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1962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县一个佛教家庭,曾在宁德支提寺、闽侯雪峰寺体验寺院生活。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至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参学任教。多年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现任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并受聘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厦门大学宗教研究所高级顾问、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唯识、戒律的研究及讲授。
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心的本质是清净的,现前生命所呈现的一切染污,只是贪嗔痴的作用。
所谓定,即选择某个所缘后,安住其中,不断地熟悉并重复,让正念成为内心的常规状态,而且是最稳定的常规状态。
在定的修行中,要排除掉举和昏沉两种状态。现代人普遍浮躁,总要不停地说着、做着、玩着,片刻不得安宁。即使身体坐着不动,内心也是妄念纷飞,这就是掉举的直接表现。而昏沉则是内心昏暗,混混沌沌,无法集中精力。
当心没有经过训练的时候,多半是处于这两种状态,而且不知不觉。
这就需要通过禅修训练,将心专注于一点,或是呼吸,或是佛号,让其他种种妄念因为得不到支持而沉下来。就像浊水加以沉淀就会变得清澈那样,此时,心光才会呈现出来,了了明知。
具足这样的观照力之后,才能导向无贪、无嗔、无痴的心行。而在贪嗔痴的状态下,我们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控制,被驱使,被左右,何其辛苦!
“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心的本质是清净光明的,我们现前生命所呈现的一切染污,只是贪嗔痴的作用。但要知道,贪嗔痴并不是生命的本来,而是依附在其上的尘埃。对此,我们既不要掉以轻心,也不要惊慌失措。只须时时扫除,即可去尘除垢,平息烦恼,就像禅宗神秀祖师所说的那样:“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当内心不再有烦恼杂染,就会进入清净、安宁的状态,它是空明而喜悦的,充满了正能量。
济群法师
编者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在佛教教义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很多人看到“因果轮回”四字,第一反应恐怕还是封建迷信,或者认为根本没有什么轮回。他们往往会说:“谁曾亲眼看见轮回?至少我们没有亲眼看见,没有亲耳听到,所以轮回转世之事根本就不存在。”但事实又如何?我们看不见、听不到就代表不存在?恐怕不然。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难道冰与海也不存在吗?在佛菩萨面前,我们凡人不过是另类井蛙与夏虫罢了。很多人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我们来看看济群法师的解答,或许就能明白。
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很多人不相信有六道存在,因为那是看不见的。其实,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无须向外寻求,人间已然有六道之别。
饿鬼,其特征为渴求无度、不知餍足。生活中,很多人对地位、金钱、感情也存在一种病态渴求,即使拥有再多,仍无法满足,仍一味索取,这就是与饿鬼无异的心理特征。
畜生,其特征为愚痴,这也是它和人的根本区别所在。人具有理性思维,而动物只是凭着本能生存、享乐。事实上,很多人也处于类似的生存状态,一生都是为衣食、为改善生活条件奔忙。活着是为了生存,生存是为了活着,对人生再无更多的思考和追求,那就与动物的生存状态相差无几了。
地狱,其特征是身心时时处于极度痛苦中。世间有不少人,现世就遭遇了这种苦不堪言的处境,有些是被剧烈的病苦纠缠,有些是被无尽的烦恼折磨,身心倍受煎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种生活状态,正是通常所说的“人间地狱”。
阿修罗,其特征是嗔心极重,并以争斗为乐。这样的人,现实中也比比皆是。他们热衷于各类争斗、挑衅,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似乎只有在争斗中才能感受自己的存在,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佛法观点来看,世界正是人们内心迷妄的显现,所以六道也没有离开我们的心。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就会感得什么样的生命状态。
皈依,是从自我中心的串习中走出,开始以佛法为中心的人生。这样,才算走上了学佛之路。
谁能指引我们出离恶道?惟有佛法僧三宝,这是我们的究竟皈依处。
皈依的重点有二,一是认识三宝功德,二是强化三宝在内心的分量。皈依后,我们有没有认识到三宝功德?进一步,三宝在我们内心究竟有多大分量?如果没有分量,佛法就不可能对人生产生影响。
凡是我们觉得不重要的人,即使天天见面,也会视若无睹;凡是我们觉得不重要的事,即使天天在做,也不过是一种机械运动。这样的人和事,对我们不过是虽有若无的影像而已。反之,我们觉得重要的人和事,才会牢牢占据整个身心,使我们的一切都围绕这个重点进行,就像人们对挚爱的事业,就像母亲对心爱的独子。当这种爱在内心有着压倒一切的分量时,整个人生都会投入其中,哪怕为此舍弃一切,哪怕为此付出全部。
那么,三宝在我们心中的分量能否与之相比呢?
皈依,不仅是走入佛门的仪式,而是一直可以修到成佛的法门。其最终目标,是成就我们本具的自性三宝。所以,从学佛到成佛的整个过程都没有离开三宝,都是不断念佛、念法、念僧的过程,否则就会偏离正道。
但从佛教界的现状来看,皈依往往流于形式。很多人虽然皈依了,但对三宝并没有多少认识,整个生命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近年来,我一直在各地提倡“皈依共修”,并推出了《皈依修学手册》,目的就是在帮助大家深化对三宝的认识,强化三宝在内心的分量。
真正的皈依,是从自我中心的串习中走出,开始以佛法为中心的人生。只有这样,才算走上了学佛之路。
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一定尚未树立正信。因为不明了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也就不知道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
从《金刚经》来看,佛法就是解决“心”的问题。此经当机者须菩提向佛陀请教:“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发菩提心,为修习菩萨道的根本;降伏其心则是发菩提心所要达到的目的,《金刚经》就是围绕着这一前提而展开。降伏其心既是《金刚经》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佛法也不妨称为心性之学。
我们在世间有很多追求,但无非是为了获得幸福人生。我们为寻求谋生技能而上学,为获得生存财富而工作,为建立情感依赖而成家,为造就健康身体而锻炼。这些虽也关系到我们的人生幸福,却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事实上,最重要的恰恰是最不为我们所注意的,那就是我们的心。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烦恼时,往往只是责怪环境,而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自己的内心,其实心才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世界之所以会呈现种种的差别,也是由于人心的差别。因为心的不同,这个世界才有文明与野蛮、道德与罪恶、痛苦与快乐、善良与丑陋、清净与染污、光明与黑暗的不同。我们要改造世界,获得人生幸福,无疑要从改造心灵下手。现代的物质文明,给人类生存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恐怖和不安。广岛原子弹的爆炸,使一座完整的城市和几十万人的生命,在刹那间就灰飞烟灭,这是多么可怕。科技本身没有善恶可言,既可用于造福人类,也可用于毁灭世界,问题只是在于,使用它的人有一颗什么样的心灵。
如果我们的心中充满贪婪、嗔恨、愚痴、我慢、嫉妒,那么世界一定到处都是战争、谋杀、偷盗、抢劫、强暴、欺骗,那将是多么险恶的世界呵!相反,如果我们拥有惭愧、慈悲、道德、智慧,那么世界就会出现光明、和谐、安定的局面。佛法说“一切唯心造”,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
心态的健康与否,又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苦乐。古人云,“风月无今古,情怀各相异”,便是说明这个道理。风与月永远都是那样,但由于人们心境不同,所产生的感觉往往大异其趣。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感觉也是相异的。同样的饭菜,健康时感觉它可口香甜;病弱时又感觉它味同嚼蜡。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所谓的快乐,除了外在的环境因素,还需要主体的心灵去感受。当你感觉快乐时才是快乐,而感觉痛苦时则是痛苦。所以一个人快乐与否,实在不能从表面现象来看,只有当事者才是最清楚的。
拥有健康的心境,是快乐幸福的根本。倘若一个人心境不好,那么有钱痛苦,没钱也痛苦;有地位痛苦,没地位也痛苦;有事业痛苦,没事业也痛苦。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良好的心境呢?就是因为我们还有烦恼,所以才不能获得自在。
《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的不安定因素。如何降伏烦恼呢?般若法门告诉我们,要从通达空、无住入手。我们之所以产生烦恼,是因为六根缘六尘境界时,执我又执法,由我法二执起贪嗔痴烦恼。如果能以般若智通达我法本空,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色声香味触相,那烦恼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
作为一个出家人,主业就是内修和外弘。内修,即通过修行完成生命自身的觉醒和解脱;外弘,即帮助大众达到同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