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普法师

"

慧普法师,别号顿慈,俗姓潘,生于安徽霍邱,长在广东,自幼生活在佛化的家庭。常随祖母礼拜观世音菩萨,听外婆言:自身也是父母从送子观音处求来,后还愿丈二红绫绸缎。年长后报效祖国,参军入伍,次年考入军区文工团。一次演出,因缘会际,遇见善知识,弃戎装着法服,常伴青灯古佛,求学就读灵岩山佛学院,经过求学多年后,入住乐清梵音寺修寺复建,后又于2011年入住宁波慈城古镇绿野山庄中“泗州禅院”复兴古刹。

慧普法师的大悲咒_慧普法师大心经_慧普法师吉祥莲花_慧普法师简介

慧普法师的大悲咒_慧普法师大心经_慧普法师吉祥莲花_慧普法师简介

觉慧普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义
觉慧普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义


前言:

为什么我要解这部《心经》呢?很多法师大德们都讲解过这部《心经》,讲解的都很好,都很圆满,非常感恩他们慈悲。我也看过一些法师大德们讲解的《心经》,都是用一些标准解读法,都是用一些专业术语,解的很对,虽然都对,但,却因专业术语太多,还是让现代人不太亦懂,不太容易理解,也就致使大多数人用不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说般若部中的精华浓缩,是浓缩了的精华。既然是《般若经》就是开智慧的经。现在无论那个宗门的学佛人几乎都要学习这部《心经》,多数人都觉得这部经非常好,都喜欢读,都喜欢里面的经句,好多人都熟读背会了,与人言说,都朗朗上口,津津乐道。仔细听来,会发现一个现象,大多数人都是喜欢,爱读,喜欢言说经句而已,都没有用上,为什么,因为,多数人找不到修学心经的方法,不知道如何下手。

因此,这次解析这部心经。要用普通人能够听得懂的语言方式解读,用举例的方式解读,让所有学此经者都能够读懂,都能够用上,都能够受益。

心经:

心:是佛亦是众生。觉悟的心就是佛,迷惑的心就是众生。清净自在的心就是佛,不清净烦恼的心就是众生。

觉悟的心就是佛,佛就是觉悟的心,未觉悟的心就是众生,众生就是未觉悟的佛。

修佛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佛。

心若烦恼了,这颗心就是众生了,烦恼去除了,再也不生烦恼了,永断烦恼,恒久清净了,这颗心就是佛了。

有烦恼的心,就叫它心,叫它人心,众生心,

愚痴,心里无父无母、不知好歹,就是畜生心。

好争斗,斗志,斗勇,斗狠、斗法的心是阿修罗心。

脏心,恶心、邪心、毒心等,为魔心。心善利他,善心。

清静自在,无人无我之分别,完全利他,随缘智慧利他者,是佛心。

有情有义,善待自他,有牵情挂碍的心是人心。

去除烦恼的心、没有烦恼的心,清净的心,自在的心,就不叫它是心了,而是叫它无心,或叫它清净心,佛心、叫它自在,大自在,清净,佛性,自性,佛。

有心和无心:有烦恼就叫有心,无烦恼就叫无心,不清净就是有心,清净了,就叫无心。有心无心,非是有心无心,而是有烦恼在的心就是有心,把烦恼去掉的心就是无心了。有心无心,就是有无烦恼的区分。换句话说,所谓的心就是烦恼,烦恼是心,心是烦恼。

佛心和众生心的区别在于,心上的烦恼之有无,心没有变,还是那颗心,就看心上的是否有烦恼,心上的烦恼多与少,迷惑的心,就是众生心,就是心上有很多烦恼。觉悟的心,也叫佛心,就是把心上的烦恼都去掉了。

去掉心上烦恼的过程就是修心,亦既修行,就是修佛的过程。

觉慧普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义


心中有恨、有怨、有恼,有怒、有烦,就是不清净,就是迷,就是看不透。

与任何境界现象中,内心时刻清净,无烦无恼无障碍,看啥都好,看啥都正常,任何人都对,任何事都是平常事,内心里没有好坏的界限和分别,没有善恶的区别与对待,就是觉。

没有好坏的界限和分别,没有善恶的区别与对待,是不懂,不知道,分辨不出来吗?不是的,而是真正的看得清,看得透,真正的明了通达了。

若感觉自己啥都明白,啥都懂,老有智慧了,这样现象不一定是智慧,往往是知识,也许是智慧。若感觉他人啥都懂,老有智慧了,这也未必看得准,也许真有智慧,也许都是知识。为什么会这样说?那就看看自己、看他人者自己的内心是啥样,若自己常有疑惑,常生烦恼,内心不清净,无论看自己或是看他人,都看不准,看到的都是表面现象,真实的是看不出来的。若看自己、看他人之人内心真的清净自在,就会看得准,看的透彻。

烦恼:包括妄心,妄念、私心,以至于,恨怨恼怒烦等。

智慧:智慧说有既无,说无既有。真正有智慧的人,并非是啥都懂了,啥都明白了,有好多智慧在那里。而是只有清清净净的一颗心,其它的啥都没有,所谓的智慧,是随一切缘而显露出来的内容,心若不清净,明白的再怎样多也不是智慧。真正心清净的人,心里面什么都没有,是清净真空的。所以说,智慧说有既无,说无既有。

觉悟:回归清净就是觉悟。真正能够看清自己就是觉悟,真正能够看清他人是觉悟,真正能够看清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觉悟。

啥样是真正看清自己、看清他人、看清宇宙人生的真相的人?无论看到自己或任何人、事、境界现象,内心都是清净的,这样的人就是。

自己或任何人、事、境界现象包含什么?自己或亲人的生老病死,一切顺逆境,遇到的善恶缘,好坏事,迷觉人,好坏人。人与人之间的,事与事之间的,社会的,国家的,世界的,任何现象,任何事。

为什么能在诸多境界缘中能够保持内心清净?因为、看透了,看究竟了,见真了。也就是觉悟了。

无论是和任何人相处,无论是身处在任何境遇的人事现象中,无论自身的身体如何,亲人的身体如何,自己和亲人的关系如何,和一切有缘人的关系如何,自己或亲人的生老病死等一切因缘现象时。内心清净才是清净。

对的和错的:对修行人而言,无论做什么,使自己心生烦恼,不清净了,就是错的,啥错了,用心错了。使自己的心清净自在,就是对的。啥对了,用心对了。

心:是感受,不同层面的人心的感受是不相同的,烦恼多的人,杂念就多,啥都往心里去,胡思乱想,感受就多,烦恼轻的人杂念就少,心里面没多少事,也不用想太多,妄念就少,感受就少,真正明理通达,放下万缘的人,也就身心清净了,真正身心清净自在的人,遇任何人事境界现象时,也就不再起心动念了,自然无感无受,无有所感无有所受,把所谓的种种心都去掉了,无心,原本的那颗心,无有任何烦恼,无有任何杂念,这样的心就是清净。

经:经是精华,是经典,是方法,佛说的一切法都叫经,佛说的一切经都是方法。面对不同层面的人说了不同层面的方法。因为众生根性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需要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佛随一切众生缘,而说了各不相同的方法,也就有了八万四千法,为教化八万四千层面的众生。

心经就是修心的方法,从烦恼到快乐,从快乐到清净自在。人有烦恼的原因就是看不透,真正看透了的人就不会烦恼了。大多数人看人看事只能看到阴面,就是不好的一面,把事看不好了,天天为事而忧心,把人看坏了,所以恨他,怨他,烦恼他,就是因为只能够看到坏的一面,阴面,甚至把好的也给看坏了,完全看错了,所以烦恼。

若是把人或事都看正确了,看到的都是阳面,都是好的一面,也就不会有烦恼了,而且,还会很快乐。

若是把一切人和事都看透了,那就更好了,把人或事的每一个方面,每个层面,每个角度都看透彻了,也就知道,一切人事境界现象都正常,没有一个不正常,都是平常事,太正常了,也就没有什么值得烦恼的,也没有什么可快乐的,心里面清清净净的,清净自在了。

心经就是教我们把烦恼的心变成快乐的心,把快乐的心再变成清净自在的心,当然,清净也有很多层面,自在也有深浅,真正清净自在的人就是会用心,时时处处觉悟自己的心,觉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上,达到彻底清净的人,也就没啥心念可起了,完全恢复本性清净了,也就成佛了。

心经就是教我们用观的方法修正自己的心,达到真正的看破放下,放下万缘的方法。佛说一切经教的究竟意义就是使我们看破放下,放下万缘,回归清净自性,达到清净自在,达到自在中的自在,都是自在王,就成佛,成如来了。这是佛说法的真正究竟意义,心经在这方面更加明显,更加突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智慧。智慧就是般若。智慧者的心态是啥样的哪?无论在任何人事境界现象中,内心都清净自在,不会因任何所谓的烦恼而烦恼,不会因任何所谓的欢乐而欢乐,心是如如不动的,因为看得透,看得明白,没啥可值得烦恼或快乐的,一切人事现象都在,但,在其人心中根本就没有因这些人事境界现象所带来的任何波动,心无波动。圆融其人事中,而不生心,因为知道,任何层面的人,都只能在自己层面上做事,说这个层面上的话,做这个层面上的事,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心在说话,在做事,都只知道自己的心,不知道他人的心,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从没想过他人的感受,私心小些的想占点便宜,私心重的人想把便宜占尽,吃亏就烦恼,占便宜就乐,心理面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每个人的心都不完全一样,所以在做同一件事情时,说法,做法,各不相同。人心不同,所站的角度就不同,看法不同,说法也就不同,做法就更不相同了,都在自己层面上、都在自己角度上想事、说事、做事。每个人都有私心,私心角度层面、轻重各不相同,所以,所想、所说、所做也就各不相同,他们只会在自己角度层面上想事、说事、做事,哪能不对,所以,都对。所以,无论他们如何想,如何说,如何理解,如何做,都对,都正常,都是正常事,都是平常事,没有好坏人之分,没有善恶事之别,都对,都正常,内心无有任何波动,时刻清净自在。因为看得透,看得明白怎能烦人怨人、恨人,那是绝不可能的,因为了解每个人的层面、了解每个人的用心,也就知道每个人的想法做法和说法。这就是他心通的一方面体现。这样的人就是智慧人,智慧人的心态就是清净自在。

所以,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清净自在,般若,就是清净自在的自然作用,真正清净了,自然就有智慧,真正看得透,对一切人事物,万事万物清清楚楚,都明了了,本身就是智慧,亦是智慧的体现,真能够看得透的人,一定清净自在。由此得知,清净自在者就是智慧者,智慧者就是清净自在,清净自在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清静自在,般若是智慧,是清净自在。清净自在是体,智慧是用,自性是体,般若是用。清净自在是自性,般若智慧是作用,没有清净自性就没有了般若智慧,很多人在求般若智慧,这是不正确的,一定要明理,明理看破,看破自然放下,万缘放下了,就清净自在了,清净自在了,自然就有智慧了,所以别求智慧,只要做到看破放下,只要做到清净自在,智慧原本具足。

清净自在者的自然作用是啥样的呢?自然化他。因为清净自在者完全了解一切人事现象,了解每个人烦恼的起因,也就了解去除烦恼的方法。与人事烦恼时,自然随缘化他,帮助他人把烦恼的原因找到,使其人真正认识烦恼的起因,明白啥样起因带来的烦恼,烦恼的起因来源于起心,起啥样的心,就一定会得到啥样的果。其人真正明白后,以后再也不会起类似的心,类似的烦恼再也不会有了,不只是去除了当下的烦恼,更主要的是把类似的烦恼连根拔除,永断类似烦恼。

这一化他的过程是自然的,非是起心动念,非是想做这事,非是攀缘而为,完全是随缘的,是自然的,智慧的作用就是时时自然随缘化他。

智慧不是有什么,智慧是清净本性中随缘而生的,原本什么都没有,只是清净而已,清净亦是形容,清净自在,自在还是形容,本来没有什么清净自在的感受,没有任何感觉,没有任何感受,是无感无受的,那为啥说出是清净自在,清净自在本身就是感受的形容词,为啥还会用这样的形容词,因为,这是比较的形容说法,和谁比较形成的说法,是和烦恼者比较,是和身心不清净者比较,是和身心不自在者的比较得到的结果,是比较之下的说法,这个说法也是为了让不清净、不自在的人明白的,让他们分得清,看得到,使之向往清净自在,是为了化人而说的一种说法,真正清净自在者,没有丝毫清净自在的感受,啥都没有,是空性。

波罗:就是彼岸,就是觉悟。有彼岸就有此岸,此岸就是六道轮回,就是恨怨恼怒烦等感受,彼岸就是从烦恼痛苦中得到觉悟后的感受,从烦恼到快乐,从快乐到清净自在,清净自在就是彼岸。从烦恼痛苦中觉悟后恢复了自性清净,身心清净自在了就是到彼岸了。

当然,清净自在也有很多层面,人有人的清净自在层面,有些人日子不错,挺顺心,觉得自己很清净自在,实在讲,这不是真正意义的清净自在。

阿罗汉有阿罗汉的清净自在层面,菩萨有菩萨的清净自在层面,佛有佛的清净自在层面。最圆满的是佛的清净自在。

真正的清净自在是觉悟,是恢复佛性的清净,是自性做主,最低也得开佛知见,也就是开悟,真正开悟了就没烦恼了,因为,遇到任何人事境界现象智慧就会出来,完全是智慧做主,智慧就是佛知佛见,也叫佛见,完全是智慧当家作主,也就是自性做主,佛性做主。看任何人事都洞达透彻,各个层面,各个角度都看得透,一切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是真正的没烦恼了,内心清净自在了。

蜜:是享受,是收获,是果实,是无量智慧。

多:就是多,殊胜。

心经:就是修心的方法。学佛的真实目的就是修心,把凡夫的心修成菩萨的心,修成佛的心。也就是成菩萨、成佛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用这部心经中教导的智慧方法,从中觉悟,得到智慧,用智慧修正自己的心,达到和佛菩萨一样的清净自在。真的清净自在了,也就一定是得到了真实智慧,到达了究竟觉悟的彼岸,得到究竟觉悟的真乐,受益可就太大了,太殊胜了,心经这个方法太妙了,其中的妙处无量无边。

心是正报,心的感受是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

心若是烦恼的,看啥都烦恼,心的感受是,没有一个好人,没有一件好事。所以烦恼。

心若是快乐的,看啥都快乐,看谁都是好人,感觉啥事都是好事。所以快乐。

心若是清净自在的,随缘现智慧,啥都看得透,看任何人和事都正常,都对,心里面清清净净,清净自在。

由此可知,心是主宰,烦恼痛苦的感受谁都不想要,快乐的感受还行,清净自在的感受就更好了。感受就是依报。感受是啥样子的,心就是啥样子的,是心的感召,心是因,感受是果报。想要有好的感受,想要有好的果报,一定要修正自己的心,改变自己的心就是改变自己的感受,就是改变自己的果报。

正报依报实则是一个,正报是本体,依报是作用。有啥样的心一定有啥样的感受。想要有最好最圆满的依报,一定要使自己的心清净自在,一定要有一颗和佛一样的心。

心是正报,感受是依报。心若清净自在了,就是觉悟了,就是佛。心若还没有达到清净自在,就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觉悟,也就还是众生。人也是众生,也是未觉悟的佛。觉悟了就是佛,没觉悟之前都是众生。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又名,观自在菩萨。

每一尊菩萨的名号,都是表法的,都是告诉我们修行方法,和菩萨本身的修行方法。用他们的修行方法引领教导我们,如何学佛,如何解读经文之义,也就是说,观自在菩萨几个字就是一部经,就是一个圆满修学方法。观自在菩萨,观是方法,自在是受用,菩萨是果德。

观自在菩萨名号:就是告诉我们,此菩萨成就的方法就是观,因观而觉悟,因观而成就了菩萨的果地。也是在教导我们,要想成为和观自在菩萨一样的菩萨一定得会观,一定要用观的方式方法。观什么?观五蕴。

观:是方法,是觉悟的方法,是观自在菩萨觉悟的方法,也是观自在菩萨教我们觉悟的方法。

观:有很多种形式,有正观,反观,从事上观,从理上观、从心上观,从念头上观,从从外观,向内观,从果上观,从因上观,从五伦五常上观,从一切人事物上观,从生老病死上观,从色、受、想、行、识,上观,从眼、耳、鼻、舌、身、意上观,总之,观的方式方法无量无边,举不胜举。

自在:是用观的方法觉悟后的感受,感受是自在的,是清净自在的。

菩萨:是用观的方法觉悟后证得的果位,果位是菩萨,成菩萨了。成的菩萨名号就是,观自在菩萨,就是因观而成就的菩萨,也就是用观的方法教化众生的菩萨。

行:真干就是行,知道方法了,真用这个方法就叫行,什么方法?观。真观,观透了,观究竟了。

深:就是透彻,最深处,最究竟处。

般若波罗蜜:就是用观照的方法,观照的方法就是本身就是智慧的方法,通过智慧的方法达到清净自在,清净自在了,也就随缘生出无量无边的智慧来。

多时:长时间,很久很久,一直在。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位菩萨得到了这个用观照而觉悟的智慧方法,当下就开始观照,这么一观,就把一切都给观透彻了,观到最深处了,观到究竟处了。当下对一切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当下就恢复了本性的清净自在,观的同时随缘生出无量无边的智慧,时刻在清净自在中了。

照见五蕴皆空:通过这么一观,把一切都观明白了,观究竟了,也就恢复了清净,得到了大自在,随着所观的一切,从清净本性中随缘生出无边智慧,用智慧再观照一切,一切都不是真实的,都是有生灭的,生时有,灭时无,生者灭,有者无,生就是灭,有既是无,也就都是假的,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的。

用观觉悟自心,觉悟后再观一切,真是一觉一切觉。

照见:从观察中对照出来,从中对比得出结论,从中证明出来,从中觉悟到,清清楚楚的见到。

五蕴:五蕴是啥?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觉悟与否,是否真的清净自在最低点就是从五蕴上察觉。察觉到自己的心。

心是,对五蕴的感觉,通过观把五蕴看透了,都是有生灭的,都不是真实的,都是空的,五蕴破除了,感觉就没了,这个心就没了,因为明了而彻悟,因为彻悟而明了,才对五蕴没有了任何执着,没有任何起心动念,也就是真正的放下万缘。对五蕴没有起心动念了,对五蕴也就再没有任何感觉的心,啥感觉都没有,也就是清净了,这时候的感受,是无感无受的,是没啥感受的,这种状况就是清净,硬要说内心的感受,只能说内心清净,强名:清净心,清净心无心,心是感受,清净心无感无受。

皆空:都是空的,都是不存在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

什么都是空的呢?五蕴,也就是色、受、想、行、识。所能够见到的,所能想到的,时刻在想的,自己的所有起心动念,通过所见到的,所感受到的,所生出来的一切想法,造成的一切心念,因此所做的一切,一起感知认知,就是五蕴。

因为五蕴所带来的任何感受,起的任何想法和心念,为它们所付出、所做的一切,所认为的是非对错,得失拥有,结果都是假的,给自己带来的恨怨恼怒烦,高兴,欢喜,贪恋执着,粘缠搅扰等等一切感受,都是不值得的,因为,都是假的,都是妄而不真的,都是真空非有的。

度一切苦厄:因为真的观透彻了,真的见真了,才知道,啥都都是假的,都是不真实的,都是空的。所以,再也不会为了以前因五蕴所带来的任何感觉感受,而分别执着了,没有啥可烦恼的了,也没有啥可欢喜快乐的了,真的因此而看破放下,放下万缘了,心安无著了,清净自在了。

把因五蕴所带来的任何烦恼痛苦,不顺利,和因贪恋执着,一切贪爱,欢喜快乐等的假象,都给看破放下了,把因五蕴所带来的一切痛苦,不顺,厄运,在心里一扫无余,彻彻底底的都没有了,一切空无。

也就是把自己从苦海地狱里面就拔出来了,从六道中超拔出来了,得到了真实的救度。心得清净自在,成菩萨、成佛了。

同时,这个方法也是救度一切苦难众生的最好方法,度一切苦厄,成就菩提佛果。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菩萨的一位弟子,佛在对舍利子说。

色不异空:色:所能见到的一切人事物,一切境界现象,看是真实存在的一切,和一切不存在,啥都没有,万法皆空,没啥差异,没啥区别,没啥两样。

空不异色:万法皆空,一切空无,一切都是虚妄不真的,都是不存在的,这个真空和能够见到的一切人事物,一切境界现象没啥差异,没啥两样,没有区别。

色即是空:实际上,能够看到的一切本来是不存在的,是虚幻的,是空无的。

空即是色:什么是真空,幻假不真呢?就是能够看得到的一切人事境界现象。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只是能够看到的一切是真空虚幻的,是幻假不真的,而且:能够感受到的一切感受,所有的想法念头,行为,和认知都不是真的,都是幻假不真的,都是空无的。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菩萨对弟子舍利子说: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之感受的真相都是假象,是不存在的,都是虚幻不真的,都是空无的。

不生不灭:能够见到,感受到的五蕴中一切境界现象,都是有生灭现象的,这种生灭现象是可以感受到,可以见到的,所以认为是真实的,认为是存在的,实际上,正是因为它们都有生灭现象,都是刹那生灭的,瞬间消失了,也就是虚幻的,幻假不真的,换句话说,这个生灭现象也是个虚幻现象,不是真实的,也就是说,真实现象是不生不灭的,生灭之前啥都没有,是不存在的,生灭之后还是啥都没有,还是啥都不存在了,所谓的感觉有,只是个错觉,生灭现象也是假的,真实啥都没有,不生不灭,是空无的,真空的。

不垢不净:正是因为一切生灭现象都是假的,本来都不存在,都是虚幻的,所以,所能够看到货感受到的肮脏、污垢,和干净、洁净等现象也是幻假不真的,都是假象,一切无有、一切本空,也就没有垢净的分别,和垢净的看法、想法和感受,无垢无净,不垢不净,就连垢净这样的想法,看法和感受都没有。

不增不减:因为,一切本空,啥都不存在,也就不会有增加或减少,不会增加什么,也不会减少什么,更没有这样的看法、想法和感受。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正是因为一切本来是假的,都是虚妄的,真实说,啥都没有,一切都是空的,在没明白真相的时候,能够看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一切行为造作,意识形态,所有认知,眼耳鼻舌身和意识心所能感知的一切,一切境界现象,一切能见到的,听到的,能够口舌尝到的,鼻能嗅到的味道,能够触碰到的感觉,等等一切,真的看清楚了,看透了,也就知道了真相,真相就是,都是幻假不真的,都是假象,真相是,啥都没有。一切本空。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眼界,界是界限,无眼界是没有阻碍眼所能见到的界限,没有障碍,全都看透了,没有看不透的,都是幻假不真的。

所能够见到的一切境界现象,意识心所能够想到感知到的一切境界现象都是假的,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无的。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无明:无明,就是没明白,就是不明白。无无明:就是没有不明白的,无无明尽:就是所有一切没有一样不明白的,是究竟彻底全明白了,也就是大彻大悟了,明心见性了,亦是觉悟了,彻底觉悟了。

原来把一切虚幻境界现象都当成真的了,通过观五蕴,观眼耳鼻舌身意,把一切都观明白了,没有一样不明白的,不只是现在的明白了,以过去的无始劫到现在都明白了,以致未来无穷尽的一切都明白了,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明了,通达无碍了。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老死:没有生老病死,完全看透没了,也就知道无始劫的生老病死都是假象,当生的生老病死也是假象,以后再不会投胎搞生死轮回了,再也没有生老病死了,生老病死到了尽头,终止了,当生的生老病死也不执着了,虽有生老病死,因看透看破了,再不执着生老病死了,也就是没有生死了。

生老病死等现象也明白了,不止这一生的生老病死明白了,从无始劫前到未来的无终止的生老病死现象都明白了。没明白之间有生老病死现象,有无始劫,有无终止的生死轮回现象,通过观五蕴,观眼耳鼻舌身意,全明白了,无始劫是假象,本无无始,从没有过开始,当然,完全看透了,也就再不会搞轮回了,也就再没有了无终止的生死轮回了,再也没有生老病死的现象了和痛苦了,生死是假象,没有生死,永无生死,时间是假象,无始无终,就是当下一时,从没有变过。再也不搞生死轮回了,永无休止,永无尽头的生老病死轮回现象彻底终止了,永远没有了,彻底灭尽。

无苦集灭道:没觉悟之间,有生老病死等诸苦,有健壮福报等享受,有衰变消散,有有聚散生灭的感受和过程。通过观五蕴,色受想行识,得到了觉悟,觉悟后,当下对这一切了了分明,一切都是假的,一切执著尽破,苦集灭道的过程虽有而无受,心下再没有了这些过程和所带来的感受了心下清清净净。出现啥样的境界现象,啥样的因缘都正常,心再不为所动,时刻清净自在。清净之心恒久不变。时刻是当下,时刻是一时,一时既是当下,清净自在,得道了。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真的观透了,也就啥都不执著了,真的就是万缘放下了,心恒就清净了,在没有希求心,知道得到的一切都是假的,啥都没得到,啥都不想得到,也没有了求知求智慧的心了,心里面只是清净,没有明白啥,也没有觉得有智慧,只是清净。正是因为信里面啥都没有,啥都没得到,也没有明白啥的心,没有觉得有智慧的感受,啥都没有,才是真正的清净了,真正清净了就是自性了,就是佛性了,也就真的觉悟了,是觉悟了的有情众生,是有情众生觉悟了,通过观,本来迷惑颠倒的有情众生,解脱了,一切有情众生都可以因此而觉悟,人也是有情众生,一切菩萨佛在未觉悟之前都是有情众生,都是人,通过观而觉悟了,恢复本来面目,恢复自性,恢复佛性了,得道了,觉悟了,成菩萨,成佛了。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正是因为回归清净自在了,恢复自性了,清清净净了,也就是真空状态,是空性,空性啥都没有,正是因为啥都没有,一无所得,也没有觉得有智慧,就是清净,才能够真正的看得破,看得透,这个看得破,看得透非是用心的,而是自然地,是空性的自然作用,并非是有啥能力了,也不是有啥智慧了,没有有智慧的感觉,啥都没有,是真实清净,真正空性,才看得透,才看得破的,是真正究竟的看透看破了,这个看透看破也就是清净、自性、空性的自然作用,当然空性自明,无所不明,自然明了,非为明白而明,有为明白的心就是人心,就不是空性了,真的观透了,再也不会因任何而生心,亦既死心,亦即无心,亦即是空性,亦是真实智慧。

正是因为没有任何感觉,没有明白的心,没有有智慧的心,没有有智慧的感觉,啥感觉都没有了,完全恢复自性清净了,才真正的有智慧了,此有智慧非是有智慧,而是自性自然作用,心上啥都没有,若觉得有智慧了,这个智慧就不是真的,正是没有有智慧的感觉,才是真正有智慧了。

所以,没有智慧就是有智慧,有智慧就是没有智慧,智慧既是般若,正是因为有了真实智慧了,才恢复了真实清净,换言之,清净既是智慧,智慧又是清净。没有清净不生智慧,没有智慧绝不会清净,所以,清净智慧是一不是二。

换言之,会观就是智慧,观透了就是智慧,真会观、真观透了,自然就清净了,也就是真正的觉悟了,成就了,通过观把娑婆世界看透了,再也不执著了,也就是放下了,放下娑婆世界的一切,没有任何贪恋执着,虽身在娑婆世界的有情众生,看破了娑婆世界回归清净自在,也就是远离了娑婆世界,到佛国了,成佛了。正是因为回归清净了,真正觉悟了,得到了自性智慧无量,得到自性福报无量,依报随着正报转,把娑婆世界中的一切看破放下了,当下就得到极乐佛国的智慧庄严福报。此智慧福报是自然得到的,非是思而得之,而是不思而得,不求而得,是自性本来就有的,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是圆满的,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

虽身在娑婆世界,看着还是个人,已经是有修有证,正是因为有修有证了,所以,虽身在娑婆世界,对任何的人事境界现象,生老病死等,心里面一点牵情挂碍都没有,因为没有任何牵情挂碍的缘故,也就再没有任何可担心害怕的了。

没觉悟之前,处处牵情挂碍,整天担心害怕,思前想后,颠倒梦想,觉悟后,没有丝毫的牵情挂碍,没有担心害怕,没有因这些所带来的想法看法了,也就远离了所有颠倒梦想了,再也没有啥可想的了,清净自在了。恢复了究竟清净,成菩萨、成佛了。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只是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是用观这个方法觉悟的,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们都是用观这个方法觉悟的,这个方法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们都是用心经中所说的观的方法觉悟的,而成佛的。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里面说的方法,太神奇了,若说佛咒神奇的话,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里面所说的方法就是佛咒,是最神奇的大神咒,是能令众生无不明了的大明咒,是没有比之更高的无上咒,是没有与之相等的无等等咒,这部心经和里面说的方法能够去除一切痛苦烦恼,能够令一切众生究竟觉悟,这是千真万确的,是真实不虚的,是完全真实的。

正是这个原因,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正是这个原因,而说这部经,并且,做出了最为浓缩的精华总结,这个总结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就是成佛开智慧得到最为庄严殊胜佛果的方法,能用这个方法本身也就是智慧。

般若波罗蜜多咒:就是最快速觉悟,最快速恢复自性清净开智慧,最快速成菩萨成佛,得到最为殊胜圆满觉悟的方法。

这个咒的内容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意思是,用反复强调其重要性的方式在说,三世一切诸佛看破放下,觉悟成佛的过程真相就是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里面说的方法。通过观五蕴,观色受想行识,真的观明白了,观透了,也就自然恢复自性清净了,真的恢复自性清净了,也就一定开智慧了,恢复自性清净开智慧了也就是真正的觉悟了。

恢复自性清净,觉悟成佛的过程就是揭谛,揭开真谛,揭开宇宙人生的真相,解开本我的本来面目,从人心觉悟到佛性,从凡夫成就佛果。揭谛:揭是揭开,是揭露,是觉悟,是明了。谛:是真谛,是事实真相。揭谛就是揭开事实真相,明了事实真相,觉悟事实真相,揭谛就是觉悟,揭谛揭谛就是觉悟再觉悟,从小悟到大悟再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菩萨成佛就是揭谛揭谛。觉悟的过程就是揭谛的过程,揭谛揭谛就是成菩萨成佛。

是谁说的这个方法,是圆满觉悟的佛说的,这个方法是能令一切有情众生觉悟成佛的方法,是三世一切诸佛普萨都亲自用过的,验证出来的最好方法。三世一切诸佛:是过去已经成就的佛和现在正在成就的佛,未来即将成就的佛。过去和现在一切已成的佛都是通过观五蕴,观色受想行识,把五蕴看穿,看透,看破,看究竟了,也就觉悟了,他们觉悟的过程证明了这个方法太好了,真实不虚,他们都在说这个方法,都在传这个方法。

未来即将成就的佛们也一定会用这个方法,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等都在用这个方法,释迦牟尼佛把这个方法传给我们,让我们所有还没有觉悟的众生都能够因此而觉悟。

波罗揭谛:就是觉悟事实真相,觉悟后解开了事实真相。

波罗僧揭谛:是揭开事实真相,是波罗僧,菠罗:是到彼岸,到彼岸就是觉悟了。僧:是具足佛菩萨圆满行仪的人,是轨范具足的人,是真正觉悟的人,是真正的僧,是轨范师,是真正的僧宝,是真正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人是佛菩萨。

波罗僧: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佛菩萨,亦是明心见性轨范具足的人。

波罗僧揭谛:是明心见性的人,是佛菩萨揭开了事实真相,认识了真我,恢复了本来面目,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并且:把这个能够揭开事实真相,能够令一切有情众生,一切人觉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方法揭示出来,传给大众。

菩提萨婆诃:一切有缘人,一切有情众生都能够因为这个方法而觉悟,而圆满觉悟成菩萨,成佛,真正的离苦得乐圆满成佛。

这个方法是一切佛菩萨觉悟成佛的方法,也是一切众生觉悟成佛的方法。


...查看更多
觉慧普弘:觉悟
觉慧普弘:觉悟


学佛人学到一定时候,就会发现一切法都是方便说,对恶念之人,教其知恶之果报、善之果报,令其转恶为善,当其人已转善、执著善的时候,再教他善恶两边都不著,令其回归清净。

遇不明因果者,教其明了因果,种恶因得恶果,种善因得善果。种至善圆满的因,必得至善圆满的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对身在苦中不知苦的人,教其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使其知苦知乐,离苦得乐。

对已经苦得不行了的人,怨天怨地,怨他人、甚至怨神佛不灵之人,就教他善恶报应惟人自召,使其明其理,把一切归向自己,莫怨他人。一切都是身口意所行之事所感而得的果报,一切所行又因念起所致,使其觉悟到念头上,不起恶念,转心转念,只起善念,再教之善恶两边都不执著,自然为善,利益大众就是利益自己。

对不明因果者,教其明了因果,当其明了因果之时,就不再造因,不再受果报。再教其因果轮回之因,六道轮回之果。使其不再造轮回因,不再轮回,出轮回,轮回也是假的。

对不明生死者,教其知道生死,生是啥样,死是啥样,未出生之前又是啥样,令其明了前世今生,累生累世。无始劫的生死。令其当下看破放下,了生死出轮回,自己一直都活着,无数个生死都是假象,真我不生不死。无始劫个生死都是假象,无始劫的时间一样是假象,无始劫的空间是假象,无始劫的境界现象一样是假象。不明此理时,就有生死,就有业报,就有无始劫的生死,明了此理后,一切都是假象,都像在一场大梦中一样,一梦接一梦,相续不断的在做梦,梦中的一切景象真而且真,在梦中感受着生死,喜怒哀乐恨怨恼怒烦,酸甜苦辣咸,样样都尝受着。当有人看到我们在梦中苦苦挣扎时,立刻把我们唤醒,才知道是一场可怕的大梦,已经被梦中的幻境折磨得筋疲力尽,一身冷汗,惊恐不已。再去回想梦中的一切,历历在目,就好像自己在一个大的泡泡外面观看泡泡中的虚幻境界,自己在泡泡中,随着数千百变的虚幻境像而奔波忙碌着,就像一个小丑一样在里面耍怪。时而苦乐,时而忧喜,时而出生时而死亡,时而变成畜生恶鬼,时而在地狱天堂,时而是神仙美眷,时而天各一方,时而又山洪猛兽,时而又惊涛骇浪,时而满中大火,时而山水村庄,忽现楼台亭阁,满水浩瀚荡漾。忽听有人连声呼唤,猛醒大梦一场。一切景象忽然不见,大泡泡当即破灭。原来都是梦幻中的泡影,都是梦幻泡影,幻假不真。

累生累世,生生死死,一时顿现,刹那俱灭。原来只在一念之间,念起念灭,一念若无,一切皆无,原本无念,因妄生起,因觉而灭。灭时具无,无生死,无累世,无无始,从来就没有无始,从来就没有过开始。无始实则是当下一时,当下一念,当然也就无终,没有终了之时,无始亦无终,从无无始,以至无终。所谓的无始无终就是当下一时,就是当下一念。时间、空间、境界现象等,通通是假的,都是不存在的。

生死是假的,前世的无数个身体荡然无存,本我依然存在,前世的身体是假的,今世的身体一样是是假的,真明白了,再也没有以后了,再也不想得人身了,今生是最后身。此身体是衣服,是房舍,有既是无有,没有丝毫执著,有无一同,没有什么舍得舍不得,根本就没有,何来的舍,何来用舍。何来的舍身,何来的临终舍身。

身体是假的,不存在的,身体有生死,有终了。生死又是幻象,非真实相,终了亦是假象。本我没有生死,没有终了,永无生死,永无终了,所谓临终是假的,寿终是假的,寿终舍身一样是假的,寿终舍身成佛过程之中的,寿终舍身都是假的,只有成佛是真的。

没有身体,没有生死,一切都是假的,没有任何执著,只有清净,时刻是一时,恒久不变的时间,就是一时,当下清净就是一念,一念无念,本来清净,何来的一念,此为了然,了义,清净为光,清净虚空。知念佛即佛,当下即佛,一念成佛。只有一念,念佛之念,念念相续,前念灭,后念生,生灭同时,前念已去为无,后念未生亦无,只有当下一念,一念成习,习而自然,自然而念,念念自然,只是当时,当时一念,一时之念,阿弥陀佛,自然之念。究竟了义,究竟了然。

没有临终,只有一念,当生念佛,当生即佛,当下念佛,当下即佛,是心是佛,是心做佛,本来是佛,已然成佛。活着了义,活着念佛,活着成佛,成活佛,做活佛。

并非死后成佛,死后作佛,活着不成死后怎成,活才是佛,死就是死,佛是活的,并非死的,活着没把握,死后怎能有把握,若说活着有把握做到死后成佛,就是没把握,若真有把握何用等死后成佛。死了死了,怎能成佛。活着有把握,就是活着成佛。活着有把握,等死后成佛,算啥有把握。真正明理了就是成佛,真正万缘放下就是成佛。真正开悟就是成佛,明心见性更是成佛。放下万缘念佛者就是佛,以智慧自然化人者是佛,

肉身法身是一个,法身和肉身一体,非在内、非在外、非在中间。

佛就是活着成佛,佛做示现,就是让我们活着成佛,佛肉身法身一体,佛就是活佛。活着成佛,活着做佛。

佛做忍辱真人时,被割利王割解身体,没有任何怨言,而且,在割解之时,还当着割利王的面,发了个大愿,我成佛后,先度你。这是何等忍辱,真是真功夫,这是真明理,为什么佛能够真忍辱?为什么佛有真功夫?就是因为佛真明理。佛明白什么了?佛明白身体是假的,身体是帮助真我修道成道的,修道成道者不是这个身体,而是自己的心,心成佛成。身体是假的,借假修真,假的有感受,被割解身体之时,有疼痛的感受,真假一体,真我也就会有各种感受。通过身体修行,悟道。真悟道了,就知道一切都是假象,生死是假象,被割解身体的痛苦一样是假象,一切忍受的感觉是假象,一切被侮辱的感受一样是假象,。感受有,不执著了,感受也就非常的淡了,被割解身体,也就不那么疼痛了。佛明了,有身就有生老病死的感受,那些感受是身的感受,因身和真我一体,真我也就有这些感受,完全看破了,真我就是真我,身体就是衣服,绝不执著衣服的好坏,也就是说不执著身体的好坏,身体的疼痛感自然就淡而又淡,衣服痛我不痛,身体痛,我不痛,痛也只是一种感受。就看是否真明理,真明理就会痛而不痛,就看是否,真明理,看是否还有对身体的执著。还有没有对痛苦的放不下,明理了,是真是假?放下了,是真是假?这时候就是实证,就是验证、印证。或真或假当下便知。

佛知道,身体就是有生老病死,有生死的身体,就是有业,出现一项,就是去掉一项,就是了业、就是了苦。有业就是了业,有苦就是了苦,有不顺利,就是去掉不顺利,死亡就是去掉死亡,把死亡都了了,以后,再也没有被身体所拘束的感觉,身体还有吃喝拉撒睡,身体没了,这些都没了。

了生死,就是圆满修德。就是圆满用此身修行的全过程。一切逆境都是在帮助这个身体了业、了生死的大恩人,也是帮助真我修行圆满的大恩人。都是佛菩萨,都是在成就真我。所以,不但不是忍辱,还会感恩,感恩所有伤害我的人,感恩一切侮辱我的人,感恩一切给我带来逆境的人。佛知道,一切都是天时,到时候了,就该如此,都是天时的事,佛达天时。所以啥都不愿,而且感恩,天时该成就了。割利王是在帮助自己成就。所以,佛感恩割利王,割利王对忍辱真人的恩情太大了,所以。忍辱真人发愿,成佛后第一个先度割利王成佛。谁能冒这个险伤害人?谁能够达天时成就人?当然,只有佛,只有佛才会这样做,只有佛这样做。所以,一切伤害我的人都是佛,杀害我的人也是佛。不是伤害我,不是杀害我,而是成就我。是佛在成就我,佛成就我时,不是以佛的面目现前,而是以恶人,逆境示现,看我用啥样的心,看我是否真明理。

越明理的人,逆境越大,越是即将成就的人,逆境越多越大。有啥样的成就,就有啥样的逆境,都是佛在帮助,非逆境。这点一定要看明白,分得清。

初学佛人不会,初学佛人都很顺利,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法喜。

只有有一定修德之人,才会有非常好的机会,同时也有非常大的逆境,它俩同时而至。天加福是逆来的,逆来顺受添加福。真明白了,就会福上加福。常人说的,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就是没看明白,所以不受,也就真的变成祸了。若真能看明白,就是福上加福,都是福,福报咋怎么这样大呢?就这么大,受了就是福,不受就是祸,受了就是把福接过来了,不受就是把福推出去了,可不就是祸吗。福真的是成双成对的来,只有福,没有祸,这叫转祸为福,转烦恼为菩提。

学佛用身体,悟道用身体,成就后,法布施还用身体,当然,身体离开也是自然的事,一切都正常

觉慧普弘:觉悟

。身体来时正常,去时一样正常,有就用,没有就不用,身体去时,就是用身体的因缘了了,该到下一阶段,不用身体了。


真明白道理之人,身体去时,就好比,睡觉时脱衣一样,哪有脱与不脱的想法和感受,都是自然的,若提及就有脱和不脱的感受,若没人提及,谁会想着脱衣与不脱衣的感受呢?感受和念头都没有,是自然之事,若提及,就有其事,若没人提及,哪有其事,每个人都没有这种感觉,更没有这样的念头。等同于根本没有其事。身体去时亦是如此,若想身体去时的感觉,就有感觉,就有心念,若不想,就没有身去的感觉和心念,但一切都知道,一切都自然。

学佛就是看佛如何示现如何行。佛的示现和行为,就是在教我们,按佛教的去做。

本是释迦牟尼佛是活着成佛,成活佛,做活佛。

佛就是让我们都成佛,都成活佛,做活佛,延续佛的智慧生命,佛去了,有我们在,我们都是活佛,就等于佛没有去,佛依然在,佛的智慧生命依然在,我们就是佛的智慧生命,我们就是在续佛慧命。

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如来的孩子,虚空法界就是如来的家。教会这些孩子就是如来的事业,如来家里的事业,就是如来家业。我们做活佛,代佛教化众生,就是做如来的事业,就是荷担如来家业。

佛当年的弟子们为我们示现的是,活着成佛,当下做活佛,佛去后,佛弟子们都是我们的祖师,都在续佛慧命,都在荷担如来家业,都是活着成佛,活着做佛。

我们学佛就学佛的行仪,学习佛弟子的行仪。我们学佛,就该和佛一样,做同样的事。当年的佛弟子是佛弟子,我们也是佛弟子,就该和当年的佛弟子一样,一样做,做同样的事。

当然,现在人的根性大不如从前,但也会有一些根性比较好的,根性比较好的同修,一定要发大愿,当生成就,成就活佛,活着作佛,做活佛。现在发大心、发大愿的人太少了。

但也不要,贡高我慢,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以为自己成了,以为自己成菩萨、成佛了。这样的人不但障碍自己,还会障碍他人的法身慧命。其过是也。慎之又慎,当时时省察,以经典印证,查看自己是否有偏,若有偏,莫待久误,及时修正为妙。别把自己看低了,更别把自己估高了,正确视之。

有的学佛人以为自己学的很好,以为自己身放光。是真是假,一定要分得清,别把自己给骗了。

用什么分清,用佛理。放光者是自性放光,也可以说是佛光。怎样才能放光呢?那就看佛光是怎样放出来的?佛光就是智慧,真有智慧者就会放光,智慧就是悟处,就是开悟,从小悟到大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都放光,这是从小到大的的变化过程。小悟放的光就小,大悟放的光就大。

定功,真有定功的人能够放光,定功就是真清净,就是真明理,知道自己最该做什么,非常有定见,不被外境转,绝不会跑山跑庙,更不会心外求法,说出话来决定不会迷信。

再者就是真正念佛有功夫的人,真正念佛有功夫的人念佛的时候会放光。最起码得达到念佛功夫成片,当然,若达到无念而念,自然而念就更好了。

若一念佛就睡觉,念佛的时候自己睡觉都不知道,这样的人念佛根本就没有功夫。所以不会放光。

想要知道自己是否放光,就问问自己,有没有智慧,是否开悟,是否有定功、是否有定见,是否念佛功夫成片,是否达到无念而念。若达到了,就会放光,若达不到,就不会放光。一定要分辨清楚,别把自己给骗了。若没有到放光的境界,以为自己在放光,就是佛说的,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是增上慢人,而不自知,莫待久误,该觉醒了。

现在有放光之人吗?当然有。有智慧的人,有开悟的人,有有定功的人,有念佛功夫成片的人,也有做到无念而念的人。但这样的人很少,这样的人大多说都不显山不漏水,谁都不知到。因为,放光与否,人也看不到。能看出的人,几乎都是身上有众生,这样的人看出来会说。佛菩萨们能看出来,但佛菩萨们看出来也不说。

因为放光,常人是见不到的。能够看到学佛人放光的除佛菩萨外,还有灵性很大的众生菩萨,就是有修行,比较明理的众生菩萨。有些人能够看到,也不奇怪,因为他们身上有这样的众生菩萨,这样的人都做不了自己的主,但自己都不知道,都还以为自己有修行、以为自己有能力,以为自己有道行。

在修行中,能够看到一些境界,是好现象,也是不好现象,那是很多众生菩萨看到的,在帮助我们确信,确信信佛好,修行好,是帮助领路的,有时候,佛菩萨也会在相应的时候现出一切境界,都是引领学佛人的。当然,真正的好境界是无境界,啥都没有,只有清净,遇缘生智慧。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也就是说,一切不执著了,哪里还会有若干境界,心下清净,心下清凉。

为啥会有若干境界现象,就是因为有对这些现象感兴趣的心在,心无境无,万法白如如。万法由心造,一切境界现象都是有心变现出来的,有啥样的心,就有啥样的境界现象,心若没了,一切境界现象自然地都没了。千万别让心著了境界,心被境界转了,已经著境界了,就是已经著相了,还以为修出啥样的境界了,被自己给骗了都不知道,怎能成佛。

就好比想某人某事一样,他们都不在,一想,那人那事,立刻现前,历历在目,事的整个过程都可以看得见,当不想的时候,那人那事就都不见了,都是想出来的。离一切相就是佛。心能转境则同如来。千万别被境界转,别把自己给骗了。在学佛过程中,无论出现啥样的境界现象,也当无境界想,别放在心上,一切都是好境界,若放在心上,就都不是好境界了。

清净自在,清净自在没有任何感觉,没有什么清净感觉,也没有什么自在的感觉。这是真实清净自在。那是怎么知道是否清净自在了呢?是用对比才知道的。和自己以前烦恼之时比较,和所有在烦恼中之人比较,就知道了,自己以前不清净,不自在,他人不清净,不自在。相比之下,比他人清净自在,比自己以前清净自在。

并非清净自在有什么感觉,若有感觉就错了,清净自在没有任何感觉,唯一的体现就是随缘生智慧,随缘生法,随缘妙用。这才是真正的清净,若没有智慧,甚至真正的佛法都听不明白,就不是真正的清净,只能是在某个层面的清净。

得心法,得心法不是在外面得,他人讲的法是他人的心法,佛说的法是佛的心法,自己听到了佛说或他人说的心法,不是得到心法了,是听明白他人的心法了。都是他人的心法,不是自己的心法,得到心法,或说接到心法,不是接到什么,也不是得到什么,而是由自心而生出来的智慧,自心是本性,就是从本性中生出智慧。自性智慧是心法,是原本具足的,是人人本具的。不是外求,不是外得的。

都说磁场好或不好,有智慧之人磁场就好,有法的地方磁场就好,有讲自性法的地方磁场就好。有讲心法之人的地方磁场就好,智慧之人磁场就好。智慧之人是佛,有佛的地方磁场就好。

若没有智慧之人,没有法的地方磁场就不好。若感觉哪里磁场不好,就证明自己磁场不好,自己没有智慧。若自己有智慧,就是到一个磁场非常不好的地方,那个地方的磁场也变成好磁场了。那个地方的磁场没有变好,证明自己的磁场不好,自己没有智慧。

念佛临终成佛,有此念就是凡夫,到临终之时还认为念佛成佛就还是凡夫,念的还是身外的阿弥陀佛,不是自己,自己还不是阿弥陀佛,怎能成佛。

谁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念阿弥陀佛,当下是阿弥陀佛,当下肯定自己就是阿弥陀佛,才真有保证成佛。

但不是不明理以为明理,以为自己是佛,以为自己有保证,以为自己保证成佛,这样的人是把自己给骗了,这样的人临终的时候也未必成佛。

用人心想人,猜人,琢磨人,用人心想事,用人心做事,到临终之时也未必成佛,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人心即死当下成道。道心不生就是不成佛,成道就是成佛。

只有当下成佛,才能保证临终成佛,临终当下成佛,当下就是临终,临终就是当下,时刻是当下一念,时刻是佛,临终才会成佛,因为已经是佛,到不到临终都已经是佛了。

没有临终,临终也是个假象,当下已经看破生死,没有生死,身体是假的,身体有临终,佛性无临终,真我是佛性,真我根本就没有临终,有临终之念还是妄念,就还是把假的当成真的。

临终舍身也是妄念,还有临终,还有舍身,哪有终了之时,哪有身体啊,都没有,既然没有,何来此念。

对真正明了生死之人来说,求生西方亦是妄念,真正明了生死,本无生死,一切都是假象,现在一样都是假象,任何执著都没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放而放,万缘皆空,只是清净。因明明了了而清净,明了清净,就是智慧清净,清净智慧,就是弥陀之光,就是西方净土,就是阿弥陀佛,即心净土,即心是佛,何来求生西方净土之念,有此念也是妄念。

当下之心就是佛,当下所在就是西方净土,当下清净自在,当下就在西方极乐世界。秽土就是净土,娑婆世界就是极乐世界。此岸就是彼岸。成佛只在当下心,心下清净是弥陀。净中清净非清净,秽中清净真清净。弥陀本在秽土成,成就西方极乐国。觉了众生真自我,一切都是阿弥陀。佛告法界众生等,念佛各各都成佛。一切本来是一体,没有你他无有我。放下一切分别想,同放慧光成一个。圆满法身庄严境,自在清净无二说。


...查看更多
觉慧普弘:认准自己的位子
觉慧普弘:认准自己的位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子,自己的位子就是自己的命,学佛人成佛成道,就是在自己的位子上成,在自己的命上成。若干啥的不悟啥,不把自己的位子做好,不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弄得乌烟瘴气,人人烦恼。这样的学佛人怎样下功夫,念多少声佛号也不管用,也难成佛,因为这样人的内心不会清净,全是烦恼,根本没认准自己的位子,没有认命。啥都没做好,自然地佛也念不好。根本没明理,不明理怎能得道?那是不可能的事。

有些学佛人整天很烦恼,有同修告诉这些学佛人念佛,说念佛能够去烦恼,能够消业障。这些话听起来是对的。这些学佛人照做了,不但不灵,不但没把烦恼去掉,反而更烦恼了。因为这些人差的是明理,因不明理才有的烦恼。再加上不明理念佛,就更加的烦恼了。

比如,有一个女人很不明理,在家里没有摆好自己的位子,啥都没做好,公婆不开心,先生不高兴,孩子整天的在担心害怕中过日子。家里一团糟。这个女人的心怎能清净,怎能不烦恼。这时候让他念佛,用念佛的方法去除烦恼,是不可能的。本来家人都烦恼,啥都没干好,还整天的念佛。家里人听了不但烦恼,还会更生气。状况就会更糟。所以,要想念佛得力,一定要先明理,明理后把人做好,做好自己的本分,自己是干啥的,啥就是自己的命,在家里是啥样的位子,就是啥样的命,一定要认命,就别不服气了,认命,定命,行命。这里说的认命,不是相信算命先生给算的命,而是自己的本命。

做婆婆的,婆婆是自己的命,一定要认准自己的位子,就是认准自己的命,就是婆婆,定住自己的位子,只做婆婆,别乱了套,不把自己当婆婆,当外人,看笑话,看热闹。这就乱套了。有的婆婆跑到媳妇的位子,侍候媳妇,给媳妇打洗脸水烧火做饭,这就是颠倒了,这是媳妇该作的活计,是媳妇的事,一定要把自己的位子换回来,定住,自己就是婆婆。行命,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婆婆说婆婆的话,想婆婆的事,做婆婆的事。这就对了。这就是行命。

公公认准公公的位子,定住公公的命,行好公公的命。丈夫认准丈夫的命,定住丈夫的命,行好丈夫的命。妻子认准妻子的命,定住妻子的命,行好妻子的命。其他人也是一样。

下面以媳妇为例加以说明,做媳妇的要定住本位,认准自己的位子,好多女人结婚十几年后都没有找到自己的本位,还以为自己是娘家的某人,不知道已经不是娘家的人了,而是婆家的人了,做人家的媳妇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女人,还以为自己是娘家的人,还不把自己当成婆家人。见到婆家人就疏远,见到娘家人心里就乐。这就是没有认准自己的位子,娘家的父母,是生我养我的的父母,是把我养大成人的父母。把女儿养大成人是父母的任务,养大成人的过程,就是教会女儿做人的过程。做女儿的在亲生父母身边,每天和父母学习做人的道理和原则。和母亲学习做好女人。

教人可不只是用语言讲说做人的道理,也不只是对所教之人要求必须如何做,必须做到啥样程度,不是定制度,更不是立规矩。

而是以身立命。要把自己的命立住。先要知道自己是干啥的,这叫认准自己的位子。认准自己的工作是啥,自己的使命是啥,是啥样的使命,就是啥命。要认识明白,认识准确。认准自己的命。也就是认命。知道自己是干啥的后,一定要立志把自己该做的做好,这叫定住自己的位子,也就是定命。知道自己最该做啥,下决心一定把该做的做好,就是立住命了,志立住了,定住命了。当下就该做最该做的事,就是做自己命中的事,做这事就是自己的命,自己的命就是做这事的,做这事就是自己的事业。做成了为止,完成任务为止。做事的全过程,就是从接过使命到完成任务的全过程,就是行命。行好自己的命。就是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本分事。一个人的一生有好多命,若把自己一生中的所有命都认准了,把命中的事都做好了,都到位了,都出色地完成任务了。这个人的一生就都是好命,这个人的命好。若一个人一生中的好多命,自己都没认准,都不清晰,都不清楚,糊里糊涂的活了一辈子。一件事也不会做,一件事也没做好。这人的命准不好。命好命不好不在命,在于自己是否知命,是否认识自己的命,是否能够定住自己的命,是否在行自己的命。若已经认准自己的命,定住自己的命,行好了自己的命,这人的命准好。若认不准自己是啥命,就定不住自己的命,也就行不好自己的命,这样的人命准不好。命好的人,时刻开心快乐。命不好的人整天愁眉苦脸的过日子。

亲生母亲一定要给女儿教育好,从怀孕那天开始,一定要远离恶言恶行,不起恶的念头,远离恶的环境,决不看惊险恐怖刺激和污言秽语的影片,不听躁动不洁不雅的音乐。多听清净舒缓的音乐,多听中国传统文化中做人的道理,做好人的道理。现在有好多发心老师专讲这样的内容,有视频光盘,语言录音,都可以学习。从中学会做人、做好女人的道理。从中学会如何做女儿,如何做媳妇,如何做婆婆。自己就更会做女人,会做媳妇,自己以后的日子越来越好。从怀孕期间开始,夫妻间说话也要注意,不说脏话,不说秽语,不起邪淫,污秽、及恶念,妻子一定要尊敬丈夫。丈夫恭敬尊重父母,妻子更要恭敬尊重公婆。友爱一切亲人。每天勤劳操持家务。边学边做,逐渐的都学会了,都会做了。同时也进行了胎教。

孩子出生后到长成大姑娘这段期间内,做母亲的每天所思所言所做,都很重要,不只是想事,说话和做事。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潜移默化的领教女儿。就是用带领的方式教会孩子,领教就是自己完全做好,完全做到,孩子就会听到看到学到。母亲做出好样子,女儿就自然照母亲学习。母亲做成啥样子,女儿就学会啥样子,都是自然学习,自然学会。母亲做的好,以后女儿做的就好,母亲好了,女儿自然就好了。若女儿长大出嫁后,啥都做得很好,就证明她的母亲做得好。若女儿出嫁后啥都做不好,就是她的母亲啥都没做好。母亲好不好,看女儿所思所言所行就知道了。那么女儿长大后好不好,看做母亲的现在的所思所言所行也就知道了。要想让自己的女儿以后的命运好,就得把女儿领教好,做母亲的就必须做好。母亲做好了,女儿就得着道了,就会做了,将来的一生都会做得很好,命运就会很好。若母亲没做好,女儿以后就不会做,以后的命运准不好。命运好的,相互尊敬着过一辈子,命运不好的相互间争吵打骂着过一辈子,或过不完一辈子就离心离德了。所以,若想真心为女儿好,就得下功夫学习,立住志,一定学好,一定做好。

女儿大了,从十六七岁开始,要逐渐的告诉女儿一些女儿以后该做的事。女儿长大了,到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得找对象,就得出嫁,嫁给谁家就是谁家的人了,所嫁给那个人的爹妈,就是你的亲爹妈,那个人的亲人就是你的亲人。我们是你的生身父母,那个人的父母是你的亲父母。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你养大成人,把你领教好。把你将来出嫁以后该懂该做的都告诉你,让你明白其中的道理。以后会做媳妇,会在婆家做人。你做好了,你的命就好,你若做不好,以后的命运就不会好。你以后若做不好,就是当妈的我不好啊,我就得但你的所有不是,那我就是个罪人,愧对老祖宗,愧对你,也愧对你将来的儿女、愧对你未来的子孙。我的罪过可就太大了。你出嫁后若啥都做得很好,家庭和睦,子孙昌盛。当妈的我也就无愧于祖宗、无愧于人了,我也就心安了。才是我真的完成了任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但求能够真的无愧于心,无愧于来此世间一回,无愧做母亲一回,不求留下德名,也不会留下骂名。

你将来嫁给谁家,谁的家就是你一辈子的家了。现在的家是生你养你的地方,是你的故乡,你以后所嫁的那个家是你真正的家,是你一生中生活工作的家,你以后在这个家里面,像我一样,相夫教子,孝养父母,和睦兄弟妯娌。友善亲戚邻里。

就好比,有一个人在上海出生,在上海生长了二十年,二十年后因工作需要,搬到了北京。在北京一直生活工作到老。这个人真正的家是北京,不是上海。上海是这个人出生成长的地方,是养育成人的地方,上海对这个人有恩,永远无法报答的恩,上海是这个人的恩养之地。是这个人的故乡。这个故乡永远不能忘,这个故乡的恩德永远不能忘。一定要报答故乡的养育之恩。怎样报答养育之恩呢?那就看看培养这个人的目的到底是为什么?培养这个人的目的,就是让这个人能够成人成才,在最需要他的地方,最适合他才能施展的地方,最适合他发展的地方,干一番事业,把自己的才能用上,把人做好。为最需要他的人服务。为国家服务。年轻人明白了,这就是培养养育自己的目的,就是故乡的情怀,就是故乡的期望,就是故乡的愿望。那就把故乡的愿望达成,在现在的家乡北京,把故乡上海对自己的期望达成,在北京好好做人,好好做事,不要一直的思念故乡,而是要踏踏实实的安好这个家,把心安在现在的家里,把心安在北京,我是北京人,我的原籍是上海,现在是北京人,尊重北京,爱好北京,好好工作,发挥自己的所有潜能,为北京服务。北京是这个人的家,上海已经不是这个人的家了,上海是这个人的家乡,是这个人的故乡。北京人就是这个人的亲人,北京事就是这个人的事,北京的工作就是自己的工作。把心安住在北京,北京人就是自己的亲人,北京父母就是自己的父母,北京的年轻人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北京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在北京好好工作,这就是回报故乡上海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这就是达成故乡对这个人的期望,圆满故乡对这个人的愿望,当然,故乡依然亲,故乡在这个人的心中永远美好,故乡的人永远是自己的亲人。永远不会忘记故乡的恩德。为了感谢养育过自己的故乡之恩,就更要把今后该做的做好。女孩子出嫁后,出生长大的地方就是故乡,父母就是故乡的亲人,嫁到哪里,哪里就是自己一生的家,那个人的父母就是你的亲父母,家人就是你的家人。

又好比果树嫁接,一粒杏核种子,种在地上,生根发芽,长成大树,但结出的杏子味道不正,也不好吃。想要味道纯正,想要好吃,想要结出好的杏子,就得嫁接。从一棵纯正口味的杏树上,剪下一个嫩枝条,将这根嫩枝条嫁接到那棵杏树上,把那棵树上的所有枝条都剪断。只留嫁接过来的枝条。这根枝条完全和这棵树长在一起。这根枝条长成了大树,开花结果,结出好看好吃的大杏。

从一棵树上剪下来一根枝条,把这根枝条嫁接到另一根树上了,已经不是原来那棵树上的枝条了,而是另一棵树上的枝条了,和另一棵树是一体了,若还不把自己当成这棵树上的枝条,还以为自己是另一棵树上的枝条,这样会干死的。和这棵树不和性。就会招灾,就会干枯而死。其实,嫁接过来的枝条,知道,原来的树是生育自己的地方,是自己以前的家,对自己有恩。现在的这棵树是自己现在的家,这棵树也是自己,树根就是自己的父母,没有这个树根就没有自己生长的地方,自己就没有地方嫁接,更不会有以后长成大树,开花结果的时候。就是因为有这个树根,是这个树根愿意把自己的所有枝条割舍,接纳这根外来的枝条,她没有把外来的枝条当成外来的,完全当成自己,当成自己的儿女。把所有的营养完全的输送给这根枝条,这根枝条知道,既然从那棵树上嫁接过来了,就再也不是那棵树上的枝条了,再也回不去了,那棵树上已经没有自己的位子了。自己就是这棵树上的枝条,自己的位子在这棵树上,这棵树就是自己的家,就是自己的亲人,这个树根,就是自己的亲爹亲妈。是这棵树根大慈大悲,把养育自己的担子接过来,大意包容,无怨无悔把所有的大爱都给了自己。

觉慧普弘:认准自己的位子

枝条非常感恩,踏踏实实,死心塌地的,把心定在这个新家上,在这个新家里长大,开花结果,感恩回报给原来的大树,原来大树的愿望就是让自己在另一棵树上安家,长大、开花结果。所以在现在的树上长大,长成大树,开花结果,就是回报感恩原来的大树。用其它方式方法感恩都没法替代,都不是真正意义的感恩。所以,要知道,原来的家再也不是自己的家了,那只是生育成长的地方。现在的家才是自己的家,把自己定位在现在的家里,认准自己的位子,定住自己的位子,做好自己位子上的分内事。这里是自己生活一辈子的地方,从现在开始一直到老,到死那一天,都会在这里度过。这里是自己永久的家,是自己真正的家。这里的一切都是自己的亲人,都和自己是一体,都是一个,关爱他们就是关爱自己。每年开花结果,每年都把自己的叶子落到树根上,作为营养报答树根的恩德。女孩子嫁人后,就和这根嫁接过来的枝条一样,把心安住在出嫁后的家,感恩这个家庭的父母,感恩所有的亲人。孝养父母,关爱亲人。


女孩子出嫁之前,做母亲的一定要把女儿今后该如何做,怎样才能做好媳妇,怎样做才会幸福,就是命好,怎样做会得不到幸福,命就会不好,命好命不好都是自己做主,与别人无关,只要会做人命准好,若不会做人,命准不好。都告诉女儿。让女儿明白这些道理。

一定要告诉女儿,我们现在是你的父母,是生你养你领教你学会做人的父母,这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是我们的工作,你长大了,也学会了做人的道理,知道了如何做媳妇,如何孝养父母,如何和睦妯娌,有爱兄弟姐妹。如何领教孩子。我们把这些都教会你了,我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以后你就会出嫁,到那时,我们就会把你交给你的真正父母,你真正所有的亲人,那才是你真正的父母。真正的亲人。是你的亲父母,亲哥兄弟,亲姐和妹。可别想错了,别看错了。现在告诉你,就是让你明白,到你结婚那一天,就是你亲生父母和你真正父母交接任务的时候,到时候我们就把你交给你的真正父母。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我们的义务就完成了。我们的心愿就是让你在真正的父母面前尽孝,侍候好自己的丈夫,和睦妯娌,兄弟姐妹,以后会有你自己的孩子,到时候你也会做母亲,你也像我教你一样,领教自己的孩子。你一定要托起满家,那就是你的任务,是你的义务和责任。你一定要负好则,圆满的完成任务。你必须认准自己的位子,定好你的位子,把自己的位子做好。那就是你的命,父母是你命中的父母,丈夫是你命中的丈夫,亲人是你命中的亲人,把自己的位子做好,就是你的天命。领好天命,做好人。

我和你真正父母交接完义务后,你就是那个家的人,你的家再也不是现在这个家了,这个家是你的故乡。那个家才是你的家,你对那个家一定要比对这个家好,你对真正的父母一定要比对我们好。因为你们之间是远人,远人要近,近人要远,远人,就是说你和他人原来毫不相关,没有亲缘关系,现在已经是亲人了。突然间变成亲人,亲情还没有建立。你就得把这份亲情建立起来,把亲情培植出来,原来没有亲情就是远,培植好亲情就是近。就是把没有亲情的变成有亲情的,把毫不相关的人变成亲人。这就是远人要近,若不是这样,就是两个毫不相关的人,那是无法相处的,就会越处越远。这里的所有人都是陪伴自己一生的人。必须把他们都变成近人,变成亲人,这样今后就非常顺利,就是好命。命准好。若不把他们变成亲人,以后准不顺利,就是没好命了,命准不好。自己的命自己做主。那么,为啥近人要远,,近人要远,远而不远。因为已经是近人,就不会远,本来就是爹妈和女儿的关系,这是永远也不会变的,不会疏远的。而且,爹妈的愿望就是让女儿和真正的父母,就是未来的公婆,之间的关系拉近,儿媳和公婆的关系越亲近越好,和公婆的亲近一定要超过亲生父母,这样公婆就会感受到,儿媳妇把心定位在这个家庭里了,心就会很安。你亲生父母的心也就安了。若不是这样,公婆就会感受到,儿媳妇没把这个家当成自己的家,还把娘家当成家了,公婆的心就会不安。你亲生父母的心也就不会安。我们就会不放心你。若是这样,你和家人的关系就会处不好。亲生父母就是希望女儿在自己的新家庭里把关系处好。超越娘家,这样才对,这样才合理,这样才合道。若全惦念娘家、不惦念新家就不合道了。就不对了,以后的日子准过不好。那不是亲生父母的愿望。看着是对近人远,实际上,永远不会远。

嫁出去了,就是那一家的人了,再也不是原来家的人了,对丈夫家的亲人要超过娘家的亲人。想念娘家父母的时候,就可以回娘家来看望父母,这叫回娘家串门。不叫回家。父母想念女儿的时候也可以到女儿家看望女儿,这叫串亲亲。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只有儿子或只有女儿。女儿出嫁后也要把关系捋顺,对婆家人的心也要超越娘家人。这样才会把家处好。因为婆家人是远人,要想把远人变成近人,就必须多付出几分。必须把远人变成近人。这样远人近人就都是近人了。双方爹妈都是自己的爹妈,都得尽孝。这样就合情合理又合道。

女孩子明白这些道理后,等出嫁的时候,就会认准自己的位子,就会做好自己的位子,做好媳妇。家就会过好。现在好多家庭没过好,都成了苦恼家庭,都是因为,做媳妇的没有认准自己的位子,没有完全把婆家当家,没有把公婆当成爹妈,一张嘴就是你爹你妈。这就是没认准自己的位子。所以家过不好。人人苦恼,自己更苦恼,自己一直把自己当外人。把自己和家庭隔开,就是和家里不合,怎能好。还以为娘家是自己的家,娘家的亲人是自己的亲人,心一直在娘家,这样该有多愚。心不在这个家里,不和这个家合心,这个家怎能和,人心不合怎能顺利,命又怎能好。

一定要认准自己的位子,定住自己的位子,做好自己位子的工作,事有先后,待人也有亲疏远近的尺度,一定要把这个尺度把握好。这样就会相互没说,就会顺利。若把握不好,就会不顺利。随着家庭成员的变更或增多。自己的天命也会变化或增多,有丈夫就有了妻子命,有公婆就有了儿媳妇命,以后有儿女,就会有做母亲的命。自己的位子就是自己的命,自己的位子随相对成员在随时变更,在公婆面前,当下就是儿媳妇的位子,做好儿媳妇就是自己的命。在丈夫面前自己的位子立刻就是妻子,就是妻子命。认准自己的位子,定住自己的位子,做好自己位子上的事,这就是自己的命,做好命中的事就是天命。在哪个位子上就想哪个位子上的事,就做那个位子上的事。心要定住。心只随五行的转换,转换位子,就是只随家庭成员而转换自己的位子,无论换成啥样的成员,自己换成啥样的位子,心都要定住,定在其位子上。以意待人,就是微笑待人。只随五行转,绝不随境界转。无论相对的成员是喜怒哀乐,还是生气发脾气或上火,自己的心都要定住,不要随这些境界转。成员是五行,成员的喜怒哀乐是境界。认准自己的位子,定住自己在这个位子上的心,做这个位子上的事。就是认命、定命、行命,若是认准命,定住命、行好命,就是认命,命准好,生活准顺利。若认不准自己的命,就定不住自己的命,更行不好自己的命,就是不认命,命准不好,生活准不顺利。命由自己造,好也是自己造,坏也是自己造。还是给自己造个好命好。认准自己的位子真好。全家无烦恼,自己好全家都好。全家心安,自己就清净,就是修正自己的心性,在自己的命上成就自己。是啥命就在啥命上成。得到全家人的道,成就自己的道。成道不难。

做媳妇是这样,其他人也是一样,无论是什么身份,是否把自己的位子找好,认准自己的位子,把心安住在这个位子,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自己心安了,其他人的心也会安,自己开心没烦恼,他人也会开心没烦恼。都没烦恼了,就是环境清净了。自己的心也就清净了。能让所有人都开心没烦恼的人,就是得到所有人的道了,也就是自己得道了,这时候念佛,就是清净心念佛,念佛功夫准得力。所做一切就是利益大众。就是在自己的位子上成道成佛。


...查看更多
觉慧普弘:这里的偈颂和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
觉慧普弘:这里的偈颂和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


近几年,写了很多学佛笔记,随时学习,随时记录,把这些笔记起了个名字,叫做《学佛随笔》。这些随笔不是从佛经中抄袭来的;不是把某位法师讲的法记住的、而是通过学习佛经和听法师讲经得到的心得体会。通过和同修们在一起交流的时候自然有感,随缘而说出来的话,与啥样的人有啥样的感悟,遇哪个层面的人就有哪个层面的心得,不是借鉴他人的,不是记住背会的,不是用心想出来的,都是自自然然,随缘而有的,都是和所有同修们交流的时候自己说过的话。都是随缘而有、自然而发出来的。在这些随笔之中也有很多偈颂,这些偈颂都是把自己所明白的理,有感而发的理,随缘而出的理,加以浓缩,取其精华,用偈颂的形式表达出来的,都是自己的学佛心得精华,用偈颂的形式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总结出来的、叙述出来的。

听说好多学佛人都写出过很多偈颂,这些偈颂都是通过有什么人在暗中提示的,有的人眼前会出现类似大屏幕,在屏幕上打出偈颂的每一行字,把这些字记录下来的,有的人是大脑中突然显示出这些偈颂,把这些偈颂记录下来的,还有些人是听到有人在暗中告诉自己每一句话,把这些话记录出来的,还有的人眼前会出来一些字,把这些字记录下来的,还有些人知道自己身上有很多在帮助自己的修行者,他们称这些修行者是老师,都是修行者,修佛的、修道的、学儒的、修仙的都有,他们总给自己上课,遇缘的时候,和同修说话的时候,这些老师们经常加以提示,很多时候,他们会借用这个人的嘴说话,也就是说,很多时候这个人说出来的话,都不是自己说的,都是那些老师们说的,他们在暗中,经常说些偈颂,这个人把这些偈颂记录下来了。上述各种形式写出各种偈颂的人很多,大多数人写出来后,自己都不理解,都不懂,都得拿着这些偈颂向其他学佛人请教。不知道为啥写这些偈颂。

由上可知,上述这些写出偈颂的人,他们写出的偈颂都不是自己写出来的,都是他人在暗中帮助,借用这个人而说出或写出来的,都不是自己的,更不是心得体会,写出来的东西自己都不懂,啥意思都不明白怎能是自己写出来的呢?不是的,当然就不会是自性流露。也许是有佛菩萨们暗中帮助,广义地说,一切众生都是佛,都是佛菩萨,也都是没觉悟的佛,有些修为,很有慈悲心,善意的众生菩萨。也许是身上有诸多仙家菩萨或有过大修行的学佛人在暗中帮助,他们都很明理,在活着的时候都很执着自己明白的理,在用自己明白的理帮助人,但学佛一生或多生到最终都没有修出去,他们都在找有缘的学佛人,附在这个人身上,是他们说的,是他们告诉这个人,提示这个人的,还有一些是自己的老祖宗,很有德行的老祖宗。都是在暗中帮助这个人。佛菩萨提示的机率非常小,大多数人是仙家菩萨在帮助,没修出去的修行人在暗中帮助的也很多。几乎都不是佛菩萨在帮助,广义地说都是佛菩萨们在帮助,实在讲,佛菩萨们不会附体,不会附在人身上说话做事,佛菩萨不用神通道力做佛事。用神通道力做佛事的都是一些很明理的众生菩萨们,他们很发心。

他们都是好心,一来是在帮助自己的有缘人学佛,帮助有缘人亲近善知识,帮助有缘人明理,二者就是通过有缘人达到自己从新修行的目的,通过帮助有缘人达到积功累德,通过帮助有缘人,达到修正自己达到成佛的目的,利他利己。

他们非常渴望遇到善知识,他们对善知识求贤若渴。他们中有很多可以看到学佛人到底有没有修为,可以看出有修为的学佛人所发出来的身光,也能够看到他们的法身。他们会看到有修行人所居之处有诸佛菩萨们都在,所有护法们都在,有清净莲花,人们看到的是一幢房子,他们看到的是清净庄严,金碧辉煌,烁烁放光,有着诸多极乐景象的清净道场。有些虽然看不到这些,但他们会感受到有修为学佛人的清净磁场,在清净场能中非常受益。他们很愿意接近善知识,很多学佛人学佛的因缘都是他们帮助处成的,比如,有的人一夜之间就必须吃素,荤腥的东西吃不了了,有的人一看到佛经就欢喜,一听到佛号佛乐就欢喜,还有些人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整天就想某位学佛人,就想到那位学佛人那里去,就爱听那位学佛人说话。那人说啥都欢喜。还有些学佛人平时听不太懂佛经,读不懂佛经,一夜之间,很多道理都懂了,还能看到他人身上有什么业障,会看因果,可以和对面人身上的众生菩萨对话,类似这样的现象都是一些发心的众生菩萨们在帮助,都不是自己有什么修为,但这些人几乎都不懂,都以为是自己有能力了,以为自己明理了,以为自己有智慧了,以为自己有神通道行了,都把自己给骗了。

我自知自己所说所写出来的都不是自性流露,自己还差得很远,但也知道,达到自性流露,明心见性,必须有一些大的因缘,比如说,大的逆境,自己所犯过的大过失,自己所经历过的大谜团,或者某人给予的旁敲侧击,或者某位学佛人的当头棒喝。类似这些现象中的某一个出现的时候,都会促使自己加以冥想,我就是通过自己所犯过的大过失,给自己带来的大逆境、大烦恼,从这些大逆境中得到反思,从那时候开始,每天给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这个问答过程经历很长时间,大概有一个月左右,共提出来无数个问题,每个问题都得到了答案,相继地否掉所有的答案,继续向下提问,得到更深层次的答案。这种问答不同于一般的问答,而是深思维,在心里问自己,在心里得到答案,越问越明了,越问越清净,越问心里越敞亮,到最后感觉心里眼前一样明亮,看哪都好,看哪里都很清新,就像是到了一个非常清新的崭新世界,这个世界又是非常熟悉的。没问问题之前看啥都是烦恼,看谁都不是好人,没有丝毫的乐趣,心情已经到了谷底。问过了之后,再看任何事、任何人都好,逆境好、顺境好,对自己好的人好,过去伤害过或正在伤害我的人也很好。这种提问题的方式,就是深思维,就是冥想,逆境是大事因缘,通过这个大事因缘加以冥想,这种想不是想,又不是不想,非有想非无想,是一种深思维,这种深思维既是思维,又不是思维,在这种想、这种思维的进程中,会逐渐的淡化身边的一切缘、一切事,渐渐的,什么都没有了,什么事都没有了,什么声音都变得那样渺小,对自己都不起作用,近乎没有,一切人事物都在,一切声音都在,对其而言已然没有,不是呆滞,不是麻木,不是茫然,而是进入到深思维中,清净到极处,在极其清净中,一层层的思索,一层层的思维,每次思维出来的东西,都会被当下否掉,进入下一层思维,相继否掉,否掉是自然的,自然否掉,自然进入到下一层思维,进入到每一层思维中,都会更加清净一分,这种清净不是心的清净,感觉不到心,感觉不到有心在,更没有什么感觉,没有恐怖,没有忧虑,没有渴望渴求,没有得失拥有,什么都没有,感觉不到我在,没有我在想什么,我在干什么,完全的进入到无我状态,没有我在思维,自然中的思维,自然中否掉思维出来的东西,自然的进入到下一层,就好比坐电梯到一个无限深广的地下室,在最顶层的时候有很多的人事物,有干扰,越往下去干扰越少,直至一个人事物都没有,一丝毫的声音都没有,最后连自己都感觉不到了,自己也没有了,自然往下,下到每一层的时候,自然地离开上一层,自然都会否定上一层,自然地进入到下一层,是谁在进入下一层?谁都没有,是谁在深思维?没有谁。每次思维都有答案,每次的答案都被否掉了,进入到下一层的思维之中,到最后再也没有可思维的了,没有任何问题可问,也没有任何答案,已经到了深思维的最深处。可以形容的说,是进入到空性之中,是空性进入到空性之中,融于空性中,无有谁进入,无有进入到哪里的感觉,又冥冥中已然进入,无限清净,这种清净没有感觉,不是感觉清净,是没有丝毫感觉的,这只是过后的形容,形容当时的状况。

真实状况是没法形容的,因为没有丝毫的感觉,可以形象地说,是进入到空寂当中,没有忧悲苦恼,没有喜怒哀乐,没有生老病死,没有是非人我,没有善恶对错,没有任何人,也没有我,真的是无有一物,啥都没有,空寂无形,整个空性就是我,整个空寂就是我,此是我还是形容,根本没有任何感受,不说不明,为说明而说而已,空性空寂无限广博,空性豁然,空寂豁然,豁然明亮,究畅无极,清净无极,洞彻无极,无极之极既是现前,现前一切既是无极,无不通达,无不明了,自然通达,自然明了,不用心想,不用思维,一切事理,一切问题的答案都在空寂当中,又都不在当中,一下子就啥都明白了,而且是究竟明白,所有答案都是究竟答案。不是什么在空性当中,空性中真的什么都没有,却又啥都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其中,自然清净,非心清净,非谁清净,空寂清净,空性清净,无感清净,无感空寂,无感空性,无感无受,无有谁感,无有谁受,无不所感,无不所受,感而无感,受而无受,一切皆无,一切不无,最深层次思维是空性的,是空寂的,最深层次的答案是无答案,一切本空,无有所得,空即非空,无所不得。说有既无,说无却有,无有有无,无有无有。用语言形容当时的状况,就是,心下无极清净,心中无限敞亮,一切无限通达,自然无不明了,没有明白啥,没有懂得啥,看啥啥明白,看啥啥懂。所说的明白和懂得,都是随缘而生,随缘而灭,缘起缘灭,无缘空寂,遇缘生出,缘去空寂,出生之时亦是空寂。无得无失,无生无灭,空而不空,寂而不寂。一切既是一,一既一切。无有彼此,时时清净,处处清净,时时在净土中,处处是净土,此处就是净土,净土就是此地,极乐非乐此空性寂灭既是。

空寂非空寂,寂灭非寂灭。寂而不寂,灭而不灭。空性非空性,亦非性不空。通达无不达,达而无达处。无所不明了,无一需明了,洞达无边际,无处已洞达。无感无不感,无受无不受,无我非无我,无一不是我,我又却是无,无处觅寻我。无我无不我,是则方便说,离相非离相,本来无有相,无相无不相,随缘而示相。清净非清净,无有谁清净,无处不清净,本无不净时。不动非不动,亦非有所动,亦非有谁动,亦非谁不动。无关无不关,无有所需关,无有谁在关,无有谁无关。无视无不视,无有所视事,亦无无视时,亦无无视事。观彼非观彼,实则观自己,彼是己镜像,知彼即知己,反观非反观,观本是自然,非是起心观,亦非不观时。闻性闻佛性,佛性自然明,入佛空性中,空性无一物,无谁入空性,亦无不入者,我即佛空性,心行非心行,无心亦无行,无心是自心,无所不能行。无行已行,已行无行,无有所行,无一不行。无思无不思,无有所思,亦无谁思,亦无不思。非想非无想,无有所想,无一不想,无有谁想,无想而想。无念无不念,念念皆自然,亦无起念时,无有谁在念。无情亦有情,有情亦无情,本是同一体,何谈情无情。无爱无不爱,无所不关爱,关爱非关爱,广博无尽爱。不思善不思恶,无善可思,无恶可恶,自然为善,自然无恶。无得无失,无有所得,既无所失,无有可得,无有可失。

最后提问题的时候是个夜晚,那一晚上心豁然明亮,顿觉屋内骤然清新,空气无限清爽,屋外正飘着大雪。从内心里感觉屋里屋外同样清澈明亮,当时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小诗,

与雪共舞

门前飘雪尽皆白,顿觉心窗万扇开。

洁白纯美无限好,雪中起舞乐开怀。

我把上诉过程叫做问自性,刚开始是问自己,到最后把问题问到最深处,就是问到自性里面去了,问到自性深处了,到自性深处再也没有问题可问了,也没有答案了,清净到极处,顿觉心明眼亮,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问题,啥都没有了,完全是空性,又啥都明白了,最究竟的答案出来了,最深层次的答案出来了,最深层次的答案就是自性答案,真是空性自明,进入到空性状态,自然一切明了,无不明了。用说用写都有过程,问到自性深处,进入空性之中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啥过程,就是一时顿现,一时完成。

观世音反观闻自性,王凤仪老善人问天、问牛、问自己,都是自问自答,我是问自性,同样是自问自答。三者是一个方法,只是因缘不同,问题不同,说法不同,时机因缘不同,过程和结果都是一个,只是达到的深浅有所不同,王老善人问了好多次,他老人家成就了。我只问过一次,可以说刚刚尝到点甜头,刚刚接触到学佛人该到达的地方,自知自己还啥都不是,但决定有自信,自己的全过程都对,都正确,自己了解自己,自己啥程度都没有,也没有啥能力,很多人都有些所谓的神通道行,这些我都没有,我有的只是心得体会,没有任何境界,只有心得感悟,算不上智慧,相对而言,和没有心得感悟之时想比较,这也是智慧。正是因为没有任何境界现象,只有心得感悟,也就更使自己肯定自己,自己学佛方法的整个过程,决定没有错,没有任何境界,随缘生智慧才是最好的境界,我还没有达到随缘生智慧,只是随缘生感悟、随缘有心得。

很多人有了些境界现象,有了些所谓的神通道行,自己不了解自己,不明白自己是怎回事,为啥会这样。我不一样,我对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完全了解自己,而且肯定自己。

从那时开始,真的感觉自己的心就像敞开了万扇窗户一样,一切通达,一切通透,一切明了,以前不明了的一切当下全都明白了,也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知道所有人事物是非对错的症结在哪里,修学佛法的误区和正确途径在哪里,都明白了。内心里有着无限想说的话,有着无数的道理自然涌出,无数的佛理自然泉涌而出,当下就感觉该把自己明白的一切记录下来,从那天开始,每天都在写这些心得笔记,因上学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现在提笔忘字,用笔写是不行了,只能用电脑写,自己又不怎么会打字,打字的速度特别慢,错字又多,无限的心得一时间又写不完,经常感慨,时间不够用,有着永远都写不完的心得。而且感觉,越写越有,越写越多,写不完,写不尽,写不绝。智慧在无限增长,并且发现,与同修分享心得和写出自己的心得都是增长智慧的最佳修学方法。因此写出了一首偈颂,

妙修决

性理自然流,化他增自修。

慧海尽施与,正觉无上收。

就这样,每天都有心得,每天都有写不完的心得,每天与同修们在一起的时候,都会分享这些心得,每次和同修在一起的时候都会有新的心得,大多数心得都是用文章的形式写出来的,因为这些心得用偈颂的形式可以写出来,但大多数人不易懂,就必须用文章的形式详尽写出来,利益大多数人听得明白,看得明白。有些心得用文章的形式是没有办法把其中的深义写出来的,因为文章中的每句话意义非常少,非常浅显。所以必须用偈颂的方式写出来,这样才能够把其中的无量义体现出来,每一句偈颂都含藏着无量义,但用偈颂的形式写出来的深义,又很少有人会真正理解,大多数人都不理解,有些能够理解的人,也是只能理解到其中的某一层意思,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解读偈颂的深义。但确实只有偈颂的方式才能够更接近的表达出经藏法藏的深义、佛法的深妙义趣,也才能更接近的表达出自己心得的真正义趣。说句实在话,真正的义趣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文字加以说明的。能够说得出来的只能是某一层面的义趣了,只能从某一层面加以说明,用某种语言方式加以说明,能够说出来的就不是真实的了,真实的义理无量无边,怎能说得尽,怎能用语言加以说明,但有没有其他的更好方法,最好的方法只能是语言文字,用语言文字真的没有办法把真实义趣展现出来,真实的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而达到深层的感悟,真正能够感悟出来的,那种感悟的感受既是真实的,绝对不是明白什么,理解什么,知道什么。也不是解读出来些什么,不是会读会背,也不是明理,这些都是好事,都是好现象,都是通往真实义趣的过程,但不是真正得到真实义趣。真实义趣,无义无趣,具足无量义趣,这是一种最为微妙的感受,亦非感受,其妙亦不可言。这就是达摩祖师说的,不立文字,不弃文字的深义了,立文字,以文字为义,以文字义为是就没有得到,就得不到,若不立文字,舍弃文字,大多数人就没有办法修学,就会把所有人、所有众生弃之门外。所以达摩祖师说,不立文字,不弃文字。对大根大器之人来说,不立文字,对其他人来说,不弃文字。两者兼顾。大根大器之人必须脱离文字,顿悟成佛。中下根人就得依文字义,加以理解,修正自己,达到修学的目的。真实自性是空寂的,空而不空,是空性的,啥都没有,又啥都具足。没有办法用语言文字加以说明。

真实自性

自性妙不可言,言而无所言,尽在意趣中,妙可意会,无可言传,这就是,拈花一笑之无上妙境了。自性中人一笑而尔。会意而尔,知尔知尔,是为性妙境尔,是真实自性。阿弥

陀佛!

真实自性,只有真入空寂者自知,不入者如何说,如何讲都只是描述而已,真入者一样没有办法把自性用语言详尽描述出来,只能说,从某个角度,从某个层面加以描述,所描述出来的只能是比较接近自性实质中的某种特性,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描述的,一切祖师所描述的,释迦牟尼佛所描述的,大家都承认,是那样的,但也都是从某个层面角度,适合修行人理解的角度、适合修行人修行的角度,适合给所有修行人指引方向的角度,修行人能够理解的角度加以说明的,都不是真实说,都不是究竟说,真实不可说,没法说,不是说的,能够说出来的就不是了,能说出来的都只能算是形容,是形容出来的,真实的只能见性者自知,那是种真实感受,又非是感受,没有所感,没有所受,没有谁感,没有谁受,入者是空寂的,空寂入空寂,空寂本是一,完全是一体,有感有受、有谁感谁受,就不是一了,就是还没有进入,就是还在门外。说感受,非感受,都是形容,离开形容,离开比喻言辞,就没法说明了,听者听到了也别以为是,通过听到而达到悟道才是,把道理明白了,背会了一样不是,那只是认可这些道理,明白这些道理而已,不是真的得到,不是真正明心见性,那只是在文字相中,文字义中,在执着法中。都是佛说的心法,都是他人说的心法,不是自己说出来的心法,自己还没得到,是佛菩萨们得到了,是他人得到了,是在学习佛菩萨和他人的心法,而不是自己得到见到,更不是自己证得,所以说,明白的再怎样多,也没啥可值得骄傲的,

心,不是用心,此心字就是自性,心法中的法字,也非法,而是自性的妙作用,它是活的,不是死的,是随缘而现的,随缘而有的,不是死规矩,不是固定模式,不是固定语言。所以把佛说的法当成自性就错了,佛说的也只是个方法,我们通过佛说的方法学习而达到悟道,所悟道的,和佛说的法完全相应,和佛讲的佛性完全相应,才是真得到,不是得到佛的经典,某祖师的法语,或某法师某高人的首肯,这都不是真得到。佛也没有办法真实说,没有办法究竟说,能说出来的就不是,只能是方法,能说出来的就是固定的,就是死的了,真实的是活的,只有见者自知,证悟者自知。但现在人见者少,证悟者少。好多人都把自己给骗了,突然间明白些道理,突然间能够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写出了什么,得到些什么,就以为自己真正明理了,以为自己悟道啥了,证得啥了。

觉慧普弘:这里的偈颂和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

有很多人找某法师印证,某法师赞叹几句就以为自己如何了,千万别把自己给骗了,印证不是人可以做到了,也不是某位法师可以做到的,如果某位法师有这样的能力,他也是依照经典而印证,不是其人可以印证。究竟哪位法师有这样的能力,我们不知道。既然他是依经典作印证。想要印证自己,就看自己的一切是否和经典相应,是否真的可以解悟经典,若连经典都看不懂,只凭某些现象就去求法师印证,一无是处,某位法师就是给印证了,说你见性了或修到啥程度了,你自己信吗?问问自己真的到某种程度了吗?千万可别只得到个虚名而已,要真正受用才行。换言之,是否明心见性,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都在疑惑,那是明心见性吗?还需要别人印证吗?真正明心见性之人还需要印证吗?还需要见与不见的证明吗?还需要那个虚名吗?真正明心见性之人,就会自然的做最该做之事。


如是性

是性不可示,言辞相寂灭。照众心光幕,破缘千重障。

见与不见唯心自见,是自见自,非是他见自,自若不见,他人怎见,他人见与不见都不是自见,他人见是见他人的,他人的和自己的虽然都是一个,必须自见才是。

我所写的只是些小心得,小感悟,小体会而已,既没有开悟,又没有见性,这些也是仰仗诸佛菩萨们慈悲放光加持的结果,不是自己有什么能力了更不是自己学到啥程度了,自己只是个业障凡夫,相信阿弥陀佛的业障凡夫。

我自知自己业障深重,只可依经典而学,而修正自己,见与不见与我无关,无所谓见与不见,只要真学习,真修正自己就好,没有啥能力,念佛可以做到,这是最简单,最直接,真正的横超法门,阿弥陀佛说十念必生,我相信,我照做,我念佛。阿弥陀佛!


...查看更多
结语

慧普法师出家后,一直崇尚人间佛教,主张以出世心态做入世教化。因为音乐的天赋,他屡次演绎心灵音乐,录有佛乐专辑《空谷禅韵》,用他那美妙的声音,来弘扬佛法,弘扬人间正气。

相关新闻

最新文章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