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维摩罗诘、毗摩罗诘、净名、无垢称、金粟如来、净名居士、维摩居士在家的大乘佛教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据《维摩诘经》所讲,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位富翁,家有万贯,奴婢成群。但是,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大菩萨。这位大菩萨早已成佛,他才智超群,享尽人间富贵,又擅论佛法,深得佛祖尊重,也是诗人王维心中的楷模。
第十五章 维摩诘跟罗睺罗说真出家
原文
佛告罗睺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肇曰:罗睺罗,佛弟子中密行第一。)
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毗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
(肇曰:佛不出家,应为金轮王,王四天下。罗睺罗不出家,应为铁轮王,王一天下。以其所舍不轻,所期必重,故问其利也。
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肇曰:不善知其根,为说有为功德利也。)
白话解
佛对弟子罗睺罗说:你去探望维摩诘的病,向他问候。
罗睺罗回佛的话:世尊!我不够格去向他问疾。
怎么说呢?回想以前,毗耶离城中诸位长者子来我住所,向我稽首作礼,问我:哎呀!罗睺罗,你是佛的儿子,释迦牟尼本来是王子,应该继承王位。释迦牟尼出家成了佛,自然是你继承王位了。而你却舍弃转轮王位,出家修道。你说说,出家有哪些利益?
我即从世间有为法的角度对他们说出家功德的利益。
原文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
(道生曰:诸长者子本以食乐存荣为怀,闻之更移其著,则乖出家利矣,于彼为不应,故言尔也。)
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
(肇曰:夫出家之意,妙存无为。无为之道岂容有功德利乎?)
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
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什曰:无漏道品一切法及律仪,皆名出家法。出家法皆名无利也。若世俗法则受生死不绝,报利愈积。若出家法,于今虽有,终期则无。何以言之?本欲假事以息事,因有以之无,将出于功德之域,入于无利之境,即涅槃也。)
罗睺罗,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
(肇曰:伪出家者,恶此生死,尊彼涅槃,故有彼是此非及中间三处之异。真出家者,遣万累,忘彼此,岂有是非三处之殊哉。)
离六十二见1。
处于涅槃。
[注]
1 六十二见指印度外道的六十二种不正的见解。据《大般若经·佛母品》说六十二见为:执着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每一蕴各各为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为二十见,执着色等五蕴各为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为二十见,执着色等五蕴各有去来、无去来、亦有去来亦无去来、非有去来非无去来为二十见,再加身与神一、身与神异,共六十二见。这六十二见都是有见,从有见中去观察,懂得这些有见都虚妄不实,即破除了六十二见。
白话解
这时,维摩诘来对我说:喏,罗睺罗,不应该对这些长者子说出家功德的利益。
为什么呢?不求利益,不求功德,才是出家的本义。
修习有为法,可以讲有利益有功德。
出家修习无为法,将出于功德之域,而入于无利之境,无为法中无利益无功德。
罗睺罗,真出家者无涅槃、生死之分别,无所谓彼是此非及中间三处之异。
远离外道六十二种不正的见解,到涅槃处而不住于涅槃。
原文
智者所受,圣所行处。
(什曰:一切贤圣大人悉赞叹受持出家法也。肇曰:贤圣闻之而从,众圣履之而通,可谓真出家之道。)
降伏众魔。
(肇曰:众魔,四魔也。正道既夷,邪径自塞。经曰:一人出家,魔宫皆动。)
度五道1,净五眼2。
得五力3,立五根4。不恼于彼。
(肇曰:五道非无为之道也。什曰:在家虽行善,然有父母妻子眷属之累,若物来侵害,必还加报,是故在家是恼彼因缘。出家无此众累,则恼因自息,故言不恼彼也。)
离众杂恶,摧诸外道。
(肇曰:俗善虽善,犹杂不善。道法真净,故纯善不杂也。日月不期去暗而暗自除,出家不摧外道而外道自消也。)
超越假名。
(什曰:缘会无实,但假名耳。若得其真相,即于假不迷,故名超越也。)
出淤泥,无系着。
(肇曰:出生死爱见之淤泥,无出家爱道之系著。)
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
(什曰:于我所法中,一切舍离,故言无也。受义言取。取有四种:在家人有爱取,出家人有戒取、见取、我取。真出家无此四受,亦于一切法无所受也。凡心有所在,方便不息,是名扰乱。出家无事,一切永离也。)
内怀喜,护彼意。
(什曰:喜有二种:一者有现世功德,自然欣预。二者后得涅槃,心常安悦。既具二喜,又无想著,乃真喜也。护彼意者,谓能将顺众生,不乖逆其心也。)
随禅定。离众过。
(肇曰:诸长者子应闻出家无为之道,而示以有为功德之利,是由不随禅以观其根,不审法以将其意。众过之生,其在此乎?故因明出家以诫之也。)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注]
1 五道指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2五眼 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3五力 指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4五根 指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白话解
智者闻之而从,众圣履之而通。智者喜闻而乐于受持,圣人行之而通达涅槃。
降伏一切魔障。
普度世间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五道,遍得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净。
修得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确立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不起世间一切怨恼。
离种种不纯恶念,摧伏外道论议。
相是虚妄,名更是假。能超越假名得法无我。
真出家出生死爱见之淤泥,无出家爱道之系著。
无我所,于我所法中,一切舍离。无所受,无在家人的爱取,无出家人的戒取、见取、我取。真出家无此种种扰乱。
内有现世功德,自然欢悦,并得涅槃之乐,心常安悦。善随顺众生,不乖逆其心。
随禅定以观众生心,择善法以成其所愿。不善观根择法,是说法者之错。与众生说法,当远离如此等等过患。
能修行到这种境界,便是真出家。
原文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
(道生曰:无利之利,真利也。故劝之耳。)
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第十四章 维摩诘跟优波离说灭罪
原文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肇曰:优波离,佛弟子中持律第一。)
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
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
(肇曰:愧起所犯,不敢问佛,以优波离持律第一,故从问也。疑其所犯不知轻重,悔其既往废乱道行,故请持律解免斯咎也。)
我即为其如法解说。
(肇曰:如法,谓依戒律决其堆罪之轻重,示其悔过法也。)
白话解
佛对弟子优波离说:你去探望维摩诘的病,向他问候。
优波离回佛的话:世尊!我不够格去向维摩诘问疾哩!
怎说呢?回想以前有两位比丘犯了戒律,感到羞耻。
他们不敢对佛说,便来问我。他们说:请问,优波离!我们犯了戒律,确实感到没脸见人,但又没有胆量去见佛,请你帮我们解开疑悔。希望能免除罪过。
我即依戒律对他们讲悔过的方法。
原文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
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什曰:犯律之人,心常战惧。若定其罪相,复加以切之。可谓心扰而罪增也。若闻实相,则玄而无寄,罪累自消,故言直除灭也。)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道生曰:不在内者,不在我心也。若在我心者,不应待外也。不在外者,不在彼事也。若在彼事者,不应罪我也。不在中间者,合我之与事也,罪为一矣,岂得尔在哉?。)
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
(什曰:以罪为罪,则心自然生垢,则垢能累之。垢能累之,则是罪垢众生。不以罪为罪,此即净心。心净则是净众生也。)
白话解
这时,维摩诘来对我说:喏,优波离,不要加重这两比丘对罪业的负担。
应当直接除灭他们的罪心。不要使他们再生出负罪感。
为什么呢?他们的罪性不单是外境所生,也不单是内情所生,所以不在外,亦不在内。也见不到内外的中间,所以罪性也不在中间。因为心有尘劳污垢而生罪愆。
正如佛所说的,心有污垢时便见众生是污垢,心是清净时,便见众生是清净。
原文
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白云按:楞严经七处征心,已明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如其心然,罪垢亦然。
(肇曰:寻知其本也。夫执本以知其末,守母以知其子。佛言:众生垢净,皆由心起。求心之本,不在三处。心既不在,垢可知也。)
诸法亦然,不出于如。
(肇曰:万法云云,皆由心起。岂独垢净之然哉?故诸法亦然,不离于如。如,谓如本相也。)
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
(什曰:心相,谓罗汉亦观众生心实相得解脱也。今问其成道时第九解脱道灭尽定中观实相时,宁见此中有垢不?)
我言:不也。
白话解
这个见闻觉知的心不在你体内,不在你体外,亦不在身体内外的中间。
心是诸法的根本,如同这个心一样,罪垢也同样不在内、外、中间三处。
种种法都是这样,这就是如相。“如”的意义,即是如诸法的本来面目。
如你优波离以观心实相得解脱时,还会有污垢吗?
我答:当我在修行到第九解脱道灭尽定时,我不见什么是污垢。
原文
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
(道生曰:众生心相无垢,理不得异,但见不见为殊耳。)
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
(肇曰:优波离分别罪相,欲以除垢。罪本无相,而妄生罪相,乃更增垢耳。)
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
(肇曰:无罪而见罪,颠倒也。)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肇曰:见罪即存我也。)
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
(什曰:前心不待后心生竟然后灭也。)
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肇曰:诸法如电,新新不停,一起一灭,不相待也。弹指顷有六十念过,诸法乃无一念顷住。况欲久停?无住则如幻,如幻则不实,不实则为空,空则常净,然则物物斯净,何有罪累于我哉?)
白话解
维摩诘说:一切众生的心相也是一样,观心解脱了,也就见自己的心本来就是无垢的。
诺,优波离,妄想分别罪相的心是垢的,无妄想分别罪相的心是净的。
无罪见罪相,是心颠倒,颠倒心见垢,无颠倒心见净。
执着人法有我相的心是垢心,不取我相的心是净心。
优波离,一切法都是生已刹那间即灭,前法灭时后法同时生出来了,诸法不住于生,也不住于灭,就说不住于生灭。
诸法生灭如幻如电,如幻诸法都无对待,不是等前法灭了以后才生出后法,所以说诸法念念不住。
原文
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
(肇曰:上明外法不住,此名内心妄见。夫以见妄,故所见不实,则实存于所见之外。实存于所见之外,则见所不能见。见所不能见,故无相常净也。)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
(肇曰:二比丘悟罪常净,无复疑悔,故致斯叹。)
我即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
(肇曰:内有乐说智生,则说法无穷,名乐说辩也。)
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
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白话解
诸法都是内心妄见,如梦幻泡影,如远方阳焰,如水中月影,如镜中影像,都是自己妄想所生。
明白这个道理,就说是奉持律仪。明白这个道理,就说是善解法律。
两位比丘听了维摩诘所说的道理,再没有疑悔,赞叹说:大士上智啊!优波离比不上哩!这些比奉持律仪更高深的法门就说不上来了。
我即时回答说:除了如来,未有修习声闻乘的人和修习菩萨乘的人比得上维摩诘大士的无碍辩才。
他的智慧如此明达,我怎能比啊!
即时,二位比丘解除了心中的疑悔,发求无上正等正觉心,还发誓说:要使一切众生都能得如是无碍的辩才。
所以,我不够格去向他问疾。
第二十三章 如何灭除病根
原文
何谓病本?
(肇曰:攀缘,谓妄想微动,攀缘诸法也。妄想既缘,则美恶已分。美恶既分,则憎爱并炽。所以众结烦于内,万疾生于外。自兹以往,巧历不能记,本其所由微想而已,故曰攀缘为本。)
何所攀缘?谓之三界。
(肇曰:明攀缘之境也。三界外法,无漏无为,其法无相,非是妄想所能攀缘。所能攀缘者,三界而已矣。)
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
(肇曰:所以攀缘,意存有取。所以有取,意存有得。若能知法虚诳,无取无得者,则攀缘自息矣。)
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
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
(肇曰:内有妄想,外有诸法,此二虚假,终已无得。)
白话解
什么是病的根本?愚夫从执着“有”而生起攀缘,从“有”生起攀缘就是病的根本。
从什么生起攀缘?从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生起。
怎样能断攀缘?以无所得能断攀缘。如果无所得,就没有什么可以攀缘的了。
什么叫做无所得?离二见就是无所得。
哪二种见?一是身内五阴运行的内见,二是身外贪着外尘的外见。
原文
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
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
(肇曰:若能善调其心,不怀异想。而永处生死,断彼苦者,是菩萨菩提之道。若不能尔,其所修行,内未足为慧,外未足有利也。)
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
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
白话解
文殊师利!这就是有病菩萨调伏自己的心,即于生死中断除老病死之苦,这就是菩萨菩提之道。
如果不是这样,修行所到达的境界,内未足为慧,外未足有利,就说是无慧利。
譬如极大的悲痛可以生出无比的勇气,这样兼除了老病死的苦,就可以称为菩萨。
那有病的菩萨还应当这样想:我这个病,并不是真的,并不是实有的。众生的病也不是真的,也不是实有的。
原文
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
(肇曰:若自调者,应先观己病及众生病,因缘所成,虚假无实,宜以此心而起悲也。若此观未纯,见众生爱之而起悲者,名爱见悲也。此悲虽善,而杂以爱见,有心之境,未免于累,故应舍之。)
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
(肇曰: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菩萨之法,要除客尘而起大悲。若爱见未断,则烦恼弥滋,故应舍之。)
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
(肇曰:夫有所见,必有所滞。有所滞必有所憎。此有极之道,安能致无极之用?若能离此,则法身化生无在不在,生死无穷不觉为远,何有爱见之覆、疲厌之劳乎?)。
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
(肇曰:爱见既除,法身既立,则所生无缚,亦能解彼缚也。)
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
是故,菩萨不应起缚。
白话解
菩萨这样看时,对一切众生如果生起爱见大悲之心,应即时舍弃这种心念。
为什么呢?菩萨应断除客尘烦恼而生大悲之心,而爱见大悲对生死有疲厌心。如果能舍离爱见,便不会疲厌,无论何时何处所生何种事相,都不会被爱见覆蔽。
不被自己心中所生的虚妄现象所缚,才有可能为众生说法解缚。
正如佛所说:如果自己还被缚,能够解除别人的缚,这是不可能的事。如果自己没有什么缚了,这样的人,能够解除别人的缚,这才是实在的。
因此,菩萨不应有自己被缚的念头。
原文
何谓缚?何谓解?贪着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
(肇曰:三界受生,二乘取证,皆由著禅味,所以为缚。自既离生,方便为物而受生者,则彼我无缚。所以为解也。)
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
(肇曰:巧积众德谓之方便。直达法相谓之慧。二行俱备,然后为解耳。若无方便而有慧,未免于缚。若无慧而有方便,亦未免于缚。)
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
(肇曰:六住以下心未纯一,在有则舍空,在空则舍有,未能以平等真心有无俱涉。所以严土化人,则杂以爱见,此非巧便修德之谓,故无方便。而以三空自调,故有慧也。)
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
(肇曰:七住以上,二行俱备游历生死而不疲厌,所以为解。)
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
(肇曰:不修空慧以除烦恼,是无慧也。而勤积众德,有方便也。)
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肇曰:上有方便慧解,今有慧方便解,致解虽同,而行有前后。始行者,有先以方便积德,而后修空慧者。亦有先修空慧,而后积德者。各随所宜,其解不殊也。离烦恼即三空,自调之所能。积德向菩提,即严土化人之流也。前后异说,尽其美矣。)
白话解
什么是缚?什么是解?贪着禅味,乐而不舍,是菩萨自己缚自己。随缘生起种种方便法门,是菩萨解脱。
又,无方便慧仍然受缚,有方便慧便能解脱。无慧行方便亦受缚,有慧行方便才能解脱。
怎样是无方便慧受缚?指菩萨以爱见之心追求庄严佛土以成就众生,追求空、无相、无作三解脱而自调伏,其实未得空、无相、无作三解脱的真实义,终不成就。这叫做无方便慧受缚。
怎么说有方便慧便能解脱?指七住(第七地)菩萨不以爱见之心追求庄严佛土以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随方解缚以自调伏,永不疲厌。这就叫做有方便慧能解脱。
怎么说无慧行方便亦受缚?指菩萨无慧住在贪欲、嗔恚、邪见等烦恼中而行方便法以培植种种功德的基础,终不得见佛,这就叫做无慧行方便亦受缚。
怎样是有慧行方便能解脱?指菩萨于离贪欲、嗔恚、邪见等烦恼而行方便法以培植种种功德的基础,回向无上正等正觉。这就叫做有慧行方便能解脱。
原文
文殊师利,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称为慧。
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
(肇曰:大乘四非常观即平等真观。故名为慧。以平等心而处世不倦,故名方便,慰谕之说,即其事也。)
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
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
(肇曰:新故之名,出于先后。然离身无病,离病无身。众缘所成,谁后谁先?既无先后,则无新故。新故既无,即入实相,故名慧也。谓之方便。)
白话解
文殊师利,那有病的菩萨应这样观察认识种种法,然后还要观察认识这个身是无常、苦、空、无我的身,这就叫做慧。
菩萨虽然身有病,常在生死中,饶益一切众生而不知厌倦,这就叫做方便。
再次,观察这个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这个病,这个身,不是新成,也不是旧有。亦新亦旧,非新非旧。这就叫做慧。
假说菩萨身有病,永不除灭,而与众生同病,不取涅槃,这就叫做方便。
说到这部《维摩诘经》,很好!能让我们悟入不二法门,对禅、对我们的本性、对我们的烦恼,都有助益,我们的烦恼重,研究《维摩诘经》烦恼会比较轻,但是有一个缺点,研究《维摩诘经》有一个缺点,就是大家看完这部经之后,在家人不了解会我慢,为什么会我慢?因为维摩诘居士在这部经理面都在训示出家人,他读完后,把自己当作维摩诘居士,他也训示出家人就惨了!他不知道维摩诘居士是佛再来,是净名佛,是金粟佛再来,他研究完后认为维摩诘居士也可以这样,说法给出家人听,他都高高在上,他都以维摩诘居士为例,;你看,维摩诘居士也如此(师假以在家人的口吻而说),自己不知是什么东西,自不量力,所以,研究《维摩诘所说经》有好也有坏,后遗症就是在家人会我慢,搞不清楚自己的立场是什么,认为他(自己)也是维摩诘居士。
《维摩诘所说经》也可称《维摩诘不思议经》,因为它是进入不二法门,所以,可称为《维摩诘不思议经》,因此,;《维摩诘所说经》卷上 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亦名就是说另外一名,也可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因为是讲不二法门,《维摩诘经》在中国的地位当然很高。我们要先了解维摩诘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这三个字以中国字而言,叫做净名,清净的名字,净名:清净的净,名字的名,《维摩诘经》叫做《净名经》,他是妙喜国五百个童子里的一位,有的人说他是过去佛,他所应化的,若圆满之后,就要回去妙喜国,显示德行、普度众生为主,所以,他到娑婆世界示现,跟佛陀一搭一档、一唱一和,说出这部《维摩诘经》。
这部经的来源是大家都要去拜访释迦牟尼佛,请供养、宝盖种种来供养佛,唯有维摩诘居士没去,没去就示现生病,佛陀就问:维摩诘居士怎么没来?维摩诘居士在那里起心动念:唉!我身体不舒服,世尊怎么不关心?世尊在远处知道他的起心动念,(那是菩萨示现的,所以示现生病,)就派弟子去慰问他,去向他请安。要派阿罗汉去,没有一个人敢去,他的境界太高,高到佛境,大家都不敢去。大家都说:我不如他。所以,后来维摩诘居士就开始说法,向东方借狮子座,神通变化无量无边。二乘人看得摇头,(自愧)过去不发大心,人家才只是一个居士,就修行修得这么好,起惭愧心,所以,才会回小向大,开始欣慕大乘法门。
《维摩诘所说经》就是要让这些发心小的,声闻跟缘觉起惭愧心最重要,转入佛的不思议的不二法门里面。所以发的愿若小,看这部经会惭愧、羞愧。(在家人)这部经听完你要记得,你不是维摩诘,你可要记得我这句话,你不要出去也想训示出家人。
五百位童子从妙喜国来,就是要助佛宣导,因缘具足,所以说出这部经。维摩诘可说是大菩萨,也可说是古佛再来,他权巧方便,善于度化众生,在娑婆世界跟众生(现在家相),维摩诘也娶妻生子,同样过着在家人的生活,一模一样,他没有舍掉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但是他进入空性的不二法门,(五欲)这对他没有作用,所以说,不是境界的问题,是心的问题;自古以来,佛菩萨都是如此告诉我们,一切都不是境界的问题,一切都是心的问题。
维摩诘常常跟宝积菩萨结伴,去拜访佛陀,但是要启发这部《维摩诘经》时,维摩诘就不去,宝积菩萨去了,所以,他就开始说不可思议的解脱之道,因此,我们要了解这部经不可思议之处,就是讲菩萨的境界,要训示声闻跟缘觉。维摩诘(中文)可以说是净名;维摩诘是印度音,翻译成中文叫做无垢称,无垢:没有污秽;无垢称,称就是称赞的称,没有办法称赞的一种清净。维摩诘居士示现在家人身份,他照样有妻子、有家庭、有事业,意思是说他同样在五欲中,但是他超然无染,超越无污染,所以,他清净的名,遐布就是流通,因此叫做维摩诘,简单讲就是净名,非常的清净。所以说《维摩诘所说经》也可以称《不可思议解脱经》。
为什么叫做《不可思议解脱经》?
我们修行到某种程度,会有三昧定力、会有神足,能现神通变化,变化自在,可说是解脱无碍,有这种能力,但是这要进入不二法门,才有办法。不可思议的境界,可说是开发我们的法身,所以,维摩诘居士也可说是法身大士来应化的,他起心动念马上进入自在,世间一切都不能束缚他。简单讲就是无所著,一切法不受,我们所谓的解脱,其实也没解脱,是因为强迫自己去执着某件事情,我们才称为解脱,所以,我们修行若能修到一切境界都随我们的心,我们的心自有的清净就能发挥出来。所以,物随心转就不可思议。
哪一种情形是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有几个角度: 微,就是说他进入一个微细的清净的境界,微就是不可思议;圆,菩萨的胸量要广,所以,我们说不可思议,圆,超过一切;幽,幽会的幽、幽灵的幽,幽就是深不可测,幽就是我们无法了解;深,深到无底。因此,不可思议的名称,微、圆、幽、深,不是二乘人所能测的,可说是不可思议。
这部经若依维摩诘来命名,是用人名来命这部经;若用不可思议解脱经,是用法,因为不可思议解脱是法,用这个法来命这部经。
我们刚才说过无垢称,无垢称就是说我们所看的,和世间一样,但是他的心是清净的解脱。清净的解脱就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是无垢,无垢就是净名,清净的名字,净名就是解脱,解脱就是不可思议,哪一种情形是不可思议?站在哪一种角度而言?
第一,理空,也就是这部经为什么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因为他所讲的道理是站在空性的角度去发挥,空性的角度表示教你一切法无所著,理能够空,所有的迷惑都能突破,这不是世间的感情、意识能揣测出来的;这是彻底空性的道理。
第二就是神奇,叫做不可思议,什么叫做神奇?就是说不是一般浅识、肤浅的人所能了解的,我们若能体会空理,才可以达到不可思议的解脱。所以,维摩诘就是净名,净名就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是动静都不可思议,简单讲,他已经摆脱诸惑,迷惑已经突破,迷惑若脱离,当体就是空,空就是它的本性,所以,以无垢之名,我们就可以相信,这部经就是让我们进入清净世界的国度里。
...查看更多在佛家的地位特别高,是有一个以他为名的佛经,这本佛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这本佛经就是《维摩诘所说经》,这个人就是维摩诘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