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佛缘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佛教传播与发展/ 文章正文

截流大师净土警语新白话版5

导读:截流大师净土警语新白话版5 旅三字说 《妙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若贪著生爱,则为所烧”。所以先佛世尊方便劝说,引导众生出离,因为这宅子中充满众多的苦,很难安居啊。蕅益大师《净信集》...
截流大师净土警语新白话版5

旅三字说

《妙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若贪著生爱,则为所烧”。所以先佛世尊方便劝说,引导众生出离,因为这宅子中充满众多的苦,很难安居啊。蕅益大师《净信集》说:“自寂光真性,掩盖在五住尘劳中,而一切的含识,少有常恒不变的。虽然四禅天、四空天,以及方便土,也属于旅途。”旅的意义大得很了!

所谓旅,就是行旅中的人,暂住旅舍的意思啊。旅途必有伴侣,也必有去处,也必有自己的作为。现今宏观三界中,同样的旅行啊,而人的作为有不同。作为既然不同,而去处与伴侣也不同了。因为自从有识以来,经过尘沙劫,累积的尸骨超过了富罗山(印度的山),喝过的乳汁超过了大海,其中孤零的状态,飘泊的苦难,不可以用语言形容了。时而与地狱众生作伴啊,那恶逆就是根本,有间、无间是那旅行的去处;时而与鬼道众生作伴啊,那悭贪就是根本,旷野、山泽是那旅行的去处;时而与畜类作伴啊,那愚痴就是根本,水、陆、空界是那旅行的去处;时而与阿修罗作伴啊,那瞋慢就是根本,须弥山、大海是那旅行的去处;时而与人道众生作伴啊,那纲常就是根本,四洲、国家是那旅行的去处;时而与六欲天众生作伴啊

,那戒善就是根本,地居、空居是那旅行的去处;时而与色、无色界作伴啊,那禅定就是根本,四禅、四空是那旅行的去处。正当旅行啊,随处执著,不知是旅行啊。可叹!故乡的梦,还在朦胧,旅途的客居,哪里是究竟?如果不往生极乐横超三界,证悟寂光上彻佛果,谁又能超出旅的意义呢!

天都的汪润生居士,法名“性净”,别字“旅三”。离家去游学,有年头了。晚年住在琴川,他的后人,有才干,一直掌管家政,所以居士能不被家事拖累。虽然高楼大厦,可以养老,但在居士看来,是空寂落漠的暂住啊。居士吃长素信奉佛,平常淡泊无欲,兢兢业业修持问道。康熙乙卯年,仲秋(八月)初一,是他的七十岁寿辰。亲友故旧们,争相用文字来祝贺,用诗歌来欢颂。居士感谢却不看,看也不仔细,说:“只是麻烦耳目罢了!与其用奉承的话,赞誉我的名,不如佛法妙言,增补我的心!”于是用“旅三”这两个字,请我解说。

我在想居士既然旅行三界,是明白那旅字的大意啊,哪里只是天都、琴邑呢?但我观察居士的家乡和同族的人士,大多是操弄奇技,游走四方。他们的旅行啊,只是为了获利,没有明白意义啊。现今居士的旅行到这里,假设有人来,告诉他猗生煮海(战国猗顿靠盐池致富)的谋划,以及郭氏(战国郭纵炼铁发财)治山的策略,我知道居士必定掩耳就走了。却在这七十大寿的日子,能推却庆贺而不顾,放下礼仪而不管,到枯淡寂寞的水边来访我,向我求问背离世俗的旨意,可算是率真未灭,淳朴还在。他接近道了吗?回答:还没有啊。

既然叫做“旅三”,那么一切法趣向旅,更没有法超过旅的。所谓随处而住,不知是哪里,就是理性旅啊;明了这三界,同是旅途,作为、去处、伴侣,各自有差别,就是名字旅啊;知道那不是家,不住不执著,对于粗敝的境界,不生起贪恋,就是观行旅啊;途中的烦恼,方便折伏它,悠悠的旅途梦,仿佛要醒来,就是相似旅啊;不离法界,随缘寄托世间,哀怜这世间的旅人,尽力救济,就是分证旅啊;这破朽的旧宅,属于别人,我常在这里说法教化,大火烧起来,那时我在这土很安稳,就是究竟旅啊。如果不通达这个意义,就把邮亭、旅舍,误认为是家乡,所有的谋求,无非是火宅中的事。又或者害怕这旅途太多苦难,归心似箭,一去不回,将使天地四方都在昏沉中,众生依赖谁?如果是这样,都不是旅的真义啊。

那么居士在今天来说,只应当把安养国(极乐世界)作为归宿地,不要最终成为堪忍世界的旅客。如果华开见佛,证到真常,又应当眷顾娑婆世界,再来侨居,护持众生,诱导群迷。更在异域各方,分身度化,往来三界,始终不厌倦。这是究竟的旅人,就不虚有居士取名的意义了!

答顾兆祯居士

先前有短信寄给您,想来已经看过。刚接到来信,却有“尘业情缘,总难销除,什么时候能成就妙观”等语言,完全可以知道您的求道心切。但依我的见解,就是这厌恶尘业情缘、欣喜妙观,正好犯了学道的内在障碍。而且逃避喧闹求安静处,世上没有那地方。尘业情缘果然可以断绝吗?要知道万法本来是闲静的,只是人自己的喧闹。好啊!蕅益大师的话:“虽然说六根幻妄驰聘,六情(喜怒哀乐好恶)纷纷乱动。仔细推究,尘既不担当那过,根又哪里称得上是错?根既称不上是错,情又怎么能担当那罪?分析这三项,既没有真正的主人,纵然使它们共合,哪里有实法?而我们在这虚妄法中,沉迷自我他人,舍这个取那个,犹如捏眼睛,看见乱花飞出,更还要分别花的样子哪个美那个丑,不也太荒谬了吗?只是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那就智眼分明,哪里有尘业情缘可厌呢?”但是要念佛求生净土,正不妨炽热燃起欣喜厌恶心。这欣喜厌恶心,执著它就成了惑病,放下就是方便,也在于各人的领会罢了。

所谓的“妙观”,《观经》不是说了吗:“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只是这几句话,便是念佛三昧的秘要,一切的观门,没有不是从这里流出。因为知道“作”而不知道“是”,就落在权位小乘。知道“是”而不知道“作”,必定落在邪魔外道。“作”,就是空、假观。“是”,就是中道观。全部的“是”就是“作”,全部的“作”就是“是”。“作”、“是”一念,空假中三观圆融。所以《大集经》的偈语说:“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智觉禅师(永明延寿)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是本觉的理,念就是始觉的智。所以知道正当念佛时,始觉本觉会合,理智暗中相符,“能”“所”都忘了,自他没有分别。没有念外的佛,为了念而念。没有佛外的念,能够念什么佛。超越情识知见,离四句绝百非。直捷圆顿,没有超过这个法门的。除了念佛以外,哪里另有妙观可成呢?

我曾经认为,药没有贵贱,能治好病就是良药,治本还是治标,应当随病情的缓急。居士在年迈高龄时,回心向道,纵然是到一百岁,余下的时光能有多少?怎么不考虑把功夫用在最稳当最容易的路途上,却还在探玄问妙,徘徊岐路中观望吗?我前次见面时,不只是不谈妙观,并为你省略去掉了多种日课,仅用六字真言“南无阿弥陀佛”劝勉了。这是海上奇方,能治急病,又能标本兼治,缓急都适合,贵在深信力行。古人所谓:“但见阿弥陀,何愁不开悟。”那么什么尘业情缘却不销除,什么三昧却不现前呢?但是在今天,纵然有百千的法门,无量的妙义,总是放下不用,只把这一味单方相赠。如果不是斩钉截铁,全力专持,那怎么能救拔自已呢?若是一定认为持名的功效不如用观想,那净土的佛具有的身相微妙,经论开示的观法深细,对于博地凡夫初心地位的,恐怕不易成办,终究不如依小经《阿弥陀经》专一持名来得稳当了。而且持名时,了达事理,一心不乱,就是观境,不须再另求玄妙。想到老居士十分诚恳,忘了年事已高,殷勤下问,所以敢坦露我的愚直,而没有顾忌啊,请作参考吧何如?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