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蕅益大师

"

明代高僧(1599~1655),吴县(江苏)木渎人,俗姓钟。号智旭字蕅益,又号八不道人。由于晚居灵峰(浙江杭县)建寺、创社、著书,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少好儒学,誓灭释老,偶阅袾宏大师之‘自知录’‘竹窗随笔’,遂取所著辟佛论焚毁而转信佛教。五十六岁时,大师示疾,遗命身体火化,屑骨和粉,分施水陆禽鱼,以结往生西方之缘。跏跌而坐,面西念佛,举手而逝。

蕅益大师楞严经讲解原文_蕅益大师占察劝修_蕅益大师佛前十不求_蕅益大师简介

蕅益大师楞严经讲解原文_蕅益大师占察劝修_蕅益大师佛前十不求_蕅益大师简介

蕅益大师开示念佛法门
蕅益大师开示念佛法门


钟茂森博士主讲——重阳老人节献礼
2008/10/7 华严讲堂 档名:52-299-01

附:《蕅益大师示念佛法门》原文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今天是农历九月九重阳节,也是我们的老人节。在这个节日里,我们首先恭祝所有的老菩萨们吉祥如意,法体安康,一心念佛,得生净土。世间人庆祝老人节都会用一些欢乐的歌舞、茶话这些方式,我们道场里面学佛的同修们用什么方式来庆祝老人节?我就想到,佛陀教育的道场每天讲经教学不断,在老人节当中我们还是用教学。今天我想用净宗第九代祖师蕅益大师他开示的念佛法门,来做为我们庆祝老人节的一个方式。因为人到暮年,最重要的考虑就是往生大事,我们人总有生有死,到了真正要走的那一天,要到哪里去,这是最重要的一个考虑,因此我们要好好的来学习净土,认真的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我们最圆满的去处。这样来庆祝老人节,我想也是很有意义的。

重阳节,这是过去古人也都是很重视的一个节日。重阳节有这么一个传说,这是讲到在东汉时代在河南汝南县这个地方有个人叫做桓景,他的家乡有一年发生了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他的家乡也有很多人因为瘟疫丧生。桓景这个小伙子他发了愿要去终南山学这些道术,希望能够有本事来降伏瘟神,于是就到了终南山拜师学艺。他的一个师父是位仙人,叫做费长房,看到这个小伙子很有孝心,而且有坚定的求道的心态,于是就收他做徒弟,教给他这些仙术,后来又给了他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他早起晚睡,披星戴月,非常勤奋的学艺,到有一天,他师父就对他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来了,他又会到你家乡害死很多人,你现在学艺已经可以出山了,你就赶快回去为民除害。于是师父就给了他一包茱萸叶,这是一种叶子,一种乔木植物,茱萸叶子,又给了他一瓶菊花酒,告诉他,说你回到家乡告诉你的父老乡亲们,赶紧登高,爬到山上去避祸,你可以用这个酒、这个叶子来帮助你的这些家亲、乡亲父老来防这些瘟疫,这把青龙剑给你去降魔。于是桓景就坐著仙鹤从终南山飞回他的家乡。第二天九月九一早他就带领著所有的父老乡亲爬到附近的一个山上去避瘟疫,这时候瘟神从汝河那里跳出来,正要进行施这些瘟疫的时候,突然闻到菊花酒的香味,另外也闻到茱萸叶子的味道,他心里就很害怕,看到人都跑到山上去了,这时候只见到桓景拿著降魔青龙剑冲下山来,跟这个瘟神搏斗,没过多久就把这个瘟神给斩除了。后人为了纪念这段典故,所以每逢到九九重阳节都登高,登高可以避邪,可以延年益寿,重阳节也就做为敬老、尊老的一个节日。

我们看了这段典故,过去看了觉得它是一个很好的像神话一样的故事,现在学佛了,我们从这个故事里面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这个故事里面讲的桓景他有这个孝心,有这分慈悲,为了救自己的家亲、父老乡亲,上山学艺,勤学苦练,终于有本事来降魔。我们修道之人也要学习这分存心,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等于好像到极乐世界去学本事,学什么本事?学降魔的本事。这魔是什么?佛在《八大人觉经》里面讲魔有四种,一种是我们的五阴魔,第二种是烦恼魔,还有天魔,这三种魔都是我们自心的、内在的烦恼,我们的这个五阴身,这些都是折磨我们的,这叫魔,外在的诱惑叫天魔,我们在这个生死六道轮回当中就是常常被魔所控制、折磨,没有本事自己解脱,更没有本事帮助我们这些有缘的众生。所以我们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里面见了阿弥陀佛,五眼六通具足了,再乘愿回来娑婆世界,那个时候我们内没有烦恼,外不受诱惑,我们就能够降魔,我们就能够真正救度苦难的众生。所以我们今天来学蕅益大师的这篇开示是很有意义的。

蕅益大师我们都非常了解,他是净土宗的第九代祖师,他著作很多,在律宗方面很有造诣,同时在法华、教下也是深入经藏,可以说是通宗通教的大德。他自己晚年专修净土,他最有名的著作就是《阿弥陀经要解》,这是他在九天之内就完成了,这个真的是了不起。他写出的这一篇著作,印光大师说,蕅益大师老人家注的这个《要解》,假如是古佛再来为《阿弥陀经》再做一篇注解,也无法超过蕅益大师的《要解》。这说明蕅益大师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再来,那必定也是观世音菩萨再来。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印光大师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对蕅益大师这样的称赞,那你想想蕅益大师还能是什么人,确实是古佛再来。所以他的这个见地完全是纯正的佛之知见。

他这篇开示,关于念佛法门的,文字很少,可是这个义趣深广圆融。因此我们认真的学习这一篇文字,可以说把整个净土法门核心、纲领都掌握住了,如何修行,怎样念佛,这些我们统统都能够掌握住。所以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字字珠玑,每一个字都是精彩的,我们来一起学习这一篇文章。我们来看第一句: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

蕅益大师他讲,念佛法门一点都不奇特,奇是神奇,特是特别。他这里讲,这个法门不神奇,也就是它没有什么玄乎,实实在在的,每个人都能够落实的,它也并不是搞什么特别的、稀奇的、古怪的,只要你肯老实去修这个法门,你就能够成功。所以修这个法门千万不要用那种标新立异的心,求新、求快、求殊胜、求感应这些心都不可以有,因为这个法门贵在老实。‘只深信力行为要’,这个“要”就是关键的意思,关键在于深信还有力行这两条。净土法门我们讲三资粮信愿行,蕅益大师这里专提深信和力行两条,实际上也包括愿,有信、有行,肯定也包括愿。只要人能深信这个法门,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度众生,深信轮回是苦,他自然就发起出离心,发起求愿生西的心,那么他自然也就力行了,这个力行就是专念佛号。下面说:

【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这句话是佛在《大集经》里面说的,说只要我们肯念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无上深妙的禅。大家都晓得禅是很殊胜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很难得,顿法,可是念阿弥陀佛就是无上深妙的禅,这比普通的禅更高,你看就一句阿弥陀佛。什么叫禅?用《金刚经》的话来讲是“无住生心”,无住就是没有任何的妄想分别执著,心无所住,生心就是生起无上菩提心。可是凡夫要入这个境界难!凡夫都落二边,不是无住,就是无住了之后他就不生心,或者生心了之后就不能无住,他总有一边,要二边不著这真的不容易。可是我们念阿弥陀佛这就达到了,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什么都不想,所有妄念都放下,单提一句佛号,什么都不想,就叫无住,单提一句佛号?你就生心了,无住生心,你看他能合一。所以凡夫想要进入这个无住生心的境界,真的只有念阿弥陀佛,除了念阿弥陀佛以外真的入不进去,所以这是深妙禅。妙在那儿?妙在你不知不觉就暗合道妙,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么念下去,一个妄念没有,你看不知不觉你就跟道相合了,你就合上无住生心了,你就在修禅了。还有古德说,“巧入无生”,太巧了,就这样子老老实实念,不知不觉你就入了无生法忍,你达理一心不乱,太妙了!

这个法门深,一般凡夫确实把道理弄清楚不容易,不要说凡夫,二乘人,乃至菩萨,要把这个道理彻底弄懂也不容易。正如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的,这个法门是“诸佛所行境界,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念佛法门不是九界众生可以信解的。九界众生包括六道众生还有声闻、缘觉、菩萨,都不能够完全信解,只有佛才能够完全明了,所以这是无上法门,而且这个法门帮你这一生成佛,因此念佛法门是圆顿大法。圆是圆教,圆教是帮你这一生成佛,这叫圆教,顿是顿教,顿教是你快速的这一生你就办妥了,极快速的法门。因此下面说:

【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天台家最著名的智者大师,这里天台就是指智者大师,他在天台山居住,是隋朝时候的大师。他说到‘四种三昧’,这四种三昧是哪四种?第一种叫常坐三昧,就是你坐著,打坐修禅定,第二种常行三昧,常行三昧就是你站著、走著,念佛法门里有一种般舟三昧,这就是常行三昧,九十天不能够坐下来,不能够躺下来,就在那里绕佛、念佛,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前面常坐三昧也是九十天,也是可以念阿弥陀佛,这坐著念。第三种叫半行半坐三昧,这个就比较自在一点,就是你也可以走著、站著,也可以坐著,这样子修你的禅定,或者是念佛,半行半坐。一般来讲我们师父在念佛堂里面提倡的,跟这半行半坐三昧相应,就是三区自由式念佛,你在念佛堂可以绕佛经行,也可以打坐,也可以拜佛,自由式的,总之让这个心定下来念阿弥陀佛。还有第四种叫非行非坐三昧,这个就是在日用平常行住坐卧,起居饮食,都常在三昧当中,它不固定的,所以叫非行非坐。这个念佛很方便,为什么?念佛法门不用拘泥于什么形式,正如印光大师开示的说,“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这就行。你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不管你做什么事,你佛号不要断,这也就是非行非坐三昧。

这四种三昧都是念佛,念佛达到三昧,什么叫三昧?三昧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正受。所谓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我们凡夫这个受不正常,不能称为三昧。凡夫的受有五种,身有苦乐,心有忧喜,这是四种,另外如果没有苦乐忧喜的这些种感受那叫舍受。舍受对凡夫来讲不能够持久,舍受是很难得的,它是一种禅定的状态,但是可惜它不长久,定力失去了又有苦乐忧喜,如果能够持久,那么这就是三昧。那我们如何达到三昧?三昧就是我们用念佛,一句佛号把这个苦乐忧喜都舍掉,心住在佛号上,这叫念佛三昧。而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一切三昧当中最殊胜的就是念佛三昧。整个佛法中心枢纽就是修三昧,修定,在定中才能开智慧,所以三昧最要紧。修什么三昧最殊胜?念佛三昧,所以这个法门极为的殊胜。下面蕅益大师又引莲池大师的话。

【云栖云。】

‘云栖’就是指莲宗八祖莲池大师,他说:

【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

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你看五宗八教全部给收了,一个都不漏,这个‘该’就是包括,这个‘摄’是含摄。那‘八教’是指什么?八教这是讲天台宗他们把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做了一个分类,叫判教,所谓五时八教。这个八教分为化法四教和化仪四教两种,总共是八教。化法四教所谓是藏通别圆,藏教这是小乘,通教是通小乘和大乘,别教就是大乘,圆教又比别教要高了,它可以让你一生成佛,这是圆教,念佛都涵盖了。那化仪四教就是通过佛教化的仪式来分,分四种,一种是顿教,一种是渐教。顿教就是可以让你很快速成佛,这叫顿法,不用经过次第的,渐教是有次第,就像爬楼梯,一层一层往上爬,那叫渐教。顿教是不用爬楼梯,一步登上去,譬如说我们坐电梯,进了电梯之后,一出来已经上了五楼;渐教你得一层层的往上爬。一般教下都是渐教,你要逐步提升。顿教,像禅宗,这是顿教,一步登天。净土也是顿教,当然它也包括渐教。

还有是秘密,还有不定,这个秘密是指佛教化的时候他有神通,能让不同类的众生各得其利,不仅是人,也包括鬼神,所以有时候佛会念一些咒语,神咒,这是秘密。不定,这就是他的教法所对的根基不一定,像大乘法也能让小乘证果,小乘法也能让大乘根性的人开悟,这就不定。所以这是八教,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这八教,一句阿弥陀佛全给包括了,全部内容这佛号都有,这是莲池大师说的。莲池大师也是通宗通教的,他做的一部《阿弥陀经疏钞》,你看看他是用华严宗法来解释《弥陀经》,这是大手笔。蕅益大师就是私淑莲池大师的私淑弟子,那么他说‘圆摄五宗’,这个五宗专门是指天台、华严、法相、三论和律宗,这五宗,这一句佛号也都包了。如果不是真正在教下悟入了,完全大开圆解,哪里敢说这句话?我们相信莲池大师也不是普通人,也是古佛再来。所以这是让我们重视念佛法门,重视这一句佛号。下面又说:

【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

蕅益大师叹息说现代人把念佛法门看浅了,以为它是‘浅近勾当’,给谁来修的?‘愚夫愚妇’,那些没文化的老头、老太婆他们修的,有文化的人怎么能修念佛?这一句佛号这么简单,能行吗?这是现代,他说现代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这个时代更是,没有理解念佛法门的真实义趣,把这个法门看浅了。那么看浅了谁会受损害?自己受损害。所以‘信既不深,行就不力’。《华严经》上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个善根,世间法的善根是指无贪、无瞋、无痴,你能够深信因果报应,深信要积德行善得好报,那你自然就能够断贪瞋痴了,所以世间的善根从信那里来。出世间的善根是精进,菩萨唯一的善根就是精进,因为菩萨已经没有贪瞋痴了,他就是向菩提大道去努力,所以他的善根只是精进,那更要信。譬如说念佛,念佛是菩提大道,假如我们不能相信,或者信的不深,那你行的肯定不力,你没有办法生起那个精进心,那个勇猛心,结果导致‘终日悠悠’,所谓优哉游哉,因循度日,一天一天的时光空耗了。特别上了年纪的人,这是日薄西山,太阳快下山了,时间不多了,怎么还能够优哉游哉?这一生要是功夫不得力,不能往生,又错过了。所以这个不能精进,‘净功莫克’,这是你净业的功夫不能成就,那又要搞三途六道轮回,太悲惨了。下面说:

【设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知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

这是讲的有一类修行人,他用一种巧设方便,‘设有巧设方便’,“设”就是假设,假设有这么一类人,这种人确实有,他用一种所谓方便法门,禅净双修,他要怎么样?‘欲深明此三昧者’,他想要了解念佛三昧到底怎么回事,三昧不就是禅宗要修的吗?那念佛三昧我就用禅宗的方法念佛,所以他怎么念?用参究,参究“谁”这个字,参什么?参个话头,谁在念佛?念佛的是谁?禅宗追求的是向上一著,所以他就参这个念佛的是谁?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当然,这种方法对一般人来讲,他对于净土法门信心不够深,解的不够深,用这种禅修来伏住,也不能算错。可是蕅益大师在这里不赞成,他说‘殊不知现前一念能念之心’,现前这一念阿弥陀佛,我现在在念阿弥陀佛,这个能念阿弥陀佛的心,‘本自离过绝非’,“过”就是过失,“非”就是这些错误、烦恼,我们自己要修三昧,就是说降伏烦恼,可是烦恼本无,佛在《华严》里讲的,“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妄想执著是障碍我们证得如来智慧德相的这些障碍,要把它去除。怎么去除?你得明了妄想执著本来没有,我这颗心,真心本来就没有这些妄想分别执著,就像六祖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哪里有这些尘埃?所以本来就离过绝非。这能念之心是什么心?就是真心,真心没有这些过失,没有这些烦恼,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真的叫一尘不染。所以要不要你去作意去离这些过失绝这些错误?要离过绝非吗?不需要去作意去离绝,为什么?你作意这已经起了妄想执著,那你怎么离?所以念阿弥陀佛就这么老老实实念,本来就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还要起个想法念头要断妄想分别执著,这已经又生了一个妄想执著了。

所以夏莲居老居士他给我们开示的念佛方法,他说妄想要不要去断?不断妄想,“欲断妄想去一添两”,什么意思?你想断妄想,刚想断妄想这个心已经是妄想,你想去一个妄想,添了两了,所以不需要去作意,怎么做?就是老实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你看这里头就没有妄想了。所以‘即现前一句所念之佛,本自超情离计’,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是万德洪名,这句佛号里面没有情执、没有分别。这个“超情离计”,计是分别,情是执著,这佛号里面哪有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本来都没有的,你现在念自然你就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了。‘何劳说妙谈玄’,那你不用把禅宗这些玄妙的东西拿出来谈,就老实念佛都涵盖了,这就是向上机关。所以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本来就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老老实实念,什么事都没有,直趋菩提大道,所以贵在老实,老实里头就不会打妄想,不会分别执著了。所以蕅益大师讲:

【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

说这段话是斩钉截铁,要我们什么?‘信得及,守得稳’,信心要坚定,这是最重要的。凡是想搞这想搞那的,说老实话,信心不足,所以守得就不稳了,守什么?守这一句佛号。心里真有,老念著这句佛号,这叫守得稳。《无量寿经》里讲的净宗的宗趣,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是什么?蕅益大师解释,信愿,你信愿具足就是发菩提心。你信得及,说明你愿是真的,所以你念佛守得稳,那是来真的,什么都动摇不了。世间的一切财产、儿女、情执、人我是非,统统把它放下,这是真发菩提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心里是有慈悲愿,愿度众生,可是现在没有能力,赶紧往生,乘愿再来,再来度这些众生,希望早一天往生,所以那个心很切,自然念佛就守得稳。他不会再打其他的念头,再打其他妄想,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众生,为什么?耽误时间,往生给耽误了,那怎么能叫慈悲?

所以我碰到有位同修,家人刚刚去世,心里很难过,来跟我讲,说自己很难受,想到他们很伤心。我劝他,那你就要认真念佛,赶紧求往生,你得一切放下求往生,你往生到极乐世界,他们都得度了,“一人成道,九祖生天”。这真话,你要往生了那就是作佛了,你看你作佛,功德有多大!你现在想他们没用,想他们是情执,情执不但救不了他,还耽误了自己。而且这个情执也不是真的,不是真情,为什么?凡是妄想分别执著里的东西都不是真的,真心它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把情执放下,那才是真正慈悲爱护亲人,希望自己用这个功德回向给他们。你看真实慈悲他佛号会不会断?不会断,他肯定守得稳,‘直下念去’,这个“直下”两个字非常坚决,不容得毫分妄想间杂。所以这个念,平时怎么用功?心里面老念著,这句佛号老有,就像夏莲居老居士说的,“但能不忘,即是功夫”,你这句佛号能不忘,这就是功夫,你不忘就是守得稳,就怕你忘了佛号。

夏莲居老居士他在闭关里念佛,亲身的体证,把念佛的这些功夫、境界跟我们说出来,非常实在。他告诉我们,“只要肯念,成佛一半”,你只要肯念佛,这已经成佛一半了。为什么?你肯念就已经在菩提大道上走了,直念下去你就成佛了。所以他这里还说要抢救,“救得一句是一句”,这里面很有味道,我们念阿弥陀佛等于是跟我们的妄想在做斗争,我们不念佛的时候就是打妄想,那我们得抢救,等于跟妄想争地盘,你佛多念一句,妄想就少一句,佛号的念头多,妄想念头就少,你想想是不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你看看你佛号的地盘多还是妄念的地盘多?得抢救!救一句是一句。心里要老有,这老有就叫一向专念,这个我们自己好好去体会体会。

平时用功佛号让它不断,每天最好要有功课,蕅益大师开出的功课很具体,昼夜十万。昼夜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念满十万句,十万佛号念下来差不多得二十个小时,你要真能念十万佛号,那你的佛号地盘多,妄念地盘少,二十个小时是佛号,最多就是四个小时是妄想,那你的功夫怎能不成就!十万不行,蕅益大师降下来了,说五万,五万也得十个小时,再不行,三万,三万也得六个小时。得真干,特别是我们这里老年班、精进班的同学,要提起精进,你拿个佛珠自己数。这个功课固定下来,‘以决定不缺为准’,每天功课必须完成,不完成不睡觉,这就决定不缺。“毕此一生,誓无变改”,我这一生功课每天不落,每天不少,这是你的坚定心。念佛求生净土第一重要,其他的那都是小事,可要可不要,念佛求生净土这是非得要去的,所以念佛事情最重要。蕅益大师开出最低是三万佛号,初学的人可能会觉得有困难,一天六个小时,念一天两天行,念一个月两个月有困难,念十年二十年恐怕就不可能。为什么?现代人业障重,杂事多,空闲少,三万确实有困难。黄念祖老居士他也开过一个数字,他开一半,一万是两个小时,这个好多了。但是要求我们信愿要更坚固,你念佛功夫少一些,可是你的信愿坚固,能保证往生。

蕅益大师讲,往生与否全靠信愿之有无,看你信愿具不具足,品位高下就看你念佛功夫的浅深。所以你念的功夫深,自然你的品位就高,你念佛往生就更有把握。实在一万如果都有困难,按照自己的工作情况安排,闲忙度,自己规定一个功课。譬如说一天五千佛号,五千佛号大概一个小时,数珠念佛,计数,实在再不行,两千。从少的开始做起,慢慢增加,不要减少,我至少得稳住一个基本数,多念那更好,但是不可以少。现在我们师父提倡除了念佛还要念经,所以现在最好加一部《无量寿经》,佛号少一点,念经补上。念一部《无量寿经》也要一小时,《无量寿经》讲的就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你念经也是念佛,你是系念阿弥陀佛,这也很好。念经提升我们的信愿,念佛加强我们的功夫,信愿行一起修。贵在是一生誓无改变,这是显示你有真心、有诚意。‘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如果你这么真干你还不能往生,那三世诸佛都成了诳语者,诳语就是骗人。那诸佛怎么可能骗人?说明你决定能往生。所以这一段话我们要牢牢记住,要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每天刻定功课,决定完成,一生不改,决定往生。

守得稳这就要平时训练,譬如说遇到了境界现前,过去见到顺境你会贪爱,见到逆境会生瞋恚,现在要守得稳,境界现前,还是一句佛号,这叫守得稳。境界一现前心就动了,那守得不稳,那就往生不了。守得稳没别的,就是“熟处转生,生处转熟”。古人讲的,什么叫熟处转生?我们搞贪瞋痴很熟,生生世世都搞贪瞋痴,动不动就起来了,这些烦恼,这熟,要把它生疏。生处转熟,什么是生的?念佛很生疏,老忘记佛号,这很生,要把它变熟。怎么变熟?你老念,你一句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老念著它,你就念熟了。所以蕅益大师这里先让我们刻定功课,规定自己去熟悉它,念熟了,自自然然境界现前,你还是佛号,你不起贪瞋痴,那你功夫就成就了,念佛求生净土你有把握。真到这个境界,多令人开心!世间还有什么能比得上?所以下面说:

【一得往生。永不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

你看一往生到极乐世界你永远不退转,你是阿惟越致菩萨,阿鞞跋致菩萨,那叫不退转菩萨。所有的法门,三藏十二部,五宗八教,八万四千法门,统统现前。这现前是你现前证得,你不是只学一个皮毛,你已经通达明了,为什么?一即一切,你一门深入你通了,门门都通了,你也是明心见性,你也是大开圆解,你也是三昧相应,都一样。所以古人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我们很想开悟,不要求这一生开悟,你先求往生,到了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佛光给你一加持你准开悟。所以这里最重要的是专,专精念佛。下面说:

【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

这是蕅益大师肺腑之言。所以念阿弥陀佛,修这个法门,最怕夹杂,‘切忌’,就是一定要避免,‘今日张三,明日李四’,就是说今天跟这个学,明天跟那个学,遇到哪个善知识了,很好很好,跟他学,听这个法门不错,又去学那个法门。底下讲,‘遇教下人’,教下是研教的法师,讲经说法的,专门攻大经大论的,你很羡慕,然后‘寻章摘句’,这是讲你也跟著研教去了。‘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这是修禅宗的,宗门人不立文字,他专门参究。这个“问答”是讲这些机锋话。古代禅宗师父点化弟子就用机锋问答,那是一点就透了,就开悟了。你听了这些公案你也很羡慕,你也就跟著去参禅了。‘遇持律人’,看到律宗的戒律法师,很庄严,威仪具足,你想著你也要学这个,搭衣持钵。搭衣持钵都有规矩,都有威仪,当然这个不能不讲究,但是我们基本的把它做好,像师父提倡的,在家人做好《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和五戒,就很好了,出家人把《沙弥律仪》全部落实了,就够了,再往下面研究,当然不是不行,但是如果真念佛人,没时间搞这么多,专精最重要。一会搞这,一会搞那,最后‘头头不了,帐帐不清’,搞哪一门都没搞成功,针针不见血,都没扎透。所以下面说:

【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

这是讲念阿弥陀佛念熟了,你的教都通了。为什么?阿弥陀佛佛号就该罗八教,圆摄五宗。‘三藏’就是讲《大藏经》里的经律论三藏。‘十二部’,又称十二分教,这也是对整个《大藏经》的教下的一种分法,经典有不同的形式,有长行、有重颂、有孤起颂、有譬喻、有因缘、有自说、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广、论议和授记这十二组,这些教理都在哪里?阿弥陀佛都涵盖。

【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

这是讲禅宗,禅宗要参一千七百则公案,公案就是事迹、故事。禅宗的这些公案里面含有向上机关,我们能不能参透?一句阿弥陀佛都涵盖了,‘亦在里许’,就是都包含在里面了。下面说的是律宗。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律宗,这是持戒人,讲究威仪。‘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完全做到不容易,‘三聚净戒’包括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叫“三聚净戒”,结果一句阿弥陀佛都涵盖了,这都是蕅益大师说的。底下这一段蕅益大师就给我们点出来了,为什么这么说,整个菩萨行可以用一句佛号圆摄。底下讲: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这里是用菩萨六度给我们说明,六度就是菩萨的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一句佛号全涵盖了。什么叫布施?你真能念佛,你放下身心世界,那就叫大布施。布施是放下,放下什么?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娑婆世界统统放下了,你叫真念佛人,你是行菩萨大布施,这不是普通布施,这是大布施。那我们为什么念佛功夫不得力,往生没有把握?没放下,你不肯布施,身心世界还贪恋、还执著,那怎么能叫真念佛?这个念佛,今心是佛这叫念佛。现在我们的心就是佛,向往极乐世界,向往早日见到阿弥陀佛,恨不得现在就去,这就是真能念佛。统统放下了,放下了不是说什么事都不做,还是做,心里真的不执著了,该干什么还得干什么,敦伦尽分,你还得要把你应做的工作做好,你负责常住的工作,譬如说打扫卫生,那每天你还得做好,但是做的时候念佛,这不妨碍。念佛法门真的方便,不妨碍你工作,你身体存在一天你就做一天,认认真真的做好,心是放下的,你随时可以走。

下面说‘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持戒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叫持戒。你看你念阿弥陀佛,没有贪瞋痴,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什么妄念都没有,怎么会起贪瞋痴?而佛号是万德洪名,这是至善,你的心止于至善,你看这是持戒,你止持、作持都圆满,止持就是你断恶,作持是修善。你看贪瞋痴没了,止持圆满,念阿弥陀佛,止于至善,你作持圆满,这大持戒。‘真能念佛,不分别人我是非,这就是大忍辱’,人我是非心里面还挂著,不能忍,那你心是不清净的。我现在念阿弥陀佛,把这些人我是非念头置换下来,不去想它,我只管住佛号,这叫大忍辱。忍辱之前加个大字,说明它比一般忍辱还高,一般忍辱,这人我是非的念头起来了,我要对自己说我不能够起人我是非,我把它强压下去,这忍辱,可是大忍辱,连这些念头都没有,人我是非真的连念头都没有这叫大忍辱。还想著放下人我是非这些念头,有放下的念头,忍辱心还不清净,真能念佛心就清净了。不稍间断夹杂就是大精进,念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的念,没有间断、没有夹杂、没有怀疑,这是大精进。精是专精、专一,进是进步。你看专精到只有一句佛号,不能再专了,专到极处了,这是精。念念趣向无上菩提,这是进,进步,一点间断、夹杂都没有,心里老念著这一句,这叫大精进。所以最重要的是老念,你心里老有,老念著,这就是大精进。

下面说‘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这个妄念纷飞没有了,现在全用佛号给控制住,这是禅定,这个禅定是无上深妙禅,你修的是这个禅定,这叫大禅定,你无住生心做到了。‘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他歧”就是别的这些法门,不管是邪法还是正法,邪法固然不能受它迷惑,正法?佛讲的法门有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正法,你还会不会跟著学?你不会了,你也不会受佛法其他法门的迷惑,你知道念佛法门是最究竟、最快速、最稳当的法门,这是大智慧。你心是定的,你不动摇,直趋无上菩提,念佛成佛,菩萨六度,你看用一句佛号你能够统摄。蕅益大师这里反问我们:

【试自简点。】

你自己检查检查,这个‘简’通检查的检,检点一下自己,不要看人家,看我们自己。

【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

你身心世界放下没有?

【贪瞋痴念犹自现起。】

这些烦恼还会起现行吗?

【是非人我犹自挂怀。】

心里还会起是非人我的念头吗?你错我对这些念头还挂在心里吗?恩恩怨怨的念头还有吗?

【间断夹杂犹未除尽。】

念佛还会间断吗?还有怀疑吗?还夹杂其他的妄想吗?

【妄想驰逐犹未永灭。】

念佛心还会往外跑吗?六根还会追逐外面的六尘境界吗?妄想不能永灭。

【种种他歧犹能惑志。】

其他的法门,世间法也好,佛法也好,你还会动摇你的志向,你还会对其他法门羡慕。

【便不为真念佛也。】

这就不是真念佛人了,换句话说,菩萨六度没做到。你没放下身心世界,你布施没做到;你还会起贪瞋痴的念头,你持戒没做到;是非人我的念头还会起来,忍辱没做到;还会间断、还会夹杂,你没有精进;念佛的时候还妄念纷飞,这句佛号老忘,这就是禅定没有;还会受其他的法门影响、诱惑,起心动念,没有智慧。这个我们自己检点,才知道为什么我们念佛念了那么久,还没把握往生,功夫还不得力,原因找到了。你要真干,不用很久时间。师父上人常常提的例子,深圳的黄忠昌居士,三十八岁,发愿要往生,关起门来念阿弥陀佛,念了二年十个月,往生了。为什么他能往生?蕅益大师说的六度他都做到了,他真放下了,他不起贪瞋痴了,他不再挂著人我是非、恩恩怨怨了,他不间断、不夹杂了,他万念俱灰,没有妄想,没有对这个世间任何的希望,不仅没有恶念,连善的愿望都息灭了,都没有了,当然也不会受其他法门影响了,专精念佛,念上二年零十个月真走了,不到三年成就了。

还有宋朝的莹珂法师,你看他自己犯了戒,知道自己要堕地狱,请同修道友帮助,同修道友给他一本《往生论》,让他回去看,他看了很感动,发起大愿求生净土。也是关起门来不吃不喝,念了三天,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那真是真的勇猛精进,他菩萨六度三天就做圆满了,你看行的是大布施,他真放下,大持戒,那三天一点贪瞋痴慢都没有,没有烦恼,大忍辱、大精进、大禅定、大智慧,一切放下,专心念佛,三天就成就了,阿弥陀佛就来了,来给他说你寿命还有十年,我十年之后再来接你,安慰他。他说不要了,我这十年寿命我舍掉,我现在跟你走。阿弥陀佛也很慈悲,就同意了,说我三天之后来接你。果然三天之后他真走了。

这让我们听了都很羡慕,我们在这里学佛法,搞了十几年,真叫一事无成。为什么叫一事无成?生死未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一条没做到,身心世界你放下了吗?没有,还挂著,贪瞋痴你放了吗?还常常起现行,是非人我、恩恩怨怨真的还会挂怀,还夹杂,还间断,念佛这一天你说能念几句佛?都是妄念纷飞,妄想驰逐,哪有精进?哪有禅定?我现在还有这个妄想,说要绍隆佛种,弘法利生,那叫做妄想。自己未度,何能度人?这个妄想我现在也要放下,为什么?那个了不了生死。就像蕅益大师讲的,搞这些教下,学经教,最后都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绝用不上。真的得要学莹珂法师,你真有深重慈悲心,自己念佛先成就,然后赶紧乘愿再来,那个时候才是你绍隆佛种广度众生的时候,现在不行。遇到境界还起心动念,还分别执著,轮回你出不去,还是六道众生,自己都是溺水者,怎么能够救其他的溺水人?所以蕅益大师这里给我们讲真实语,都不是客气话。下面讲:

【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

我们念佛求什么?就求一心不乱的境界。能够有一心不乱境界你就决定往生,这就是念佛三昧。一心不乱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最低的,功夫成片也叫事一心,这已经有把握往生了。如果是念到断了见思烦恼,这种事一心那就很高了,这种境界、功夫等于阿罗汉,你就已经出了六道轮回,你往生就不在凡圣同居土,你到方便有余土了。如果再能破无明,那你就是理一心不乱,你往生是实报庄严土。那我们现在目标至少要定在念佛功夫成片,最低的那个事一心不乱。那怎么达到?‘亦无他术’,没有别的方法,‘最初下手,须用数珠’,下手处,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你就得老老实实数珠计数念佛。所以一串念珠不能离手,所谓“佛不离口,珠不离手”,这是念佛人的样子。计数要记得分明,一句一句,按照自己的习惯,有的人念一句掐一个珠,有的人念十句掐一个珠,这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那么有的人不用数珠,他用念佛计数器,按的,也行。记得分明,不能乱,乱了是说明心在打妄想,心乱了,所以数数数都忘了,都忘了数到哪儿了,这就是心没有集中,一定要记得分明。

‘刻定课程,决定无缺’,每天课程蕅益大师开出最低三万,这个课程,我们自己按照自己的作息定一个自己的课程,这个课程定下来了决定不缺少,每一天要做到。

【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

念佛一开始用数珠,这是前方便,念熟了之后念佛就习惯了,‘不念自念’,这个就是你不用刻意去念阿弥陀佛,佛号自然就会往前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老有这个佛号,这叫不念自念。真正功夫纯熟的,到晚上睡觉他也不念自念,佛号就不间断,就像念佛机似的,一天二十四小时佛号都是这样不间断。到这个时候,你计数也行,不计也行,那个时候就无所谓,你就专念阿弥陀佛。这个功夫要保持,不保持也会失掉。底下讲:

【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

这是蕅益大师批评有一类浮夸的人,初发心就要说好看话、好听话,讲什么不著相,用什么数珠念佛,不用著相,我们实相念佛,他也不知道什么叫实相念佛,实相念佛我们凡夫根本没办法做到,那都是开悟见性的人他念实相佛,凡夫不可能实相念佛。你就得老老实实执持名号,这个执就是执著,执著的执名就叫执持名号。这个法门对初发心的来讲,不需要你刻意断执著,为什么?你断不了,刚想断执著已经是执著。所以教你执这个名号,用一个执著代替所有另外的执著,然后这个执著逐渐逐渐也就破掉了,这是前方便。所以不能够贪图好看,不著相,不用数珠,随意这样念,那我告诉你,那个佛号你肯定飘的,你肯定是妄念纷飞,境界现前你肯定动心,肯定妄想分别执著一大堆,还会起贪瞋痴慢,这肯定的。蕅益大师讲的绝对是过来人说的话。什么学圆融自在,这都是好听话。什么叫圆融?没明心见性你没办法圆融,你得不到自在,所以这些好听话我们都别说了,老老实实把嘴封上念佛。说这个话的人,蕅益大师说,‘总是信不深,行不力’,深信都没有,他的信心是飘的,是像浮萍一样的,没有根。信没有根,当然力就用不上,所以他念阿弥陀佛用不上力,你让他一天数个十万八万,他做不到,用的都是虚浮功夫。所以当然功夫都不得力,搞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三十几年,一辈子,到最后还是生死道上做不了主。底下说:

【饶你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

这是批评我们这种人,学讲经的,你讲得头头是道,十二分教你都能讲,十二分教就是世尊一代时教,所有的经典你都能讲,哪个宗你都能懂,你能‘下得千七百转语’,转语就是禅宗的公案,一千七百则公案你都能够有悟处,讲的都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最后还是‘生死岸边事’。蕅益大师是过来人,告诫我们这一类的初学者要警惕,要看看自己生死道上能不能做主很简单,境界现前还动不动心?还动心的,不行,还是生死凡夫。

【临命终时。决用不著。珍重。】

这些你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所谓通宗通教的人,到临命终时功夫还用不上,为什么?敌不过生死业力。《地藏经》上讲,众生的业力,“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业力现前的时候做不了主,还是随业流转,就是过去李炳老所说的,“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蕅益大师他从教下爬出来了,从律宗爬出来了,告诉我们这一段肺腑之言。我们听了之后有没有警觉心,能不能回头老老实实去做钝功夫,念这句佛号。果然把佛号念到成片了,什么成片?你心里老有,老不断,老念著,佛号二十四小时不断的,这叫成片。你能念到这个功夫,那你就有把握生死的能力,临命终时蒙阿弥陀佛佛力加持,光靠自力还不行,还要有佛力加持,你就生死道上做得了主,你临命终时才能自在。所以这是蕅益大师劝我们,尤其是学佛的人,而且还有一点文化,像我们这类的,学教的,‘珍重’,好自为之。假如我们不肯踏踏实实的下功夫念佛,哪怕是通宗通教,到最后不如一个念佛老太太她走得自在。

这里我给大家讲几个念佛往生的故事,都是今年发生的。第一位,这是在甘肃省武威市一位叫于桂香的女居士,一九四八年出生,今年七月二十九号往生,就前两个月,六十一岁往生。这位于居士她从小心地就善良,为人厚道、正直,对强者不怕,对弱者不欺,自幼有良好的家教。她从小就接触佛法,读佛经,懂礼节,待人处世都是非常的厚道。自己后来结婚了,婚后对公公婆婆也很孝顺,妯娌之间都很和睦。凡事都想到大局,为家庭、整个家族利益著想,所以邻里乡党都是非常的敬佩,说她真的是贤妻良母。她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很用心。养了四个子女,都成家立业了,其中还有一个女儿出家,叫大照法师。她这一辈的人,上了六十岁以上的都知道,一生都是坎坷,经历过风风雨雨。但是她为人很豁达,从来没有怨天尤人,非常乐观,很积极向上。真正有困苦的时候,她念阿弥陀佛,求佛菩萨保佑,虔诚的佛教徒。

三十岁开始她就发心吃长素,一生都坚持,一点荤腥都不碰。她皈依佛门以后,每天也是一心念佛,早晚功课都是不间断。文化不高,识字也不多,一开始念经念的很多,什么《地藏经》、《金刚经》、《药师经》、《普门品》等等都念过,也念过过去的早晚课诵,就是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这些,晚课也是按照传统的做法。后来听到我们师父上人净空老法师讲经,就专修净土,专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每天至少一部,或者三部、五部不等,其他时间就专心念佛,真的是不论忙闲,佛号尽量不断。她念佛的方法,按照老法师的提倡,就是专念四字的平调的,就是不用唱念,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这么念。心很静,贵在字字清楚,字字分明,念佛念的很得力。到今年,一开始是三年前,得过胆结石,做过手术,到今年四月二十九号突然有一天早饭吐血,到了医院去检查,一发现原来是肝硬化晚期,没救了。家人也把这个病情告诉这位于居士,她心里很平淡,她对死没有恐惧,一心就求生净土。家里人都学佛,她女儿还出了家,回家里照看她,鼓励她,说一心念佛,如果你有寿命,阿弥陀佛一定会加持你,让你得到健康恢复。假如你寿命到了,你就跟阿弥陀佛走,往生到极乐世界,不就更好吗?都鼓励她,她听了也很欢喜,所以行住坐卧都持著这句佛号。

又经过两个多月,就到今年七月二十四号,晚上十点多,当时于居士就对她身边的女儿大照法师讲,说还有五天,五天以后大概是中午十二点,或者是晚上十点到一点,这是到子时这个时间,或是午时或是子时,还有五天。大照师就问她,五天之后你做什么?她母亲没说。然后她就开始把自己的后事都交代,全部都交代妥当,从交代妥当之后就不再说话,专心念佛,而且也不进食了,到往生前一天连水都不喝。到了二十九号,就是那时候说的五天以后,七月二十九号,到中午十一点钟左右于居士她就开始右卧,右侧吉祥卧,身体不再移动,一直到晚上十点半钟左右,于居士她就睁开眼看了看眼前的佛像,看了几秒钟。旁边的人给她助念都一直在观察她,她看了之后她就闭上双眼。旁边助念的一个大儿子,正在微闭著双眼在那里专心念佛,就在他闭著眼睛的时候,就发现前面的佛像有一道像火焰一样的光明射出来,照在他自己母亲的身上,于是他就急忙睁开眼睛看他母亲,正在这个时候他的母亲就咽下最后一口气,面带著微笑停止了呼吸,口型还保持著像念佛的样子。再过五分钟之后,已经断气了,五分钟之后又有一次微笑,然后嘴唇才闭上,往生了。往生,她是在佛号声中往生的,一直念到第二天,给她换衣服,给她洗身,发现全身柔软,面容如生。真的如她所说的,五天之后她往生了,这是预知时至,提前五天就知道了。

蕅益大师开示念佛法门


而且这里面她还有一些瑞相,在往生前一个月的时候,就是在今年六月二十五号晚上,于居士就告诉她的女儿,说梦到了净空老和尚对她说,说你还有一个月才能往生,提前一个月通知她,是我们师父上人通知的,这是她自己梦。一切法由心想生,因为她是专听我们师父上人讲经,所以跟师父特别的感应。所以梦中我们师父就对她说,你还有一个月才能往生,念佛还得加把劲,往生才有把握,鼓励她。当时她女儿听她母亲这么一说,把这个日期记下来,而且把这个梦境情况也记下来。到往生前一个礼拜,助念的人,就是大照师在旁边,就发现她身体上面有一股很浓郁的檀香味,这是一个星期之前。这个老人家已经好久没洗澡,又是在北方,本来都不太洗澡,洗澡也不用那些香皂之类的东西,全身就是很浓郁的檀香味,很清爽、很清净。在她往生之前那一天,她女儿大照师还梦到她母亲床前的佛像放大光明,就像太阳一样,又梦到她母亲站在佛像的对面,当时在梦中大照师还跟她母亲讲话,可是她母亲看了她一眼没有回答。

还有就是她往生以后,西北(当时七月的时候)那时正是盛暑,很热,往生之前一直没有下过雨,温度都在三十三度左右,很高温,可是这个往生的人她说她往生之后天会下雨,变得凉快,结果果不其然,到了七月二十七号就开始天气转阴,有小雨下来,她往生是二十九号走的,提前两天就开始下雨。所以助念的人也就一点不会受到炎热的苦恼,很清凉,能安心念佛,一直保持凉爽,一直到下葬那天才恢复。所以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感应。这位于桂香居士还拜访过我们悟道法师,这里有一张相片给大家看看,就是悟道法师右边这位女居士。我们悟道法师现在在这里做主法,这位于桂香居士已经在极乐世界了。这给我们现身说法,你只要一切放下,必定往生。

最后时间也差不多,我想再给大家讲一个很简单的案例,也是我在美国亲自见到的。悟道法师那时一九九八年来达拉斯佛教会主持打佛七,当时有一位马玉叶老居士,她原来就发愿要在打佛七里面往生,八十四岁了,一心念佛,也是专听老法师讲经,没什么文化,但是人很好,很贤慧,在佛七当中,第四天她往生了。佛七前面三天她跟著我们一起,每天有拜佛、有绕佛,身体都很好,我当时去了,结果第四天的时候,就在念佛当中,我在前面坐著念佛,她就站起来,向佛顶礼三拜,然后就走到后面沙发上一坐就念佛走了。这里有一张相片,我也给大家看看,就坐在沙发上,穿著海青,她是从念佛的位子上自己走出来,坐在那里就走了。口型还张著阿字,念佛念的阿字。当时总共一百二十三人参加佛七,你看旁边坐的就是我,都给她助念,这是相当殊胜。这些例子很多,我们时间到了,没有办法跟大家多谈。总之就是我们要深信蕅益大师的开示,深信世尊的教诲,深信切愿,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事情谁都能做到。以此来供养老菩萨们,以及我们同修道友们。再次祝老人节快乐!谢谢大家!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批评指正。谢谢。


...查看更多
蕅益大师净土开示录


一、赞念佛法门圆顿了义

夫念佛者,岂有他哉,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耳。佛名既是无性缘生,则缘生亦仍无性。是故念一声,有一声佛名显现。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显现。而不念时便寂然矣。念性既是缘生无性,则无性不碍缘生。倘不念佛,正恐又生种种杂念。纵不生杂念,亦恐堕落在无生窠臼。故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谓之以佛证心可也。谓之以心证佛可也。谓之以佛证佛以心证心亦可也。至直捷稳当,至圆顿了义,不可思议。果如此信得及,直下念去,则诸佛出广长舌相以证之。;若人专念弥陀佛,号曰无上深妙禅。至心想象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金口诚言,可不信哉。(灵峰宗论卷二之四173页)

吾人从无始来,直至尽未来际,决无不起念时。纵心虑灰凝,入无想定,仍堕八万四千枯稿乱想。但念地狱,则地狱界人。念饿鬼,则饿鬼界人。乃至念佛,则为佛界人耳。此理至明,故宗镜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而近代无知狂悖之徒,反以话头为奇特,名号为寻常,弃如意珠王,竞取瓦砾。可哀矣。(灵峰宗论卷二之五184页)

盖吾现前一念心性,既本竖穷横遍,则本具无边刹海。於我心性无边刹海中,实有十万亿刹外之极乐世界,实有现在阿弥陀佛,先证心性,慈悲接引一切迷流。我今以此菩提心力,称彼名号。便与阿弥陀佛如空合空,水合水。故称名一声,即一声一心不乱。称名十声,即十声一心不乱。乃至称名七日,即七日一心不乱。以正称名时,更无二心,更无可乱故也。或谓十恶五逆,临终十念,尚得往生。何必平日矻矻称名,此大不然。经云:十恶五逆得往生者,必过去曾种菩提种子。若无菩提种子,何能遇善友,纵遇善友劝发,亦何能顿生信愿,称念弘名邪。故凡修心净业之士,急须荐取妙心。发菩提愿,称念阿弥陀佛。虽不断惑,亦能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乃不可思议法门。十方诸佛,以无量舌,无量音,叹此法门,犹莫能尽。应当谛信而力行之。(灵峰宗论卷四之一312页)

所持之佛名,无论悟与不悟,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念心,无论达与不达,无非一心三观。只为众生妄想执著,情见分别,所以不契圆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觉。所持者,即是本觉。今直下持去,持外无佛,佛外无持。能所不二,则始觉合乎本觉,名究竟觉矣。(灵峰宗论卷四之二342页)

观经云,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名字是也。此持名法门,虽似曲为中下,仍复最顿最圆。盖所持之心,无论解与不解,当体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心,无论达与不达,当体无非一心三观。虎溪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是中。亡照何尝有先後,一心圆绝了无踪。此之谓也。悟此理而持名,则一称一念,顿圆无上菩提。纵未悟而捻珠记数。矻矻穷年,未尝不暗合道妙。全在妙境妙观之中,久久熏习,性德渐显。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莲宗诸祖,所以极力弘扬也。(灵峰宗论卷四之一317页)

超生脱死,舍净土一门,决无直捷横超方便。而生净土,舍念佛一法,决无万修万去工夫。

莫论散心定心,只克课程,终身不缺。日勤日切,净土华蕊,昼夜增荣矣。(灵峰宗论卷二之三131页)

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途: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者,名竖出三界。事难功渐。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远祖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经云:;末世亿亿人修行,罕一成道,惟依念佛,可得度脱。如趁船渡海,不劳功力。夫能笃信西方捷径,至诚发愿,一心念佛求往生者,真大丈夫矣。(灵峰宗论卷二之四163页)

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实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流出,无不还归此三昧门。盖至圆顿之要旨,亦三根普利之巧便也。众生心性,一而已矣。只此一心,法尔具足真如生灭二门。正随缘而不变,名真如门。即不变而随缘,名生灭门。依真如门,说圆实教。依生灭门,说偏权教。离真如无生灭,权是实家之权,故可为实施权。离生灭无真如,实是权家之实,故须开权显实。为实施权。有藏通别教之三。开权显实,统惟圆教之一。权实四教,无非念佛法门。所谓念自佛,念他佛,双念自他佛。约四教成十二种念佛三昧。(灵峰宗论卷四之一316页)

若真悟心性本源,则了达十界染净,咸由一心。心染故六趣升沈,娑婆之恶境宛然。心净故一道清宁,极乐之庄严法尔。奈何於娑婆则见其有,於极乐则惑其无。又高称圆顿,哆谈无碍。以忻厌是迂途,取舍为两橛。然果悟圆宗,忻厌何尝不圆。果证无碍,取舍亦岂有碍。必欲离净土而谈唯心,舍弥陀而言本性。横隔自他,割裂事理。如实料简,仅成恶取空见。岂若炽然存念,决定求生。了则念即无念,生即无生。不了亦无念之念,无生之生。以诸佛心内众生,念众生心内诸佛。不问智愚,咸归觉海。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是本觉,念是始觉。始本相合,当下究竟。能所历然,能所性绝。至圆至顿,真实无碍。超越一切法门,名为三昧中王。(灵峰宗论卷七之三594页)

宗乘与净土,二俱胜妙法。众生根性异,不免随机说。向上一著,非净非禅,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果大丈夫,自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设一念与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更问阿谁。故参究谁字,与摄心数息等,皆非净土极则事也。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之念,能念於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但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上一路。若舍现前弥陀,别言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惟心净土。此是淆譌公案。(灵峰宗论卷四之一313页)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若信心而乏智慧,未有不泣岐两端者。佛言末世斗诤坚固,亿亿人学道,罕有一人证果。惟依念佛求生净土,可以横超苦轮。(灵峰宗论卷二之二128页)

二、示修持方法

甲、悲智相应名菩提心

了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心即佛故,上求无厌,与大智相应。以生同佛故,下化无疲,与大悲相应。念念悲智随四悉檀,善自护,亦善护他,是名真实中行。(灵峰宗论卷二之一98页)

欲使悲智恒得相应,必须谛观现前一念。此一念心,不在内外中间,不在去来现在。非青黄赤白,非长短方圆。欲言其有,毫无朕迹。欲言其无,不可断灭。三世诸佛所证,证此也。一切众生所迷,迷此也。证时不增,迷时不减。故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然证虽不增,恒受法性真常之乐。为求此乐,故名为智。迷虽不减,枉受颠倒轮回之苦。为拔此苦,故名为悲。非大智不运大悲,非大悲不圆大智。(灵峰宗论卷二之五188页)

乙、示念佛方法

若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若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後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云何为信?一者信阿弥陀佛愿力,二者信释迦文佛教语,三者信六方诸佛赞叹。夫世间正人君子,便无妄语。况弥陀释迦六方诸佛,岂有妄语。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须先生深信,勿起疑惑。云何为愿?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土菩提之乐。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是名为愿。信愿既具,则念佛方为正行,改恶修善皆为助行。随功力之浅深,以分九品四土,纤毫不滥。只须自己简察,不必旁问他人。谓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瞋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愿持名念佛,能历九品,的确不谬也。又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惑往生者,即是凡圣同居净土。信愿持名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馀净土。信愿持名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净土。信愿持名持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净土。故持名能净四土,亦的确不谬也。(灵峰宗论卷四之二341页)

夫性非道理,无所不统。故十劫久成之导师,不在性外。心非缘影,无所不具。故十万亿刹之极乐,实在心中。惟弥陀即自性弥陀,所以不可不念。净土即惟心净土,所以不可不生。此事第一要信得及,二要时时发愿,三要念佛工夫不间。三事具,至愚亦生。三事缺一,虽聪明伶俐亦不生也。(灵峰宗论卷二之三130页)

信愿如目,众行如足。信愿如牛,众行如车。信愿如棋之有眼,众行如棋之有子。故信愿行三,虽缺一不可。而尤以信愿为主为导也。盖信愿既专,凡种种诸善,皆净土资粮。纵万不幸,误作诸恶。诚心忏悔,断相续心。亦足为往生妙行。苟无信愿,则戒感人天,定感色无色界,慧克二乘权果而已。(灵峰宗论卷二之五185页)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切愿,力行为要耳。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三万五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改变。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成妄语。

念佛工夫,秖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其体无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养的可归,炽然欣厌。次信现前一举一动,皆可回向西方。若不回向,虽上品善,亦不往生。若知回向,虽误作恶行,速断相续心,起殷重忏悔。忏悔之力,亦能往生。况持戒修福,种种胜业,岂不足庄严净土。但加真信,一切行履,更不须改也。(灵峰宗论卷二之一89~90页)

念佛法门,虽该罗八教,圆收无量百千三昧。而下手之方,又最直捷痛快。盖凡念相好念法门念实相等,固先开真解,然后下手,万无夹带疑情之理。只今持名一法,亦止蓦直持去,不用三心两意,深信净土可生,发愿决定往生。以持名为正行,以六度等为助行。万修万人去,断断可保任者。若一点好胜之心,涉入参究,谓为向上。则脚跟不稳,禅净两失之矣。(灵峰宗论卷二之三135页)

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馀一切戒定慧等为助。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念佛之法虽多,持名最为简便。持名之法亦多,记数尤为稳当。真操实履之士,岂求异愚夫愚妇哉。(灵峰宗论卷二之四156页)

证心大德,问心要于予。予曰:心要莫若念佛。寿昌云:;念佛心即是佛。盖现前一念之心,无性缘生,缘生无性者也。惟其无性缘生,故念名满腔是名,念利满腔是利。乃至昼所为,夜所梦,无不趋归于一念之专注。而十界升沉,从此出矣。惟其缘生无性,故炽然造集善恶之时,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设向此了不可得处坐定,则堕无为深坑,不能证法界无障碍体,不能起法界无障碍用。故须念佛求生净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议圆顿法门。(灵峰宗论卷二之四172页)

有不思议胜异方便,信自性中实有西方,现成佛道之弥陀如来。唯心中实有庄严之极乐世界,深心弘愿,决志求生。不唯上上方便,是其资粮。将世出世一切方便,无非往生左券。此法门中点铁成金手段,不历僧祗,顿阶不退。名绝待妙法也。(灵峰宗论卷二之一96页)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殊不知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谭玄。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後记数亦得,不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你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著。珍重。(灵峰宗论卷四之一315页)

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此言正因佛性,人人本具。故称性所起缘了二因,必与正因同得究竟也。是以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王,普摄一切三昧。修此三昧,凡有三种:一者惟念他佛,二者惟念自佛,三者自他俱念。修虽有三,成功则一。一念他佛者,托阿弥陀佛果德庄严,为我所念之境,专心注意而忆念之。或忆名号,或想相好,或缘四十八愿往昔洪因,或思力无畏等现在胜德,或观正报,或观依报。总名为念他佛。。二念自佛者,观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无体无性,横遍竖穷。离过绝非,不可思议。具足百界千如,种种性相。与三世佛,平等无二。三自他俱念者,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托彼果上依正,显我自心理智。如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由我心性本具功德不可思议,诸佛果中威力不可思议。故感应道交,自他不隔。极果圆因,称理映发。如永明寿,楚石琦所修法门,即其证也。(灵峰宗论卷七之四608页)

修性不相离,斯名正觉印。迷性言修习,修堕有为功。废修谈法性,自然外道同。是故佛与祖,垂训咸双显。性非修不显,修非性不立。(灵峰宗论卷二之一101页)

丙、示妄无自性

一切境界,本自不生,亦不住灭。迷此理本,皆是生住灭相。妄见万缘构集,妄生苦恼。又於息心休定境界,妄生快乐。苦恼快乐,皆醉见也。缘集缘散,皆屋转也。欲顿悟境界不生,莫若四性推拣。观此现前一念,为自生耶?他生、共生、无因生耶。念若自生,何藉外缘。若他生,何关自已。若共生,应一分有知,一分无知。有因尚不可,况无因生。仔细检责,觅念生相,实不可得。念既无生,境界安有。二俱不生,不复更灭。一切时中,重重照破。不舍一切法,不住一切法。不厌一切法,不著一切法。作意即非作意,起灭亦无起灭,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也。(灵峰宗论卷三之一230页)

中论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无生。诸法者,广言之,百界千如。略言之,佛法,众生法,心法也。虽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佛法太高,生法太广,初机之人,观心为易。但谛观现前一念介尔之心,若自生,何藉境。若他生,何关自。各既不生,合云何有。合尚叵得,离何能生。仔细简责,心之生相安在。心既无生,岂非觅不可得。尽大地是个自己,心外更无别法。(灵峰宗论卷二之二151页)

若欲体达现前心识无体性相状者,不出四性、四运二种推法。四性推者,谓现前一念,设自生,不应藉缘生。既藉缘,心无生力。心既无生,缘亦无力。心缘各无,合云何有。合尚叵得,离云何生。故知心识实无生也。四运推者,观此一念未生时,潜在何处?欲生时,何缘得生。正生时,作何体相。为在内外中间耶,为方圆长短、青黄赤白耶。生已无间必灭,灭又归于何处?三际觅心,皆不可得。(灵峰宗论卷二之二123页)

千经万论,只要人直下安心。安心无术,只知法无性而已。般若谓过现未来心不可得。华严云:;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著未来事,不於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灵峰宗论卷五之二405页)

丁、示无相不离有相

夫本地风光,虽沉埋,而处处迸露。只为眼迟脚慢,错过多端。能向尘劳轻轻觑破,菩提涅槃,正在烦恼生死中全身显现。若的见菩提涅槃正因真性,便能称性起缘了二修。今于缘了二因,拈出最要二种,为出生死方便。一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二炽然作福。于正因拈出最实一事,为归趋之方。所谓净土。以二要行,趋一实地。随观行浅深,任运净于四土。至三惑尽,二死亡。则究竟寂光上上品也。(灵峰宗论卷二之一102页)

五蕴身心,邸中幻物,唤作自己不得。然离身心,又唤何物作己。谓无,岂不断灭。别有,与神我何异。经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透此,双超断常二见。便知现前一念,离过绝非。便知宇内外一切物, 洎今一念妄想心中,犹浮云之在太虚。是谓不被物转,便能转物。(灵峰宗论卷二之三142页)

举手低头,皆成佛道。开示悟入,妙在不别觅玄奥。无相不离有相,解脱不离文字,究竟不异初心。若以生灭心观一切法,设有一法过涅槃者,亦是生灭数。若以不生灭心会一切法,;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灵峰宗论卷二之一92页)

戊、示止观之理

夫昏障慧,扰障定,定慧既障,则睡眠与散乱杂呈。若欲去其根源,须识取心性本体,从来明静。诸佛证之为定慧,行人修之为止观。止观之功,全即明静之体。惟静故明,惟明故静。既非二致,岂有前后。但约对治法门,昏重者观起之,散多者止息之。然息散之止非无观,起昏之观非无止。止观不二,勤修不息。自然本体渐露,客尘渐销。(灵峰宗论卷二之一107页)

深信现前一念,全体法界,离波觅水,终不可得。然断不可随其生灭,不事观察。须以不思议一心三观,深体达之,则恶无记心,尚成不思议境,况善心哉。(灵峰宗论卷二之一108页)

道虽从智慧领悟,尤从澄定体合。必向身心切近日用动静间,沉细思察,方有真实开豁,当下受用。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大乘法门,贵行住坐卧、语言施为时荐取,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知法处理会。荐取者,荐其本自天成之性真,理会者,会其出障圆明之妙体而已。性真妙体,不即一切法,不离一切法。(灵峰宗论卷二之二121页)

佛法不出唯心真如二观。盖一切色心,依正假实诸法,无非仗因托缘而生,皆是依他起性。不了依他,妄计实我实法,即名遍计执性。了其如幻,有即非有,体惟一心,即名圆成实性。今唯心识观,于依他,达其遍计本空。而真如实观,只二空所显理性而已。(灵峰宗论卷二之三132页)

三、勉行人努力

境苦生厌,此苦谛慧也。厌苦则不敢造业,此集谛慧也。因不生,则果不生,此灭谛慧也。殷勤知悔,即道谛慧也。须陀洹所见,见此而已。阿罗汉所证,证此而已。(灵峰宗论卷五之二404页)

学道与学好不同。学好只得世间虚名,学道贵得出世实益。学好只顾眼前局面,学道须明尘劫远猷。尘劫远猷,不离眼前。而恋却眼前,顿昧尘劫。惟达士直观眼前一刹那性,非生灭、无去来、了不可得。安有身世自他,可拘可恋。然后观同体积迷,兴无缘弘誓。苟不足自利利他者,举世趋之弗屑为。果能自利利他,世共非之弗敢怨。是谓学道,亦真学好者矣。(灵峰宗论卷二之四160页)

众生无始来,不知一切惟心。妄计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佛顶约七处徵之,中论约四性推之,智者约四运观之。无非破缘影妄计而已。但不执缘影,则现前介尔一念,本自离过绝非。清净周遍,百界千如,海印炳现矣。(灵峰宗论卷二之四161页)

今欲不犯末世恶习,不负往因现缘。一要信诸佛境界,吾人各具。本无差别,不生退怯。二要仰企诸佛,惭愧已灵。句句会归自己,不可说食数宝。三要虚心乐善。稍有长者,皆师友之。四要悲愍一切。凡堪以此意相警者,不惜苦口。五要恕人厚已,凡不如法,生哀愍心,勿见其过。近时学者,见他放逸,不与随流,则生瞋慢。皆增长生死,可惧也。(灵峰宗论卷五之一378页)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此事只问心,不必问知识也。知识亦劝淡世情,轻活计,专修出要耳。(灵峰宗论卷二之四159页)

四、示心性妙理

应谛观现前一念心之自性。适言其有,觅不可得。适言其无,应用无尽。以为在内,周遍六虚。以为在外,觉满身际。以为即身,梦不俱寐,死不俱灭。以为离身,除却四大六根,毕竟便无形相。是知凡夫终日在妄之心性,即离过绝非之心性,不俟成佛而後离过绝非也。(灵峰宗论卷四之二327页)

佛知佛见无他,众生现前一念心性而已。现前一念心性,本不在内外中间,非三世所摄,非四句可得。只不肯谛审谛观,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便成众生知见。若仔细观此众生知见,仍不在内外中间诸处,不属三世,不堕四句。则众生知见,当体元即佛知佛见矣。倘不能直下信入,亦不必别起疑情,更不必错下承当。只深心持戒念佛。果持得清净,念得亲切,自然蓦地信去。所谓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也。(灵峰宗论卷二之三148页)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现在无际。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谓无。应用千变万化,而不可谓有。三世诸佛,一切众生,从无二体。十方虚空,刹尘差别,皆吾心所现之相分耳。是故四种净土,皆不在心外,乃名唯心。谓极乐不即唯心,则西方岂在心外,而吾心岂局东方者哉。人谓诸有为法,皆如梦幻。不知心性,不可唤作有为,不可唤作无为。因迷故,即无为成有为。有三界轮回因果。喻如梦幻泡影露电。若返迷归悟,则又即有为,成无为。如梦得醒,幻复本,泡归水,影归质,露不异湿性,电不异常光。今念佛求生净土,正返迷归悟,至圆至顿。概以梦幻扫之,可乎哉。夫依对待而论,娑婆活计,添梦者也。求生净土,醒梦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绝待而论,惑业感于三界,恶梦也。念佛生于净土,好梦也,亦不可不求生也。(灵峰宗论卷二之四164页)

马鸣以一心真如门,显甚深般若,随智说,以一心生灭门,显瑜伽八识,随情说。真如即一真法界,统事理而泯绝事理者也。生灭即全理所成之事,全事无性之理也。二门不离一心。无一生灭非全体真如,无一真如不全具生灭。即事事无碍法界也。真如与一切法,如水与波,不一不异,盖若言定一,则真如不生灭,应一切法亦不生灭。或一切法生灭,应真如亦生灭,固不可。若言定异,则真如非即一切法之实性,应在一切法外,别有方隅。不常不遍,尤为不可。故起信谓真如受熏者,譬触波时,即触於水。所以破定异之执,初未尝言真如随熏转变也。唯识谓真如不受熏者,譬波动时,湿性不动。所以破定一之执,初未尝言别有凝然真如也。(灵峰宗论卷六之四536页)

予每谓地藏本愿一经,当与八十一卷华严并参。华严明佛境界,称性不可思议。本愿明地狱境界,亦称性不可思议。一则顺性而修,享不思议法性之乐。一则逆性而修,受不思议法性之苦。顺逆虽殊,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一也。一念迷佛界不思议性,则常寂光土,应念化成刀山剑树炉炭镬汤。一念悟地狱不思议性,则泥犁苦具,应念化成普光明殿,寂灭道场。迷悟虽殊,性德无增无减,又一也。然性德虽无增减,非逆顺不属迷悟。而迷之为九界逆修,遂感分段变易二死苦报。悟之为佛界顺修,遂成菩提涅槃二种转依。(灵峰宗论卷七之三605~606页)

心之本觉曰佛,心之始觉曰念。顾本觉之在人心也,似异而恒同,乃始觉之随人用也,虽同而恒异。是故背尘合觉,便名始觉。背觉合尘,便号无明。无明无体,即以始觉为体。始觉无相,即以无明为相。是故众生念五欲时,即名欲界无明。念四禅四空,即名色无色界无明。念断常,即名邪见无明。念涅槃,即名界外无明。唯有念佛之时,即名始觉。故曰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故一切法门,无不从此念佛法门流出,无不摄入念佛门中。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直捷圆顿,离见超情。(灵峰宗论卷六之三506页)

性具三因,止现前惑业苦三而已。惑即了因种子,业即缘因种子,苦即正因佛性也。若就行人点三因者,能观观,即了因佛性,所观境,即缘因佛性。若能若所,若心若法,唯一实谛,即正因佛性。了知此三,依此修习,是名字位相。此观力深,圆伏五住,是观行位相。六根清净,是相似位相。八相成道,三身圆显,是分证位相。尽无明源,穷觉海边底,是究竟位相。知一念圆具三因,安生退屈。知道力非可浪阶,安生上慢。(灵峰宗论卷三之三281页)

性中虽具三因,然缘了无功,同名正因。故非纵横并别。如家国无事,非无将相。然将相不显其能,但闻国主之名也。修因之中,全赖缘了。然缘了威权,正因所赐,故亦非纵横并别。如命将命相,皆由圣主。然圣主不居其功,咸称将相之力。至果位中,虽三德同时圆显,然仍以法身为主。亦非纵横并别。以般若解脱,元法身之所本有,非新得故。如三人同享太平,然将相元是旧臣,仍奉旧主,无伐无施也。(灵峰宗论卷三之二252页)

十界差别,无多差别也。正因理体同,了因解性同,缘因业用同。不同者,几希之一念耳。一念背觉合尘,法身般若解脱即苦惑业。如暗触宝,伤皮破骨,岂宝之罪哉。一念背尘合觉,苦惑业即法身般若解脱。如善用宝,四事豪适,乃显妙宝之功。(灵峰宗论卷二之四156页)

心法本非一异。非一故,妄情得说相由。非异故,终无先後。如冰水同一湿性。若问湿与水冰,孰先孰後,终不可得。然约迷妄,可於无先後中,强说先後。性觉必明,妄为明觉,心生法生也。引起尘劳烦恼等,法生心生也。故曰:惑业苦三,更相由藉。至妄明不起,则性觉亦不受心性之名。既可名心,亦可名法,以是法性、法界,法住、法位故也。当知心法俱是假名,实无二体。无二而二,不变随缘,二而不二,随缘不变。故此二语,虽一往约迷,实显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之旨。(灵峰宗论卷三之三267页)

离当念,别无无始可论。现前一念,即竖穷横遍之全体。根身器界,善恶种子,离现前一念,竟无少许实法可得。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於当念。(灵峰宗论卷三之三276页)

根身器界,无论达与不达,从来只是唯心。非心建立法,非法从心立。若有能建所建,不名唯心,以心外无法,故名唯心。唯心则唯色、唯香等义,一切俱成。(灵峰宗论卷三之三282页)

佛法贵精不贵多。精贯多,多不能专精,故提纲挈领之道,不可不急讲也。纲领者,现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不在内外中间,不属过现未来,不可以色声香味触法求,不可以有无、双亦、双非取。心性既尔,一切法性亦如是。故曰: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中者性体,空者性量,假者性具也。迷此性量,名见思惑。迷此性具,名尘沙惑。迷此性体,名无明惑。三惑皆迷中翳妄,非有实体。故三观起,三惑随消。由吾人迷有厚薄,致如来教有顿渐。是知顿渐诸教,皆为了悟心性而设。若了心性,教纲在我,不在佛矣。(灵峰宗论卷二之五185页)

古云,立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能观心性,则具一切佛法。且如此心,不在内外中间诸处,亦非过去现在未来,亦非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缘生,岂非即空。而十界十如,三千性相,炳然齐现,无欠无馀,岂非即假。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于其中间,无是非是,岂非即中。迷此一念即空,则为六凡。迷即假,则为二乘。迷即中,则为别教。惟悟现前一念,当下即空假中,则十界无非即空假中,不于九法界外别趋佛界,亦不于佛界外别有九界,是谓三千果成,咸称常乐矣。向此荐取,方知千经万论,咸非心外施设。(灵峰宗论卷二之三131~132页)

介尔有心,三千具足。此圆人称性而观,称性而悟。弹指超无学,一路涅槃门也。今有志之士,不能一超直入者,只由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不肯直下谛观介尔之心,本自了不可得故也。如肯直观,则知心无心相。既不认缘影为心,则虚空山河大地,咸吾介尔心中所现物矣。能缘既无,所缘安有。一空一切空,而非断灭。所现穷互,能现亦然。一假一切假,而皆如幻。不可以空名,不可以假名,强名为中。中亦不在空假之外。空假无体,全以中道为体。言空则三千悉空,言假则三千并假,言中则三千并中。故得互互具足,无欠无余。(灵峰宗论卷二之四166页)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故善学般若菩萨,莫贵观察现前一念心之实性。此心体本离过绝非,不堕诸数,至尊至贵,名实相般若。譬如金刚,为无价宝。此心觅之了不可得,灵明洞彻,泛应曲当,名观照般若。譬如金刚,坚利不坏。此心炳现根身器界,百界千如,森罗昭布,名文字般若。譬如金刚,普雨众宝。只此一心,即三般若,三世诸佛,不能增一丝毫,蜎飞蝡动,不能减一丝毫。但迷之举体为惑业苦三障,悟之举体为般若解脱法身三德。三德如水外无冰,故云,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三障如冰外无水,故云,三千在理,同名无明。如此达得,则但有泮冰法,别无觅水法,有去翳法,无与明法。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此即金刚正印,佛祖传心要诀也。(灵峰宗论卷二之五186~187页)

大佛顶经云:;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试问妄想毕竟是个甚么?在内邪?在外在中间,乃至一切无著邪?若七处征穷,都无是处,非楞伽所谓妄想无性耶。妄想既本无性,如何而可用邪?既无妄想可用,又云何有流转邪。果即现前一念妄想,痛究其源,究至当下无性处,便知离真心,别无妄想可得。如水外无波。离妄想别无真心可觅,如波外无水。但破遍计,则依他起上,即显圆成。(灵峰宗论卷二之三143页)

心性照而常寂名止,寂而常照名观。故称性而修止观,全修在性,非造作也。末世不能通达文字,被文字缚。才闻止观二字,便谓是工夫,不是本体。讵思离本体外,那有工夫。离工夫外,那显本体。本体工夫,不一不异。寂照定慧,何性何修。况谛观一念昏散之性,毕竟是谁昏散。则终日昏散而未尝昏散者,即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也。未尝昏散而终日昏散者,即未尝圆觉而终日圆觉者也。夫昏扰扰相,与寂照违,犹不离本体。止观可云非本体乎。(灵峰宗论卷二之四157页)

法华妙旨,惟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知见,现前一念心之实性是也。现前介尔一念,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未生无潜处,欲生无来处,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心无心相,其性无生。无生故无住,无异,无灭。无生住异灭,即真法性。横遍竖穷,不可思议。若于此无相妙心,妄谓有心相可得,则佛知见便成众生知见。若即妄相幻心,达其本非有相,则众生知见,便成佛之知见。(灵峰宗论卷二之一109~110页)

如来五住究尽,二死永亡。知一切法,无非即心自性。不离当处,寂湛圆常。约正报,名清净法身。约依报,名常寂光土。约智德,名无上菩提。约断德,名大般涅槃。身土不二,智断难思。以要言之,无一微尘不是如来不思议法界全体大用。故云:佛身充满於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墙壁瓦砾,清净法身。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当知众生生死轮回境界,尽是如来大般涅槃境界。醉人所见转屋,即醒人所见不转之屋,无二屋也。佛成无上觉,亲证诸法本来常寂灭相,不出不入,不灭不生,为性净涅槃。二死因果永断,名圆净涅槃。为众生故,示生示灭,为方便净涅槃。经谓佛涅槃,即方便净之相。(灵峰宗论卷三之三288页)

五、《弥陀要解》节要

甲、略释五重玄义

此经以实相正印为体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弥陀要解4页)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宗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

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故次信而明愿也。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弥陀要解5页)

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

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复次只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弥陀要解8页)

教藏摄属—大乘菩萨藏摄

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弥陀要解8~9页)

乙、释阿弥陀名号

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光明无量也。诸佛皆彻性体,皆照十方,皆可名无量光。而因中愿力不同,随因缘立别名。弥陀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今果成如愿也。法身光明无分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此则佛佛道同。应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弥普照,故别名无量光。然三身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

心性照而常寂,故为寿命。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寿命无量也。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报身寿命有始无终。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无量寿。应身随愿随机,延促不等。法藏愿王,有佛及人寿命皆无量之愿。今果成如愿,别名无量寿也。阿僧祇,无边,无量,皆算数名,实有量之无量。然三身不一不异。应身亦可即是无量之无量矣。人民,指等觉以还。谓佛寿命并其人民寿命,皆无量等也。

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复次由无量光义,故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由无量寿义,故极乐人民,即是一生补处。皆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弥陀要解27~29页)

丙、释阿鞞跋致

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行,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

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

复次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

蕅益大师净土开示录

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弥陀要解32页)


丁、释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弥陀要解33~34页)

戊、释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弥陀要解35页)

己、释执持名号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问,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答,平时也。问,七日不乱之后,复起惑造业,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弥陀要解35~37页)

庚、释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

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复次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二约刹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称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弥陀要解47~48页)

辛、释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馀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弥陀要解49~50页)

蕅益大师简历

师俗姓钟,名际明,法号智旭,苏州木凟人。父持大悲咒十年,梦观音送子而生。少以孔学自任,著论辟佛。及阅莲池大师《竹窗随笔》,及不谤佛。取所著辟佛论焚之。廿四岁,从憨山大师门人雪岭师剃度出家。参究向上,洞明心要。从此性相二宗,一齐透彻。遇疾且殆,乃一意精修净业。后长栖灵峰。一生著述宏博,註有梵网经合註,大佛顶经玄义文句,大乘止观释要。述唯识心要,相宗八要直解。註法华经会义,及弥陀要解,占察经义疏等书。而所著弥陀要解,印光法师极力推崇,誉为纵古佛再世,重解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并著有《灵峰宗论》一书。罔弗谛理宏深,事理圆融。临终遗命,焚后骨屑和麫粉,分投水林施鱼禽,结西方缘,遂趺坐而逝。阅三年,启龛视之。发长覆耳,面容如生。门人未敢如遗命,乃建肉塔于灵峰。

...查看更多
祖师语录:蕅益大师说念佛有三种境界
祖师语录:蕅益大师说念佛有三种境界

净土宗第九祖蕅益大师(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蕅益大师全集》:“念佛第一品人,顿悟自心是佛,念念圆明;第二品人,深信自心作佛,念念入理;第三品人,深信佛力无量,念念灭恶。

祖师语录:蕅益大师说念佛有三种境界


注:蕅益大师,明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九代祖师,俗家姓钟,字蕅益,号八不道人,由于晚居灵峰,建寺、创社、著书,世称灵峰蕅益大师。蕅益大师曾说:“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其体无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养的可归,炽然欣厌;次信现前一举一动,皆可回向西方。”这两段话,可以相互参看。

...查看更多
祖师语录:蕅益大师说念佛有真实信心才能往生极乐
祖师语录:蕅益大师说念佛有真实信心才能往生极乐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蕅益大师全集》: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其体无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养的可归,炽然欣厌;次信现前一举一动,皆可回向西方。

注:净土宗说一心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但念佛工夫关键在何处?蕅益大师认为,念佛最紧要处就是具备真实信心,要有三大信心:第一,真正相信我们都是未成之佛,阿弥陀佛则是已成之佛,我们与阿弥陀佛的佛性原本相同,并无差异。第二,真正相信我们所处娑婆世界确是五浊恶世,有情皆苦,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我们最终归宿,有大安乐,所以要有明确取舍。

祖师语录:蕅益大师说念佛有真实信心才能往生极乐

第三,真正相信我们现在只要至诚念佛、虔心修行,一举一动所得功德,都能回向西方极乐世界。


...查看更多
结语

生平尝有言曰,汉宋注疏盛,而圣贤心法晦,如方木入圆窍也。随机羯磨出,而律学衰,如水添乳也。指月录盛行,而禅道坏,如凿混沌窍也

相关新闻

最新文章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