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意老和尚

"

灵意老和尚1926年(二月初六)出生于山西省大同市山阴县。19岁于大同南寺礼上慧下果律师剃度出家,1947年在北京慈舟老法师座下受戒,1948年在浙江阿育王寺拜佛舍利,1949年朝普陀后去广东云门寺亲近禅宗泰斗上虚下云老和尚,1953年随老和尚前往江西云居山真如寺。

灵意老和尚圆寂_灵意老和尚弟子_灵意老和尚楞严咒_灵意老和尚简介

灵意老和尚圆寂_灵意老和尚弟子_灵意老和尚楞严咒_灵意老和尚简介

现在人妄念多,居然跟这些有关!
现在人妄念多,居然跟这些有关!

修道很重要的一点,要有定。你看佛菩萨,都是盘腿坐着,或者站的。这两样定功要会用。现在人定功很差,让他念经,打妄想严重,打坐也坐不下来。而定功差,妄想多,跟现在人饮食有莫大的关系。


人妄想多,都是肠胃,喉咙不干净。就跟饮食有关。很简单,现在很多庙煮饭,都是用煤气煮。煤气是水,水怎么变成火,就是把水中的真阳给烧掉了。你吃煤气煮的饭菜,身体内就带着一种虚火。虚火上升,人体内的地水火风。火上扬,你打坐就静不下来,搞得人火气很大。  还有一点,食物不干净。打坐的人,食物不能太油腻,也不能太咸。太咸了,筋就不柔软,很硬。肠胃油腻,妄想就特别多。很多人肾虚,吃辣椒来刺激味觉。你也坐不住。  除了饮食外,你身体内要先干净。现在童真入道的少,而半路出家的多。到了三四十岁,你身体精气神如果都折腾了很多,你再来出家。不仅能量不足,而且因为吃肉等,体内留下许多阴的物质。要打坐,也不容易。从小就出家,精气神饱满,要打坐,参禅,轻轻一调教,就容易上路了。  一般人想要打坐,都是身体不行了,赶紧盘盘腿。能能量足了,坐不住了。又跑去耗能量,耗完了,再来盘腿。这叫瞎折腾。这样子怎么能用功的上。所以参禅是年轻的事,是身体精力充沛时的事。精力不足,你一上座,就开始昏沉,看来是妄想少,其实是身体没有能量了,没有能量来妄想了。就像人困的不行,脑袋都停止转,这时阴的境界。不是入定的境界。  年轻入道,参禅就要守戒。饮食上,要吃素,饮食要清净。第二,你要参禅打坐,男女欲望关就要过。不要向台湾的安详禅一样,不用守戒,不断男女关系。从药师法门来看,是很大问题。不管是打坐,还是修道家的,到能量饱满的时候,全身能量容易聚集在下丹田。如果你欲望一来,全部泄光光了。这个很危险。普通人劳动,能量在四肢,好比财宝散在各地,男女欲望来了,也是损少部分。而修道人要参禅打坐,能量聚集在丹田,好比把家里的财宝都收集在一起,小偷一来,一抓,全部抓走了。  真正修禅的,都是人瑞,人中之宝。首先要精气神很足,骨骼出奇的。参禅就容易入道。近代禅宗衰败,一来人福报小,二来是禅宗对药师法门弘扬太少了。要参禅,要懂得调整身体,从饮食,作息,生活习惯,乃至念头都要调,这个是大工程。比如说,禅宗讲,转念,你转念头很容易,转念后,身体要转,才是不容易的。  像禅宗寺院,作息规律,饮食清净,外在污染少,这就保证的参禅的条件了。但现在不行了,尤其是饮食关上,很多地方。用煤气煮,煮的油腻,或者太咸,或者太辣。饮食上没有福报。再加上人的欲望越来越重。中医讲,元神好静,而识神好动,识神就是欲望,欲望来了,你就坐不住了。  还有一点,以前参禅的人,都在山里头。禅宗跟中国道家,在修法上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就是知见上,禅宗高于道家而已。像曹洞宗的方法,就吸收许多道家的修行方式。以前参禅人,对这些“外道”都有研究。还有天台宗,也是吸收道家的修行方式。但现在对道家,对《黄帝内经》这些修身心的方式了解的太少了。  再看以前的禅宗开示,你看到的都是最高的部分。所以像六祖坛经,他就讲见地,怎么参禅打坐,没讲。因为唐朝时,人们修道气氛很厚,对《黄帝内经》等都很了解了。佛教的祖师就不要老生常谈,不讲这一块了。但现在,人们修道气氛差了,这些基础都没有,然后你想单刀直入,就想去打坐,没有用啊。身体没有转化,也没有得到安详,自然就越来越没有信心。  禅宗到后来变成口号,不管是谈什么“在生活中修行”也好,这些大理论,如果没有道家传统修行方式在支撑,这些都是空谈。你怎么在生活中修行,身体都是一片污浊,你怎么照顾念头,对不对。近代禅宗越来越不济,都在于修道一块,讲的太少了。  近代高僧,像虚云老和尚,对《黄帝内经》就很有研究。还有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在回答居士总总方面,讲的最多的,不是净土法门,而是药师法门,告诉人们怎么在生活用用佛法来修行。佛法如果没有切实的利益到现世,慢慢就被取代了。太虚大师要改革佛教,也是弘扬药师法门,只是讲的部分太大了,细节没有讲到。  你现在去看禅宗的开示,包括虚云老和尚,还是近代的净慧老和尚,佛源老和尚。他们讲的都是金字塔的顶端部分。而这一部分,你看懂了,你也做不到。这些禅堂开示,都是针对上功夫的人了,不是对普通人。关键你现在是还没有上功夫,那你怎么转,都是口头禅了。

现在人妄念多,居然跟这些有关!

禅宗的衰落是近代佛教最大的损失,而禅之衰落,在于修道转身心这个方法上的衰落。因为禅宗一法的修行,本来就融入了道家的思想。没有道家修道方式的参与,禅宗修行就失去了根基,禅宗也谈不上真正的禅宗了。  像现在人坐不住,也跟道场有关。你要有定功。一入道场,就感到身心安定,这需要几代祖师的努力。近代保持最好的,我看是高旻寺和云居山。虚云和来果两位大德的威德还在。...查看更多
清心禅语


一定有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千万不要随波逐流。 近读林新居的禅理散文《满溪流水香》之《清心也可以》,反复品味茶壶诗——心也可以清,清心也可以,以清心也可,可以清心也。真是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感悟倘若我们能够无贪无求,即使是品茗小事,也可以使原本纷乱的心情得以澄清,心既清,便可清心;因为清心的缘故,所以随时随处可得佳趣。

生活在充满竞争、充满压力、充满希望的年代,无论是官场的明争暗斗、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竞技体育的瞬息万变、演艺场上的大红大紫,还是寻常人家日常生活的变化,人们的心态都面临着极大的诱惑和考验。

其实,富甲天下,也可能忧心忡忡;昭昭大才,也不一定心怀坦荡。其实,快乐与幸福是相对的,只是一种感觉。其实,对于成功人生而言,一个人的心态远比才能和努力更重要。

人们没必要恐惧失败、躲避困难、逃避现实,人们没理由津津乐道成功、财富、名望,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是动态变化的、都是暂时滞留存在的。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清心的方式,可以学孙犁爱品林中鸟,可以像艾雯独享月夜的清幽,可以如海明威做大海踏浪人,可以品老舍的鸽趣,可以品丰子恺酌饮风味在情境。

清心禅语


快乐的人总在寻找生活中的鲜花,痛苦的人只是看到生活的垃圾。懂生活的人总在享受生活中的乐趣,不懂生活的人还在抱怨生活的无聊。会生活的人不是没有悲哀,而是不陷于悲观,不会生活的人不是没有快乐,而是放弃了快乐。

清心靠自己感悟,清心靠自己寻找,清心靠自我调整。

世界光如水月,

身心皎若琉璃;

但见冰消涧底,

不知春上花枝。

...查看更多
益西彭措堪布:轮回五欲如毒品 越享受越会上瘾
益西彭措堪布:轮回五欲如毒品 越享受越会上瘾


“贪爱”是生死的根本,放纵不得。如果一方面紧跟现代潮流,对高档的物质生活充满欲渴,另一方面还高喊要了生死、度众生,这不是痴人狂语吗?

三有中的任何一种安乐,不论享用多少,不但不会满足,反而会越来越增长贪爱。

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观察。例如,求学时成绩优秀的,一般都会贪著名声,为了求得名声而用功读书,以期考试获奖。比如,终于获得了三等奖而感受到成名的快乐之后,贪欲会不会因此止息呢?肯定不会。得奖之后,整天都沉浸在兴奋当中,这种状态就是对名誉的贪执正在不断增上,对名声的渴望也就随之升级。所以此后为了进而获得一等奖,就会更加投入,而且在相关的许多方面都想出人头地。一旦得不到,就会引起强烈的求不得苦,心情沮丧,感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

应当像这样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观察。比如追求财富、衣食、异性等,最初获得时会生起短暂的欢喜,同时也会激起更强烈的追求心。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原先的享受已无法引起那种刺激的乐受,而在贪欲的驱使下,又会去追求更高更多更好的享受。须知,这是分别心法尔的规律,必定是“以受缘而生爱”,而所谓“以受乐而满足”,完全是一厢情愿的邪见。

爱是生死之因,由于贪爱增长,结果导致在生死的旷野中常夜奔走,在无量劫中感受种种至极难忍的大痛苦。虽然也曾感受了安乐,但所获的安乐远不及所受痛苦的一分。

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中,有一段话,形象地描述了“驰骋生死”的相状。大师说:“心无常住,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这个心识没有片刻的安住,就像商人一样东奔西走;这个四大的皮囊也没有固定的形相,就像房屋一样频频搬迁。)

此处须认识“贪爱”与“生死”的关系。可以确定地说:不论是父母妻子、功名财富、衣服饮食、林泉花卉、家具电器、小车洋房,只要你心中还有贪爱,就肯定不能超越生死。比如,毒草的种子再小,只会长成毒草,而不可能长出药草。同样,对轮回的贪欲再小,也是轮回后有近取蕴的因,不可能趣向解脱。所以,“贪爱”是生死的根本,放纵不得。如果一方面紧跟现代潮流,对高档的物质生活充满欲渴,另一方面还高喊要了生死、度众生,这不是痴人狂语吗?

智者们都是认识到贪欲增上的严重过患,才精进用功对治贪欲。当年,迦叶尊者头陀行第一,世尊赞叹说:“头陀行在,我法常住。”依此反推便知:贪欲增上,佛法就会隐没。各位反问自己:现在我是想“抖擞身心出尘劳”呢?还是想作茧自缚,把自己困在生死当中呢?如果要走解脱道,就必须少欲知足、摧毁贪欲。否则,只要有一种贪执,就会被此贪执牵引而流入生死。

如果以一个刹那的生灭作为一个生死,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贪欲的增上,自己的分别念必定是像流水一般念念相续,无法停息。这就是驰骋生死之相。当今时代,人们对外在欲尘的贪欲大幅度增上,对生活的要求很高,结果造成人类身心的痛苦加剧,内心分别念炽盛。如果再不回头,那么不说了脱生死,就连内心稍得安定都不可能,个个必定仍将沉溺在苦海中,继续挣扎。

如果以一期生死为单位,我们就应该看到,有情每次唯一是因贪爱而投胎。在生之时贪爱增长,依靠贪就必定会执取后有的近取蕴,结果是驰骋生死。每一次转世,就执取一个近取蕴,而近取蕴是生苦之器、依生苦之器、苦苦之器、坏苦之器、行苦性,所以必定要领受生老病死等痛苦。而且,依靠贪爱习气的相续,仍将为了贪求所欲而起贪嗔痴、造作恶业,故而再次流转轮回。这样看来,确实是“长夜驰骋生死,经无量劫,受诸至极难忍大苦”。所以古人说:“欲待了时无了时,即今休去且休去。”你想等到贪欲满足之时,但贪欲肯定没有满足的一天,今天能休息就休息吧!当下就要下决心了断,否则牵牵连连到何日才能歇息呢?

《大宝积经》说:“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塚,虚受诸辛苦。”为什么要为了眼前一口糖的安乐,而枉受生生死死的大痛苦?

益西彭措堪布:轮回五欲如毒品 越享受越会上瘾

有智慧的人应当辨别取舍。《四十二章经》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人对财色都是贪著不舍。人们受用财色其实就像愚痴的小孩用舌头去舐食刀刃上的少许蜂蜜,虽然稍稍尝得一点甜味,但接下来的却是割断舌头的严重苦患。)


大法王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由于贪执五欲使烦恼增强,从而感受痛苦,犹如飞蛾因贪求色法而扑向灯光,以致被焚;野兽因贪闻琵琶妙音而遭猎杀;蜜蜂因贪享蜂蜜之源的花朵而缚于花丛中,闭气身亡;鱼类为鱼钩上的诱饵所欺惑而遭捕杀;大象因贪执清凉触受而步入湖中导致送命。……烦恼从五种欲妙中产生,以此漂泊于无边无际的轮回中,这五欲比剧毒更可怕。”

如《亲友书》也说:就像麻风病人皮肤中有虫,奇痒无比,为了缓解苦受而将皮肤靠近火来烧烤,但是这样并不能止息苦受,外皮都烧焦了,仍然痒得难受。应当知道,对一切五欲的贪著都是如此。如果一再贪著,不但不会停止,反而会增上。

麻疯病在汉地已经绝迹,大家对这个比喻会觉得陌生,我们再拿吸毒来看。吸毒者在最初半个月左右,会有高峰的感觉,全身飘飘然、很舒服,连手脚放在哪里都不知道,彻底找不到自己。吸到一定程度之后,只有加量,才能找到那种感觉,量少了就不管用,而量加多了,又害怕吸毒过量致死。此时危难、刺激、美妙、恐惧时时缠绕内心。这时吸毒已不再是寻求享受,而是要克制毒瘾发作时的痛苦。多数吸毒者最初都是心存侥幸:“试试吧,没那么可怕……”试了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纷纷堕入痛苦的深渊。

实际上,轮回中的五欲和毒品一样,越享受越会上瘾,而且之后只有依靠更大程度的享受,才能维持原先的感觉。这样下去,最后就会因无力满足而痛苦不堪。对物质、名誉、性爱等受用,无一不是如此。

...查看更多
大虚法师:必须要忏悔清净,念佛才有用吗?
大虚法师:必须要忏悔清净,念佛才有用吗?


居士问:顶礼师父!紧急求助开示:我学佛两年,开始半年听净空讲经,后来幸遇到了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听净宗法师和慧净法师对净土法门的讲解,已安心于佛号上,每天专一念佛。我一般在家自己念,很少参加共修。我的师父在外地,向我和师兄们传授的也是弘愿寺的法义(他不是弘愿寺的)。

几天前师父过来了,昨天我去拜见师父,师父让我(别的师兄都做过了)披露忏悔干净心里的罪障,说心里的垃圾不清除,心里装着五毒,阿弥陀佛就住不进我的心,我的愿生心就是假的,是骗佛,不能往生!

弟子跪了一天也不明白,净土念佛成佛、无条件的救度是真实的,第十八愿就是为我这个罪恶凡夫发的,能否往生与罪障忏悔干净有关系吗?我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可被他们说成愿生心是假的,五欲是真的,那怎样的愿生心才与弥陀相应?感恩大虚法师!顶礼!合什!

大虚曰:这个师父是偏见和错解,佛陀和祖师都没那么说过,净宗法师和慧净上人也没那么说过,那是他自己的知见!

信愿坚定,老实念佛,即是大忏悔!

大虚法师:必须要忏悔清净,念佛才有用吗?

何得“头上安头”,多此一举?!而且令人疑悔,退失信心,这个说法误导众生,罪过不小!


没有说必须要忏悔清净念佛才有用,才得往生的——这个必要条件并不符合佛意经意和祖师意,也不符合历代往生的案例事实!

所谓“离经一字,允为魔说”,这位师父突然冒出这个知见,却不能依法反观、对照和觉察,那很明显是被魔扰了。你们为师父念佛回向,祈求加持,然后保持距离,“依法不依人”即可!南无阿弥陀佛!


...查看更多
结语

开道场,兴祖庭,持戒律,修苦行,重佛法,轻生命,说法如云如雨,在他的言行中有着虚云老和尚的正气,老和尚为佛教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实乃当代佛教高僧、杰出的僧伽楷模!

相关新闻

最新文章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