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者大师

"

智顗(公元538年农历2月16日-公元597年农历8月3日),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俗姓陈,隋代荆州华容(今湖北鄂州市)人,祖籍颖川(河南禹州),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七岁即好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即诵持之。年十八,投果愿寺法绪出家。未久,随慧旷学律藏,兼通方等,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诸经,二旬通达其义。

智者大师是谁的化身_智者大师法华经讲解_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_智者大师简介

智者大师是谁的化身_智者大师法华经讲解_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_智者大师简介

新昌石城寺重建智者大师衣钵塔记

智者大师,久证法身。十地等妙,均莫能测。乘宿愿力,示生斯世。降灵之夕,神光烛天。眉分八采,目耀重瞳。由蕴非常之德,故现非常之相。是为梁武帝大同四年戊午岁也。甫离襁褓,卧必合掌,坐必向西。遇像必礼,逢僧必敬。盖欲为世模范,必谨之于其初也。弱冠出家,遍研经论。越三年,是为陈文帝天嘉元年庚辰,闻慧思大师在光州大苏山,特往礼谒。思师一见即叹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授以普贤道场,令修法华三昧。诵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豁然大悟,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获旋陀罗尼。自是以后,照了法华,如杲日之临万象。达诸法相,似清风之游太虚。遂以五时八教,判释如来一代所说。俾阅经者知其指归,不致望洋兴叹,莫识津梁。以三止三观,传佛心印。俾修行者,亲见自己常住不变寂灭真心。其所修虽与禅宗小异,其所证实与禅宗大同。以故禅宗传灯各书,均列智者于应化圣贤科中。如上教行二事,包括佛法净尽。然皆属自力进修之道,上根利智,亦可即生了办。若根器稍劣,又不知经若干生,若干劫,方能了生脱死也。于是随顺佛慈,宏扬净土。疏十六观,决十种疑。以六即之义释佛,令一切行人,知自己一念心性,与佛无二。而佛则修德功极,性德圆彰。己则惟具性德,毫无修德。性体不二,故六而常即。事修各别,故即而常六。知六而常即,故不生退屈,上慕诸圣。知即而常六,故不生上慢,下重己灵。末世众生,定慧力弱,不仗佛力,其何能淑。又得如此妙释,谁肯弃本具之衣珠,往贫里以循乞乎哉。由是宗风丕振,举国钦崇。上自帝后宰辅,下及净信士女,靡不闻风依止,草偃风行。自法流震旦,德业之盛,无有出其右者。至年三十八,始入天台山。是为陈宣帝大建七年乙未岁也。至则见其山境,与其僧定光。乃十七岁礼佛发愿时,神游之境,与所遇之人也。固知宿与此山有大因缘。自兹以后,或在山宏法,或随机应缘,二十余年大宏法化。具如本传,此不繁述。隋文帝开皇十七年丁巳,扬州总管晋王杨广,遣使迎师至扬州。师与使偕行,至新昌石城寺,知住世缘尽,遂略举法要以示大众。言讫,唱三宝名,如入三昧。是为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也。世寿六十,僧夏四十。遗命灵龛归于佛陇。诸弟子以师入灭于此,故为建一衣钵塔,以作纪念。令后世四众见者闻者,同种善根。自昔至今,千四百年,地随时变,颇不适宜。寺僧汝愚,与诸缁素议,迁于大佛岩之北。实为来龙之总脉,众山之关键。地势高而瞩望远,庶可发起见闻者之善心。乃为叙述其大略云。

\

...查看更多
智者大师传授“礼佛方法”

【礼佛方法】

天台智者大师《法华三昧忏仪》第六:“礼佛之法,当随所礼佛,志心忆念。此佛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对目前,受我礼拜。余一一佛,亦复如是,用心不得散乱。复次,行者礼佛之时,自知身心空寂,无有礼相;亦知此身,虽如幻不实,而非不影现,法界一一佛前,悉有此身,头面顶礼。”

\

...查看更多
智者大师是怎样一位祖师?

智者大师是怎样一位祖师?

\

印光法师答:智者大师,久证法身。十地等妙,均莫能测。乘宿愿力,示生斯世。降灵之夕,神光烛天。眉分八采,目耀重瞳。由蕴非常之德,故现非常之相。是为梁武帝大同四年戊午岁也。甫离襁褓,卧必合掌,坐必向西。遇像必礼,逢僧必敬。盖欲为世模范,必谨之于其初也。弱冠出家,遍研经论。越三年,是为陈文帝天嘉元年庚辰,闻慧思大师在光州大苏山,特往礼谒。思师一见即叹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授以普贤道场,令修法华三昧。诵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豁然大悟,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获旋陀罗尼。自是以后,照了法华,如杲日之临万象。达诸法相,似清风之游太虚。遂以五时八教,判释如来一代所说。俾阅经者知其指归,不致望洋兴叹,莫识津梁。以三止三观,传佛心印。俾修行者,亲见自己常住不变寂灭真心。其所修虽与禅宗小异,其所证实与禅宗大同。以故禅宗传灯各书,均列智者于应化圣贤科中。(三编卷三新昌石城寺重建智者大师衣钵塔记)

...查看更多
天台智者大师凿放生池

天台智者大师凿放生池

隋唐时高僧,天台宗第三代祖师智者大师,讳名智凯,隋炀帝尊称他为智者。大师曾发起佛教徒,乐捐钱财,购买浙江临海一带洼地六十多所,延长起来共有四百多里,开凿放生池,普劝世人戒杀放生,并奏请朝廷,下令立碑,禁止捕鱼,直至唐贞观年间,依然存在。

自后,也有很多明君高僧倡导,唐肃宗乾元二年,下诏天下州县,各立放生池。宋真宗天喜元年也下诏天下广立放生池,杭州西湖,就是宋朝时设立的放生池,现在成了有名的胜地。到了明朝莲池大师,也在上方、长寿两处设立放生池,并以戒杀放生文流通天下。因此,自古以来景仰德风,发心慈济物命之仁人君子,真不可胜数。

可惜世代久远,提倡者离世而去,时局变更,善法也败坏了,如今渔火,已如星布,夜半电鱼者,飘飞水面,平时又有钓鱼比赛等残害物命的活动,实在令人悲叹!

\

...查看更多
结语

诵法华经药王品,豁然开悟。既而代慧思开讲筵,更受其付嘱入金陵弘传禅法。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从而树立新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观之基础。

相关新闻

最新文章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