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学会—弟子规与全民教育 蔡礼旭老师主讲 (共一集) 2009/7/18 台湾阳明山中山楼 档名:55-01-01
主持人:今天早上大家针对於老和尚的开示,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的感悟。其实在整个的过程当中,无非就要从教育开始著手,从每个人的生活细节当中,来展开您自我的教育,这样子的话,对於我们的传统文化可能都会有些许的帮助。而今天我们一开始这个讲座,就请到曾经担任过小学老师的蔡礼旭蔡老师。我先把蔡老师的背景先介绍一下,蔡老师以前是从事小学教师的工作,但是在教育儿童的过程当中,他发觉有很多事情是教学相长的,所以他毅然决然的辞掉了工作,特别到了澳洲的净宗学院去进修,而在整个的过程当中,他也学习到很多、感悟到很多。接下来他就先后在台湾、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甚至於澳大利亚这些地方,也举办过三百多场的演讲,对於不管是心灵的启发,或者是人生的开悟,甚至於是对於中华文化《弟子规》 的讲述,都很有心得。今天来到这个地方,希望把他的心得跟大家一起分享。各位嘉宾,各位好朋友,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来欢迎蔡礼旭老师。 蔡礼旭老师: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父老乡亲,诸位朋友们大家午安。为什么刚刚停了一下?因为在海峡两岸推广传统文化,常常要换频道。大陆叫下午好,台湾叫午安;大陆叫拉机,台湾叫垃圾。所以在海峡两岸这将近六年的时光,可以感觉到传统文化,尤其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对现在社会的急迫性。其实儒道释的教诲都提醒我们,人生的乐绝对不是外在给与我们的,所谓「知足常乐」,「为善最乐」。因为我每次到台北,我自己是高雄人,都觉得在台北生活挺好的,台北四面环山,只要欲望不要太大,礼拜六、礼拜天到这些山里去踏青,相信这个日子应该是很好过的。可是假如我们的思想错误,我们人生的追求变成是只有名利,那日子可能就苦!今天我们是在中山楼举办「中华传统文化学会」的开幕,而我自己在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读《三民主义》,大家有没有听到过人喜欢读《三民主义》的?很少。所以人生很多感受它可能都有前因的,比方看这个人特别顺眼,那可能前世就是善缘结下来;看这个人很不顺眼,可能就是前世我们得罪过人。所以明白这个道理,你愈不顺眼的人,你应该对他愈好,因为我们之前对不起他,所以人明理,就心平气和。 刚刚提到读《三民主义》,因为我念国中一年级的时候,跑去看《国父传》,是拍出来的电影。结果我看的过程当中都一直流眼泪,哭得不行,我也不知道我在哭什么。好像看到国父孙中山先生,他在努力革命的过程当中,那种呕心沥血,我就一直掉眼泪。后来学习儒道释的教诲,才知道人生有前世,其实不只是儒道释的教诲这么教导我们,西方在这一百多年来,很多人用科学证明了轮回转世的真相。我在念大一的时候看过一本书,不知道大家读过没有?叫《前世今生》。这本书他是个天主教的医生,因为他是从事心理治疗的,可是他治疗很多病人都有瓶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让病患进入催眠状态,后来就回到他的前世,了解到他是前世有心理上的障碍,这一生呈现在他身体的病痛上。只要劝的那个人让他放下,那是你前世记忆的痛苦,它已经过去,人的心理一转,这个病就好了。可是他自己信仰的宗教却没有承认轮回转世,所以他还是挺挣扎的。但是站在他自己从事医学、科学的角度,科学是求真,所以他最后把他研究这么多个案的真相,公诸於外。后来这一本书很畅销,让我们了解到,确确实实人有过去生,人更有未来世。 而后来我又在《易经》当中,看到孔老夫子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事实上孔夫子在那个时候的境界,他已经知道有轮回转世这个真相。我们常说人是精、气、神,精气构成一个物质,这个气虽然看不到,但是它是存在的,神是人的神识,变成神识住在我们这个身体,所以身体不是我,这个灵魂才是我们所谓的我。「游魂为变」,这个灵魂住的这个身体,现在不能用了,它要去换一个身体,问题来了,换得比较好,还是比较不好?这就是很关键的了。所以当我们知道人生有未来世的时候,那这一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提升我们的灵性,能够往下一世更好的境界去提升、去迈进,所以人生确实以学习为目的。我们又要冷静分析一下,我们这一生的心灵,是不断提升的状态吗?我常跟大家交流到,大家觉得我们的德行,是小学的时候德行好,还是大学的时候德行好?大家都是特别老实,我们台湾人就是老实,讲实话。可是这值得我们深思,假如我们的德行是随著年龄在下降,那这一生就很可惜。而且我们在下降,就不可能教给我们的下一代,或者是协助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有更好的人生,更高尚的品德,那就更办不到。一定是成就自己,才有可能去成就别人。 其实我自己受佛陀的教育影响很大,因为我们了解到「万般将不去」,这一生什么都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唯有这一生做的善业、恶业,它的影响会带到下一生去。既然什么都带不走,还有什么好贪求的?贪求到最后,人生有非常非常多的挂碍放不下。当我们觉得人生没有什么好求的,没有什么好贪著的,我们带著一分奉献的心、无所求的心去处世待人,很微妙的人生就现前。当我们是无条件的付出,回回来的就是无条件的回馈,就是「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但是假如我们是带著计较的心去付出的,回回来也是计较,所以互相计较就非常累。有时候跟一些朋友在交流,他听了也觉得很有道理,比方已经结婚的人,蔡老师你讲的挺有道理的,不过你假如叫我先生先做,我也会做。你看我应该相信她吗?我也遇到一些企业界的人,我跟他交流完,他说你讲得很好,以后我有钱,我一定来护持传统文化。这样的人还没有一个回来过,就是人连当下都不能保证,还能保证未来转得过来吗? 所以事实上学习《弟子规》 、学习经典,心态非常重要,心态不对,怎么学都契不进去。比方我们跟一些大众交流的时候,有时候是三天、四天的课。课间休息的时候很多人都很激动,然后跑到前面来,说刚刚老师们讲的这堂课,我先生最需要听,我儿子最需要听,早知道我就把他捆过来都好,太可惜了。所以这些朋友听下来,所有的人都需要听,只有一个人不需要听,就是他自己不需要听。当我们学习《弟子规》 、学习经典,是用这种态度学的时候,比没学还糟糕,因为他学了以后,所有的教诲是要求谁的?要求别人的。所以他学一句道理,就是背后背了一把刀,学十句就是十把刀,见人就砍,你这个没有做到,你这个没做到。所以心态不对,学《弟子规》 以后变成H1N1,像瘟神一样,走到哪里谁都怕。这样的人一坐下来,旁边的人说「对不起,我想上厕所。」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现在都想上厕所?那我就要好好检讨、检讨了。 所以这个心境,孔老夫子告诉我们,「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我们先正己,每一句都先要求自己,自己做到再去要求别人,这样人家都不会怨我们;我们自己没做到去要求别人,人家心里不服。《弟子规》 上讲,「将加人,先问己」,我们要用这种方式对待别人,首先想想,假如人家没做到来要求我,我能不能接受?我不能接受,那我就不应该自己没做到,然后去要求他人。所以事实上,我们今天在学习、在弘扬的过程当中,人家对我们有怨,那不是别人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没有正己再去化人。所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一句老祖宗的心法特别重要,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任何事情做得不顺利,不是外面的问题,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所以我们把「正己而不求於人」,领纳在心里,变成我们的思想,变成我们的信念,我们以后遇到什么情况不如意,马上反省自己这个心就平了。心不能平就是都觉得是别人错,自己没错;只要觉得自己有错,这个情绪就下来。 诸位朋友们,诸位长辈们,圣贤人给我们示范得非常的好,比方我们对父母有怨,我做了这么好,怎么父母还不能接受?其实我们看看《二十四孝》,大舜排在第一位,我们相信大舜遇到的家庭状况,比我们每一个人都难,可是他能够尽孝。我们「德比於上」,我们德行都跟最好的人比,「则知耻」,羞耻心就上来。大舜比我还难都做到,我这样子这种情况不算什么,羞耻心上来,人就有向上的一个动力。我们以后遇到什么不如意马上想,佛陀遇到这个情况会不会气馁?孔子遇到这个情况会怎么做?因为我们是学儒、学佛、学道。我记得二00四年底,刚好在新加坡第一次跟师父老人家见面,第一次谈话,师长给我这个学生很深刻的一个教诲,老人家一开口就说,「学佛就学释迦牟尼佛,学儒就学孔子,学道就学老子。」诸位朋友,你们怎么都这么无辜的看著我?这个话不只给我讲的,我现在讲给你们听,我不讲给你们听,我下辈子会愚痴果报。师父给我们的教诲,我们能赶快告诉别人,要告诉别人。我都告诉大家,大家要给我的表情是,这叫灌顶,最顶! 一个人只要时时想著佛陀怎么做、孔子怎么做、老子怎么做,不成圣贤都难。用这样的心去用功,随时在境界当中,不随顺自己的习气,这有志气。因为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常常都会,比方说人家给我们批评,照说应该是想起,那句「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叫理论上。但是我们有时候惯性使然,人家一批评,我们下一个念头,就是要解释一下,不只解释一下很可能还「我比他还好!」我们假如心里还说,我跟谁比就不错了,那这个志气就上不去。所以「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人的志气一立住,我这一生就要成圣成贤,那天地都感应,天地都震动。既然都是学这些圣人,保证大家以后的人生都是好过的,因为我们的挑战,绝对不会超过这些圣人,我们就会觉得不错了,我这样不错了。大家有没有经验,七天没吃饭?有七天没吃饭的请举手,那是断食不算。孔子是七天没吃饭,还在那里弹古琴,慷慨讲诵,夫子七天都没吃饭没有一句怨言,然后说到「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罪也」。这么大的挫折困难,没有任何一句埋怨,还是提醒自己,诗书礼乐这些教诲没有推广开来,是他自己的罪过。所以这个态度就成为我们的思想、信念,进而变成我们日常的一个行为。 刚刚跟大家讲到,我那个时候喜欢读《三民主义》,就感觉到主义这些教诲,给我们生命源源不绝的动力。我那个时候看《国父传》流了不少眼泪,后来我学习传统文化以后,我了解到我可能以前跟过中山先生打仗,是他的小兵。可能也发过愿「革命尚未成功」,可能临终的时候也听过这句话。所以人在累世当中发的愿跑都跑不掉,这一生就应该把自己曾经发过的愿就了!师父老人家常说这一生为正法久住,为苦难众生,「为佛法,为众生」,这变成我们人生的价值观。这六个字很好用,大家假如遇到烦恼的时候,这六个字像一把尚方宝剑,你只要觉得心里头苦闷,不舒服,你就让这把剑出鞘,我们现在的念头跟这六个字相不相应?不相应对自己、对别人都没好处这叫打烦恼,这叫浪费时光,这宝剑就出鞘!马上这习气就退回去。大家看过布袋戏没有?台湾人不能没看过布袋戏,你看宝剑一出鞘,魔军就退了。 不过也有很多朋友都说,可是我习气上来就是伏不住。大家有没有有看过《达摩祖师传》?《达摩祖师传》里面,二祖慧可大师去拜见达摩祖师,在外面守了三天三夜,后来达摩祖师出来接见他,「你在外面等了这么久,想必是有事要请教,你就说!」结果慧可大师就说「我的心不安,求大师为我安心。」达摩祖师把手伸出来,「来,把你的心拿来,我帮你安。」突然慧可大师回过头来,找自己这颗不安的心,他觉得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原来这个心是假的,刹那之间变化,虚幻的,不是真的,了不可得。所以达摩祖师说,「我已经帮你安好了。」大家的心安好了没有?没有,因为我不是达摩祖师,功力不够。但是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妄心是假的,妄就是不存在的,不存在的你愈觉得它真,它就一直障碍你;你觉得它是假的,它就不影响你。所以当有烦恼的时候马上想「假的别当真」,念头就转成正念。学佛的就阿弥陀佛,就正念;学《可兰经》回教的,安拉就好;你说我不信宗教,我学儒家的,「明明德、明明德」,正念就分明了。 假如我们同学之间遇到对方愁眉苦脸,怎么办?他正念提不起来,这个时候你就把手伸出来,来,拿来,我帮你安,他马上就这是妄心,应该把它转成正念。所以以后我们同学之间看到这个人眉头深锁,我们说来,拿来,我帮你安,把念头转过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而烦恼它像贼一样,所谓「作贼心虚」,烦恼它都是作贼心虚的,只要我们自己有个正气。比方这个烦恼要爬墙爬进来,我们桌子一拍,它就掉下去,正念分明,邪念就污染不上。或者我们对治习气,就好像猫守在老鼠洞,只要老鼠敢稍微探头出来,猫马上就扑上去,所以那老鼠不敢出来。我们守住正念,对治烦恼,就好像猫守在洞口,我们的烦恼敢出来,马上一把就把它扑下去,就不会被它控制。所以面对烦恼的时候,我们提起的是正念,提起的是《弟子规》 的教诲。 今天我们交流到的,是《弟子规》 与全民教育,其实这个全民的意思,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要做。因为我在还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以前,感觉到好像茶余饭后,谈论事情都是骂老板、骂政府。太太骂老公,老公骂太太;学生骂老师,老师骂学生,统统是要求,这个题目就变成无解,解不了。只要每个人都先想,别人对不对现在不是最重要的事,首先我自己先做对,因为别人还没学,我们已经先学,那就有责任从我自己开始做起。我记得师长曾经教诲过一段话,对我们人生很有启发,师长说「别人错的也是对的,我对的也是错的。」为什么说别人错的也是对的?因为他还没有学过圣贤人的教诲,他没学过,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所以现在他做出那些错误的行为,别人错的也是对的,那个对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既然正常,我们就不应该去怪他们,这个时候就心平气和。当我对的也是错的,因为当我们觉得什么事都是自己对的,就会觉得人家是错,我们的傲慢不知不觉就上来。 比方说家里,我们常常都是我对,人家错,家里面讲理,讲理就气死你。但是假如都是先承认错,反而带动的是,每个人都先看到自己不对的地方,所以这个全民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比方说我们觉得这整个社会重利轻义,这也不能抱怨,匹夫有责,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你说我不重利,我是重义,其实我自己回想起来,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无形的都被灌输重视功利。比方说考试,我们选择学科的时候,都是选择哪个科系?都是台大医学院,都是最赚钱的学科。所以无形当中这整个社会,都被引导到重视利上面去。而这个社会的整个价值观,跟我们有没有关系?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比方说我们的一个晚辈找到一份工作,或者是去当小学老师,我们见到这个晚辈第一句话说什么?我那个时候刚考上小学老师,见到一些长辈,「做老师很好,一个月赚多少?」当我们身为长辈,一问就是一个月赚多少钱,就是引导我们的下一代都先重视利,无形当中他就觉得追求人生的名利、功利,是他的目标,他道义的心慢慢的就降下来。 在我父亲那一代,不养父母那是猪狗不如。现在没传下去,不要说养父母,现在是生了孩子都带回去给爸爸妈妈养。所以爷爷奶奶以前是含饴弄孙,现在七老八十还得养小孩,养孙子,而且不养还会被媳妇抱怨、被儿子抱怨。你说这个传统文化不传,差这么多,才隔了几代就差这么多。所以现在五、六十岁的人有一种遗憾,他说我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是被儿子遗弃的第一代,这样很悲哀。但是大家冷静一点,这样年龄的人,台湾奇迹是他们创造的,结果他创造台湾奇迹,最后还没被儿子养,这样好像有点不公平。但是大家要了解,《大学》里面告诉我们,「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人生的轻重缓急、先后顺序不能颠倒,一个家庭哪件事是最重要的?养育下一代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赚钱是最重要的。结果我们赚了很多钱,忽略了下一代教育,这不是毁了我们自己的孩子,因为这整个风气形成以后,所有的下一代教育都被忽略掉。所以努力有结果,不一定会有好结果。 孝道、道德没有传下去,钱传下去,真传下去了吗?老祖宗告诉我们这个「钱」怎么写?左边一个金,右边两支刀,钱在的地方,连兄弟姊妹、父子都拿刀相残,现在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情况愈来愈多!所以事实上,人明理太重要,不然真的太冤枉,努力了一辈子为这个家、为了下一代,留了那么多的钱,最后人生也不幸福。其实人生的财富是修来的,该是我们的跑都跑不掉;不是我们的,抱在身上早晚也会跑掉,留都留不住。我记得听到一位台南的朋友,他说他隔壁有一个邻居,在一个很大的公司干了一辈子,赚了二十亿,后来中风,一年左右的时间,这二十亿被他儿子跟孙子全部败光,一年,那不肖子孙就把钱都给拿走了。而且我还听说他们家盖房子花了一亿,盖房子花一亿,那不就是告诉那些小偷、强盗说,我们家有钱,你放马过来吧!所以要藏富教子,钱财不能外露,对自己的生命财产、对下一代的教育,都没有好处。 所以我们看到上一代都是留很多钱,下一代出现什么?出现啃老族,专门啃老人的退休金;还有月光女神,每个月都花光光,回来给爸爸妈妈要钱。回来了,这个女儿回来,因为常常都是买SK∏的,还是Chanel(香奈儿)的,都用名牌,都穿名牌,为什么?随波逐流。有些人就说衣服不赶流行,一件衣服穿三年、五年穿出去会笑死人。老和尚说「笑死人,是他笑死又不是你死,你难过什么?」但是我们得理智,这风气一直下去,我们整个社会会往哪里走?你得稳住,不能随波逐流,奢侈了,那整个社会、整个家族一定崩溃掉的。所以「勤俭为持家之本」,这是铁则不能改的!整个我们老祖宗,我们从爷爷、曾祖父那一代传下来的,那些规矩都不能改的。比方说吃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些生活细节都是把孝道、把做人之道,传下去的机会。可是我们忽略了这些日常生活当中,都在潜移默化影响下一代、影响孩子,我们没有这个敏感度,往往都是等到孩子完全不听话,才知道事情大条了。我们现在对这些道理不敏感,往往出现事情的时候,都是比较难处理。所以经典,确实是能给我们人生很大的启发。 现在吃饭,孩子都先跳上桌去,父母都还没吃,他喜欢吃的已经吃了一大半。教育孩子,心很重要,长他的善心,当他在那里吃都顾不上父母、顾不上家人,他以后出社会还顾得上谁?我们得从孩子一生去著眼,他现在所养成的德行是能受用一生,那这样的父母有智慧。甚至於假如我们为人父母还自我期许,我的行为风范要能够让我的家族、家道千年不衰,立志,当我们立这样的志向,我们相信一举手、一投足都会谨慎,给下一代好榜样看。所以之前都是爷爷奶奶先上桌,都是我们这些孙子去请爷爷奶奶来吃,恭敬心、孝心就在这生活的细节当中承传下去。而且我们那个时候去叫爷爷吃饭,住在巷子里叫爷爷吃饭的声音传过去,所有的邻居听到了都露出灿烂的笑,天伦之乐,那都是一种社会风气的感染,爷爷牵著我的手走回来。现在不是孙子叫爷爷吃饭,现在是爷爷奶奶叫孙子吃饭,三请、四请才回来,回来以后还得哄,要喂他吃饭,喂一口他跑五十公尺。所以现在爷爷奶奶要先去练马拉松赛跑,不然体力怕受不了。所以全民教育首先要从家庭做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组成的重要角色。 我记得有一次我坐计程车,上了车这位司机先生他就说,「教孩子德行最重要,你看这么多政治人物在国会打架,这么多高官贪污,对社会的危害太大,都给下一代不好的影响。所以我觉得我现在教我的孩子,成绩摆在第二位,第一位一定是德行。」我听完以后觉得台湾一定强,连计程车司机都觉悟,把德摆在第一位。后来他说他有这个体会以后,到书局去找一本教育孩子的家训,他找很久后来找到一本书,大家知不知道哪一本?你们怎么知道?真的是皇天不负苦心人,就被他找到集家训大成的《弟子规》 。所以《中庸》说「至诚如神」,至诚可以感通,为人父母者有一分使命,我一定要把我的孩子教好,以后成为社会的栋梁,那连天地鬼神都会护佑你、护佑你的孩子。大家相信吗?诸位长辈,诸位朋友,我们去体恤一下,我们现在中华民族,道德、伦理出现断层的危机,社会变得这么乱,家庭冲突这么大,想想我们的祖宗都是很有德行的人,他们现在在天之灵,看到后代子孙变成这样,他们急不急?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