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
玄奘法师如何对待生死?
子午岭沿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之间的边际徐徐东进,南折而行,忽然一个拐弯,遂耸成了玉华山。川流不息,冲出四个峡涧,都极为幽邃,它们是:芝兰谷,凤凰谷,野火谷,珊瑚谷。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玄奘便圆寂于斯。古者有言,生有时,死有地。玄奘居然应验了。
627年,玄奘27岁,开始了西域之行。
玄奘是河南偃师人,慧根深长,十二岁便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之后持钵云游天下,足迹遍布今之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河北和山西,他谦虚请教高僧大德。不过,他终于遗憾地发现,佛教流行中国几百年,却争论纷纭,迷惑久存,信徒也各执其辞,遂发誓往释迦牟尼的故乡去澄清问题。
西域路上,玄奘九死一生。风暴、沙漠、雪山、骄阳,迭起袭身。尝有四天不得饮食,而且常常迷失方向,只能寻白骨和马粪向前。胡佬之谋害,盗匪之抢劫,甚至部族之强留,也都是致命的危难。然而,玄奘发誓:宁可死,不能屈,并坚持走到了天竺,今之印度。数渡恒河,遍巡圣迹,尤其是在那烂陀寺跟随戒贤大师的五年学习,使其佛经大明。遵戒贤大师之命,玄奘为众僧设坛授业,释义排难,从而名声鹊起。应戒日王之邀,在曲女城参加法会,连续十八天宣扬大乘之旨,千目仰视,万耳倾听,竟无一声诘责反驳,从而威望隆盛。这是641年春天的情况,玄奘41岁。
然而到佛教之源来学习,是为解决中国的问题,天竺再惬,玄奘也要归去,遂告别了他的崇拜者和仰慕者,启程返回。在抵达于阗国的时候,玄奘不忘他是偷渡出境的,便上书朝廷,承认自己私奔天竺,冒犯了宪章。645年,唐太宗下诏,表示欢迎其还,并愿见玄奘。
一个彻底追求真理的人不惧怕困难、坎坷,甚至准备牺牲,同时,也能拒绝富贵和权力。当年在赴西域的路上,便有高昌王爱敬玄奘,提出要供养他一生,并奉为国师,让其民崇拜和仰慕,不过玄奘坚拒,因为其目标并不在地位与生活的优越;在洛阳,玄奘向唐太宗汇报了西域十七年的收获,唐太宗欣悦有加,觉得其具松风水月之清华、仙露明珠之朗润,遂建议他辅政治国,不过,玄奘也婉拒了,因为他所追求的不是世俗之显赫。所以,矢志成事,就当像玄奘一样去欲无畏。
玄奘返回后,基本上就在长安翻译佛经,先在弘福寺,后到慈恩寺,又到西明寺,凡十五年,功绩丰硕。可惜京师人杂,请教者和好奇者纷至沓来,难有宁日。长期劳作,身体也病倦了。他便上书唐高宗李治,希望恩准往玉华寺去翻译佛经,度其余生。唐高宗同意了,并批示翻译佛经的团队随之而行。
玉华寺就在玉华山。624年,唐高祖李渊在凤凰谷建仁智宫,一来避暑、狩猎,二来可以驻兵防御突厥对关中的进犯。周谷城认为,突厥就是秦汉时期的匈奴。到了647年,不足48岁的唐太宗身患风疾,特别惧热,便改仁智宫为玉华宫,并扩大为五门十殿,巍峨至极,从而修养于斯。唐高宗登基不久,大约是651年吧,下诏废玉华宫为玉华寺,并还土于民,其原因难测。玄奘便居这里的肃成院,共四年,有大典翻译成册。
664年夏历正月的一天,玄奘在玉华山过河,趔趄失足,损伤其胫,渐为重病。玄奘显然有预感,遂吩咐门徒,他的生涯将尽,死了用苇席裹尸,置于深山老林的僻静之处就行了,因为他的身体不洁,怕染天物。几个门徒虽安慰了师父,但却不禁流泪。二十六天后,玄奘便圆寂了。
西安距玉华山有两个小时的路程。我到这里的时候是黄昏,天净若洗、晚霞绚烂。恰有大雁在征,羽翼匆匆,长鸣于空。高冈上的草木和峪沟里的草木尽管青葱满堆,但似乎已有秋风在孕育了。蓦地感到一阵惆怅!玄奘曾经向唐太宗提出要到嵩山少林寺工作,太宗不同意,之后,玄奘又向唐高宗提出要到嵩山少林寺工作,高宗也不同意。为什么皇帝不给玄奘选择的自由?为什么非要把玄奘安置在长安不可?是因为玄奘的思想影响天下吗?皇帝是如何考虑的?玄奘又是怎么一种感受?我徘徊慷慨,心浸悲凉。
玄奘在玉华山多少留下了一些遗产。我看到了悬空而凿的供奉释迦牟尼及其菩萨的岩窟,看到了一棵娑罗树,还有佛足印石和金刚座石。
玄奘法师往生的弥勒净土和极乐净土有什么区别?
玄奘十三岁皈依佛门,二十八岁只身一人远赴西天求法,经历过无数艰难险阻,终于求得真经返回祖国。十九年的留学生涯,十九年的译经弘法,玄奘终于求得正果。玄奘西行取经的最大目的就是《瑜伽师地论》,据说这是一部由弥勒菩萨说的经论。
玄奘晚年临终时,是发愿往生兜率内院弥勒菩萨处的。这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有记载。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二月初五,相传是玄奘法师的圆寂日,全国各地的信众们都自发地纪念这位伟大的高僧。
而这位传奇一生的唐代高僧在人世最后的日子里,又发生了哪些奇异的事情呢?冥冥之中,又有哪些征兆预示着他的往生呢?
“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做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
上面是玄奘大师的最后遗言,表明他发愿往生弥勒菩萨身边。
据经载,弥勒菩萨是与释迦牟尼佛同时代的人物,释迦牟尼佛授记弥勒菩萨将来将会接替释迦佛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现居兜率天宫内院。将在(有说56亿年)后降生人间成佛。根据玄奘大师的发愿,那时玄奘大师也会跟随弥勒佛下生,广作佛事。
那么玄奘法师一生向往的弥勒净土与我们众人所熟知的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究竟有何区别呢?
首先,弥勒净土是回真向俗的世界。从《弥勒下生经》及《弥勒大成佛经》可知,弥勒菩萨与释迦牟尼佛当初是同时修行,释迦牟尼佛先于弥勒菩萨成佛,而弥勒菩萨仍然在兜率内院为诸天演说佛法。
在佛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兜率天一天是地球的400年),由兜率内院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普度娑婆世界众生。我们都知道观世音被人称为大慈大悲的菩萨,这是因为观音菩萨具有慈悲之心,常常寻声救苦拔济众生出离苦海。
与观音菩萨一样,弥勒菩萨也是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萨。弥勒菩萨有一个名号叫慈氏,这是因为弥勒菩萨值佛世修得的慈心三昧。慈氏的名号表明弥勒菩萨是一位大慈大悲的尊者。
现代发愿往生兜率净土的慈航菩萨在汐止创建弥勒内院,自称慈氏,就是发愿要学习弥勒菩萨的大慈大悲之心,救拔娑婆世界众生的痛苦。所以,弥勒菩萨具有悲心愿力,对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护念摄受。
弥勒菩萨所居的兜率内院,是在欲界第四层天里。离我们这个世界不远,要往生到弥勒净土,不必像求生其他的净土那样,要具备非常艰苦的修行才能往生。往生兜率净土的条件比较简单。只要我们至诚恳切地皈依三宝,清净持戒,如法布施,发愿往生即可成就。
弥勒菩萨的慈悲之心与善巧方便的度化众生的行愿,是为了度尽娑婆世界的苦难众生。这种回真向俗的行愿,使这个世界的众生更容易得度。直白一点说,弥勒菩萨的这种发愿,就像我们世间一位大学教授,他发心到一个小学里去教书,他本身学问很好,他的教法也很好,但是他愿意为这些小学生教书,这就是回真向俗的精神。
近代提倡革新佛教的领袖——太虚大师,曾因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分由四大菩萨统摄,但缺少一座弥勒山来弘扬弥勒菩萨的慈心悲愿。在他的构想中,曾将浙江雪窦寺改为大慈弥勒菩萨的弥勒山,另加大悲观世音菩萨的普陀山,大愿地藏菩萨的九华山,大行普贤菩萨的峨嵋山,大智文殊菩萨的五台山,可合称佛教的五大名山。
以上五位菩萨,各有他们的世界,各有他们的净土。有了弥勒名山,就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找到了现世可依托的弥勒道场。弥勒菩萨的净土世界,有他的特色,因为在他的世界里,终日欢欢喜喜,到处随缘随众,不是慈悲为众,就是布施众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将来下生娑婆世界度化众生。所以,娑婆世界就是回真向俗的世界。
其次,弥勒净土是近易普及的世界。星云大师认为,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方可成功。要念佛念到这种程度,需要一定的念佛定力,一般人并不容易做到,但是往生弥勒净土就比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要方便、容易得多,不必达到一心不乱,就可以往生。
再者说,娑婆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必须断欲,才能莲华化生,但弥勒净土是不必断欲就可往生;念佛求生到极乐世界需要经过十万亿佛土,但弥勒世界就不必那么远。
弥勒净土,和我们这个世界一样,同在欲界,离我们很近,给我们以亲切的感觉,因此往生这个净土也就比较容易,所以星云大师说它是一个离我们最近,修行非常容易,而又能够普及一切众生的世界。
第三,弥勒净土是见佛闻法的世界。星云大师认为弥勒净土是见佛闻法的世界。大师之所以这样说,是有一定的事实根据的。我们都知道,古往今来有许多大德高僧,都曾到过《弥勒上生经》中所说的弥勒净土中听闻弥勒说法,例如东晋道安大师,与他的弟子法遇等八人都曾往生弥勒净土;唐朝的玄奘大师及祺弟子窥基大师,也都发愿往生弥勒净土,聆听弥勒菩萨说法。
智晞大师是天台宗智者大师之门徒。智晞大师临往生时,其弟子问:“未审和上当生何所”答云:“如吾见梦,报在兜率,宫殿青色,居天西北,见智者大师,左右有诸天人皆坐宝座,唯一座独空,吾问所以,答云:灌顶(智晞的同学)却后六年当来升此说法。”而灌顶大师临命终,蒙慈尊降迎。如传所记,智者大师是生在兜率内院弥勒菩萨处。既然生兜率内院,那都是有无愿而得往生的范例。
现代高僧虚云和尚,在一百一十二岁的时候,因被军警殴打,七窍出血,昏死过去,隔了八天,虚云和尚又微微呻吟,并睁开眼睛。侍者见他复苏,告知虚云和尚已经过了八天,虚云和尚答道:“我觉才数分钟而已。”令侍者法云速执笔为他记录,乃从容叙说神游兜率天之事。
师言曰:“余顷梦至兜率内院,庄严瑰丽,非世间有。见弥勒菩萨在座上说法,听者至众。其中有十余人系宿识者——即江西海会寺志善和尚、天台山融镜法师、歧山恒志公、百岁宫宝悟和尚、宝华山圣心和尚、读体律师、金山观心和尚,及紫柏尊者等。
虚云老和尚是开悟的祖师,他绝不会妄语诳人。他在定中亲见弥勒说法,不仅坚定了自己往生弥勒净土的信心,而且,还对后来发愿往生弥勒净土的人以莫大的鼓舞。
星云大师为取信于信徒,举例说,如果翻开《高僧传》,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祖师大德往生弥勒净土的事情。如已经往生西方的慧远大师,也曾到过弥勒净土,可能是到兜率内院去看望道安大师吧!星云大师告诫信徒,祖师大德修持的功力,要往生那个净土,是随心所欲,来去自如的。所以,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若是往生弥勒净土,在兜率内院之中,时常听闻佛法,就不必担忧再堕落了。
第四,弥勒净土是回智向悲的世界。弥勒菩萨现在所住的弥勒净土,是十分殊胜的,但弥勒菩萨并不贪恋兜率内院的富丽华贵,而是要回入娑婆世界度化众生。
《弥勒下生经》中说,弥勒菩萨在释迦佛入灭之后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将下生人间,履行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度化众生的职责,在娑婆世界度化众生。弥勒净土的殊胜,完全是因为弥勒菩萨慈心度众所致,他宁可不住于常寂光土,不住于净智庄严的世界,反而在欲界天中建立净土,广度有情众生。这是因为欲界众生沉沦欲海太深,一时不易超脱。说到修行,大家总是畏难;谈到离欲,大家总认为会失落所有。
弥勒菩萨不愧是一位慈氏圣者,他以他的无边智慧,回向悲愍娑婆世界上的众生,给大家一个容易得度的机会,这不仅是弥勒净土的最明显的表现,这是弥勒净土的最大特色。
因为弥勒菩萨在弥勒兜率内院为大众说法,将来还会下生人间,接替释迦牟尼佛教化娑婆世界众生。所以弥勒菩萨与娑婆众生最有缘分。
...查看更多兴教寺是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玄奘法师长眠之地,有着被列入“丝绸之路”跨国申遗的千年古塔。如今,这座千年古寺正面临着滑坡威胁。
来到西安城南20公里处,站在少陵原上,脚下的兴教寺一览无遗。兴教寺三面依着少陵原,可紧邻的山体却年年滑坡,给兴教寺带来严重安全隐患。记者一路看到,滑坡地带长约150多米,脚下就是兴教寺的北门一带。这一地带山体和寺院非常亲密,几乎没有院墙。站在30多米高的坡上向下望,斜坡上不少大树已经倒向寺院屋顶。随行的宏闻法师告诉记者,因为雨水多,今年滑坡尤为严重。这里还有一条150米长的水渠,是今年春天长安区文物部门修建用来排水缓解滑坡。
站在一处相邻坡地,从上面看一切安好。但是从地面往上看,这部分山体却已经濒临“中空”。外部和内部的土块有15到20厘米的缝隙。宏闻法师说,一旦这块地方发生滑坡,寺院北部的卧佛殿、丈室、三藏院、纪念堂等都有可能被掩埋。
三藏院有玄奘法师的佛像,四周金碧辉煌的泥塑记录着取经路上的艰辛。
文/清凉
玄奘法师,堪称千古一僧。
启功题“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唐太宗赞云:“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大唐三藏法师圣教序》),这既是很高的赞誉,也是形象传神的譬喻,“松风水月”、“仙露明珠”虽不足比方,我们仍可以概见大师的风神。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躡霜雪而前踪。”法师西行求法旅程的艰辛不是这几句能传达的,也绝不是这么充满美感。而其志行之坚确,却是千年不磨,后人称仰。
大师游学五印,遍参三乘,寻礼圣迹,饱参硕德,以其德学遍受国王、僧侣、士庶的礼敬供奉,并在曲女城斗法、无遮大会中辩才如海,摧破外道之论,义云弥天,显扬三乘之旨,遂获得“大乘天”与“解脱天”的盛誉。高驾象王,游步通都,万众瞻拜,极盛于时。《圣教序》所谓:“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玄奘大师
而大师不违初愿,折道返国,孜矻穷年,不辞衰朽,终使贝叶灵文,著于东土,三藏奥义,流遍诸夏,其传译之功,泽被万世,举扬之劳,服膺亘古。文辞义理双美于前,真谛俗言畅达于后。缁门宏规,独步千古,华夏贤哲,岂遑多让!正所谓“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拨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法师所处之时代,正当瑜伽教兴,故其所学以《摄论》、《瑜伽》、《因明》为主,那烂陀师承戒贤,为瑜伽论主,随胜军居士,修学《唯识》。师之高足窥基,依唯识经论立宗,曰唯识、法相、慈恩。而大师之学修、翻译,实不限于此也。
赵朴初《 唐代青龙寺——空海之足迹 序言》将玄奘与日僧空海并论,于玄奘法师则言:“且奘之学虽承护法、戒贤,至其译述之业,则体大思精,释迦一代时教,包举无疑。其于小乘,则弥勒、无著一本、十支之作无不译。晚年独皈心般若,六百卷宏文实括释尊大乘学说之大全,而以《金刚》、《理趣》二经为枢轴”。
《大般若经》600卷为玄奘法师最重要之译著,依《慈恩传》卷十,“东国重于《般若》,前代虽翻,不能周备,众人更请委翻。然般若部大,京师多务,又人命无常,恐难得了,乃请就玉华宫翻译,帝许焉。”
玄奘法师的译经事业得到太宗支持、赞誉,同时,不时受太宗召对,就军国政务、皇族休咎为太宗解疑,这对焚膏继晷、自感时促的法师来讲自然有无暇之感。所幸,法师生命的最后时光给予了600卷大般若,且终于获得高宗许可。离开京师长安,到铜川玉华宫以竟其业。
显庆四年冬十月,法师与翻经大德及门人同去玉华宫,安置于肃诚院。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春正月初一,开始翻《大般若经》。因其文总二十万颂,门人请删,师欲顺众意,如罗什所翻。是夜,梦境怖畏,或见乘危履险,或见猛兽搏人,梦觉向众述异,还如前翻。果得夜梦光明,诸佛菩萨放光触身。
玄奘法师初译佛经,每日数卷,至翻《大般若经》时,每日竟至十九卷。法师自谓至玉华宫,悉为《大般若经》因缘,并自感“必当卒命于此”,“经部甚大,每惧不终”,勉励徒众“人人加勤,勿辞劳苦”。
玄奘法师得《大般若经》梵册三种,“文有疑错,即校三本以定之”,疑义踌躇之时,自觉豁然冥加。翻初会“严净佛土品”时,玉华寺主及翻经僧均梦见寺宇严净,无量菩萨、诸天供养经卷。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十月二十三日,《大般若经》终于译完,大众欢庆。众迎经时,《般若》放光,照烛远近,香气弥漫。
麟德元年,玄奘法师将要离开这个世界,正月初一,众请再译《大宝积经》,法师勉强执笔,翻译数行即感体力不支。二十三日,师设斋供众,复作辞别,口中诵念:“色蕴不可得,受想行识亦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界亦不可得;眼识界不可的,乃至意识界亦不可得,无明不可得,乃至老死亦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这正是《大般若经》中的言句。这是否可以看作玄奘法师“晚年独皈心于般若”的表征?
二月初五,玄奘法师圆寂。圆寂前弟子普光等问;“和尚得生弥勒内众否?”法师答云:“得生”。
上述法师所诵《般若》经的言句与《心经》几乎全同。玄奘法师毕生之翻译,亦以《般若心经》流传最广。而法师得此经卷,据传是西行之前,于成都照料病僧蒙授梵文,于西行中,遇有神怪之难,即诵此经以克之。而法师于印度,复遇前僧,云是观音应化。
《心经》为《大般若》之心髓
可知玄奘法师之因缘,始终与《心经》攸关。而《心经》确为《大般若》之心髓,即其义理含《能断般若》(即《金刚经》)与《理趣般若》,赵朴初语此为“《大般若》之枢轴”,《心经》则为此《能断》、《理趣》之合璧也。
般若向分甚深、广行二派,甚深由文殊司掌,广行由弥勒司掌,法师求生内院,即为弥勒眷属,则亦般若眷属矣。而甚深、广行本不二者,则甚深为内证,广行为外显也。亦可知瑜伽、中观,皆本般若,正所谓析相显性,称性辩相也。则法师以瑜伽宗主,复归心于般若者,理故宜然,事复何疑?
而印土之有性相义歧,由聚讼而分饮,法师于那烂陀乃有《会宗记》梵文三千颂之作,所惜已佚,而其会通之见行,固由学修所致,则无疑也。
玄奘一生专事研究佛教经论,不畏艰险,远度重山,由印度运回梵文经卷,在长安讲经传教19年,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