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嘉大师

"

永嘉禅师(公元665年——713年),永嘉(今温州)人,是六祖惠能的法嗣,禅宗称之为“第三十四代真觉禅师”,法名玄觉,号明道。清时避康熙帝玄烨讳,改称“元觉”。大师俗姓戴,幼年出家,初在永嘉龙兴寺为僧,遍览佛学经典,由于地域影响,首先参学天台宗,精研止观圆融法门,后无师自悟心地法门与禅宗真义,与玄策禅师偕行广东韶关曹溪拜谒六祖惠能,一问一答,即得印证。因仅在曹溪山中留宿一夜,翌日下山,时称“一宿觉”,故而又称“宿觉禅师”

永嘉大师证道歌_永嘉大师证道歌原文解释_永嘉大师悟道因缘_永嘉大师简介

永嘉大师证道歌_永嘉大师证道歌原文解释_永嘉大师悟道因缘_永嘉大师简介

禅宗祖师:永嘉大师戒淫开示
于诸女色,心无染着。

禅宗祖师:永嘉大师戒淫开示

凡夫颠倒,为欲所醉,耽荒迷乱,不知其过,如捉花茎,不悟毒蛇。 智人观之,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热铁,不以为喻。铜柱铁床,焦背烂肠,血肉糜溃,痛彻心髓,作如是观,惟苦无乐。革囊盛粪,脓血之聚,外假香涂,内惟臭秽,不净流溢,虫蛆住处,鲍肆厕孔,亦所不及。 智者观之,但见发毛爪齿,薄皮厚皮,血肉汗泪,涕唾脓脂,筋脉脑膜,黄痰白痰,肝胆骨髓,肺脾肾胃,心膏膀胱,大肠小肠,生脏熟脏,屎尿臭处,如是等物,一一非人。识风鼓击,妄生言语,诈为亲友,其实怨妒,败德障道,为过至重,应当远离,如避怨贼。 是故智者观之,如毒蛇想,宁近毒蛇,不亲女色,何以故?毒蛇杀人,一死一生,女色系缚,百千万劫,种种楚毒,苦痛无穷。谛察深思,难可附近。 是故智者,切检三愆,改往修来,背恶从善,不杀不盗,放生布施,不行淫秽,常修梵行。
——《卍续藏经》...查看更多
能进法师主讲永嘉大师《证道歌》 普陀山300余人聆听
能进法师作题为《永嘉大师证道歌》佛学专题讲座讲座现场讲座现场 2018年1月14日下午,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教务长能进法师,应邀于普陀山宝陀讲寺普门讲堂作了题目为《永嘉大师<证道歌>》佛学专题讲座,来自普陀山全山寺院的僧众、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学僧和随喜护法居士共约300余人参加听经法会。 永嘉大师,浙江省温州鹿城人,俗姓戴,唐朝时出家,遍探三藏,精通天台止观,后诣曹溪六祖,言下契悟,一宿而去,因此称为“一宿觉”。唐睿宗先天元年入寂,朝廷赐谥“无相大师”。《祖堂集》中载六祖慧能弟子八人和北宋《景德传灯录》所著十九人,永嘉玄觉大师列于其中,由此可见永嘉大师的声望、地位和影响。 能进法师讲解道,前秦时道安大师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译经理论,并分经文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科条目,三分精彩,而法师认为,永嘉玄觉大师《证道歌》,同样也是深具三分精彩,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可了解永嘉大师辉煌成就历程,了解大师非凡的修持学参。正宗分《证道歌》原文收集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卷,全文共一千八百一十四个字,虽字不足两件,但称得上是禅门修证的试金石,受到历代禅学、学佛行人的尊崇重视。

能进法师主讲永嘉大师《证道歌》 普陀山300余人聆听

至于流通分,自永嘉大师造这首歌以来,流传流通得非常广泛,受到朝野文化名人、书法大家们的喜爱,甚至影响到程朱理学的兴起,可见永嘉大师《证道歌》在教内教外的显著影响力。 能进法师提纲挈领讲到,整篇章节就体现在一个“闲”字,也即是起首第一句,“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据此归纳禅的证悟是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对佛法的修证多少,只有自己心中有算;禅的境界是闲,八风吹不动,自然悠闲。另外,《证道歌》里有相当的内容谈到如何护国护家,护法护教,正说明永嘉大师证道歌所体现,大乘佛法对于人间的苦难解脱是一种英勇无畏的投入。可见修学《证道歌》,利己及人,对整个社会、国家都有帮助,并且与时俱进,永不会落伍。 能进法师紧紧围绕永嘉大师的《证道歌》,列举了大量禅宗公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契合当下,精彩生动。讲座获得圆满成功。
...查看更多
净慧长老开示:永嘉大师调心的“五念”

这几天讲来讲去,最终还是归结到如何去调伏我们的心。调心始终是我们修行的根本。调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首先我们要认清这些心念是如何生起的,它的善恶性质,以及如何调伏它们。我们的心总是攀缘外境,这外境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客观事物。这外境到底在哪儿呢?究竟说来,它们不在外,而在我们心中。所谓心缘外境,实际就是自心缘自境。想一想看,我们坐在这里,在内心翻来翻去的,是些什么?不过是我们自心攀缘外境时储存下来的种种虚妄之相,并不是实在的,它们在刹那刹那地生灭。这些虚妄之相状,分善、恶、无记三种。

妄想就其内容而言,有善有恶,但在修行的过程中,都应一并放下。善的妄想,虽有好的一面,但毕竟是妄想,恶则更多的是与修行相抵触,更应断除。所谓恶,并不仅仅是指杀人放火,懈怠、放逸、不正知、不正见、贪睡等等,都是恶所摄,因为这些东西能够障蔽我们的智慧,引生不善。无记则是没有办法判断它是善是恶,它既不会引生善的结果,也不会引生恶的结果。修行人应当对自己的心念之善恶性质有明确的了知,不要随之流转。

另外,永嘉大师讲到的“五念”,于我们用功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借此可以知道,哪些念头是应当立即断除的,哪些念头则是应当持任的。

首先,在调心的时候,不要故意地去引申一个什么念头来。故意引申出念头,有意识地去思维世间的善恶无记等事,这叫“故起念”。用功的时候,要不思善、不思恶,只点点滴滴地照顾话头。

第二种情况,就是要防止“惯起念”。惯起念就是下意识地翻起一些东西来,不可捉摸。比如我们坐在这里,本来好好的,突然不知怎么搞的,过去的陈年老账翻起来了,弄得自己心神不宁。人的意识之流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过去的经验,这些东西平时处于一种无意状态,好像被忘得干干净净似的,可是在打坐的过程中,它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涌现在潜意识当中,这是心念流动的一种惯性结果。有一个笑话,有一位老太婆到禅堂打坐,一下子想起隔壁王老头欠她二升小麦。这件事她早忘得一干二净。后来她回家告诉家里的人说:“打坐真是好!我忽然想起了隔壁的王老头欠我二升麦,我这就去问他要回来。”惯起念由于是一种下意识的东西,所以比较难以对付。惯起念若成了一种行为,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习气。相对来说,比较粗重的烦恼容易克服,而习气毛病则难以克服。

第三种念头叫做“接续念”,起念之后,不但不去断除,反而还顺着它继续往下想。一般说来,妄想起来之后,若不提起正念来中止它,你就有可能被它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所谓“心跑到九霄云外去了”,指的就是这种接续念。平常用功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接续念来干扰我们的修行,比如想起某件事之后,与之相关的一连串事情都被牵动起来了,有时过了大半支香,才发觉自己的心念已经跑了很久。

第四种念头叫做“别生念”,就是一念生起惭愧心来了,觉得故起念、惯起念、接续念都不对,应当立即止住,于是念生死苦,发菩提心,生起警觉,提起正念,继续参本参话头。修行不怕妄想起,关键在于如何保持“别生念”。

第五种是“寂静念”,就是说,修行人要安住在正念上,不思善,不思恶,不堕在无事甲里,不落在无记里,现前一念,于前不接,于后不引,当下孤立,明明了了。作为参禅来说,就是要咬住本参话头,让它相续不断,让妄念插不进来。

永嘉大师讲的这五念,前三种念是我们要断除的妄想杂念,后二种是我们要保持的正念。各位提起精神来,照顾本参话头,参!

\

...查看更多
禅宗祖师:永嘉大师戒淫​开示
禅宗祖师:永嘉大师戒YIN开示


于诸女色,心无染着。凡夫颠倒,为欲所醉,耽荒迷乱,不知其过,如捉花茎,不悟毒蛇。

禅宗祖师:永嘉大师戒淫​开示


智人观之,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热铁,不以为喻。铜柱铁床,焦背烂肠,血肉糜溃,痛彻心髓,作如是观,惟苦无乐。革囊盛粪,脓血之聚,外假香涂,内惟臭秽,不净流溢,虫蛆住处,鲍肆厕孔,亦所不及。

智者观之,但见发毛爪齿,薄皮厚皮,血肉汗泪,涕唾脓脂,筋脉脑膜,黄痰白痰,肝胆骨髓,肺脾肾胃,心膏膀胱,大肠小肠,生脏熟脏,屎尿臭处,如是等物,一一非人。识风鼓击,妄生言语,诈为亲友,其实怨妒,败德障道,为过至重,应当远离,如避怨贼。

是故智者观之,如毒蛇想,宁近毒蛇,不亲女色,何以故?毒蛇杀人,一死一生,女色系缚,百千万劫,种种楚毒,苦痛无穷。谛察深思,难可附近。

是故智者,切检三愆,改往修来,背恶从善,不杀不盗,放生布施,不行淫秽,常修梵行。

——《卍续藏经》


...查看更多
结语

「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着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你们可当咒子念,能够破一切魔法。

相关新闻

最新文章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