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修行的过程中对于量的加码,只是一小部分的作用力的话,很多像我们这样擅长以时间附加量化的学佛之人,可能会不以为然。我们也许会认为,在学佛修行的圈子里也提倡“姜是老的辣”的说法。客观地讲,这种说法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
学佛修行时间的长短与否,真的不算是一种可以炫耀的谈资。我们所倡导的积极修行,其努力的关键是为了收摄内心的外作用力。无论是何种加行的方式,或是对于加行制定的数量要求乃至观修方法,目的只在于收摄我们散乱的内心,让我们学会从散乱的加量中,让心减负。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需要所费耗时和数量的叠加,完全是为了对治我们习惯并被受制于烦恼心的散乱意识。
不修行,我们的生命基本是在虚度和浪费,就是因为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妄念之心,时时处于涣散当中。内心过度的造作,让我们除了计较就是攀比。对于世间法来说,无论我们修不修行,心静不下来、定不下来,我们基本上不是处在烦恼中,就是在回忆或是担忧于烦恼之中。这种焦灼的状态,使我们做任何事都会乱了方寸,成为当局者迷。
那么,从出世间法的角度来说,修行最初需要遵循的一些仪式化,以及所要重复的仪轨数量,或是持咒、诵经的时间累计等等,其根本,绝对是为了分解不定内心的疯狂作用力,并从内而外改变身和语的恶习。要记住,量化是为了达到质变!而不是为了平添造作!
我们所喋喋不休的一切思善,劝导行善的目的,是为了对治我们的恶念。但这种作用不是说,我们就不是一个好人,而是因为散乱之心配合妄念的同步作用——这种内心,除了计较就是在向外攀比。
我们每个人所具备的一些烦恼习气,都是拜这种造作的内心所赐。所以,我们在修行的起初,一定是大力提倡以思善和行善来断恶。然而这从根本上,只能作为“缓兵之计”。
因为,造作的内心,在我们没有完全降服对于自我的执著时,看似在配合我们量化的修行数量,会暂且安稳,但随后仍然会伺机而动。如果说,在接触佛法、切入修行的起初,我们关注的是善念大于恶念,善行超过恶行,那么随后的努力,就更要有智慧了。因为我们的内心,除了造作,还有伪善和强烈的企图心在起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刚才提到,修行,不一定完全依据数量的累计才能论“英雄”。很多人会发现也评论说,怎么有的号称年长的修行人,不但傲慢,而且分别心、攀缘心、功利心只见增长,不见递减呢?答案就是我们虽然做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是没有识破我们内心的伪善和虚荣;这种企图心,会随着我们自认为的修行长短而不断递增。
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善行,增长了非常多的善念,也能感觉出,对于曾经困扰我们的烦恼也不至于那么大惊小怪了……但是,之后怎么随着修行时间的递增,又平添了很多其它的烦恼呢?问题就在于,我们忽视了我们内心的伪善,这种造作会有另外的企图。
所以啊,修行,不单单是看修行方式数量的叠加和时间的长短,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我们做一个360度全方位的智慧学佛人。修行的过程,完全是一个知己而断己爱的漫漫之路。
所以莲花生大师说:见解如天高,因果观察如粉细。从这个层面来说,整个历练凡夫心的过程,不单单只是断恶修善,还要努力认知我们内心的伪善和企图心。