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的几个弟子向我“告状”说,为了闻思修佛法,他们有个学佛的小群,里面有几个师兄姐,天天问他们做大礼拜了没有?每天念咒了没有?他们觉得烦,想退群。我告诉他们:“你想退,你就退,但是人家是对你好。”结果一段时间以后,他们慢慢习惯了,又跑到我这里来,“表扬”随喜赞叹这些师兄姐,说真是感恩他们,刚开始还不习惯,觉得自己又不是犯人,为什么一天到晚追着问,都有点儿受不了了。这在我们藏传佛教里,叫“大师兄教育”,师兄师姐们永远都是半个老师。
我跟阿佳师父两个人,九岁当小喇嘛。十岁开始,我舅舅旦牌喇嘛开始收桑吉堪布这一批学僧,并且带来给我们管理。他收两个,就发给我们两个;收四个,就给我和阿佳喇嘛各分两个,这样慢慢带。当有六个弟子的时候,除了我们两个,下面四个实际上也都交给我们来教,考试的时候,是他自己来考。这样,我们自己还要多复习,因为往下教的时候,自己不会又不行。就这样,他陆陆续续收了二十几个,现在都算是昌列寺里的精英了。
你说当时我们十岁、十一岁,能教什么?
但是,从那个时候,他就开始培训我们做老师。像彭措师父,从印度闭关回来的久美喇嘛等等,都是我十一岁的时候教出来的。师兄弟们有问题,我们懂的,就教,也不会碍于面子去教。懂就说,不懂的话,也不会把自己的思想加进去。我们就去问更懂的师兄,或者问上师们。这样的话,一批批优秀的僧才就带动起来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绝对的真理。没有哪个大道场,所有人都到那里共修,因为各个地区都集中在一起不可能。但是,学佛的小组,一个个虽然分散,但却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佛教本身是很温和的宗教,对别人也产生不了任何伤害,信佛的人越多,对社会的安定,对众生的快乐与幸福来说,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看似某个地方有几个人,甚至从一个人开始,慢慢学佛,好好跟着具德上师闻思修佛法,以后真的会利益很多人,乃至无量的众生。所以,尽自己的努力,不要浪费自己的生命,能发一点光,就发一点光,这些都是功德。
小时候,师父问我们,“你们的大愿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稻草。”什么是稻草的愿力?就是把我们自己这根小小的稻草点燃,能把后面的木棒给点着,木棒点着以后,火力就大了,可以传递这个火种,点燃更多,照亮更多。那个时候我们当佛学院的老师,充其量也就是现在的小学代课老师水平。但是从我们那个时候点燃的后面这批人,像阿根堪布,以及一批年轻的堪布,一个比一个优秀。
昌列寺从1984年成立佛学院到现在,这么多年了,培养出来的堪布都是精英。以前没感觉,参加了好几次藏区的辩经大会以后,大家都在说,原来昌列寺“隐藏”得很深,堪布们太优秀了。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包括这次有佛学院要招生,请了各大寺庙的堪布来,北京也来了一位老格西,那时,我让阿根堪布去,他们还说要带一位助理,那就泽登堪布去吧,结果到了那边以后,怎么考试,学分怎么打,辩经的程序,全是这个“助理”泽登堪布来安排。本来泽登堪布参加招生,连位置都没有给他安排,在一个角落里。可后面他前前后后“表演”,把所有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非常妥当,连老格西都开始叫他“格西拉”,这是个尊称,把他抬得很高。阿根堪布一直哈哈笑,说助理后来变成格西拉,最后都说“格西拉说了算”,阿根堪布风趣地说:“哎呀,水涨船高啊!我带了个助理过去,前后都是他在安排,而我是他的老师,那肯定是水涨船高了!”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一个寺庙,僧人的教育和丰厚的学识,这种“软件”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寺庙外面多么好看,建筑多么雄伟,都只是外表,重点还是,“大脑”要好。
出家人是这样,作为在家居士,大家也要非常优秀。如果觉得自己已经很优秀了,那还要更优秀。除了自己好好闻思修佛法,要为更多的师兄姐们乃至大众去无私奉献与服务,忍辱负重。不要怕听埋怨,有人说你们几句就垂头丧气,真没必要。还要学会带动新人都来奉献社会,不能就是那么几个老人,换来换去都是一批人。等到以后一看,全是满头银发的,没有后面优秀的人接力付出,是不行的。如果年轻人进不来,年龄上有代沟,后面就没有办法持续,没有办法一代代将佛教为众生无私奉献的思想传递下去。只有不断有人付出,才会后继有人。我们这一根根小小的稻草,才能带来更多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