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之形像。广义含菩萨、罗汉、明王、等像。其像虽有雕塑像、画像(绘像)二种,然仅雕塑像称佛像,画像则称图像。印度古代认为雕画佛像乃是冒渎神圣之事,故山琦(梵Sa^nchi^ )等之古雕刻,仅止于以佛法、菩提树、佛足迹等标记象征佛。其后,随大乘佛教之兴起,佛像之雕刻始盛行,故诸大乘经典中有甚多关于造像因缘及其功德之记载。
佛像是造像数量最多的一类。包括、强巴佛、观音菩萨、阿弥陀佛等等。广义概念的佛像也包括菩萨等佛教所有造像。菩萨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他们的造像显得亲切、庄严,表现了慈祥、优美、宁静的审美情调。
明 铜鎏金药师佛像
此尊螺发规整,肉髻高隆,宝珠顶严。宽额丰颐,弯眉长目,眼睑微垂,高鼻薄唇,妙相庄严。身着袒右式袈裟,衣缘錾刻缠枝莲纹。左手于脐前结禅定印,右手作施胜印执诃子,金刚双跏趺端坐。台座上下饰有两道连珠,束腰内收呈锐角。仰覆莲瓣劲挺饱满,内层莲瓣饰卷草纹样,主瓣间露出下层莲瓣尖角,微微上翘。台座上镌刻“大明宣德年施”楷书阴识。颇具明宣德朝宫廷造像的艺术风格。
明宣德 铜鎏金无量寿佛像
绀蓝色的緑髻高束,顶严呈宝珠形。宽额丰颐,白毫凸显,双眉与鼻胫相连,眼睑略低垂,高鼻薄唇,面容和熙。身着天衣绸裙,肩搭帔帛,双手置于腹前结禅定印,全跏趺坐姿。此像的造型风格主要源于西藏,但并不似西藏造像那样过多强调印度味道的高鼻深目的五官起伏,基本上呈汉族的形貌,又有尼泊尔造像的秀美韵味。像身比例舒适,手、脚等细部极具写实性,既符合西藏佛像的相好标准,又融汇了汉地的审美观念和传统表现形式。裙裳、帔帛的质感较强,尤其在纹褶的处理上,转折起伏流走自然,颇为洒脱生动。可说是体现了皇家气派的雍容华贵的佛像样式。
15世纪 铜鎏金佛像绿度母座像
此尊藏传佛教绿度母座像(拉达克风格)头戴五叶式花冠,高宝髻顶安半杵,S形白毫;面相方圆,高鼻丰唇,纤眉细目,眼睑微开,作下视状;大耳挂铛,垂承至肩;短颈宽肩,有肉节纹,丰胸收腰,臂长手秀,刚柔相兼;上身天衣帔帛,下身飘柔长裙;臂钏、脚镯、璎珞与花冠、耳铛相配华丽而精细;表情端庄,形象秀丽。双腿盘坐于仰式束底的上半莲座上,一手于膝一手当胸,两手均敷出莲花上缘至双肩;此为绿度母的标准形象。绿度母是藏传佛教众多佛母像中的一尊,也是流传最广、供奉最多的一尊。相传,她是由观音菩萨泪珠化现的二十一尊度母之一。
在西藏,绿度母还被藏人奉为唐代入藏的松赞干布妻子、大唐公主文成公主的化身,受到广泛的尊奉。佛度母多为寂静形善相,而且都是女性形象。在《造像量度经》中规定的形象为:“其像作十六岁童女相……面形如芝麻……衣服庄严同菩萨像”,所以,佛母像也是我们在佛教造像中见到最标准的女性形象,宽胸圆乳、细腰软腹、曼妙多姿。此像为明代年间典型的拉达克风格造像样式。此像底部原封脏,底板有十字交杵,鎏金部分脱落但保存已经相当完美。
15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
在藏传佛像艺术体系中,明代宫廷造像无疑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它以造型完美、工艺精细、风格成熟、气质华贵的优胜特质受到市场的特别青睐和追捧。大量研究已经表明,明代宫廷造像是由明代宫廷造像机构和皇家御用工匠精心雕造的佛教造像,风格鲜明突出,它在藏传佛像艺术基础上大量融入中原文化和艺术元素,表现出汉藏艺术交融共存的鲜明特点,学术界因此将它归类为汉藏风格。它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用途:一种是刻有纪年铭文的形式,用于赏赐西藏上层人士,为朝廷推行的宗教笼络政策服务;另一种是无纪年铭文的形式,主要为宫廷佛堂或皇家寺庙供奉。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尊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就是一尊不带纪年铭文的明代宫廷风格造像。此像头饰螺发,头顶肉髻高隆
弥勒佛通常是供奉在象征着佛教“三解脱门”后的佛殿中,也称弥勒尊佛,即未来佛,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以三会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的弥勒佛大多是袒胸露腹、喜笑颜开的形象,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本尊铜弥勒佛系明代存世同类佛造像中体积较大者,所用铜质精良,呈经典的“黑漆古”皮色。弥勒佛身躯浑圆宽阔,圆头大耳,双耳垂肩,开脸十分喜庆,袒胸露腹。右手持佛珠搭于右膝上,左手持有一只布袋,左膝旁可见从布袋口中散落的各式珍宝,有珊瑚、铜钱、宝珠、银锭等等,象征着源源不断的财富。弥勒佛衣饰边缘及袖口处錾刻有精美的缠枝莲纹,内部中空髹朱砂漆,具有典型的明代京造风格。本尊佛造像在表现基本形体特征的同时,对神态的把握十分准确,造型、神韵、细节的成功刻画体现出明代佛造像艺术的超高水准。北京香山碧云寺天王殿内供有一尊明代铜弥勒佛,造型等风格特征与本尊极为相似,当为同时代铜塑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