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禅师(1840--1959),湖南湘乡人,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虚云禅师,十九岁出家,二十岁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老和尚受具足戒;四十岁发心朝五台山,以报父母深恩,由普院心起香,三步一拜备受饥寒而道心愈朗,三年遂愿;后在滇中阐教近二十年;九十五岁返曹溪,重建南华,中兴云门。
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习气放不下来。无明、贡高、嫉妒、障碍、贪、嗔、痴、爱、懒做好吃、是非人我涨满一大肚皮,哪能与道相应?或有些是个公子哥出身,习气不忘,一些委屈也受不得,半点苦头也吃不得,哪能用功办道。他没有想想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个什么人出家的。或有识得几个文字,便寻章摘句,将古人的言句作解会,还自以为了不起,生大我慢。遇着一场大病便叫苦连天;或腊月三十到来,便手忙脚乱;生平知解,一点用不着,才悔之不及。
有点道心的人,又摸不着一个下手处;或有害怕妄想,除又除不了,终日烦烦恼恼,自怨业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或有要和妄想拼命,愤愤然提拳鼓气,挺胸睁眼,像煞有介事,要与妄想决一死战——哪知妄想却拼不了,倒弄得吐血发狂;或有怕落空,哪知早已生出“鬼”,空也空不掉,悟又悟不来。
或有将心求悟,那知求悟道,想成佛,都是个大妄想——砂非饭本,求到驴年也决定不得悟;或有碰到一两枝静香的,便生欢喜,那仅是盲眼乌龟钻木孔,偶然碰着,不是实在功夫,欢喜魔早已附心了;或有静中觉得清清静静很好过,动中又不行,因此避喧向寂,早做了动静两魔王的眷属。诸如此类,很多很多,初用功摸不到路头实在难。有觉无照,败散乱不能“落空”;有照无觉,又坐在死水里杀。
用功虽说难,但摸到路头又很易。什么是初用心的易呢?没有什么巧,放下来便是。放下个什么?便是放下一切无明烦恼。怎样才可以放下呢?我们也送过往生的,你试骂那死尸几句,他也不动气;打他几棒,他也不还手。平日好打无明的也不打了;平日好名利的也不了;平日诸多习染的也没了。什么也不分别了,什么也放下了。诸位同参呀!我们这个躯壳子,一口气不来,就是一具死尸。我们所以放不下,只因将它看重,方生出人我是非、爱憎取舍。若认定这个躯壳子是具死尸,不去宝贵他,根本不把他看作是我,还有什么放不下?
只要放得下,二六时中,不论行住坐卧,动静闲忙,通身内外只是一个疑念,平平和和不断的疑下去,不杂丝毫异念。一句话头,如倚天长剑,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不怕什么妄想,有什么打得你闲叉?哪个去分动分静?那个去着有着空?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觉清净,早已不是清净;怕落空,已经堕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所谓“运水搬柴,无非妙道”;“锄田种地,总是禅机”,不是一天盘起腿子打坐,才算用功办道的。
...查看更多
虚云禅师(1840--1959),湖南湘乡人,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虚云禅师,十九岁出家,二十岁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老和尚受具足戒;四十岁发心朝五台山,以报父母深恩,由普院心起香,三步一拜备受饥寒而道心愈朗,三年遂愿;后在滇中阐教近二十年;九十五岁返曹溪,重建南华,中兴云门。
虚云禅师,俗名萧古岩,字德清,别号幻游。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出生在福建泉州,出生时母亲就去世,后由庶母抚养长大。父亲萧玉堂公宦游福建,在永春州衙任幕僚,后来受聘入泉州府幕。虚云禅师幼时,从师读儒书,17岁离湘至闽,19岁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拜常开为师。次年依妙莲(1824-1907)受戒。
清光绪十八年(1892)受临济宗衣钵于妙莲和尚,受曹洞宗衣钵于耀成和尚。出家后勤修苦行。27岁离鼓山,先后在江浙名山大刹参访耆宿,研习经教,参究禅宗。此后又参访陕西终南山、四川峨眉山、拉萨三大寺,并由西藏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国,朝礼佛迹。由缅甸回国,朝拜云南鸡足山,经贵州、湖南、湖北等地,礼安徽九华山,再至扬州高旻寺参加禅七法会,在赤山法忍和尚处获悟。
光绪二十七年(1901)至终南山结茅潜修两年。后至鸡足山主持钵盂庵,自往南洋等地募缘建寺,至宣统元年(1909)自北京请得《龙藏》全部回鸡足山,敕改钵盂庵为护国祝圣寺。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出现逐僧毁寺风潮。滇军师长亲自督军上山捉拿虚云,虚云只身与其讲理,被折服而一改初衷支持虚云。民国七年(1918),虚云自南洋请玉佛回祝圣寺,并重建庙宇。此后,应滇、粤、闽军政大员之请,曾移锡昆明华亭寺,住持鼓山,重兴曹溪六祖道场南华寺。民国三十一年冬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历时3个多月。民国三十二年冬,规划重兴粤北云门山大觉寺。
1952年4月虚云离云门北上,11月在北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会议,并被推为首席发起人。1953年6月3日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成立,虚云被选举为名誉会长。是年,虚云被聘为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10月13日,虚云法师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圆寂。世寿一百二十,戒腊一百零一。
在现代佛教史上,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15个道场,重兴6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5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禅宗泰斗之誉的虚云。
名称作者名称作者打 坐 注 意 事 项虚云法师入 门 及 办 道 的 方 法虚云法师如 何 学 佛虚云法师如 何 念 佛虚云法师更多虚云法师入门知识
参禅不是玄,体会究根源。
心外原无法,那云天外天。
参禅非多闻,多闻成禅病。
良哉观世音,返闻闻自性。
参禅不得说,说时无壅塞。
证等虚空时,尘说与刹说。
参禅参自性,处处常随顺。
亦不假磋磨,本源常清净。
参禅如采宝,但向山家讨。
蓦地忽现前,一决一切了。
参禅一着子,诀云免生死。
仔细拈来看,笑倒寒山子。
参禅需大疑,大疑决路岐。
踏倒妙高峰,翻天覆地时。
参禅没阶级,顿超诸佛地。
拄杖才拈起,当观第一义。
...查看更多
★楞严一经,由阿难发起,作我们的模范。经中着重说“淫”字,由这“淫”字,说出很多文章来。
★以我的愚见,最好能专读一部楞严经,只要熟读正文,不必看注解,读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后文,以后文解前文。此经由凡夫直到成佛,由无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圣六凡,修证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详详细细的说尽了,所以熟读楞严经很有利益。
★“现在是末法时代,你到那里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歧路!”又全经前后所说,着重在一个“淫”字。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看楞严经若不归宗﹝指“淫”字?#123;,跑马看花,就不中用。要读到烂熟,就能以后文消化前文,以前文贯后文,前后照应,则全经义理,了然在目,依经做观,自得受用。古来行人,从此经悟道者很多。温州仙岩安禅师,因看“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当时破句读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于此乎有悟入。后人语师云:“破句读了也!”师云:“此是我悟处!”毕生读之不易,人称之曰“安楞严”。希望同参们,无论老少,常读楞严。此经是你随身善知识,时闻世尊说法,就和阿难作同参!
★楞严经说:“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色界已无淫欲,还有色身。楞严经说:“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但无粗色,非无细色。”净名疏云:“若不了义教,明无色界无色;若了义教,明无色界有色。”涅槃云:“无色界色,非声闻缘觉所知。”楞严经云:“是四空天,身心尽灭,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可见有淫就有生死,断淫就断生死了,三界六道,身量寿命,长短不同。非非想处天,寿长八万大劫,还是免不了轮回。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们打算出火宅,就要好好的修行。
★楞严经中说凡说圣,说悟说魔,皆是阐明五阴非有,教我们照破五蕴皆空,最后知有涅槃,不恋三界,指出五阴魔邪,无一不是说五阴。色阴上,淫色是生死根本;杀、盗、淫、妄,是地狱根本。五阴照空,即脱生死,不复轮回。
★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义旨,玆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
★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询问,而佛首明诸法所生,惟心所现。因阿难尊者见佛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心生爱乐。佛问其将何所见,阿难尊者白佛言: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佛问心目何在,阿难尊者白佛言: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佛告心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若一切无着,亦无是处。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应知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而一切众生不成菩萨,皆由客尘烦恼所误。
★色声香味触法为色尘,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是为十二处。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为十八界。另地水火风为四大,再加空大、见大、识大为七大,合为二十五数。由二十五位圣贤分别自陈宿因、入道途径。
★至于六道轮回,淫为其本;三界流转,爱为之基。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历劫修行,几难免摩登伽之难,所以示罪障之中,淫为首要。因淫损体,遂杀生补养。而盗妄等恶,亦随之而生。阿难见了如来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对摩登伽之女色而不爱乐。男子见了女子,或可观想自己亦作女子;女子见了男子,或可观想自己亦作男子,以杜妄想。自己终日思想,确可转移心境。
★譬如我从前幼时在家垂辫发、衣俗衣,终日所触所想无非俗事。晚上作梦,无非姻亲眷属,种种俗事;后来出家所作所思,不出佛事。晚上作梦,亦不外唸佛等等。
★至葱蒜五辛,不可进食,未免助长欲念。所谓除其助因,修其正性,更加增进,自能渐次成就。更须自己勤奋,不可依赖家人。阿难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贵,出家从佛,希望佛一援手,即能超登果位。讵知仍须自己修悟,不能假借。
★不过吾人如能发心勤修勿怠。则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至十地,亦自得步步进益,以达等绝妙觉。而三界七趣,无非幻妄所现,原本不出一心。即一切佛之妙明觉性,亦不出一心。是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香严童子可说即是我鼻,憍梵菩萨可说即是我舌。二十五位圣贤因地,虽有不同,修悟并无优劣。不过现在时机发心初学,似以第二十四之大势至菩萨,及第二十五之观世音菩萨,二种用功方法,或更相宜。
★观世音菩萨于阿弥陀佛退位时,补佛位。而大势至菩萨则候观世音菩萨退位时,补佛位。大势至菩萨以唸佛圆通,吾人学习应唸阿弥陀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因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诸众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至于观世音菩萨,则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上合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合六道众生,同一悲仰。若有男子,乐持五戒,则于彼前,现男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则于彼前,现女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如是或现天人、或现声闻、缘觉,以至佛身。所谓三十二应,以及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经无量劫,度无量众生,众生无尽,悲愿无尽。诸位善体斯意可也。
楞严经之殊胜
1.说法殊胜
凡是读过《楞严经》的人,都知道本经的发起因缘,是阿难尊者,示现堕落淫室,备受摩登伽女的困扰,将毁戒体,心念如来大慈,能不救我?当时正在王宫接受波斯匿王供养的释尊,已经知道阿难被困淫室,斋毕即回祇园精舍,放光、化佛、说咒,并欶令文殊菩萨,将楞严神咒持往淫室,令恶咒消灭,回复阿难的理智,然后提奖阿难,与摩登伽女,归来佛所。这是《楞严经》之说法殊胜。
2.弘传殊胜
《楞严经》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灭度后,弟子们结集成经,弘传于印度,竟因年久失传,唯独龙宫藏有此经。后来,有一位龙胜菩萨,到龙宫说法,发现此经,文义俱妙,细读之下,叹为稀有,默诵于心;离开龙宫后,录呈国王,王视为国宝,藏于国库,不准流传他国。海关对出境的僧人,特别注意。
在现代佛教史上,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15个道场,重兴6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5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禅宗泰斗之誉的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