,海贤和尚曾与宗门高僧海墨法师、海圆法师、体光法师一起在桐柏山塔院寺结庐共修。当时,塔院寺给大家都分了地,让大家耕种,海贤和尚一人把其他三人的地全包了。海贤和尚回忆道:“东刺沟分了三个人的地——体光的、海墨的、海圆的。他三个人的荒那了,俺一个人挖起来的。”

演强法师称讚海贤和尚是一代高僧大德。他认识老和尚的时候,老和尚已经六七十岁了,但是身体还很壮实。演强法师说:“贤公每天都到山上劳动。”

这位人称“铁脚僧”的演强法师出家的因缘很奇特。出家前的一个晚上,他梦到观音菩萨对他说:“是时候了,準备啟程吧!”就这样,他在桐柏山出了家。

那时条件很艰苦,没有东西吃,所以演强法师总是不能定下心来修行,他恋著红尘、恋著家,直到有一天,他在桃花洞遇到了海贤和尚。

海贤老和尚的故事:早年在桐柏山上

演强法师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海贤和尚那一次对他的帮助。“他老人家送给我一些松膏、一斤红糖和四十斤芋头种。我回去把芋头种上,到秋季就大丰收了,那芋头长得真是喜人!从那时起,我才开始定下心来修行。”


海贤和尚那时的生活并不富裕,演强法师一提起海贤和尚当时的生活,就会热泪盈框,他说:“那时候,生活苦啊!”海贤和尚那时在山上是开荒种地。他把荒地开垦出来后,种上红薯、种上芋头,这就是他们的主食。如果有修行人到山上去了,他还会再送给人家一些。自己不够吃了,就去挖草药,卖了再换回点儿粮食。到了秋天,他便在山上摘栗子,晒乾了储存起来。

那个时候,海贤和尚除了开荒种地,还在荒山上栽树。他或是亲自培育树苗,或是到林场裡挖桐树根,再栽到山上。演强法师不无感慨地说:“桐柏山上经贤公亲手栽种的树,那真叫不计其数!我刚上山的时候,还跟著他一起栽过很多树哪。”

海贤和尚出家后,经歷了军阀割据、八年抗日战争、三年内战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动乱不安的岁月。在那样艰难的日子裡,海贤和尚共开垦了十四片荒山,土地上百亩;供养僧眾、居士成千上万;荒山上种的树,参与修筑当地的桥樑、河道、房舍更是不计其数。“文革”前后,海贤和尚还经常和当地人一起出去修桥补路,常常一去就是几个月。

和演强法师一样,海贤和尚的徒弟印志法师每当提到他的师父时,总是感慨万分。一次,他用他那简短而又生动的表达,给旁人形容他的师父是多麼地勤劳时,感慨地说:“老和尚那种勤劳——实在是没法形容!”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海贤和尚活一天就乾一天,他很敬业,认认真真,一点儿也不偷懒。他曾经对演强法师说过:“文度眾生武修行啊!你想成佛你不出力、不劳动、不流汗,哪有那麼便宜的事呢?”

农禪是中国古代禪宗寺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开垦荒地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唐朝时代留下来的风气。荷兰著名汉学家许理和(ErikZürcher,1928—2008)说,佛教在中国并不是一种思想模式或体系,而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高度纪律化的行為方式。这一点在禪宗僧侣那裡得到集中体现。

海贤和尚是“农净”并重。他白天劳动,晚上念佛。演强法师形容海贤和尚那时的生活,说:“当时我是最清楚的。(他)白天干活儿,那——累得人头晕眼花呀!晚上还整夜地念佛、拜佛。”

海贤和尚示现了现前这个时代最好的修行方法,他一边工作(他的工作是种地),一边一句佛号念到底。恭录自《海贤和尚》


...查看更多
海贤老和尚的故事:持戒精严(1)
海贤老和尚的故事:持戒精严(1)


佛门的戒律非常重要。古大德将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一切经分为戒定慧三学,戒是规矩,守规矩就得禅定。佛教导我们的,没有别的,全是修禅定;离开了禅定就不是佛法。禅定起作用,智慧就开了,每个人与佛一样本具的智慧、德相就现前。所以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由此可知,智慧才是佛法修学的真正目标。

戒是规矩,人不能没有规矩,规矩是根本。

戒,在儒家讲就是礼节,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这些都是做人要具备的基本的德行。中国儒家讲的“礼乐”是规范心行的教学手段:“礼”用来约束我们的身体,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要合礼,礼是行为的标准;“乐”用来调心,调养性情,喜怒哀乐得其中,不要过分。

在佛门里面也不例外,对“礼乐”也非常重视。“戒”就相当于“礼”,“梵呗”就相当于“乐”。如果“礼乐”都失掉了,教学的工具就没有了,教育的功效也就达不到了。

佛在世时,为什么世人对他那么尊敬?即使是现在的人,提起释迦牟尼佛,也依然是非常地恭敬。这是德行的感召,德行就显示在戒学里。佛的行持,不是有意做作的,是自自然然的。

戒律是佛的身,禅是佛的心,教是佛的言语。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用身教、用言教,海贤老和尚教人也是身行言教。

海贤老和尚不认识字,所以心地清净,没有杂念,没有妄想。他的师父教他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是上上禅,是如来教学的总纲要。

海贤老和尚的故事:持戒精严(1)

师父嘱咐他要一直念下去,这就是给他的戒律,他真的受持,不拐弯,一直念下去。


海贤老和尚一生做的是粗活儿;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道场的八个月,五祖分配给他的工作是舂米破柴,也是粗活儿:他们用的功夫是一样的,都是在修禅定。惠能大师是把心定在不起心、不动念上,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海贤老和尚用的功是一句佛号,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把心定在佛号上。

海贤老和尚十分重视持戒。他常说:“不许开斋破戒。”他的母亲与他在山上住了二十七年后,提出要回老家居住,老和尚便陪同母亲一起返乡。“文革”在生产队劳动期间,老和尚没有办法,只能吃大锅饭里的锅边菜,这次老和尚陪母亲返乡,自己带上了一只锅,因为他和母亲都吃素。他解释说:“咱能吃人家的饭?不许开斋破戒。”

律是行门。学戒律就是学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学习佛的威仪、举止。海贤老和尚能够在他的生活中,为世人示现具足威仪。

二〇一一年一个伏天的下午,已是一百一十一岁的海贤和尚,一个人在热浪滚滚的玉米地里锄草。印志法师心疼师父,在塔林的门楼下面铺了个大号的包装纸盒,算是临时的床铺,然后他把老和尚拉过去,请他休息一会儿。老和尚以吉祥卧的姿势躺下休息。佛陀规定出家众躺下来休息时,必须保持右胁卧,这种卧法也称作吉祥睡。老和尚行住坐卧不失威仪,总是要做到尽善尽美。

海贤老和尚不但自己戒律精严,还时时以戒律教诫他的弟子们。二〇〇九年,那时海贤老和尚住在千佛寺。一次,妙了法师给老和尚送完饭后,自己就蹲在他的旁边,端着碗也吃上了。老和尚看到妙了法师蹲在地上吃饭,表情十分严肃地对他说:“不要蹲在地上吃!出家人一定要守戒,要注意威仪,做人天的好样子,不守戒没有人欢喜。”

老和尚还以戒律勉励大众。戒律不仅仅是指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更重要的是同住公约,也就是说,大家在一起生活起居都要有规矩,并且都应当遵守这个规矩。在他的小庙,要能吃苦,还要能持戒,才能与他共住。

二〇一二年仲秋的一天,几位外地来的居士到来佛寺念佛。他们到了寺院,便来给老和尚顶礼,并求老和尚给大家讲几句话。老和尚坐在那里,一边继续劈他的柴,一边说道:“没啥可开示的,好好念佛!世上无难事,只怕心不专。”大家听了很欢喜,都鼓起掌来。老和尚加重了语气说:“真没有难事啊!”

随后,老和尚便询问他们都是从哪里来,听大家一一地回答后,老和尚笑着说道:“俺这是小庙,吃的是苦的,穿的是补的。你们来这要能受苦,能受苦才能了苦。你不来,我不怪,来了就要守我戒。走到哪里要守哪里规矩。”

老和尚教人要好好念佛,持戒念佛,他自己的身行还是持戒念佛。

二〇〇五年,已是一百零五岁高龄的海贤老和尚,为了给师弟海庆法师的肉身装饰金身而远赴广州,有位书法家见到老和尚年过百岁却依然身体康健,不需要人照顾,而且思维敏捷,对他很佩服,便向他请教养生之道,老和尚简单地回答他:“持戒念佛。”恭录自《海贤和尚》


...查看更多
海贤老和尚的故事:奉侍师长
海贤老和尚的故事:奉侍师长


佛说,父母有养育之恩,师长有教诲之恩。 若能供养恭敬,不仅是报答其恩,还会自然获福,是名报恩福田。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為世俗本来存在的孝悌忠信等善法,同时又是念佛往生极乐净土者所修之净业。

海贤和尚的师父传戒公曾在桐柏山依止直性禪师(真空上人),后来,直性禪师移居北京的弥勒院(清朝末年,弥勒院為广济寺在京城的几个下院之一)。 传戒公為报老师的法乳之恩,追随直性禪师至北京弥勒院,侍奉左右,并任堂主之职。 海贤和尚曾告诉弟子印志法师,他的师父在北京广济寺修行,十二年没有出过禪堂。 解放后,禪堂停香,传戒公才回到桐柏山结茅开荒,率徒辛勤耕作,并培植药材,亲事医务。

海贤和尚说,传戒公他们几个人割荒草,如果有人生病了,传戒公就随便抓一把给他,不管什麼病都能治——捏草為药。 这是不是草的力量? 不是,草是个引子,实际上是念力。 他有这功夫说明他的心不但是清净的,而且是平等的。 一念不生,这颗心清净了,清净心是最吉祥的心;再高一层,如果於一切法不再执著、不再分别,那就是平等心。

中国自隋唐以来到清朝中叶,佛法鼎盛,每一宗裡都有高僧大德出现,明心见性的人真有。 海贤和尚明心见性了,他的师父传戒和尚也是个明心见性的人,他 能看出这个徒弟是法器,这是他的功夫。 从哪裡看出来的?

海贤老和尚的故事:奉侍师长

从他的禀赋,也就是我们讲的天性。 传戒和尚知道这个人虽然没念过书,是个非常穷苦的孩子,但是本性很好,真诚、老实、听话、真干,凡是这样的人都会有成就,只要道路指示正确了,他真能成功。


海贤和尚的师父能观机,他应机施教——对什麼人教什麼法。 如果这个人有觉悟,知道这个世界苦,希望离苦,也听说极乐世界乐,愿求往生,这是上根人,上根人就劝他念佛入门;中根人止观入门;下根人礼懺入门。海贤和尚的师父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嘱咐他一直念下去。 海贤真的就欢喜接受。 他没有背师叛道,守住老师的教诲,一句“阿弥陀佛”从早到晚不中断,一句接著一句,一生没有改变。 明心见性之后什麼都知道,但是不说。 如果有人问他,他笑而不答,不承认也不否认。

“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毁掉了传戒和尚的墓塔,可是发现墓穴空空,没有见到骨灰。 传戒和尚有先见之明,把骨灰藏在了塔下,所以没有被发现。 后来,海贤和尚在墓穴下面的一块青石板下找到了师父的骨灰,他受尽磨难,才令师父的骨灰得以保存下来。

直至一九九一年,海贤和尚才亲率弟子们,在桐柏山桃花洞旁建塔,将师父的骨灰重新安葬。 每年祭祀时节,海贤和尚必去祭拜师父的灵塔。

海贤和尚的师公、传戒法师的师父直性禪师(真空上人),在清末民初堪称是禪门硕德,道德清高。 晚年应北方诸弟子祈请,移居北京弥勒院,海内禪客,闻名而至者如云飞雾涌,弥勒院不日即成丛林,与南方的高旻寺和金山寺遥相呼应,当时禪客皆知“南有高旻、金山,北有弥勒禪院”。 一九五二年,真空上人入定十四天后,端坐而寂,世寿八十。 荼毘后,得红白舍利一百二十餘粒。

一九五四年,真空上人的弟子们步行到北京,迎请并护送真空上人的灵骨回桐柏山塔院寺安葬。 曾与海贤和尚一起在桐柏山结庐共修的海墨法师、海圆法师还有海贤和尚本人,都加入了此次护送的行列。

海贤和尚不但於师父、师公充分落实尊师重道之德行,还在艰辛的岁月,独力奉养过五位年迈的长老。 一九四八年初,一伙地痞冒充军队到云台寺、普化寺和保安寺等处抢劫,并且逼迫僧尼离开寺院。 年轻的僧人纷纷散去,只有五位年老体弱的僧人无力下山,海贤和尚便把他们都接到塔院寺照顾。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裡,寺院没有香火供养,几乎是海贤和尚一个人终日辛勤劳作,直到他们一个个往生。 这期间,老和尚还要照顾年老的母亲,他白天种地、挖草药,晚上拜佛,常常会拜得头晕眼花的! 他就这样日復一日地辛劳著。

佛说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其中孝是以父母為代表,敬是以老师為代表,要尊敬师长,尊重其所传之道,所谓的尊师重道。 我们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我们的慧命(智慧)得自於老师,一个人一生要想有所建树,这两个恩人不能忘记。

孝亲、敬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 我们用植物做比喻,本就是主干,是从根生出来的,主干上有支干,从支干再分支条,再有枝叶花果,这些都是从一个根本发生的。

圣贤教育、大乘佛法,其根基都是孝亲尊师,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大乘佛法是同一个根本。 海贤老和尚每年的清明节和十月初一,必要回老家上坟祭祖、祭拜老师,这一个是孝亲,一个是尊师。 “孝敬”这两个字,海贤和尚给世人做了榜样。恭录自《海贤和尚》


...查看更多
结语

海贤老和尚一生坚持“以苦为师,以戒为师”,一句佛号铭刻心里,从不搞经忏佛事。

相关新闻

最新文章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