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音居士,男,北京市区西城区。他在年轻时候曾经做过单位的广播员,信佛后,发现现在很缺少发音端正的佛经领诵,而全国众多的专业播音人士也很少有发愿做这个工作的,他便开始自己录制佛经并制作视频。
●能够生起对善知识的感恩心是修行的基础。当我们信心动摇的时候,感恩心能够迅速拯救我们。但仅有感恩心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在感恩的过程中培养自己无垢的信心。
●有人没有一点感恩的心,喝着自己母亲的奶水长大的,出去后就向别人叫“妈”,还总觉得认得的娘比自己的母亲好!
●做人要有良心,学佛人的良心表现在哪里?表现在感恩心上!
●对所有帮助过你、使你能够学佛、修行的人都要心存感激,没有他们,你没有充足的顺缘遇到善知识和修行。不要总怀有傲慢,觉得是自己有福报的原因,认为别人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
●当一个人拥有感恩的心,才能拥有想要的幸福;而不知感恩和报恩的人必然一无所有;能知恩、感恩、报恩才是修行人。
●凡事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着想,不要因为无关紧要的人和事而远离你的至亲。感谢、珍惜上苍让我所拥有的。
白云老禅师
目录
缘起
观行法义
观行旨趣
观散乱之要
观波罗蜜法
观真如之要
观空义之要
观般若大行
缘起
修行法要出版之后,于同道行者的回响中,期盼能对观行的资讯,有更多助益修行的提供;基于佛典繁多,此法要即是应世的心得报告。
资讯的依典,源自南传佛典,以及中国的龙藏、频伽藏、积砂藏、续藏和日本的大正藏等;除了分别罕那衍与摩诃衍中相关资讯,更涉及古德尊宿和笔者许多的行修心得。
观行法义
观,内视,作深入的认识。
行,以身、受、心、法四念的住相,做为入处的修正行为。
常说禅观的修行之道,其实就是观行解脱之门;所谓内视工夫,必须四禅定已经有了基础,方能藉四无色定的轨则,逐步修持;也就是在世间的现实生活中,深入的认识自我,探讨情识变化,于任何时的起心动念,觉知烦恼的境相;不因所知的诸法,而轻忽了而形成障道因缘。因此才有四念处的法住之说: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是法,为太过爱着色身,不在意法身的行者,提示告诫。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是法,针对五欲八风的痴迷者,告示不可认苦为乐。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是法,为耽着色尘缘境,使五蕴迁流变化而不能清净者说。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是法,因知见偏离,畏诸烦恼,强力于菩提的求得者说。
大念住经中提示观行之要,谓:
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
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
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
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
观行旨趣
一、观身
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成色身,是一具物质结构的本体。
心、肺、肝、胃、胰、肾、肠等内脏,是关系生命活动的组织。
眼、耳、鼻、舌、身、意等器官,是思想的资讯搜集站。
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是心识变化而产生作用的枢机。
为甚么要观身呢?
因为人、执着我身,追求欲望的满足,以致有着太多的忧悲苦恼。
因为人、是随业而来,容易受色尘缘境的影响,以致沉沦于痴迷惑乱。
尤其业习力强,即使过去世、不定何时,也曾种下道的种子;但欲贪太强,往往抵挡不了外力的诱惑,只有无可避免的随业流转,甚至随业再造更多的业。
(注:道的种子,亦能遇缘而发。)
因何观身不净?
人之我,太过贪着色身。如:
眼见色尘,惑于色尘。
耳闻声尘,惑于声尘。
鼻嗅香尘,惑于香尘。
舌辨味尘,惑于味尘。
身感触尘,惑于触尘。
惑缘根识作用,迷则无明生,贪欲起。
业力相应而发,于是烦身恼心。
观身的旨趣,并不强调我「身」一定不净,而发起厌恶之心;毕竟身是本体,犹如建物的基础,基础愈坚固,起造「房舍」就愈稳当,也就是所谓的效用功能的发挥。
身是「我」的本体,眼、耳、鼻、舌等是房舍的门窗;如果,强化本体,一味的计着,背离了效用功能,必然本末颠倒,搞错了方向。
因此,观身不净,目的在功能效用的发挥;不可忘了门窗的功能效用,同时具足了「正负」两方面,也就是「有业、有道」的不同;倘若「体、用」不明,则有违所观的旨趣,如四念住经中说:
为净众生,为度愁叹,为灭苦忧,为得真谛,为证涅槃,即身念处住。
应如何观身呢?
一者观出入息,即是深察呼吸,觉知一息出入,关系生死;身行不定,放任逸乐,必生懈怠;当知常住不乱,精勤定法,可以除去世间贪忧。
二者观四威仪,即是行住坐卧,觉知不逾矩,以戒为师,行止适度,身相自然庄严。
三者观身不净,色身九穴八万四千毛孔,在在污秽尘垢,或病脓烂,或疾腐臭,终了一堆白骨;但众生迷惑,欲身染色好相,故为计着贪欲者,应作如是不净观行。
四者观世间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是人生旅程中,于生命与生活息息相关之事;然苦受之因,无非贪欲为本,不计着,念念人命在呼吸间,无常迅速。
二、观受
受是领纳,为外缘起动分别之心,因而生起计着,即所谓识心现象。
譬如处身冰天雪地,即感受寒冷。
复如财色名位当前,即起贪欲之念。
如是识心现象,兼具正面和负面,或者说有感性与理性作用的不同。
为甚么要观受呢?
人,总是免不了以自我分别色尘缘境,凭借直觉发起感受作用,也就是世所说的自以为是;因此,「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的「智慧」思路,反而在有意无意中被轻忽了,以致令使情绪,愈来愈顽固不化。
修行的人,当知「受」是「业与道」的诱因,运用的好,逆境可以使人奋发图强,顺境可以警策懈怠放逸;若不然,免不了五欲八风,尽皆变成障道因缘;镇日里,随业忙碌,烦身恼心,像疟疾患者,如处寒热地狱!
所以,请切记,受是业与道的诱因,知当下?!
应如何观受是苦呢?
一者观名位虚浮:达官显贵,看似趾高气扬,气势凌人,难免引人称羡;可知那上台风光,下台凄凉的情境?有道是:池干凅,鱼毙命,朝代迁流变化;河东流,水西窜,全在时节因缘。虚妄不实,浮光掠影,到头来,无非空空如也!
二者观利乐无常:荣华富贵,过眼烟云,物欲享乐,为时暂短;即使金山银山,挥霍之余,真能拥有的是什么?说不定,意外灾祸降临,免不了倒求人援手?!
三者观众色雕褪:人不免生、老、病、死,物不免雕谢毁灭,丽消彩褪,泥尘掩埋;故众色生灭,成住坏空,终究无可享可赏之物;原本众色归物相,瞬息万变,好欲之情,迷惑于暂时片刻,能不弃之舍之,一切随缘罢了?!
四者观美食残羹:色香味,杂物烹调,主食腥膻尸身,美好何处?蔬果充饥,清淡余味无穷;有所谓食疗饿病,营养才是健康之道,若能深解菜根之香,即能少疾少恼,当知病从口入的教诫!
五者观睡眠养息:睡眠,是消灭疲劳的良方。养息,是培育思考的镇静剂。贪着睡眠,全身神经系统逐渐失去动力;时间久了,会趋向迟缓,甚至变成老人痴呆症。养息,是修行者藉静坐而调理身心的绝妙方法;尊宿们一生中,多以静坐替代睡眠,即使身心非常疲累,亦不过暂作「狮子卧」。
三、观心
心为主宰。
心是意识行为的指挥官,从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变化,以及所显现出的作用,都是心所生起的法。
心经说: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经中的「即是」和「不异」,于法义,有其因果关系与因缘法则;于观行,则在于所知法义的深入,突显「心」的可塑性。无论如何,究竟在五蕴的修养,也就是所谓的修心养性功夫。
不过,心于观行之前,得先明了五蕴的变化和作用,于理的流程,于法的掌握,是不可或缺的前置作业。
色蕴的发起,缘自根尘的接触,而生色尘之相;待意根的加入,而有法尘的形成;然后色与法聚,色与心相应,色蕴方始发动。
色蕴发动,随即引生感受,如是思想兴起,想蕴自然产生力用,包含了业力或道力;历经思想以后,或多或少,或正面或负面,行为(心的)必然有肯定或不一定的认识,也可以说是某种了别的现象或结果。
应如何观心无常呢?
一者观心贪欲:世间的财、色、名、食、睡,以及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五欲八风,是生命旅程中必然经历的,于凡于圣,都是如此;唯凡俗者欲重,贤圣者较轻,即所谓有贪欲无厌足,如火炽盛,与适可而止,维护色身的不同。是故,当律己以为戒。
二者观心瞋恚:忿愤怒恨,往往发生在人与事不顺意的时刻;此时刻,瞋恚情识,处于无明迷惑,以至混乱而不自在;因此,修观行于当下,首先莫许情绪失控,应藉禅定的修养发挥不乱的力用,自然心平气和。同时,若力用坚强,不仅不会造成人我的伤害,更能于时节因缘的际遇中,反而获得其中有道的饶益性!
三者观心痴迷:顽劣迷惘,为色尘缘境所左右;迟滞畏缩,少了自信信他而建立起些许的信心。因此,痴迷的情识作用,往往不只是造成所知的障碍,很容易使得身心烦恼不已,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强烈的自我主观意识;是以,学佛行人,当广纳知识,汇成智慧,是观行觉悟的明见之道!
四者观心疑慢:疑是不信,慢是骄矜;于人与事,自恃优越,往往贬他褒己。因此,多过疑慢的人,最容易为心念中潜在的疑慢情识,排他扬己;结果,一生中失去的最多,得到的最少。尤其是唯我独尊的心态,结果不过是孤芳自赏,井底之蛙而已;因此,观之「真」,行于「谦」,便成了学佛者的不二法门!
五者观心偏邪:偏是不正,邪是恶作;具有偏邪心念的人,往往以自我为重心,不在意因果感报,少了天地良心,玩忽伦理道德;可以说,是个为达到自利的目的,而不择任何手段的人。因此,古德尊宿,提示正念善行,自利利他的训诫,无非是开导学佛行人;欲坦然于菩提大道,正念善行是殊胜的观行着手处,也是求得解脱生死轮回的法门!
(注:正念善行,当依教如法。)
四、观法
法称达磨,具理事之义。
法,通过一切语言文字,而说一切理与事的方法,论及自体任持和轨生物解:
自体任持之意,言事物的本体,虽有千差万别,但各自保有其本质不变,尤其是形成自体的种性;因此,事物的变化现象,悉皆保任其性质的发展,犹如基因的成份和效用,可以说是坚持一定的程度,难以改变。
轨生物解之意,言理说事,虽有见仁见智,但各说不能有违物的常轨,尤其是种性和缘生的相应性;因此,释物的理论,当循常轨,亦即生缘于种性的违和事实,犹若基因的遗传性,不可但言改造而忽略了本质是存在的重要性。
应如何观法无我呢?
一者观种性:如来藏中,无始所作,刻意明了真象,不是畏于业重,便是惑于道深;如是分别计着,必然吃力不讨好,徒耗时光。宗门常谓「当下」,即在重视现前;过去的,别费工夫,未来的,不可编制;但能珍惜每一个现在,把握住时节因缘,是则,肯定聚沙可以成塔,机缘成熟,果证当在掌握之中。
二者观习性:善恶好坏,在熏习成气候;业习道习,在造作与修行。若识此理,面对无始所作种种,遇缘而现,牵动情识而生作用,便很容易把握当下,不为业习所左右;从来,有所谓破见思惑,提起正念,约束越轨,行于菩提正行;即观习性,得解脱之要领者是。
三者观道种性:业识道种,如石英精,即所谓其中有道;中道妙观,不为业惑,全在五蕴的调理,于想行之间,化自我之想,显多元的非想;复藉禅那修养,静虑于多元的非想而行深筛减的作持;如是周而复始,其道的真实面目,历经时节因缘,当顿然显现。
四者观圣种性:佛说众生皆具佛性,亦即所谓觉悟的本能;何以「佛性」难显?总在业惑中回旋故!因来去堪忍世界,随业不断复为之造作故;转凡入圣,成了观行者的希望和目标。唯转凡入圣之道,必须先修诸波罗蜜法,复行四无量心;当然,无论如何,总不外戒定慧三学,是不二的解脱法谛。
五者观觉性:觉性、即是觉悟的本能,基于无明愚惑,源自无始业作而成的驱使力,以致智慧为之淹没,不能开启觉悟之门;因此,观行觉性,是菩萨行者净业显道的大前提,亦为自我调理五蕴,于想行之间,勤习止观,方使入达四无色定,唯一能够开发觉性的功课。
观散乱之要
凡俗所住的世界,原为散乱之地,又称作六欲界地;所住众生,包括了六欲天,南赡部洲,以至地狱等,承受善恶诸业的果报众生;如是等众生,为心识流荡色尘缘境故,不得剎那息止停滞,而发起五欲八风情识追逐意念,启动放逸懈怠等行为。
次因人为,错解佛意,各说纷纭,令寻道者不知所措;例如空、有、非、无,循文字的诠释,违背古梵文的广义,而使「理、法」失去真谛之妙。
次因各个缘境际遇所熏复杂,有的甚至集释、儒、道与民间多神信仰于一身;尤其是关系世间所谓「科学」的流俗,一知半解,多举名相,渗和于佛陀的大般若法海之中。
毕竟学佛行人,皈敬三宝,当依教如法,远离偏邪,行走在菩提大道之上。
应如何观散乱呢?
观波罗蜜法
波罗蜜,译作方法,也就是离此苦处,到达乐的彼岸的方法;如布施的方法,安忍的方法等。
离苦得乐的方法,最基本的有六种,提升到十种,以至九十种;探其究竟,于般若大经中说,可以说波罗蜜是无量数的。因此,论波罗蜜的观行,仍以六种方法为基础。
如何是六种方法呢?
一者檀那:资生,以资养色身为旨趣,因色身是生命的本体故。法,以知识经验创造生命的价值,因而成就法身,开启效用故。无畏,以色身与法身的结合,关系生命可能发生障处;因而必须维护色身的健康,法身的正常运作,务期于无畏的精神强力下,皆能达到解脱自在的境地。
二者尸罗:含括戒与律的法度,因众生随业而来,具有正负不同的习气,往往使身口意行为随业力而转化;依于戒与律的精神,可以促使不好的转化成好的,使好的转化成更好;所以说,尸罗的方法,又称作胜解脱。
三者羼提:安忍是化暴戾为祥和、化怨恨为慈爱、化恶作为善行、化烦恼障为菩提的最上良方;因此,忍而化之,方得安稳,切莫局限于忍是有耐心的说法,当知业力所使,忍耐是有极限的,有所谓忍无可忍的事实;于此事实的前提下,唯有「般若」的修养,才能做到忍而化之的境地。
四者毘梨耶:正勤的精进功夫,来自合情、合理、合法,正当而勤习的道心;有所谓聚沙成塔和细水常流的警策语,正说明正勤精进的主旨;朔古至今,人类的懈怠与放逸心念,几乎是无可避免的事实,即使因故而发奋,仍会产生发起容易维护难的障碍;亦如多少行道的人,起始如山洪爆发,末了一暴十寒,甚至无疾而终。是故,行施严戒,安忍自在,唯正勤而维护,方能圆成殊胜的解脱功德。
五者禅那:思惟修常住功德丛林,静审虑可以法乐严净。因此,熏习欲界四禅天,色界四禅定,无色界四无色定,掺和百八三昧等止乱发智之法;是行者求解脱,证菩提必须经历的无上方法。衲僧曾体得,禅那是戒律的导航者,是智慧的开拓者,是解脱真自在的枢机处。
六者般若:译作智慧,其实于梵文中,智是阇那,涵盖了世出世间的一切知识和经验。慧是般若,源于已具的世出世间一切知识和经验,使其发挥饶益性的力量,此力量即称之为慧。
六波罗蜜之外,尚有十波罗蜜;十波罗蜜中,除了前述六种,次以方便善巧、立愿、力用、智行等合而为十种波罗蜜法。
方便善巧者:以方便随缘,善巧圆融为要领;但取不拘泥而非沦于随便,重饶益巧妙而不陷于取巧;务期从此入达解脱自在的境地,是法,于行门中可说难度最高,极可能造成随便又取巧的后果。
立愿者:基于佛法首在信、愿、行、证,因之立愿是行者不可或缺的要件;唯立愿讲求量力而为,切忌好胜勉强;也就是说,立愿当小处发起,能力之所及,逐步提升。
力用者:以无畏的精神,坚持「法」的实修;以饶益的结果,于过程中把握正念、令使发挥「行」的效用性;其大前提,必须是彼此悉皆利乐,无有伤损为立铭。
智行者:肯定所行,依教如法,切莫学人不学佛;教界最令人忧心的是,强调古德说,祖师言,大师说,长老言。几乎忘了依教如法,源自佛陀说的经中言说;毕竟佛弟子是学佛的行者,不是学人的鹦鹉!
观真如之要
真、离虚妄而显真谛,于假中发现。
如、实常住而不变易,迁流是过程。
真如,于菩萨十地的成就,有十种迹象可以作为理论的认知:
一者遍行真如──于我法二空的修养,遍行无碍自在。
二者最胜真如──于修行功德与福德,悉皆具足而不计着。
三者胜流真如──于一门深入的精勤,坚持此志不移的境地。
四者摄受清净──于烦恼与所知的修养,能于摄受时具足出离的功行。
五者无差别相──于五蕴皆空的修养,其情识作用不起分别相。
六者染净无着──觉知染因造作而有,净是本元之性,原无所作之处。
七者法无差异──法有类分,安立无别,即所谓应病与药,相契者是。
八者不增不减──自在所依,非随净染,生增减分,亦如净解脱不动之境。
九者无碍自在──觉满智圆,心开意解,如蓝天与白云,融通无碍而自在。
十者业道俱灭──业清净,道寂静,诸法不生,诸相灭尽,唯愿弘申,随缘随境而已。
如何内熏真如呢?
真如是行者本具自性清净之心,只为无始业作之因,惑于现世色尘缘境,故须内熏而图感化,得显真如的法性;此法性的显现,即是诸佛法身成就的胜境界。
内熏真如,于观行不离体用二门:
一者自体相──于根识,不分别,则不生计较和执着;于五蕴,想行之间熏习止观(千佛山止观之法);久熏,即从有想,入非有想(多类非有想);得出离,即可入达无想,以至非无想;终究,圆成非非想,即所谓八定之境。
二者效用性──复分二门:随缘而不变不退。虚空然无碍自在。如起信论中说: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
观空义之要
因缘生法是相,究竟无实体故。
五蕴无我无所处,从有法空而知空义。
观空之理,说空在空相,见空性之法,循缘起、过程、到了别,方知一切法本来寂静,辨识「我、法」与「涅槃」的交涉。
应如何观空义呢?
凡夫的情识作用,源自有分别心,有计较,有执着;因此学佛行者,既知「业我」的弊端在障道,更知「道我」于业中显现,却很难辨识「业、道」的作为,于「法」的运用。因此,观空之道,先要明了「空」的差别义:
物质的现象──是成、住、坏、空,指有相,关系垢净和增减的差异,称之为色我。
精神的现象──是生、住、异、灭,指法相,涉及业道和虚实的不同,称之为法我。
真如究竟性──物质与精神现象,仍不免迁流变化,也就是有限的时空拘束;于真如法义的突显,止息观行于流程后的清净,至「涅槃寂静」的「究竟解脱」,仍有相当距离。
如何观空性呢?
空性,于梵语中作「舜若多」,意谓:突破我法之见,显真如实体之性。譬如虚空,示现风云雨电,日月星辰诸相,于虚空本体而言,实无诸相;诸相之所现,源于不同的因缘而聚散。其法义有:
一者,人的烦恼与菩提,源于如来藏中,过去所作的业或道的种子,际遇外缘而出现于不同的时空里;但是,依如来藏的本体性,却是清净寂静如虚空一般。
二者,人的五蕴作用,色蕴之所起,源于因缘法则与因果关系而生法,以致牵动情识而感受,而兴发思想,而产生行为,而有明显分别的结果,这便是五蕴起变化,生作用的流程;但是,人的五蕴若少了内因外缘,便不会起变化,生作用,如般若心经中说五蕴,关系「不异、即是」于「色法」的义谛,五蕴的本体性,原是清净寂静的,就像是虚空一样。
应如何观空性呢?
世出世间法,总不外「体、用、相、境」四大关系前提,行者若欲突破「业的烦恼」和展现「道的菩提」,也就是于世间的出离,入达佛法中果证的完成,全在依教如法,信受奉行而精勤的熏习;唯熏习之要,必须把握重点,遵循轨则,故说观空性,当慎审于体,于用、于相、于境的要领之中,方能得见空性的真实面目。
一者观体空:体、即是本体,或言本质,也就是世说的根本;譬如业体,有善、恶、无记三类;又如道体,有戒、定、慧三类。无论如何?业或道,其中悉皆因为有我,而「我」的体性,于物质(色身)的不外地水火风四大种性所组成,于精神(法身)的总归五蕴变化和作用。因此,物质的,四大聚散,具备了成住坏空的轨则,精神的,五蕴生灭,具备了生住异灭的现象;故而,轨则也好,现象也罢,于体性的究竟,自始至终,若能掌控过程,是则即能发现「体性」本来清净,所谓色身法身,不过缘起于「我」的问题。由是,宛如虚空所显诸相,全因「我」的分别,而有计较与执着;如果,于我法二执的过程中作深入认识,观其行为分别;必然,体空来自现在和过去的造作,若识此理,即知是「我」在作崇!
二者观用空:用、即是作用,兼具利与害的差异性。作用的生起,缘自五蕴与色法相应而起变化,也就是「我」与色尘缘境打交道;因此,心念之所起,五蕴变化而显现各种分别作用。既知如此,自然很容易明了,为甚么说「戒」的严持,是处身于有犯的时刻,而能做到不犯的地步,方称戒清净持!又「定」的修养,是面对人与事的问题发生时,能做到将乱而不乱的境界,才算是定的工夫!又「慧」的殊胜,是于一切色尘缘境的诱惑,能做到化业力而成道力,转烦恼而成菩提的饶益性,始谓之慧力殊胜!总括的说,观用空,当具备心戒清净,禅定工夫,慧力殊胜的修养;必然,任何作用的伤害,也能转化成利乐!
三者观相空:相、即是色法聚,也是五蕴之所以会生变化的诱因。经中说:「是诸法空相」。论中更肯定的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可见「法」,含盖了一切于语言和文字,所表现出事物的道理,或以道理论说事物者。因此,经中有句谓,「一切诸法,具质碍者是色法」,又说「具缘虑作用者是心法」。无论如何,色法起,缘虑作用;心法起,色心相应。二者如水之与波,水本无波,风动扬波;于风之动,是因、是缘、是自然性,总不离于相;相内相外,则归究于心与色的互动关系。由此可见,观相空,绝不是一种否定方式,而是行者于色法成为心法的诱因之时,于相所兴发的事实,作「法相」的观行,但仍不舍五蕴的作用,必须于想与行之间,藉止观(千佛山的)方法,观照「非心非色」而展现出「非想」的多元意境;然后察觉不同意境的非想,作精密的筛减,直到「法相」于当前获得「无损伤」,撷取绝对饶益性的菩提道果,也就是「净解脱」的效用!
四者观境空:境,即是心所攀缘而显的意念。阿毗达摩经中说:「事等心异,义非真实」,一切诸法,由相转境,事物平等,心识分别;故所执所计,发生境界,无有真实的究竟意义,止于情识作用而已。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由此可见,色心相应,举凡所生起的法,无非是心所攀缘,而引发自我的一种情识作用;倘若深解此理,如是种种自我意识,所生起的种种境界,原来只是像梦幻,像泡影,像露像电一样,剎那生灭;实在是执无所执,计无所计,又何必陷身于强烈的分别意识之中!
观般若大行
观、在察觉事与理的真谛。
行、在返照现实中的自我。
般若、在主宰察觉的偏邪,返照自我的成败。
般若、是学佛行人,必须精勤于道不可或少的修养;因为,它是了生脱死的主宰者。
般若的修养最胜境界,是无上的、无等的、无有能胜的,明妙圆融的;可以达到满觉,可以究竟解脱,圆寂极静的究竟涅槃境地。
如何作般若观行?
般若观行,约开五门:
一者法眷般若──涵盖了戒、定、慧的胜法知见,胜解脱行,是观照诸法之慧性。
二者实相般若──明见理体,远诸虚妄之相,于现实生活中维护饶益性。
三者观照般若──业中显道,突破无明迷惑,于关系问题而发生烦恼时,于中发现菩提,化解烦恼。
四者境界般若──举凡世出世间的色尘法缘,于任何时间与空间,使得五蕴生起变化,因而产生作用;包括业或道的,也就是正面或负面的、业我意识或道我意识的作用。
五者清净般若──历经上述四种般若的观行,深体于事或理的流程,终究觉知「法如舟航」,是修行者离苦得乐的一些方法;待到诸苦出离,也就是诸业灭尽,道法寂然,已经圆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之时。
譬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所说:
如法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创立了伟大的;心学体系,是中国历史上位居第一阵列的大哲。他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日本英雄西乡隆盛曾说:"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历经坎坷,遭遇的磨难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他的成长经历,也为我们指出了人类心灵的无限可能性,甚至包括身体健康和改变命运。
修好自己这颗心,可以百病不侵
在虔州时,陈九川病倒了。王阳明说:;关于病这个东西,格也很困难,你感觉如何?陈九川说:;功夫的确很难。王阳明说:;经常保持快乐、乐观的心情,即为功夫。
可能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两个得相同疾病的人,一个人性格开朗,另一个人性格忧郁。那个性格开朗,能用乐观的心态看待疾病的人,肯定比另外一个性格忧郁、遇事悲观的人好得快。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对于一件相同的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即使碰到很困难的事情,只要心态积极,凡事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充满乐观的意念,大脑处于这种和谐的状态,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益的激素。相反,如果心情忧郁悲观,整天哀声叹气,处于一种苦闷怨怒的状态,大脑受到这种恶性刺激,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所以如果能修养自己的心,不论什么事都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的心态,就能促使身心处于阴阳平衡,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年轻的精神。
王阳明在龙场谪居期间,写下了一篇千年传诵的《瘗旅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正德四年秋七月初三日,有一个从京师来的小官,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从龙场路过去上任,阴雨天黑,投宿于一苗民家。没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从那条路过来,说这个小官已死在路上。下午他的儿子又死了,第三天连仆人也死在山坡之下。
听到此讯,王阳明悲伤之余,命两名童子去把三具尸体埋了,并感慨地说:我早知道你肯定会死,因为前两天我隔着篱笆望见你愁容满面,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如果你实在贪恋这五斗米的俸禄,就应该高高兴兴地去上任,为什么要这么不开心呢?要知道,在遥远的路途中,餐风宿露,攀越崖壁,行走于高山野岭之顶,经常是饥渴劳累,筋骨疲惫不堪,而又有瘴厉之气时时侵扰着身体,如果这时又有忧郁哀愁积于内心,内外夹攻,岂有不死之理?
而我离开故乡来到这里,已有两年了,同样也经历了瘴毒之气的侵害,但却能安然无恙,就是因为我始终保持着豁达愉悦之心,没有一天是像你这样悲悲切切、忧郁哀愁的。
正因为王阳明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一份愉悦、快乐的心情,被贬谪到龙场那个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时,跟随他来的仆人都病倒了,唯独他一个人无事,这正证明了拥有好心情的重要性。
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经历,与王阳明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被元军俘虏后,经受了三年非人的关押生活,始终刚毅不屈,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正气歌》。
在《正气歌》中,文天祥说:
我被关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即使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面也像夜晚一样黑暗。连牛马也一起关在这里,我吃的也是像给鸡、鸟所吃的粗劣不堪的食物。一到下雨或有霜露的时节,牢房里就四处漏水,地上被冲出道道沟沟坎坎。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寒来暑往,说也奇怪,我居然什么病也没有生。这其中哪有什么技巧,只不过是我身怀浩然正气,各种病邪怎能侵袭我的身心呢。可见,心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十分巨大,有时甚至关乎生死。所以要想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关键就在于如何引导和掌握自己的心境。
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竞争空前激烈,人们的内心普遍受到各种压力的侵扰,压力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及时对自己的身心状态进行调整。
修好自己这颗心,可以扭转命运
王阳明针对练习书法曾说:;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古人不论什么事情,随时都在心上学习,等到心精明透彻了,字自然也就写得好了。这种方法他总结为八个字:凝思静虑,拟形于心。
这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大秘密:你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形成的心理图像,会将与之相应的事物吸引过来。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虽然无数坎坷,历经磨难,但令人惊奇的是,每当面临危机的关键时刻,总有贵人出现,机遇也总在那看似无望的时候到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有意无意中运用了这个方法。
因为无论在怎样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都能很快调整自己的心境,尽量保持在一种淡定、愉悦、快乐的状态中。在这种状态里,呈现在他心中的心理图像,必然是积极向上的,既有对人生的美好追求,也有对事业的热切期待。精神如此专注在美好而光明的境界上,自然就能将美好而光明的东西吸引过来。
假如一个人过多地关注那些负面事物,就会把一些负面因素留在自己的心里,甚至深深地刻印在潜意识中。这时,他心中对自己的期待,就会有意无意地停留在那些消极的层面上。
比如借了别人一笔钱,他往往会这样想:;生活真艰难,我什么时候才能挣到这笔钱好尽快还给人家呢?心里总有一种忧虑、焦急的想法,这样脑海里浮现出的必然是生活艰难、钱很难挣到的心理图像。他大部分的注意力和生命能量都集中在这些负面想法上,自然就把与之相应的东西吸引过来。
所以,我们要想在人生中获得幸福,就得 ;凝思静虑,拟形于心,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在脑海中经常想象自己所希望的美好、幸福的事情,让它形成一幅稳定、生动的心理图像,发挥主导作用。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有价值的事情上,这样才可能达到成功。
修好自己这颗心,需要高度自律
王阳明说:;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白天做功夫觉得烦扰,就静坐;如果懒得看书,就去看书;这是对症下药。
他告诉我们,修心的要点,在于做到克己自制,有一种自律的精神。
要做到克己自律,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但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以此来磨砺、调控自己的心性。换句话说,就是要经常强迫自己进入状态。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久而久之,这种自律行为就变成习惯,主宰着你的行为。
也许有人不赞同做事要强迫自己的说法和做法,而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一种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学习、读书、做事,以为这样才符合心理学及大脑思维的规律。因为据研究,人类的大脑只有在愉悦、快乐的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
但世间哪有那么多心甘情愿和心情愉悦的事?除非是好逸恶劳,娱乐享受。越有用的事情做起来越不舒服。所以要考虑人性的弱点,对此王阳明和曾国藩都主张:咬牙做去!
人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动物,强大的惰性与巨大的潜力在体内共存,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人就会变得十分懒散,做事拖拖拉拉,得过且过,十足一个平庸之辈。而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和强迫之后,不断朝向一个目标努力,人的潜力才会被激发出来,显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可以说,世上的许多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必须强迫自己,才能将自身潜在的才华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切的伟人和成功的人,都是对自己够狠的人。
人都有习气,蒙蔽了自己的心,习气和蒙蔽越重,强迫自己就越艰难。但别无他法,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强迫的磨砺中,慢慢清除掉自己的坏习气,才能恢复心的本来光明。这就是王阳明为我们指出的路。
所以,凡事多强迫自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修为和成功。
修好自己这颗心,需要减压心灵
王阳明说:;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读书作文,怎么能牵累人呢?人其实是被自己的计较得失牵累了。
这句话道出了人之所以活得累的根本原因——精神的内耗。这内耗则来自内心对得失的计较。比如你做一件重要的事,会希望做的好、害怕做不好,会思虑做得好会怎样、做不好会怎样,这就是计较,内耗也就开始了。
焦虑也是如此产生的。在这种状态下,必然会在那里患得患失,杂念丛生,而不能进入全神贯注的高效状态。
怎么应对?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心灵提升到一定境界,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不会给心造成牵累;即使有了牵累,也容易察觉并去掉。比如读书的时候,知道有强记的心不对,就去掉它;知道有求快的心不对,就去掉它;知道有争强斗胜的心不对,就去掉它如此一来,就是一个完全没有自我计较、纯为天理的心。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更高一些的目标与追求,这样心灵就能从眼前的事情中脱身出来,立于更深、站在更高去看待这件事情,也就不再有那么多的计较了。这样就能做许多事而不为其所累。
这是怎样一种心灵境界呢?王阳明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庄子也曾说过一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心灵只有如此,才能在处理各种事务时悠游自如,从容不迫,应变无穷。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这种;心如明镜的状态,才能生活得更轻松快乐一点。
今天的人都追求快,古人则说:欲速则不达。尽管我们想快,但心理急躁,就会失去冷静、从容处理事情的能力,就会感到艰难和痛苦,就会以更糟的心情来对待生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的心灵本来有着惊人的能力和智慧,在没有外物干扰、宁静平和的状态下,能以更高的效率、更正确的方式来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
如何才能拥有这种状态呢?答案就是一个字:闲。白岩松说:发呆,喝茶,看四季变化,都被认为是无用的事,都不做。那有用的事如何提升呢?大家有创意的时间吗?一有空就掏出手机,时间立刻被填补,手机拿走了人们的无聊,也拿走了伴随着无聊的伟大创意。我的很多想法都是在喝茶发呆时想出来的,相反忙碌的时候没有想出来。
闲有两种,一种是人闲心也闲,给自己一些时间,从繁忙中脱身出来;一种是人忙心不忙,这是需要靠人的闲去养,和在觉察克制中去修的。无论哪种,其实对我们做事都更有利。这也是庄子说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不要像一个美国社会学家所说的:中国人活得太累了,他们的人生只有两个词,成功和拼搏我很奇怪,他们连快乐都感受不到,却想追求幸福。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如果你觉得诸事不顺,疲惫不堪,身体也越来越差,却成绩甚微,也许你该将眼光投向自己的内心,去检索心内的陋习,跨越自己的心坎。若能把心中之贼破掉,学业、家业、事业就会改观,人生问题就能釜底抽薪地解决掉。
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
...查看更多他完成了《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经》、《阿弥陀佛经》等佛经的录音工作,有精力和能力时候,将其制作成视频文件,供众多的学佛人做领诵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